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畫幅尺寸與藝術價值無關

潘豐泉(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有人說,作品尺寸「小」了,難與大畫幅在同一展廳一決高下,甚至有被「吞掉」之虞,這多少看出畫家對由作品尺寸引起的視覺反差的顧慮和擔心。

究其因,是否與社會普遍存在一種視「小」為不入時流情結有關?或對「小」的不屑一顧?從孔夫子起,就有「惟小人與女人難養」「小不忍則亂大謀」等意識。

一個由特定主題設置的畫展,從視覺效果上,小尺寸確實難與大篇幅作品抗衡,而退之入展外圍,實屬無奈。當然,社會是由各式各樣的人組成的群體,必然也有看好「小」的。「由小觀大」或「四兩撥千斤」之理由。

20世紀30年代,身為國立藝專校長的林風眠先生,曾用大尺寸畫幅表現時局風雲,不料遭來當局者冷嘲熱諷,遂淡化巨幅創作激情直至辭世。中年晚年,皆以四尺大小作小品狀,倘若其一生續以大尺寸畫幅,你我就看不到那四尺斗方大小,卻勾勒出將藝術個性和心靈融為一體,一展時代氣息的水墨小品。在《秋水飛鶩》、《漁舟唱晚》等別緻空靈、令人耳目一新的畫面背後,可窺見一位終身徜徉於水墨天地的智者——林風眠先生。

或許在一些人眼裡,會質疑這盈尺間怎承載一個民族的脊樑,文化的高度?怎樹立一個民族歷經艱辛磨難后,崛起的精神風骨?於是,在考慮大型主題創作的時候,不免從整體上把它們排除在外。

還是將時光倒回到800年前。一個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的大廈——南宋朝廷,面對金人的鐵蹄,柔弱的社會卻擁有一大批藝術家選擇另一種視覺表現形式,將畫發揮得如此極致完好,藉以發出對外族踐踏我大好河山的不平之氣。不同於北宋巨作《秋山問道圖》、《早春圖》的崇高壯美,這些小扇面卻以另一種觀賞性,即別緻雅趣雜以穿插變化的折枝,包括由水墨氤氳構成的「馬一邊、夏半形」,一同展示南宋時期的繪畫風骨,不少作品如《落花》、《寒禽圖》、《風蝶圖》、《枇杷小鳥》以及山水畫《風雨歸舟》、《斜風細雨》等,都能夠與之前無數的巨型畫幅,一同呈現大宋260多年的風風雨雨。那畫面中既飽含世事滄桑,也浸透人世溫情,讓人為之動容。

它們的「小」,僅是畫幅尺寸與那些大畫一比之下的「小」,僅是在你一走進展廳時,不能同那些百步外,就能被強大磁場吸引住感官的像六尺或八尺畫面,或許還有更大篇幅的等著你放開雙腳,向前奔去觀賞,相反,你得輕輕移動腳步,靠得稍近一點才能一睹畫里芳容,更生怕驚動了畫里意境——那小鳥正躲在花叢密林竊竊私語,它的藝術魅力更像是一池平靜的湖面,或如同你我輕唱淺吟漢樂府的一首首雋永別緻的小詩,《關睢》、《蒹葭》,或中唐王維《相思》,北宋王安石《梅》那般感覺,而這一首首短詩,與反映社會現實內容的長篇史詩如杜甫《石壕吏》和白居易《琵琶行》一樣,各具神采。雖反映社會角度不同,審美懸殊有異,境象各執一端,但藝術價值卻無天壤之別,或高低之分。

而在當下,總有那麼一些人好大喜功,巨幅畫面愈演愈烈,以勢奪人。這普遍與畫者的一種不甘示弱或屈於人下的心理有關。

於是,美展中難得一見的是小品畫,更被視為商品畫一類——再如何以小趣味小情調展示,要不就隨便應付之,所謂戲墨也,唯有大到六尺以上乃至十米幾十米的巨幅長卷,才下點心思創作,其實靠的是製作。而全不考慮無論畫幅大小,一旦印入畫冊,多年以後,當時曾在哪塊展牆出現過,都無人記憶。但我們卻能輕輕鬆鬆在《美術全集》上,欣賞到產生於不同歷史時期的小幅佳作,如宋人小品。

應當說,只有讓人過眼不忘的佳作,才是藝術欣賞的希望所在,至於尺寸大小皆無關緊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