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原標題: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城市化率從18%迅速提高, 2016年城市化率達到56%,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每年有1300萬的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規模從農村遷入城市,這在人類發展史上罕見的。

俗話說「慢工出細活」,由於我們發展的太快,許多事情難免考慮的不周全,快速的發展,也難免粗糙。尤其是一些理念、價值觀上的偏差,更使得我們的城鎮規劃建設難免失妥。比如,為了城市的形象、展現新面貌,追求氣派:「寬馬路」「大廣場」「大水面」「門禁小區」等等,這些所謂的「高大上」造成我們社會的割裂,城市人性的缺失

城市建設「重面子、輕裡子」,一場大雨我們就能在城市「看海」。城市的功能、城市的生態問題多多,所以我們今天不得不花力氣來進行「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

什麼樣的廣場尺度是我們想要的?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經濟發展很好,所以他們搞了一個中心廣場叫德勝廣場,這個廣場的投入不小,建造的也不錯,可是整整十年過去了,廣場依然冷冷清清。

圖片來源:網路,編輯自加

2012年,他們邀請境內外四個聯合設計團隊來尋找解決方案。最後四個方案幾乎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空間尺度過大。1號方案給了兩張比例完全相同的圖紙,第一張圖是三個歐洲的小廣場,倫敦萊斯特廣場(80米乘100米,0.8公頃)、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克廣場(60米乘235米, 1.4公頃)、德國錫耶納田野廣場(80乘140米,1.2公頃),三個廣場都在一公頃上下。第二張圖就是我們的天安門廣場和德勝廣場,尺度分別是300乘1800米,40公頃和400乘400米,22公頃,我們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也許有一些活動需要有天安門這樣一個大廣場,可是順德區需要嗎?別人的廣場是1公頃,而我們是22公頃。

倫敦萊斯特廣場,圖片來源:網路,編輯自加

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克廣場,圖片來源:網路,編輯自加

德國錫耶納田野廣場,圖片來源:網路,編輯自加

3號方案則用文字表達:自上而下嚴格規劃的行政中心形成壯觀的城市新形象,有序龐大,卻期待衣食住行的小尺度慢生活。自下而上產生的自由發展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空間,無序但充滿人氣。

跳脫群眾需求而建設的城市真的好嗎?

大家都聽說的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康巴什新城,建於鄂爾多斯老城向南25公里的戈壁灘上,北邊地塊安置的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然後一個主線;兩邊先是大廣場,然後各種辦公樓、文化設施。

圖片來源:陳秉釗教授PPT

市政府門前有一個巨大的馬雕塑,建築都是一些很現代的、很摩登的風格——現代的博物館、現代的劇院,這些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氣派、宏偉的新城。結果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4月5日發表了一篇文章——《鬼城》,它寫道:「最初為100萬人居住、生活和娛樂而設計的地方卻幾乎沒有人居住,目前僅有人口2.86萬。白天有些政府辦公室開門辦公,偶爾出現的行人,看起來就像幻覺,拖著沉重的腳步沿著人行道走著,彷彿恐怖電影中大災難過後一名孤獨的倖存者,因此稱之為『鬼城 』。」

圖片來源:網路,編輯自加

那些「不起眼」的小路們

我們許多城市領導人為了城市形象,為了追求政績,道路比寬度,爭氣派,美其名曰「20年不落後」。在城市的核心區常常出現道路紅線寬度上百米的奇特現象,而在主幹路間卻缺少成系統的次幹路,無法運行公交線路,以至於在城市主幹道上彙集了數十條的公共交通線路。由於公交線路無法均勻覆蓋城市,導致人步行到公交站點距離太遠,不得不放棄公共交通出行,要麼開車,要麼腳踏車。

有一個省會城市,五車道過去,五車道過來,兩邊還有慢車道、步行道。這麼寬的路,紅燈一亮,路口堆滿了人,紅燈變綠燈時像百米衝刺一樣往前跑,動作稍微慢點,綠燈又變紅燈了,像這樣的大馬路,給人帶來的是一種緊張、不安全感。

我們國家的道路設計規範,對路網密度有一個要求。比如說快速路每平方公里0.5km,主幹路每平方公里1km,次幹路每平方公里1.6km,支路則是每平方公里3-4km。可是由於支路不發達,沒有近路可走,於是所謂的交通都彙集到了少數的幹道上,通過主幹路來進行疏解,自然加重了主幹路的交通壓力。於是就只能不斷的加寬道路,長距離的輸送和近距離的配送,兩個城市的交通疊加在一個大路上,造成交通的擁堵,這就是我們人為的不當。

還有一次我到一個城市去開會,開會那天正好下雨,主持人讓我們乘車到會場,我們上了車以後就向大路走,可是大道中有一個欄杆,不能到對面去,所以只能走到十字路口紅綠燈掉頭,然後再往西邊走,彎彎繞繞很久才到。等我下車一看,我住的地方不就在旁邊嗎?因為後邊沒有支路走,所以所有的交通都跑到主幹道上兜圈,這就是造成我們道路網的問題。

城市交通的問題絕不是靠單純的加寬馬路能解決的。就像人體只有強壯的主動脈,而沒有完善的毛細血管,就無法將血液輸送到人體的各個角落,使得全身得到滋養。城市也是一樣,所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意見》明確提出,要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新建的住宅要規劃街區圖。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的住宅小區,已經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的打開,實現內部道路的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的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理念。

下圖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它的北面是北四環中路,南邊是知春路,兩條路間距1200米。實際上北航里有很多小次幹道或者是路道網,但是因為是大學,有門禁,一般的公共交通是進不去的,所以我們城市的道路間隔就大於1200米。這樣的門禁使得我們的城市、我們的道路被割裂了。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顯然寬馬路是不人性化的,是背離宜居城市目標的。大馬路還對城市生活,尤其是商業經營活動帶來交通阻隔。搞商業的人都知道一個真理,那就是寬路無旺鋪。因為有小路必然會有繁衍很多的商業、服務業的土壤,實際上是有利於經濟發展和就業的,也使我們生活更加方便。

商業往往是在支路、小路上繁衍起來的。上海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技術規定準則里明確指出,公共活動中心區的支路網密度提高到6-12米,而國家規範是3-4米,整整翻了三倍。支路網的寬度也從原來的15-30米縮小到9-24米,上海南京東路的寬度也不過是24米。

2015年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做了一個節目《對話區縣書記》,有一期是對話上海虹口區的區委書記,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向書記提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問"書記最近在看什麼書?這些書你最有感受的是什麼?"結果這個書記回答說,我現在在交叉讀兩本書,其中一本是《城市營造》。這本書介紹了21世紀城市規劃建設當中九大願景,其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最好的城市往往是那些擁有最多街道的城市。擁有這種很多狹窄街道的城市往往比那些擁有較少街道,而又比較寬闊的街道的城市更加平穩地運行。」

少些華麗,多些實惠

我想我們首先要轉變規劃的理念:少些華麗,多些實惠。以人為本,為百姓營造生活方便、尺度宜人,環境溫馨、深蘊文化的宜居宜業的城市。

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應該為人創造溫馨、親切,充滿人性化的多樣生活空間。拋棄那些追求宏大、氣派,華而不實的城市空間。

規劃師、城市建設者應該多體察生活,拋棄形式主義,從孤芳自賞的"象牙塔"里走出來,回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給百姓以實實惠惠的東西。

我有一次到河南的滑縣,晚上沒事到出去轉轉,發現在他們聯華商場的廣場上居然有那麼多人,上百人在音樂的陪伴下在走來走去,下面都是小商店,人民有各種各樣的休閑活動,想把一天的勞累統統拋掉,而我們該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公共活動的空間

最近上海剛剛完成了新一輪的總體規劃,裡面明文規定,「400平方米以下的公園和廣場,90%的人5分鐘能夠走到廣場。」這就是希望我們的城市要星羅棋布的布置很多小廣場。比如說上海的五星廣場,就是三條小馬路交叉出的小邊角料地塊。雖然這麼一個小廣場,但是有那麼多人願意在裡面休閑。而德勝廣場那麼好的廣場居然是空空蕩蕩沒有人去。

我家門口因為有條河,兩邊的地都是窪下去的,但是有很多人在那裡下象棋、打撲克,老百姓需要的是小廣場,而不是雄偉、氣派的大廣場。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怎麼辦?

對策:

1、大路網變為小路網

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 我當年在溫哥華UBC做訪問學者的時候,人家根本沒有圍牆,隨便進去,但是他們並不是不考慮安全的問題,而是用現代技術解決圍牆的問題——每個樓都設置門禁。

2、寬路變為主輔結合路

馬路已經那麼寬了,沒有辦法了。我們做一些修補是有可能的,快車道就是解決交通的問題。慢的道就是要解決人行、生活的問題。道路解決交通,街道解決生活問題。

3、大廣場變為小廣場群,增加小廣場

比如說上海,上海的人民廣場在解放前是跑馬場,解放后留下來一個大廣場,怎麼處理呢?上海把人民廣場切開來,蓋了中間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右邊是上海規劃展覽館,西邊是上海的大劇院,南邊是上海博物館。幾大建築在廣場裡面,廣場就變小了,土地就被充分利用起來了。

總之,我想「城市雙修」是在既成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修補,顯然比新建難度更大,這就更需要我們規劃師的智慧。眼下我們的經驗尚少,更需要多多交流。

修復城市,「窄馬路、密路網」,增強城市的人性化,讓我們的城市生活的更美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