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香港為何極少「剁手族」?

香港是數得著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在這個充滿財富氣息的東方小城,幾乎所有國際著名金融機構都設立了分支,把只有幾十個足球場大小的中環地區升華為這個中心的核心區域,一如美國的華爾街。走在這一區域的街上,觸目所及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金融界精英,帥哥美女,裝備精良,志得意滿,氣度不凡,透出的都是「天下捨我其誰」的霸氣,讓多少非業內人士自慚形穢,恨不能重新投胎一次。就所能控制的金融資產量而言,區區幾個平方公里的中環所具備的實力,恐怕要遠遠超過世界上很多國家。

但如果說,在這個現代城市,電商發展卻乏善可陳,相信大多數人會心生疑竇。按照大家的一般常識,發達的地方應該一切都發達,不應有什麼例外。何況互聯網本就生於發達國家,在內地都如此炙手可熱,甚至被賦予「轉方式、調結構」重要載體的重任(弄不好還可能被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像香港這種潮流之都,更沒有任何理由落後於互聯網大潮。但現實情況是,電商在香港遠遠沒有在內地那樣紅火,那樣風光,那樣高大上,那樣瘋狂。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香港人要買些書來讀,他們更可能的選擇是去一家書店而不是到網上去搜購。且不說在內地我們有「噹噹」這種專業圖書銷售的網站可以選擇,就算互聯網商業理念的先驅亞馬遜,當年也是靠著賣書生意起家的。再者,我們還有淘寶、京東等眾多網購平台都可以買到圖書,貨比三家,易如反掌。據業內專業人士介紹,作為一種儲存多長時間都不會變質、沒有尺寸號碼大小區分的標準化商品,紙質圖書幾乎是電子商務領域的天然寵兒,所以不但在電子商務發軔前期就備受諸豪歡迎,而且現在仍讓每一個電商業者樂此不疲——即使電子閱讀已經悄然興起,都未能改變其江湖地位。

除了圖書,就連時下最受網購達人們歡迎的服裝、食品,在香港的網購表現也一樣不溫不火,至於家居用品、家用電器、運動用品等,和內地熱火朝天、「無網不購」的格局相比,香港可謂遠遠落後。大家還是一如既往地跑到購物中心、家居賣場或者品牌專賣店,觀察、摩挲、計算、比較后,把自己「心水」(中意)的東西買回家。這和我們內地「全民皆網」的壯觀比起來,簡直可以算得上是迂腐守舊,可以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如果把電商在內地的發展階段看作已經「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那香港差不多還處在「封建社會」。我們內地的帥哥靚女們,現在去實體店的目的無非是現場看一眼實物,確定好尺寸、貨號後轉身就用手機在網上下了單,微信支付、餘額寶等電商新勢力正大行其道。君不見,一眾線下服裝店已經悄然變成了試衣室,食品店被當作了試吃處,書店則淪落為閱讀室,一個個都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也許不久的將來,遍布各地的汽車4S店也會無可奈何地成為試駕場。政府不顧實體店商家的悲苦哀嚎,不但振臂高呼「互聯網+」的口號,而且出台實質性的推動政策,無疑於火上澆油,彷彿一切只要和神奇的互聯網概念搭上關係,就能實現華麗變身。

和我們熟悉的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投身網購的火爆場面不同,香港同胞面對如火如荼的網購浪潮,無論是商人還是百姓,似乎有一份不可理喻的淡定和超然,好像香港已經變成一個被電商遺忘的世外桃源。雖然這足以讓內地的「剁手族」隱隱獲得一些心理優勢,但也應該看到,之所以香港網購未能取代傳統購物模式,是有其獨特原因的。

香港地方小,居民稠密,商業配套成熟。也就是說,無論你住在港島的中環、銅鑼灣等傳統商業區,還是在元朗、沙田等相對偏遠的居民區,一般以捷運站為中心,購物中心、專賣店等星羅棋布,在家門口購物非常方便,甚至可說幾乎觸手可及。因此從購物的便利性上,傳統方式並不比網購差多少。更重要的是,到實體店裡買東西,你可以調動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各種偵測手段對商品進行全方位評估,購物體驗比網購更有優勢,何樂而不為?此外,到實體店面對的是活生生的銷售人員,而不是藏在電腦屏幕後面一口一個「親」的隱形賣家,似乎也可以提供更多購物的安全感。

其次,香港發展電商購物,很難取得價格優勢。香港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商品社會,這決定了其商品的獲利空間有限。也就是說,市場上商品的價格,是經過多輪競爭之後的相對穩定的,任何一個商家都無法通過大幅度降低價格來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加上市場容量相對有限,自然不太容易像內地電商一樣動輒大搞價格戰。另外,雖然電商可以節省不菲的店鋪租金,但倉儲、庫管、物流等各環節的費用也不低。特別是香港的人工成本極高,也是很多有意投身電商的有志人士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舉例來說,內地經常被用作促銷利器的「包郵」,在香港就很難行得通,這裡普普通通一個同城快遞,起步價就要超過20港幣,有時候足以頂的上一單生意的利潤。

再次,香港相對傳統的消費習慣,對電商形成一定限制。如上所述,香港同胞更喜歡體驗式消費,到購物中心血拚不僅是為滿足生活所需,也是一種休閑方式,有時候買東西的過程比買到什麼東西的結果更重要,所以在內地商業地產業者已經明顯感受到網購威脅日益加大的同時,香港的商場里仍然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另外,和內地人比起來,香港人對商品的品質要求相對更高,對著電腦上的圖片掏錢會讓他們覺得很不靠譜。

此外,雖然香港人一直給我們「敢為天下先」的印象,但在對待互聯網這個已經不再「新奇特」的事物上,和內地相比,其實還是非常謹慎的,甚至可以說有些頑固。比如在內地領風氣之先並深刻影響了大部分人的QQ、微信、微博,在香港人看來幾乎不值一哂,他們更喜歡用的是「非死不可」(FACEBOOK)、whatsapp和Twitter,雖然後者在商業上的功能表現遠不能與前者相比。可以想象,雖然內地電商已然風生水起,「餘額寶」、「支付寶」等「寶寶們」正在攪動商界江湖、重建商業秩序,但香港人似乎對互聯網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商業,還持有充分的戒心和懷疑。也許在他們看來,寧可做小心翼翼的觀察者失去一些商業機會,也比貿然下場搏殺以致賠上身家性命好得多。

香港電商不發達不代表所有香港人都排斥網購。很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都認識到電商光明的發展前景,不過他們選擇切入這個市場的方式不是成為一個本地電商,而是從技術開發、商業模式設計等角度,利用其人才、經驗的優勢廁身其中,爭取分一杯羹。另外,其實很多香港人還是很願意到淘寶網等網站上掃貨的,原因是那裡品種齊全(賣家超乎想象的多)、價格低廉(內地無論貨物價格還是物流費用都低於香港),加上兩地收入差距大,通過內地網站購物「溢價」明顯。當然也是因為他們在香港本地很難找到符合這種條件的網購平台。

保守也好,激進也好,電商在香港和內地近乎「冰火兩重天」的發展歷程,反映的是兩地商業文化、人文環境的差異和不同的演變階段,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天下大同雖是美好願望,承認差異才是務實態度。

(作者:山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