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ICO被取締,金融科技將走向何方?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田野麥穗

七部委一紙公告,區塊鏈這次也栽了。栽的不是技術,栽在了打著ICO旗號的諸多龐氏騙局和沒有邊界的業務創新所隱含的違規與金融風險。一個被寄希望於能徹底解決信任問題的新技術反而成為了騙子橫行的重災區,不得不說是莫大的諷刺。

金融科技這兩年好不容易從P2P平台頻繁爆雷的陰霾中接過了金融創新的大旗。在融入了人工智慧硬體,基於大數據智能演算法的智能風控、智能投顧,以及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后,金融科技的創新不再局限在資產端,在個人金融服務的場景化、便捷性和個性化上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特別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所構建的不可篡改的數字貨幣世界和去中心化的模式被捧為金融革命的最大看點。但是像「馬勒戈幣」這種惡俗平台都能獲得投資,也客觀反應了區塊鏈平台短時間野蠻生長的荒唐程度。特別是草根區塊鏈平台的野蠻發展,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的技術風險。

以區塊鏈技術的名義發行代幣,直接融資,經營持牌的金融業務所可能引發的系統風險將會遠超P2P平台。這也是ICO尚未形成氣候就就遭到直接棒喝和嚴格監管的主因。

金融科技在努力的描述著一個由科技主導的更為智慧的金融世界,它似乎能規避人性的惡,能深入你的內心,所想即所達,隨時隨地出現在你需要的時刻,並且能提供最匹配的選擇……。

在具體運用中,我們不得不面對「智慧」都藏在民間的現實。當好工具被江湖老道的灰色逐利群體所利用,「韭菜」們所感受到的總是那股熟悉的混雜著一絲苦澀的麻辣味道。

解決了效率,解決不了錯配

金融科技究竟是什麼?

不僅老百姓一知半解,我們的很多媒體甚至是業內人士也沒有講太明白。一方面,大家都有自己的業務立場;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諸多技術運用和應用場景還在構想階段,金融科技的內涵在不斷拓展,本身並沒有被完全定義。

與互聯網金融強調商業模式的創新相比,金融科技總的來說更偏重於技術側,在大數據、演算法優化、數據模型判別的基礎上構建智能中樞,結合軟硬體終端感應、生物識別、區塊鏈等不可篡改的數字信息交互技術來建立更貼近個人用戶生活場景的智能化、主動、便捷、平等的綜合金融服務。

智能化將是金融科技最顯現的特徵和用戶最佳感知,但是金融科技的智能化高度依賴完整的數據鏈。現有的移動互聯網和手機終端解決了個人隨時互聯,資訊單向Push和簡單的工具化需求,所反饋的數據特徵仍然是零碎的和線性的。還遠不能串聯個人完整行為軌跡和深入生活場景。

金融科技智能化的完整呈現還有待於在移動互聯網之後,基於語音交互的智能家庭入口的普及,由5G牽引的智慧城市的落地,實現萬物互聯,以及智能汽車與車聯網走前千家萬戶成為出行的主要選擇。

隨身,家庭、出行和城市內主要生活場景的實時感應所組成的個人生活行為軌跡完整數字矩陣將以最接近真實的方式還原用戶個人的畫像,這種畫像不僅能判別行為,還能接近用戶的心智,對過去定性,對未來實現精準度很高的預判。個體在全數字時代是近乎透明的,金融業務的風險被降到了最低,業務的邊界也更容易推至上限。

當然,要實現個人數據的互聯互通,有效共享,規避數據失真,除了銀聯,蹣跚前行的信聯外,未來一定會有集合各類大數據的「數聯」。數聯不會以商業機構為主導,必然會以國營機構為依託,上升到國家行為。其實現的前提就是國家公民數據中心的落地。個人在所有跨商業機構和組織的數據源未來將在統一的標準下實現定期集合,形成個人的數字身份,依據個人的授權被分等級用於商業化徵信與業務匹配。

與個人行為數字化並進的是金融服務與貨幣的數字化與不可篡改性。在全數字時代,由金融機構推行的各種類公有區塊鏈金融服務和數字貨幣將成為新時代數字智能金融服務的平台支撐。去中心化的場景里,由各類商業系統、演算法、數字身份、金融超市和金融雲支撐的數字金融服務會將諸多傳統金融服務交易撮合時間提升到秒級。全數字時代帶來的大數據爆炸式增長將交由新一代的量子計算來承載。

現實情況是我們離全數字時代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這其中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對於「嬰兒期」的金融科技而言,更多的是以單一的技術形態被線性的的應用於各類商業組織。不同體量的企業,在具體應用上各有側重,主要集中在大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演算法分析、數據模型、智能推薦、風控模型、生物識別與支付安全領域。

無論是BAT量級的互聯網巨頭,還是專註於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科技企業,所積累的數據是相對單一或者不全面的,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期待在純商業化行為里各競爭主體有超然格局主動在核心的大數據與技術應用層面形成有機融合顯然很不現實。

大家都是碎片化中的一員,金融科技成為了各類企業自身增強競爭優勢,追求交易成功率,提升交易規模,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由於金融科技還未具備充分智能的基礎條件,不少金融科技企業在向邊際市場探索的過程中,反而成為了助長金融原罪的工具。

在「科技」的感召下,許多並沒有風險承受能力的群體被配置了高風險的資產。一些錢被借給了不該借的人,「校園貸暴力催收」、「裸條」等負面新聞不絕於耳。本來被用於規避人性弱點,構建絕對信任的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被打著ICO旗號成了騙子橫行,違規經營的重災區。

造成這些亂象的本質,是我們現有的大數據除了基本的行為判定外還不足以還原個人真實本身。金融科技尚在智能化初期,現實運用當中存在著太多稚嫩的表現。金融科技還是企業零碎的競爭工具,沒有成為構建社會良性生態的一部分,被賦予更多的公共職能和義務,缺乏對用戶利益眷顧。

單邊效應

無論是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還是向金融科技轉型中的諸多P2P企業,又或是傳統銀行藉助金融科技加快主營業務的互聯網化,更貼近用戶。大家在體量巨大,沒有聚集效應的金融行業里,仍然進行著戰場不一的碎片化競爭。

互聯網企業擅長流量經營來快速做大經營規模,擁有海量數據的傳統企業,如通信運營商、銀行、傳統軟體企業則更注重大數據價值的挖掘和存量客戶的開發。一批專註於技術服務的金融科技企業利用數據挖掘和風控模型經營風險,做著產業鏈的生意。被嚴格管制的銀行其實並不缺技術和人才,缺的是可供創新的體制和基因,在現有條件下,自身引入金融科技技術或者和金融科技企業合作已經成為轉型期的主要選項。

金融科技被各類企業零散的用於提升流量規模,交易效率,以業績轉化和盈利為目的,本質上仍是生產工具的革新。移動互聯網對流量的聚集所形成的規模效應,支付技術迭代對交易效率的提升,以及大數據運營和風控模型對邊際市場的拓展仍然作用於企業自身競爭的差異化。就用戶利益和用戶感知而言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金融科技幫助企業加大了業務對用戶開發的力度和深度,多如牛毛的理財產品,更容易獲得的貸款,與還款方式對應的浮動利率,更便捷的支付手段和大幅壓縮的交易時間。可是現階段的金融科技並不能幫助用戶做出合理的決策,提供最適配的選擇,更不可能改變用戶的收入結構。從用戶的感知來看,金融科技除了讓自己面對更多而複雜選擇,掏錢更便捷以外,並沒有對生活帶來積極的改變和品質的提升。

當金融科技仍然停留在工具屬性,那麼決定金融科技效應的是工具的使用者,它可以是 為了提升經營效率的商業主體,也可以是為了暴利,遊走在制度邊緣的灰色逐利群體。當然,它也可能會被不法之徒利用,成為偷竊用戶資產的殺手鐧。

由金融科技所推動的金融創新,並沒有給我們展示出一個更為誠信、更為智慧的新世界雛形。相反,我們看到的更多是「聰明人」的遊戲。沒有規則的參與,放大了人性的惡和貪婪,同時也放大了片面追求利潤而導致的交易人群錯配所滋生的金融原罪。

從消費和服務的角度來看,人類歷史上每次生產工具的進步都伴隨著用戶體驗和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但是,沒有那一次像金融科技這樣在短短兩年內對傳統金融的服務秩序產生如此大的衝擊,也沒有其他領域的創新能像金融科技一樣短時期內就成為了灰色利益團體的溫床,面臨著強力管制。這些都說明了金融行業赤裸裸的與錢打交道,有著區別於其他行業特殊性。

如果金融科技的發展在較長時間內都是只是商業實體提升挖掘用戶價值的工具,只會進一步加劇整個行業和個人用戶的焦慮,這種片面的定位與金融科技本身被賦予的期望大相徑庭。作為交易雙方要構建金融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良性利益互動,需要一套規則來定義交易雙方的行為。海量的個人訴求和零散的產品服務提供方對規則的訴求千差萬別,這就是金融科技智能化發展的基礎空間。

那麼問題又來了,誰來定義金融科技的「智能」呢?

誰的「智能」?

市場競爭和對利潤的追逐是商業社會進步的源動力,傳統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服務企業希望藉助金融科技的智能化來降低業務風險,拓展業務邊界,聚攏更多流量,提升利潤水平,加強對用戶價值的挖掘,來尋求自身經營利益的最大化。

對於用戶來說,同樣希望金融科技不斷塑造的智能服務能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用戶希望不要參與複雜思考,希望智能服務能幫他們規避風險,判斷對錯,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提供最合適的選擇。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希望獲得最個性化的服務,在規則明確的交互中不斷收穫建議和指導,改善個人財務狀況,提升生活品質。

對於政府而言,也希望藉助金融科技推動傳統金融服務的變革,提升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讓金融深入實體經濟,更好的發揮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調節作用,推動金融服務走向普惠。政府也更希望金融科技的智能化發展能提升金融市場的管理水平,及時發現和管控風險,讓經濟更穩健高效的運營,增強政府利用金融工具調節國民經濟的能力。

我們所期待的全數字時代還需要一個較長的建設周期,各類金融企業作為金融科技的運營實體,實際承擔著金融科技工具化階段的責任。尋求用戶規模的積累和利益的最大化是每個經營實體正常的商業訴求。但是利用金融科技過度的對用戶進行索取,而沒有適當的回饋,不在金融交易的過程中逐步構建基本的交互原則,不去建立一套用戶對新金融清晰的認知體系,金融科技在對傳統金融服務重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也遭到灰色鏈條、不法之徒、套利團體的爭相借勢,成為追求暴利,拚命收割的溫床。

Finance一詞在英文中既代表金融,也代表財務。我們不能只著眼於金融服務交易的效率,也要關注用戶個人的財務狀況。金融科技智能化的發展理論上是要在科技的助推下有效融合各方的利益,特別是用戶的利益。每一項金融交易要基於用戶的財務現狀,同時要具備價值引導性。智能以及智慧金融服務所要塑造的是一個更為精準的,可持續的生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