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書推介)溫慶新: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究 ——以中國小說史學為視野

《魯迅〈小說史略〉研究:以小說史學為視野》,溫慶新著,九州出版社2017年5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通過比對《小說史略》不同版本的修訂變化,全面還原魯迅對古代小說的認識,理清其編纂、修訂《史略》時的意念發端及目的,分析此書修訂與彼時同人研究成果的關係,探討《史略》的材料使用、論斷下定因由。此類研究有助於深入探討小說史的早期編纂,對現今治小說史者沿著《史略》以「接著說」,推動小說史相關研究的深入,將不無益處。

目 錄

緒論

一、 近三十年來《史略》研究現狀概論

二、 對《史略》進行客觀研究的幾點思考

第一章 《小說史略》 的「經典化」 歷程

第一節 授課、演講與《史略》的早期存在樣式及普及傳播

第二節 主動饋贈樣書與《史略》的早期「經典化」

第三節 治小說史者的專業化接受與《史略》經典地位的強化

第二章 近現代時勢背景、「國民性批判」 與《小說史略》的編纂

第一節 「五四」 新文化運動與《史略》的發生機制

第二節 近現代尚鬼神妖怪之風、「國民性批判」 與《史略》之編纂及修訂

第三章 魯迅的小說創作思想、古典目錄學傳統與《小說史略》的體系建構

第一節 魯迅的小說創作思想與《史略》之編纂

第二節 古典目錄學傳統與《史略》之建構

第四章 資料發掘、同仁研究與《小說史略》的修訂

第一節 魯迅所編《明以來小說年表》與《史略》之修訂

第二節 學界同仁研究的推進與《史略》的完善

第五章 《小說史略》所提出的古代小說演進現象及其小說史意義

第一節 小說起源於「神話與傳說」 辨正

第二節 古代小說「仿擬」 現象的小說史敘述

第三節 「以小說見才學者」 辨正及「才學小說」 的概念使用

第六章 《小說史略》所列小說類名及其小說史意義

第一節 《史略》有關「唐傳奇」 的認識轉變

第二節 《史略》名類諷刺小說與譴責小說的前後

第七章 實體示範:魯迅建構小說史的另一途徑

第一節 「現代」 專科選本的形成及其精選精校的學術品格

第二節 以小說作品集和資料集的選編再現古代小說的演進主脈

第三節 魯迅選編小說作品集的學術史價值及當下啟迪

附錄 「整理國故」、 報刊連載與廬隱《小說史略》之編撰

——兼與魯迅《小說史略》比較

主要參考文獻

序言一

歐陽健

之小說自來無史;豈但如此,之文學也自來無史。古代有的,是正史的「藝文志」,小說則屬於其中的子部,——那還不包括通俗白話小說。

在古人眼裡,小說是史之支流,是稗官野史,甚至是消閑之書。人們從來沒有掌握小說史的要求,你若讀遍了全部小說,心中便有了小說的概貌,但那與「史」還不是一回事;況且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將全部小說都讀遍的。

歐陽健先生

小說有「史」的著述,是近代學校誕生以後的事。1905年廢除科舉,青年學子只能進新式學校讀書,以便從事新的社會職業。隨著觀念的更新,小說史也登上了大學講壇。要講授小說史,就得有正規的教材。

而要編撰教材,就得首先解決小說的性質,——即什麼是小說的問題,於是傳統的小說觀念,與西方傳來的小說觀念,便產生了衝突。其次,又得交代小說的起源,告訴學生小說是從哪裡來的,——而這個意念,在古代卻是完全沒有的。

再次,又得交代小說的演變規律,西方的「進化論」便起了作用。最後還得解決小說的評價,——即什麼是好的作品,並將它們選出來寫進教科書中去。

古代小說汗牛充棟,一兩個學期講不完,因此須要有所取捨;小說篇幅比較長,一兩節課也講不清楚,只能選擇部分章節。加之材料先天的準備不足,舉凡作家的生平、版本的流傳,文獻上都是一片空白,——以上種種,就是撰寫小說史面臨的難題。

魯迅1920年應北京大學等校之邀,率先開設小說史課程,最初的講義凡十七篇,題曰《小說史大略》。他一面授課,一面補充修改,從散亂的史料中尋出小說演變的線索,形成有開山意義的《小說史略》,對上述難題都有獨特的做法,因而被譽為小說史的經典。

在《小說史略》影響下,更多學者撰寫了新的小說史,於是有了「小說史學史」。溫慶新博士的新著《魯迅〈小說史略〉研究——以小說史學為視野》(以下簡稱《研究》),所談的便是囊括所有小說史的「小說史學史」了。

《研究》的著眼點,是《小說史略》的修訂過程。作者細心梳理了所有《史略》的版本,包括現存最早的在北京大學、北京高師講課由北大國文系教授會隨課陸續印發的油印本《小說史大略》;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刊發的鉛印本《小說史大略》;1923年、1924年北大第一院新潮社初版上、下冊本;1925年2月新潮社再版上、下冊本;1925年9月北新書局合訂本;1926年、1927年北新書局修訂本;1931年9月北新書局訂正本;1933年3月第九版印刷本;1935年6月北新書局第十次修訂本,可說已將所有版本搜索殆盡。

作者與歐陽健先生合影

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史略》「經典化」歷程,揭示《史略》如何成為「小說史」的典範之作、並被治小說史者奉為圭臬的因由,就具有相當的說服力。

本書第一章「《小說史略》的『經典化』歷程」,從「授課、演講與《史略》的早期存在樣式及普及傳播」、「主動饋贈樣書與《史略》的早期『經典化』」、「治小說史者的專業化接受與《史略》經典地位的強化」諸方面,以《史略》諸種版本為中心,通過《史略》每次修訂的改動,客觀地還原魯迅《史略》編纂與修訂時的指導思想與時代特徵,分析《史略》編纂、修訂與彼時同仁研究的關係,探討《史略》篇章設置、小說類型歸納等的前因後果及其學術價值,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研究》同時指出,從小說史學史的角度,《史略》亦有被治小說史者所誤解的。如《史略》「以小說見才學者」,為的是突出「以小說見才學者」創作現象,而後世治小說史者不明所以,而將之曲解為「才華小說」、「才藻小說」與「才學小說」,就是典型的例證。所以,對《史略》以客觀科學定位,有助於規避《史略》的失當,為近今的小說史編纂提供借鑒。

本書的長處,不僅論述了《史略》的傳播,而且論述了《史略》的編纂。因為不論如何,從「有」到「有」,遠不如從「無」到「有」來得重要。

而由「從來無史」到「第一部史」,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材料,一是觀念。材料要看是否豐富翔實,觀念要看是否科學合理,還要看材料與觀念是否有機統一,既不是以論代史,也不能史論不稱。

《研究》指出,魯迅於編修過程中預先確立了「由寫神的向寫人的演進」、「由無意為小說向有意為小說演進」與「由文言文向白話文演進」的「三大規律」,其初衷與根本目的,不僅受彼時時勢背景的影響,亦蘊含「國民性批判」的意圖與「立人」的目的。

其對古代小說的價值評判在「五四」思想影響下已有文化主體選擇的意味——即以「五四」精神作為建構古代小說規律的理論指導並進行價值評判,這種文化選擇對《史略》的理論建構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是說得不錯的。

歐陽健著《小說史略批判》

但是,《史略》的貢獻在於此,《史略》的不足也在於此。因為任何小說史(包括文學史),都是一定觀念統馭材料的產物。觀念會不斷更新,而在不同觀念的支配下,又會對材料進行新的取捨與詮解,從而不斷寫出新的小說史與文學史來,小說史的撰寫永遠不會終結,「小說史學史」的研究也就永遠不會終結。

但我們千萬要記住:任何高明的小說史,只能作為入門之用,甚至考試之用;決不要以為讀了一兩本小說史,就是受到了「正規的訓練」,就已經掌握了小說史的真諦,實際上還差得遠呢。

溫慶新有很強的思辯能力,特別是對考證有天生的敏銳,在我認識的青年學子中是不多見的。我沒有給他講過一堂課,蒙他不棄,尊我為「師」,實在有愧於心。我看著他一步步的成長,由大學部生而研究所而博士生,由需要交版面費發文章到刊物用高稿酬來約他的文章,自然是高興的。我希望他保持獨出機杼的態勢,做出更多有價值的、經得起檢驗的著作來。因而對於本書,我也順便提出兩點希望:

一是注意材料的提煉。現在流行的「學術規範」,是引用材料越多越好,所加註釋越詳越好,似乎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功力」。其實,材料的鑒別與篩選,本是學術研究題中應有之義,不能給所有「文獻」以平等地位,在突顯有價值的文獻同時,要有意忽略乃至遺忘某些文獻,學術研究才能前進。

一是注意文字的錘煉。如「主動饋贈樣書」的提法,就不夠準確。魯迅當時儘管是「著名小說家」,但在北京大學還是一名講師,尚不具備妄自尊大的本錢,就像今天的暢銷書的作家,能坐進研究所班聽課,就是莫大榮幸,哪裡敢說「主動饋贈樣書」這樣的話,不如說是「徵求意見」為是。

序言二

王齊洲

慶新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結項成果即將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索序於我,我高興地接受下來,也應該接受下來。儘管我正在為自己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做最後整理,準備結項,並沒有空閑的時間。

王齊洲先生

我之所以覺得應該寫這篇序,是因為慶新的有關研究是我所關注的,也是我所支持的,我有責任向大家做一交代。

記得2011年慶新來武昌桂子山跟我讀博,就提到想做魯迅《小說史略》研究,以此作為博士學位論文,我當時沒有同意。因為在我看來,作為小說史經典的《小說史略》涉及的問題太多,博士生三年可能無法完成對這部經典的整體研究,況且當時已經出版有歐陽健先生的《〈小說史略〉批判》,歐陽健先生依靠幾十年小說研究的積累寫成這部著作,要想超越是困難的。

我自己2008年在《黑龍江社會科學》發表過《〈小說史略〉「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辨正》一文,僅討論了《小說史略》第三篇的文獻問題,尚未涉及其他,就耗費了不少精力,深知其中甘苦。

慶新聽從了我的勸告,我們商定以黃人《文學史》為中心來考察20世紀初期的文學史編纂,慶新順利完成了學位論文,論文得到匿名評審專家一致肯定,三位專家給出的論文評價等級都是優秀,答辯成績也是優秀,2016年該論文獲得了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

在撰寫學位論文期間,慶新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小說史略》,我不僅沒有反對,而且他的這些文章都給我看過,我或者直接修改,或者提出修改意見,他都能夠接受並加以改善,其進步之快也令我欣喜。現在出版的這部著作就是這些年來他努力探索、不斷進步的成果,我自然會有親切之感。

作者與王齊洲先生合影

《小說史略》是魯迅在大學油印講義的基礎上修訂而成,這部小說史的奠基之作為何成為了小說史的經典之作?使其成為經典的內在原因和外在條件有哪些?它是如何建構小說史的學術體系的?這一體系所顯現的學術價值及其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給它在小說史學上以準確定位?慶新的《小說史略》研究就是圍繞著這些問題展開的。

以問題為導向,抓住問題做深入細緻的研究,是我所贊成和提倡的研究方法,慶新也一直是這樣做的,現在出版的這部著作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做這樣的研究不僅需要有問題意識,還需要有切實解決問題的手段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擺事實,講道理,不能無端猜想,更不能人云亦云。

而事實永遠是第一位的,只有在釐清全部事實的基礎上,才能對某個具體問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而要想將事實弄清楚,就必須下苦工夫去查找與之相關的全部資料,熟悉其中的每一個細節,解決其中的每一處疑難。

在此基礎上,還要將已經清晰的事實放在特定的歷史語境里做客觀的考察,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得出符合歷史和邏輯的結論。只有這樣的研究才是科學的研究,也才能經受住歷史的檢驗。

作者近照

慶新將這樣一種思路貫徹在自己的研究中,因而其研究不僅事實清晰,論據充分,論證周密,結論自然就頗為可信了。

例如,對於《小說史略》「經典化」的歷程,慶新從魯迅的授課演講、油印講義、修訂出版、贈書宣傳、文學活動、與專業人士互動、和當時社會文化語境關聯等各個方面進行考察,細緻入微地呈現《小說史略》由隨堂印發的單篇講義到社會關注的小說史經典的演進全過程,這樣的呈現不僅是經典化過程的呈現,而且是小說史學確立過程的呈現,其學術史價值絲毫不亞於一些純理論的探討,其結論往往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像這樣的研究還可舉出許多,讀者諸君自可在閱讀本書中加以體會,不須我再饒舌。

當然,《小說史略》的研究不只涉及上面提到的問題,還有許多問題甚至更為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重視並加以研究。例如,鄭振鐸在1932年撰寫《通俗小說書目序》時曾說:「對於小說的研究,乃是近十餘年來的事。商務版的《小說叢考》和《小說考證》為最早的兩部專著。但其中材料甚為凌雜。名為『小說』,而所著錄者乃大半為戲曲。魯迅先生的《小說史略》出,才廓清了一切謬誤的見解,為小說的研究打定了最穩固的基礎。」

事實上,傳統小說觀念與現代小說觀念很不一樣,錢靜方的《小說叢考》和蔣瑞藻的《小說考證》堅持的是傳統小說觀念,而魯迅《小說史略》採用的是由日本引進的西方現代小說觀念,由於觀念的差異,他們對研究對象的把握便很不一樣。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傳統小說觀念是一種錯誤的小說觀念,而西方現代的小說觀念才是正確的小說觀念呢?如果是這樣,西方現代小說觀念已經被後現代小說觀念所打破,現時的小說觀念正處在變動不居的狀態,《人民文學》和《光明日報》已經發表不少「非虛構小說」,小說觀念的發展和變異在所難免,我們憑什麼說現代小說觀念是唯一正確的小說觀念呢?

王齊洲著《通俗小說史》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傳統小說觀念作為一定歷史時段人對於小說的認識,自有其文化依據和存在的價值,我們就沒有理由否定它,只能歷史地理解它,科學地評價它。鄭振鐸批評《小說叢考》和《小說考證》「凌雜」而肯定《小說史略》廓清了謬誤的見解,就只是站在現代小說立場上講話,而不是站在文化本位立場上講話,他的結論雖然符合新文化運動的現實需要,但並非科學客觀的結論,也非符合歷史邏輯的結論。

以此反觀《小說史略》,它用現代小說觀念構建的小說史的學術體系,是否真正尊重了小說發展的歷史實際?是否以「了解之同情」的態度對待了各個歷史時期真正發揮社會影響的小說家及其作品?是否真理解了小說在傳統文化中的真實處境和實際作用?這些重大問題顯然是研究《小說史略》不能迴避的問題。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責備慶新的這部著作沒有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說這些問題應該是《小說史略》研究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和慶新也多次談過這些問題,相信他在做完現在的研究之後,會進一步思考這些問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具理論色彩和現實價值。這是我對慶新今後研究的期待,也是我對小說史學需要加強創新以利於深入發展的期待。

是為序。

作者簡介

作者近影

溫慶新,1987年生,華中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揚州大學博士后。現供職於揚州大學文學院,《內江師範學院學報》「明清小說研究」欄目特約編輯。研究方向:小說史及小說文獻、明清目錄學史、近現代學術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湖南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各一項。出版著作4部,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刊物上刊發論文70餘篇。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蘋果手機用戶可長按

並「識別圖中二維碼」打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