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 |||
簡介:秦朝是歷史上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自秦始皇贏政至秦三世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朝滅亡。 | |||
皇帝稱謂 | 生卒年份(公元) | 謚廟稱謂 | 評價 |
嬴政 | 前259—前210 | 秦始皇 | 一統、大統錢字、城筑北擊、焚書坑儒、廢封立郡 |
嬴胡亥 | 前230—前207 | 秦二世 | 苛政暴政、泯性殺親、殘害忠良、天真頑劣、死於閹黨 |
嬴子嬰 | ? —前206 | 自降為秦王 | 誅殺趙高、投降劉邦、死於項羽 |
漢朝(西漢、東漢) |
簡介: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共經422年,成為東方第一大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崛起。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同時深深影響著多少代兒女。
西漢·劉邦 | 前256—前195 | 漢高祖 | 白蛇起義、楚漢之爭、建立大漢、豁達大度,從諫如流 |
西漢·劉盈 | 前211—前188 | 漢惠帝 | 至孝至仁、上乘父制,下盡職守、為文景之治建立基礎 |
西漢·劉恭 | ? —前184 | 漢前少帝 | 呂后所立、又為其所害、終生無政治績效、罷黜而死 |
西漢·劉弘 | ? —前180 | 漢后少帝 | 呂后所立、蕩滌諸呂時因非惠帝孫而被陳平等人廢黜 |
西漢·劉恆 | 前203—前157 | 漢文帝 | 與民休息、輕徭賦薄、推漢走向鼎盛奠定根基 |
西漢·劉啟 | 前188—前141 | 漢景帝 | 平亂固權、清靜恭儉、發展教育、打擊豪強、文景之治 |
西漢·劉徹 | 前156—前87 | 漢武帝 | 雄才武略、空前政為、創造了中華民族史上數個第一 |
西漢·劉弗 | 前94-前74 | 漢昭帝 | 承接父業、四夷來朝、中興穩定、后因多病不治而死 |
西漢·劉賀 | 前92—前59 | 漢廢帝 | 荒淫無度、不顧社稷、霍以不看重任而在位27天被廢 |
西漢·劉詢 | 前92─前49 | 漢宣帝 | 巫蠱之禍、霍光擁立為皇、實現昭宣中興、清除霍氏 |
西漢·劉奭 | 前74─前33 | 漢元帝 | 純任德教、尊崇儒學、昭君初賽漢匈言和、西漢轉弱 |
西漢·劉驁 | 前51—前7 | 漢成帝 | 湛於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趙氏亂內、外家擅朝 |
西漢·劉欣 | 前25—前1 | 漢哀帝 | 有治國之志無治國之才、斷袖之癖、王莽篡位西漢沒落 |
西漢·劉衎 | 前9-6 | 漢平帝 | 一國之君無奈於王莽之陰險、迫取王莽女、后被莽害死 |
西漢·劉嬰 | 4-25 | 孺子嬰 | 嬰繼位時,莽攝政,無實際權力多為傀儡、東漢亡 |
新·王莽 | 前45-23 | 建興帝 | 代漢建新,推行新政,統治末期,天下大亂,被更始軍攻入長安,死於亂軍之中。 |
西漢·劉玄 | 生不詳—25 | 更始帝 | 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一繼任即沉醉於宮廷生活 |
東漢·劉秀 | 前6年- 57 | 光武帝 | 平亂王莽、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可算賢明君王 |
東漢·劉庄 | 28-75 | 漢明帝 | 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高不遜色 |
東漢·劉炟 | 58—88 | 漢章帝 | 倡導儒學、厚德行政、創明章盛世、放縱外戚而轉危 |
東漢·劉肇 | 79—106 | 漢和帝 | 掃平外戚竇氏奪回政權、親民寬政對外修和、英年早逝 |
東漢·劉隆 | 105——106 | 漢殤帝 | 帝王中即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百日皇帝) |
東漢·劉祜 | 94—125 | 漢安帝 | 掌權后與鄧氏爭權、但委政於宦官,無所不為死於巡遊 |
東漢·劉保 | 115—144 | 漢順帝 | 毅七月死、政變繼位、宦官亂政、民不聊生、十九而死 |
東漢·劉炳 | 143—145 | 漢沖帝 | 終年三歲、宦官外戚亂政、朝廷腐敗、九江暴亂、無為 |
東漢·劉纘 | 138—146 | 漢質帝 | 帝幼伶俐、繼位未年、梁翼專權后被其以毒而害、九亡 |
東漢·劉志 | 132—167 | 漢桓帝 | 偶然為帝、外戚宦官、放姿縱惡、百般無奈、無功而終 |
東漢·劉宏 | 156—189 | 漢靈帝 | 政治黑暗、社會混亂、黃巾起義、官宦為王、一生無為 |
東漢·劉辯 | 176—190 | 漢少帝 | 何家掌政、董卓廢之、行為輕搖無帝之威儀、卓害其死 |
東漢·劉協 | 181—234 | 漢獻帝 | 亂世之帝、形同虛設、董卓死後曹代劉政、庸碌一生漢亡 |
三國(魏、蜀、吳) |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各具特色,充滿生機。184年黃巾起義后,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紛爭,東漢名存實亡。208年的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建魏,東漢滅亡。此後劉備、孫權先後稱帝做王,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曹魏) |
簡介:魏國(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也稱曹魏,是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個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改漢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太祖(又稱魏武帝),曹魏計曹操共6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國家。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最大地區,盤踞中原一帶,而這區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漢室禪讓,向來被視為正統王朝。期間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后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歷六帝,共46年。
曹操 | 155—220 | 魏武帝 | 魏國的實際締造者、挾天子令諸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
曹丕 | 187—226 | 魏文帝 | 承接父業、魏國建立、政績頗顯、伐吳敗后大病不起 |
曹睿 | 204—239 | 魏明帝 | 一生均於三國戰事中、任司馬懿為將、抵抗外敵、病死 |
曹芳 | 239—254 | 魏哀帝 | 曹爽司馬懿輔政、司馬氏開始把持魏國朝政、無為而去 |
曹髦 | 241—260 | 魏廢帝 | 識破司馬之心、創造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名句 |
曹奐 | 246—302 | 魏元帝 | 無權無勢之傀儡、無政績、禪讓於司馬炎、軟禁而死 |
(蜀漢) |
簡介:公元221年―263年,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佔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國土在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北部以及陝西漢中一帶,蜀漢懷帝時為魏所滅。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共二帝。
劉備 | 161—223 | 蜀漢昭烈帝 | 自稱劉勝之後,建立蜀漢、弘毅寬厚、仁治天下 |
劉禪 | 207—271 | 蜀漢懷帝 | 執政平庸、為避免戰爭主動投降 |
(東吳) |
簡介:建安元年(196)獻帝都許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今江蘇鎮江)。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十五年取得嶺南。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據有今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的廣大地區。280年,西晉軍隊攻破東吳,吳國滅亡。
孫堅 | 156—191 | 吳武烈帝 | 東漢末期名將、吳國奠基人、打仗勇猛命喪戰場 |
孫權 | 182—252 | 吳大帝 | 十五而立、穩固江東、政治能家、晚年昏庸濫殺無辜 |
孫亮 | 243—260 | 會稽王 | 生性聰慧、謀殺專權孫綝失敗、帝位被廢、淪為會稽王 |
孫休 | 235—264 | 吳景帝 | 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東吳繁榮、好文、征西失敗 |
孫和 | 224—253 | 吳文帝 | 無多大政治作為、但是為人好善、后因諸葛氏自殺 |
孫皓 | 242—284 | 吳末帝 | 初位尚賢、而後殘暴驕盈、好酒色、東吳自此而亡 |
西晉(東晉、西晉) |
簡介:晉朝是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時期。263年司馬昭發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265年其子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共傳四帝五十二年。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東晉,共傳十一帝104年,兩晉總歷時156年。
西晉·司馬懿 | 179—251 | 晉宣帝 | 炎追封、曹魏任職創汗馬功勞、司馬氏族奠基晉之基礎 |
西晉·司馬師 | 208—255 | 晉景帝 | 炎追封、以父於戰場廝殺、西晉奠基者之一 |
西晉·司馬昭 | 211—265 | 晉文帝 | 炎追封、消滅蜀漢取曹自代、奠基西晉直接人物 |
西晉·司馬炎 | 236—290 | 晉武帝 | 奉輩開晉、消滅東吳、結束三國紛爭、其非賢明君主 |
西晉·司馬衷 | 259—306 | 晉惠帝 | 昏庸無能、其妻引發八王之亂、政變后被毒死 |
西晉·司馬熾 | 284—313 | 晉懷帝 | 內政動亂、匈奴南侵發永嘉之禍、舉國衰敗、劉聰毒害 |
西晉·司馬鄴 | 300—317 | 晉愍帝 | 國運衰落、民不聊生、出城降劉后被劉害、西晉告亡 |
東晉·司馬睿 | 276—322 | 晉元帝 | 任用王導、移都江南、王馬共治天下、東晉江南立足 |
東晉·司馬紹 | 301—325 | 晉明帝 | 自小聰慧、見之長安與日、平定王敦之亂、鞏固基業 |
東晉·司馬衍 | 321—342 | 晉成帝 | 比較平庸、欲借外戚庾亮樹己之風、雖無建樹晉也安定 |
東晉·司馬岳 | 322—344 | 晉康帝 | 在為兩年、重用庾泳、庾翼、無任何政治建樹、早亡 |
東晉·司馬聃 | 343—361 | 晉穆帝 | 年幼繼位又褚太後主政、桓溫驅除庾氏、在為十七而亡 |
東晉·司馬丕 | 341—365 | 晉哀帝 | 在為四年即病死、無任何政治建樹、中通道士不老仙丹 |
東晉·司馬奕 | 342—386 | 晉廢帝 | 桓溫借故逼褚廢帝、被逼出宮降海西公、為保身安屈辱 |
東晉·司馬昱 | 320—372 | 晉簡文帝 | 溫廢帝后而立、一切以溫是從、形同傀儡在位兩年病亡 |
東晉·司馬曜 | 362—392 | 晉孝武帝 | 略有作為、值桓溫亡東晉危機過、被宮女用被子悶死 |
東晉·司馬德宗 | 382—419 | 晉安帝 | 愚蠢無為、權落旁人、親政桓玄失敗、劉掌權、桓自立 |
東晉·司馬德文 | 385—421 | 晉恭帝 | 在劉裕的策劃下繼位又在其的威逼下禪位,東晉告亡 |
隋朝(長安、洛陽) |
簡介:大隋之盛世在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當時社會是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有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大隋天子於西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皇帝禪讓,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長安為都,後來又新建大興城為京師、以洛陽為陪都,實行東西兩京制: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對峙和五胡亂華的社會局面,於589年,揮師南下,滅了長期割據南方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
楊忠 | 507—568 | 隋太祖 | 西魏權臣之一、十二大將軍隨國公。建隋后追崇隋太祖 |
楊堅 | 541—604 | 隋文帝 | 建立隋朝、精心治國、隋朝從此進入統一、興盛的局面 |
楊廣 | 604—618 | 隋煬帝 | 偉大與罪惡並存、「河巡科藏」、在江都宇文化及所害 |
楊昭 | 584—606 | 隋成帝 | 本為太子還未登基即病死,后其子恭帝繼位后加以追尊 |
楊侑 | 605—619 | 隋恭帝 | 煬出遊命其守長安、李淵攻長安后立其為帝后廢之 |
楊浩 | 不詳—618 | 無帝號 | 宇文化及弒煬帝后而立,實為傀儡后被其廢 |
楊侗 | 不詳—619 | 隋末帝 | 煬出遊命其守洛陽,煬亡後由王世充立一年後被王所廢 |
唐朝(長安) |
簡介: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大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唐朝連同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李淵 | 566—635 | 唐高祖 | 唐朝開國皇帝、結束隋朝成就大唐興旺重要奠基者 |
李世民 | 599—649 | 唐太宗 | 卓越君王、貞觀之治、將大唐推向高峰、奠基頂峰基礎 |
李治 | 628—683 | 唐高宗 | 承接父業實現「永徽之治」之盛世、武氏開始沉浮於此 |
李顯 | 656—710 | 唐中宗 | 柔軟無能、何事都取決於其母武皇太后、無大作為被廢 |
李旦 | 662—716 | 唐睿宗 | 三讓天下:武后、中宗、玄宗、一生安分平淡與世無爭 |
武曌 | 624—705 | 周武皇 | 女性皇帝、建立周朝,後世稱武周。對唐代的經濟、文化、疆域皆有貢獻。 |
李重茂 | 695—不詳 | 唐殤帝 | 韋太后臨朝稱制,相王李旦執掌政務,無實權后被廢 |
李隆基 | 685—762 | 唐玄宗 | 開元盛世而後又安史之亂、寵信楊貴妃、唐開始衰落 |
李亨 | 711—762 | 唐肅宗 | 安史受命、被尊為帝、用郭子儀李光弼趁內亂平定安史 |
李毅 | 726—779 | 唐代宗 | 登基后安史之亂平息后,計殺李輔國,經歷吐蕃戰事 |
李適 | 742—805 | 唐德宗 | 政績平常、親撰中醫文獻、寫罪己詔向天下坦白錯誤 |
李俑 | 761—806 | 唐順宗 | 隨遇而安不爭強好勝、勇敢面對政治現實 |
李純 | 778—820 | 唐憲宗 | 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創大唐中興、與太宗、玄宗齊名 |
李恆 | 795—824 | 唐穆宗 | 縱情享樂、毫無節制、懼死求生、三是而立即死 |
李湛 | 810—827 | 唐敬宗 | 政治無為、比穆宗有過之無不及在位兩年後被宦官謀殺 |
李昂 | 809—840 | 唐文宗 | 政治黑暗,官宦爭鬥不斷,文宗形同傀儡,抑鬱而死 |
李炎 | 814—846 | 唐武宗 | 武宗滅佛、崇道棄佛、斯是如此倒也實現會昌中興 |
李怡 | 810—859 | 唐宣宗 | 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謂之小太宗 |
李漼 | 859—873 | 唐懿宗 | 沉湎玩樂、任相不明、愛慕虛榮、不惜官賞、驕淫奢侈 |
李儇 | 862—888 | 唐僖宗 | 聽任官宦、黃巢起義建立大齊、其人躲在四川七年 |
李曄 | 867—904 | 唐昭宗 | 聰明又才能、分形唐朝形勢、只可惜挽救已經無力回天 |
李祝 | 892—908 | 唐哀帝 | 哀帝當國、朱全忠當政、自此大唐滅亡、后被其弒殺 |
宋朝(北宋、南宋) |
簡介:宋朝(960年——1279年)是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北宋是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而此時也有西夏、大理、吐蕃、契丹、女真並存,也給宋朝的穩定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北宋於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南宋(1127年——1279年)是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金朝和大理為並存政權。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歷史上封建經濟發達、古代科技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一個王朝。
北宋·趙匡胤 | 927—976 | 宋太祖 | 陳橋兵變龍袍加身,創立大宋國、勵精圖治整治江山 |
北宋·趙匡義 | 939—997 | 宋太宗 | 政績有為、不善武功、晚年教循規蹈矩,致積貧積弱 |
北宋·趙恆 | 998—1022 | 宋真宗 | 治理有方國日益堅固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史稱咸平之治 |
北宋·趙楨 | 1010—1063 | 宋仁宗 | 仁義著稱、出現包、范、歐陽、蘇、王等名人 |
北宋·趙曙 | 1032—1067 | 宋英宗 | 頗有政治才能、英年早逝而有志無力、政治手段較成熟 |
北宋·趙頊 | 1048—1085 | 宋神宗 | 支持王安石變法但操之過快而失敗、勵精圖治做好國君 |
北宋·趙煦 | 1076—1100 | 宋哲宗 | 繼續推行變法,國雖稍有起色,但最終仍以失敗而告終 |
北宋·趙佶 | 1082—1135 | 宋徽宗 | 生活奢侈、政治無為、宋江農民起義爆發、靖康難 |
北宋·趙桓 | 1100—1156 | 宋欽宗 | 優柔寡斷、反覆無常、與其父皆遭遇靖康之難而亡 |
南宋·趙構 | 1107—1187宗 | 宋高宗 | 臨安自立是為南宋、政治平庸、酷愛書法藝術文學 |
南宋·趙眘 | 1127—1194 | 宋孝宗 | 南宋能力最強、最傑出、最節儉的皇帝 |
南宋·趙惇 | 1147—1200 | 宋光宗 | 昏庸、體弱多病、無治國安邦之才又聽信讒言 |
南宋·趙擴 | 1168—1224 | 宋寧宗 | 賠款求全、在位期間均是碌碌無為之輩 |
南宋·趙昀 | 1205—1264 | 宋理宗 | 本非皇子但乃皇族、死後頭顱被割製成器具、一生無為 |
南宋·趙禥 | 1240—1274 | 宋度宗 | 昏庸無能、沉迷美色、南宋從此岌岌可危、面臨滅亡 |
南宋·趙顯 | 1271—1323 | 宋恭帝 | 賈似道當權、元軍進攻其被俘、被派往藏區后成高僧 |
南宋·趙昰 | 1269—1278 | 宋端宗 | 元進犯其南逃、閩粵港都有其之身影、后病死葬於江門 |
南宋·趙昺 | 1272—1279 | 宋末王 | 流亡政府海豐被擊垮、文天祥被俘、陸秀夫背趙昺跳海、宋亡 |
大理國(大理) |
簡介:古代與大宋國並存的國家之一,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定都羊苴咩城,改國號曰大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了解比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大理國(包括后理)維持了22世,達300余年。至元代忽必烈滅大理國后,鑒於段氏的力量強大,仍命段氏為大理國總管,繼續統治大理地區達百餘年。
段思平 | 893—944 | 文武帝 | 大理國締造者、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
段思英 | 944—945 | 文經帝 | 宮廷政變、在位僅一年被廢為僧、其人昏庸無所作為 |
段思良 | ?—951 | 文成帝 | 大理建國前功名顯赫、后發起宮廷政變、逼侄遜位 |
段思聰 | ?—968 | 廣慈帝 | 子承父業、立高氏為帝、宋國初立、以宋國發展關係 |
段素順 | ?—985 | 應道帝 | 繼位不久、大理東部叛亂、應道帝派兵鎮壓 |
段素英 | ?—1009 | 昭明帝 | 信佛教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比較賢明 |
段素廉 | ?—1022 | 宣肅帝 | 在位期間無所為 |
段素隆 | ?—1026 | 秉義帝 | 不樂為帝,后禪位為僧開啟了皇帝禪位出家的先例 |
段素真 | ?—1041 | 聖德帝 | 效仿其父禪位給其孫、自己出家為僧 |
段素興 | ?—1044 | 天明帝 | 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素興在位,荒淫日甚、被廢 |
段思廉 | 生卒不詳 | 孝德帝 | 被擁立為帝、楊氏叛亂其無力平反、分封高氏、實力減 |
段廉義 | ?—1080 | 上德帝 | 楊義貞叛亂、其被弒殺、高氏平反另立新君 |
段壽輝 | 生卒不詳 | 上明帝 | 高氏所立、觀星相后禪位於段正明自己出家為僧而自安 |
段正明 | 生卒不詳 | 保定帝 | 在位期間被專權的高升泰所廢其自立、前大理以此告終 |
段正淳 | 生卒不詳 | 文安帝 | 高繼帝位后病死、將江山交還給段氏,段正淳因此被立 |
段正嚴 | 生卒不詳 | 宣仁帝 | 勤政愛民、外交能者、在位39年後禪位出家為僧 |
段正興 | 生卒不詳 | 正康帝 | 子承父業、繼位后被權臣高氏所控制、一生無為 |
段智興 | 生卒不詳 | 攻極帝 | 奉佛興建寺廟、朝夕焚咒、不理國事、國力有所衰落 |
段智廉 | 生卒不詳 | 亨天帝 | 對佛教感興趣,曾派人到宋朝求大藏經1465部存放 |
段智祥 | 生卒不詳 | 神宗 | 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信篤佛法出家為僧 |
段祥興 | 生卒不詳 | 孝義帝 | 蒙古南侵、其出兵抵抗大敗、死後傳位其子 |
段興智 | 生卒不詳 | 天定賢王 | 大理末代皇帝、效忠元朝、后被任命成為大理總管 |
西夏國(銀川) |
簡介:古代與大宋國並存的國家之一,西夏是指歷史上由党項人於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其統治範圍大致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李元昊 | 1004—1048 | 夏太祖 | 立西夏學宋治國、立軍政制、晚年肆意誅殺、縱情享樂 |
李諒祚 | 1047—1067 | 夏毅宗 | 親政后實行改革,使西夏漢化、連年對宋用兵,后修好 |
李秉常 | 1061—1086 | 夏惠宗 | 未能親政無任何國策、西夏積弱際北宋入侵、憂憤死 |
李乾順 | 1084—1139 | 夏崇宗 | 親政后採取聯遼抗宋的策略,遼被金滅后,又聯金抗宋 |
李仁孝 | 1124—1193 | 夏仁宗 | 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科舉制尊崇儒學、西夏鼎盛 |
李純佑 | 1177—1206 | 夏桓宗 | 以附金和宋為國策、鐵木真進軍西夏、1206年,暴卒 |
李安全 | 1169—1211 | 夏襄宗 | 昏庸無能、破壞金夏關係、后齊王李遵頊政變將其廢止 |
李遵頊 | 1162—1226 | 夏神宗 | 夏狀元、破壞經濟、民怨四起、野心又大、傳位其子 |
李德旺 | 1181—1226 | 夏獻宗 | 前朝政策不當、無力挽救、西夏岌岌可危 |
李現 | 不詳—1227 | 夏末帝 | 即位僅后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其投降被殺,西夏亡 |
遼國(幽州、上京) |
簡介:遼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稱遼國、大遼、契丹,簡稱遼,是五代十國兩宋時期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統治北部的封建王朝。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916年改元神冊,改渤海國為東丹國,立其子耶律倍為東丹王,後為遼的藩屬。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開封(並定都於此)稱帝,定國號為「遼」,后被漢高祖劉知遠擊退,定都,983年蕭太后(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曾復更名「大契丹」,1066年遼聖宗耶律隆緒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遼共同抗金,后被遼滅。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耶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后遼,最後東遼滅后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后,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斯翰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后西遼,后被元朝(蒙古)所滅。
皇帝稱謂(漢名) | 生卒年份(公元) | 謚廟稱謂 | 評價 |
大遼·耶律耨里思 | 生卒不詳 | 遼肅祖 | 唐代契丹迭剌部領袖(遼太祖追封) |
大遼·耶律薩剌德 | 生卒不詳 | 遼懿祖 | 多次冒箭矢與室韋交戰、遼太祖追崇他為莊敬皇帝 |
大遼·耶律勻德寔 | 生卒不詳 | 遼玄祖 | 遼太祖追崇 |
大遼·耶律乙 | 872—926 | 遼太祖 | 南征北戰、建立北方遼國、締造契丹、功不可沒 |
大遼·耶律德光 | 902—947 | 遼太宗 | 促進契丹經濟和發展、一心想爭霸中原后病死 |
大遼·耶律倍 | 899—900 | 遼義宗 | 丹東王、沒有做皇帝、其子繼位后追封他為義宗文獻帝 |
大遼·耶律阮 | 918—951 | 遼世宗 | 成立南北樞密院、晚年政治腐敗、后被殺害 |
大遼·耶律璟 | 931—969 | 遼穆宗 | 帝位不穩、後期殘暴、醉酒喪命 |
大遼·耶律賢 | 948—982 | 遼景宗 | 重用漢官、政治官吏、遼進入中興階段 |
大遼·耶律隆緒 | 971—1031 | 遼聖宗 | 文化修養較高、整治國家也較為有利、促進遼國發展 |
大遼·耶律宗真 | 1016—1055 | 遼興宗 | 文化素養較高、政治沒有多大的建樹、奢靡逸樂 |
大遼·耶律洪基 | 1032—1101 | 遼道宗 | 廣印佛經興建寺塔勞民傷財、社會矛盾激化遼國轉衰 |
大遼·耶律浚 | 生卒不詳 | 遼順宗 | 太子位被廢、貶為庶人、其子繼位后以天子之禮追封 |
大遼·耶律延禧 | 1075—1128 | 天祚帝 | 天下兵馬大元帥后承接帝位、遼國末代皇帝、為金滅 |
北遼·耶律淳 | 1062—1122 | 遼宣宗 | 即位北遼,降遼天祚帝為湘陰王,奉表於金國乞為附庸 |
北遼·耶律雅里 | 生卒不詳 | 順文帝 | 本梁王、征戰中其他兄弟被俘、眾人擁他為帝 |
北遼·耶律術烈 | 生不詳—1123 | 遼英宗 | 雅里死後被人擁護為帝、后被亂兵殺死、北遼亡 |
西遼·耶律大石 | 1087—1148 | 遼德宗 | 本為節度、遼亡后修生養息、準備恢復遼朝、后失敗 |
西遼·耶律夷列 | 生卒不詳 | 遼仁宗 | 感天後還政於他、死後令其妹監國 |
西遼·耶律直魯古 | 生卒不詳 | 文顥帝 | 由承天後執政,承天後被殺後繼位被迫讓位后病死 |
西遼·屈出律 | 生卒不詳 | 憫文帝 | 受文顥帝收留,見西遼大勢已去自立為皇、值西遼滅亡 |
金國(黑龍江白城、北京、開封) |
簡介:金國(公元1115年-1234年)是兩宋時期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創建者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國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后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金國曆經九帝,共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時東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嶺一線,西至今甘肅省,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它為北部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完顏阿骨打 | 1068—1123 | 金太祖 | 建立金國、對宋和好對蒙痛恨、開始發展金國全局 |
完顏吳乞買 | 1075—1135 | 金太宗 | 繼承兄業、發動靖康之變、滅掉北宋 |
完顏亶 | 1119—1150 | 金熙宗 | 用漢官、非偽齊、統律法、晚年宮廷矛盾后被殺死 |
完顏亮 | 1122—1161 | 金廢帝 | 宮廷政變殺熙宗自立為帝、攻南宋時世宗自立、其被廢 |
完顏雍 | 1123—1189 | 金世宗 | 起兵反抗自立為帝、總結教訓、改革金國、比較賢明 |
完顏璟 | 1168—1208 | 金章宗 | 繼承祖父仁政、實現女真封建化、後期戰爭頻頻轉弱 |
完顏永濟 | 1513—1213 | 衛紹王 | 柔弱鮮智能、政治日益腐敗、蒙古迅速強盛、后被殺死 |
完顏珣 | 1163—1224 | 金宣宗 | 斷交西夏、求和蒙古、不顧國運侵南宋、三面受敵 |
完顏守緒 | 1198—1234 | 金哀宗 | 繼位后力挽狂瀾只可惜無力回天,蒙古追殺、金始亡 |
完顏承麟 | 生卒不詳 | 金末帝 | 哀宗傳位於他、哀帝自縊后、末帝死於蒙古亂軍之中 |
元朝(大都北京) |
簡介: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定都於大都(今北京市),國號大元,1218年蒙古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國,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滅大理, 1279年擊敗南宋殘餘勢力,元朝最終統一。1279年滅南宋。統治地區西到新疆東部,西南包括西藏、雲南及緬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一說直到北冰洋),東到鄂霍次克海。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殘餘勢力退居漠北,與明軍對峙,史稱北元,元朝正式結束的時間是1635年,1635年四月,后金皇太極派多爾袞、岳托、薩哈璘、豪格率軍遠征察哈爾余部。額哲與母親蘇泰太后獻元朝傳國玉璽投降。元朝正式結束。
孛兒只斤成吉思汗 | 1162—1227 | 元太祖 | 蒙古帝國和大元朝的奠基者、傑出的軍事家、其子追封 |
孛兒只斤拖雷汗 | 1193—1232 | 元睿宗 | 窩闊台繼位后其為監國、子忽必烈追封、矯勇善戰 |
孛兒只斤窩闊台汗 | 1186—1241 | 元太宗 | 擴張國土、南北西征、忽必烈繼位后追尊為太宗 |
孛兒只斤貴由汗 | 1206—1248 | 元定宗 | 母歸政在位期間收服吐蕃全境、此後新疆歸入大元版圖 |
孛兒只斤蒙哥汗 | 1208—1259 | 元孝宗 | 雷長子、攻俄羅斯、滅大理滅南宋、元朝大疆初定 |
孛兒只斤忽必烈 | 1215—1294 | 元世祖 | 攻打日本、印度、緬甸、發展經濟、元朝之名始於該帝 |
奇渥溫鐵穆耳 | 1265—1307 | 元成宗 | 整頓軍政、免除江南稅收、社會壓力緩和、平息戰亂 |
孛兒只斤海山 | 1281—1311 | 元武宗 | 元朝逐漸強大、是一位明主、列印錢鈔、物價上漲 |
愛育黎拔力八達 | 1285—1320 | 元仁宗 | 元朝賢明君主、固定固有版圖、大舉改革、元強盛 |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 1303—1323 | 元英宗 | 以儒治國、頒布元朝大元通制、南坡之變被殺 |
也孫鐵木兒 | 1276—1328 | 泰定帝 | 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寧、也出現暴亂、軟硬政策平反 |
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 生卒不詳 | 天順帝 | 與元文帝爭天下、后只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不知所蹤 |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 1304—1332 | 元文宗 | 知樞密院事燕鐵木兒發動政變,謀立其為帝較有政為 |
孛兒只斤和世梀 | 1300—1329 | 元明宗 | 文宗兄、文宗遜位迎接他時又將其害死 |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 1326—1332 | 元寧宗 | 文宗為贖罪傳位於明宗次子就是元寧宗43天後病死 |
氏同上妥歡貼睦爾 | 1320—1370 | 元惠宗 | 爆發紅巾軍起義、元雖勝但因起義勢力大、元退居漠北 |
愛猷識理答臘 | 1338—1378 | 元昭宗 | 勢力還是很強大,已經退居漠北、中原之地與其無關 |
脫古思帖木兒 | 1378—1388 | 元平宗 | 想恢復元朝勢力和失地、只可惜無力回天、后被部將殺 |
明朝(南京、北京) |
簡介: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又稱大明王朝、大明帝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進行北伐,明軍攻佔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明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南京應天府改為留都。明朝疆域達11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內地兩京十三省、東北、新疆東部、西藏、南海諸島、今緬甸北部、西伯利亞東部等地,並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
皇帝稱謂 | 生卒年份(公元) | 年號稱謂 | 評價 |
朱元璋 | 1328—1398 | 洪武 | 起義反元、大明王朝締造者、網羅天下名士 |
朱允文 | 1377—? | 建文 | 重用文人實行改革惠民政策重視農桑后靖難之變被趕 |
朱棣 | 1360—1424 | 永樂 | 發動靖難、創永樂盛世、遷都北京、建紫禁皇城 |
朱高熾 | 1378—1425 | 洪熙 | 在位十個月後病死、與民生息發展明朝經濟 |
朱瞻基 | 1398—1435 | 宣德 | 御駕親征叛軍,得勝而歸、發展明朝全局、染病而亡 |
朱祁鎮 | 1427—1464 | 正統 | 兩次繼位、在位期間因御駕親征被俘、后受代宗軟禁 |
朱祁鈺 | 1428—1457 | 景泰 | 英宗被虜代宗被立、后英宗復辟將其以親王待遇安葬 |
朱見深 | 1447—1487 | 成化 | 英宗復辟后立其為皇太子、政績比較突出、賢明君主也 |
朱祐樘 | 1470—1505 | 弘治 | 勤於政事、驅除奸臣、明朝再度中興盛事 |
朱厚照 | 1505—1521 | 正德 | 以嫡子繼位、國運減弱、淫亂而無子嗣 |
朱厚熜 | 1507—1566 | 嘉靖 | 前期大有所為、後期迷戀仙丹、不問朝政、嚴嵩當國 |
朱載垕 | 1537—1572 | 隆慶 | 貞靜仁義、隆慶開關解除海禁、內閣鬥爭明顯 |
朱翊均 | 1563—1620 | 萬曆 | 李太后、高拱、張居正輔佐下中興、後期怠政轉危 |
朱常洛 | 1582—1620 | 泰昌 | 紅丸案之後做了一個月皇帝就死、無任何作為 |
朱由校 | 1605—1627 | 天啟 | 魏忠賢當道、社會黑暗、明朝的氣數將盡、傳位於其弟 |
朱由檢 | 1611—1644 | 崇禎 | 清兵進犯、李自成起立、自毀長城、國破家亡后自縊 |
朱由崧 | 1607—1646 | 弘光 | 崇禎自縊后在南京建立南明小王朝、無能死於北京 |
朱聿鍵 | 1602—1646 | 隆武 | 想一舉恢復明朝,只可惜無力回天、后被清兵所害 |
朱聿鐭 | 1605—1647 | 紹武 | 在廣州被擁立為帝、一個月後被清兵害死,葬于越秀區 |
朱由榔 | 1602—1646 | 永曆 | 在肇慶監國兵敗逃到緬甸、后被吳三桂害死於雲南 |
清朝(北京) |
簡介:公元1636年~1911年,一說1616年建立,又稱大清,簡稱清,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清朝最初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瀋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清朝奠定了今天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268年。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 1559—1662 | 天命 | 含七恨反明、建立起后金、奠基清朝基業 |
愛新覺羅皇太極 | 1592—1643 | 天聰、崇德 | 隨著父親南征北戰、建立清朝國號、瀋陽稱帝 |
愛新覺羅福臨 | 1638—1661 | 順治 | 子承父業在叔父多爾袞的幫助之下成了大清開國皇帝 |
愛新覺羅玄燁 | 1654—1722 | 康熙 | 勤政愛民、平三番、復台灣、統一全、大清盛世 |
愛新覺羅胤禛 | 1678—1735 | 雍正 | 子承父業、勵精圖治、整治官吏、為康乾盛世過度銜接 |
愛新覺羅弘曆 | 1711—1799 | 乾隆 | 將清朝推向頂峰但清朝也從此多事情、十全老人太上皇 |
愛新覺羅顒琰 | 1760—1820 | 嘉慶 | 清朝由盛轉衰、鴉片開始流向、社會矛盾開始強化 |
愛新覺羅旻寧 | 1782—1850 | 道光 | 清朝鴉片橫行、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變得貧弱 |
愛新覺羅奕詝 | 1831—1861 | 咸豐 |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圓明園被毀、死於避暑山莊 |
愛新覺羅載淳 | 1856—1875 | 同治 | 無所作為早逝、在位時由其母垂政、清朝逐漸走向滅亡 |
愛新覺羅載湉 | 1871—1908 | 光緒 | 思想進步、奮發圖強、採用變法、被西后遏制、后軟禁 |
各位鐵磁,如果您有想爆料的視頻,很獨家的資料
歡迎您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往期經典內容回顧:
身份證110的夏天記憶,全北京人都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