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何台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遠遠落後於大陸?

作者:龔進輝

日前,一個名為《你看到我們跟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的視頻在社交平台瘋轉。儘管台灣名嘴描述大陸移動互聯網驚人成就略顯誇張,但不可否認,曾錯過PC時代的台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被大陸猛甩N條街,而且不可逆轉,使習慣貶低大陸落後的台灣人錯愕不已。

兩個細節足以說明一切。細節一:台灣享有最好的硬體和4G網路,卻用著最基礎的互聯網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最受台灣年輕人追捧的前20大App,竟然沒有一個本土應用,難怪有人感慨「台灣人在手機上被殖民了」。

細節二:大陸互聯網行業呈現梯隊式發展,BAT的成功不僅使其掌門人躍升為炙手可熱的互聯網行業領袖,而且引發互聯網創業熱潮,TMD(今日頭條、新美大、滴滴)的快速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反觀台灣,郭台銘、施振榮、張忠謀等上一代硬體和代工行業大佬成功后並未起到傳幫帶作用,使IT產業出現青黃不接的怪象,沒有培養起互聯網行業新生代領袖,目前他們仍繼續奮戰在一線。

那麼問題來了,台灣為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表現不盡如人意,甚至已經掉隊?未來出路在哪?

台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掉隊的4個原因

事實上,台灣互聯網行業起步早於大陸,現在卻遠遠落後於大陸,這種發展差距的產生並非偶然。在我看來,主要由4個原因所致:

一、製造業成為台灣IT產業轉型羈絆

20世紀60年代,台灣在短短10年內實現經濟騰飛,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幕後功臣是其強悍的硬體創新實力,硬體、晶元和代工是代表高新技術的三個關鍵詞,湧現HTC、富士康、宏碁、華碩、台積電等一大批明星企業。台灣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家(台灣非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大量外資和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發達地區。

宏碁創始人施振榮曾表示,台灣教育發達,硬體研發能力很強,加上又是貿易港口地區,做硬體很容易實現國際化。不難看出,台灣製造業擁有搶佔國際市場的先天優勢,不僅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也成為經濟騰飛的中堅力量。不過,讓台灣人倍感驕傲的製造業,也為台灣科技企業轉型埋下兩大隱患。

一是年輕人喪失狼性,施振榮、郭台銘等老一輩企業家幾乎養活了一個時代的人,使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生存壓力,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自然不願去互聯網領域闖蕩,與60、70年代年輕人樂於追求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小確幸的生活觀深刻影響台灣年輕人,久而久之使其逐漸喪失冒險精神,大學畢業后往往順從家人意志去宏碁、HTC、富士康等大公司,其軟體編程能力在硬體公司只起到幫襯作用。

更嚴峻的是,台灣年輕人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失業率正不斷上升,20歲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為整體失業率的3倍多,他們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願去服務生也不願做實業,更別提去創業,更有甚者一畢業就當啃老族,臨近30歲還向爸媽要生活費。不難看出,享受安逸生活的台灣年輕人幾乎與狼性絕緣,戰鬥力可想而知。

二是投資視野變窄。製造業的大獲成功,無形中影響著企業家和創投機構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他們更熱衷於投資自己熟悉的領域,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為主,比如工廠、硬體等固定資產,而對以賣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的互聯網公司則不感冒。

同時,大陸創業者拿著商業計劃書說服投資人拿到一筆啟動資金,然後迅速招人、做出產品,並根據市場反饋改變策略,錢燒完之前再融下一筆資金,這在台灣幾乎無法想象,折射出台灣創業風險投資普及程度不高,與製造業大佬沒有形成天使投資的風氣密切相關,而且即便其投資,也更青睞獲利較快的企業級產品,而不看好大眾級產品,資本不待見互聯網行業為創業者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二、台灣當局對互聯網感到憂慮和警惕

政府態度無疑在互聯網行業的變遷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陸互聯網從細分行業進化為主流行業,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201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出台一系列措施、方案促進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反觀台灣當局不僅陷入無休止藍綠惡鬥無暇顧及,而且未能及時轉變思維、加緊變革以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潮流。

比如,第三方支付是電商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直到2015年初才在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比支付寶整整晚了11年。獵豹移動在台灣的合作夥伴吳德威曾直言,支付寶絕對不可能在台灣出現,台灣當局對第三方支付的審批極為嚴格,大陸流行的網上銀行直到近幾年才在台灣鋪開,而且功能有限,只能用於查詢餘額。

同時,台灣《公司法》也對互聯網創業投資設置重重障礙。其中,對本地創業團隊出境創業徵收高額的境外稅,一定程度上導致台灣互聯網創業規模不大,只能偏安台灣一隅。「如果把眼光放在台灣,你的價值是1;如果放在全球,就是100倍的價值。」施振榮曾表示。

不難看出,與大陸積極鼓勵互聯網行業發展,更有戰略規劃和目標不同,台灣當局對互聯網帶來的一系列改變,更多抱持憂慮、警惕的態度。當大陸已在嘗試互聯網+的經濟新形態,台灣當局仍在擔心網購是否會造成稅收流失、實體商業是否會遭受衝擊等問題。一個政策鬆綁,一個政策束縛,發展水平高下立見。

三、小小的台灣沒有誕生BAT級企業

無論是人口數量和市場規模,台灣與大陸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直接導致台灣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難以正常運轉。要知道,互聯網行業三大商業模式——廣告、電商、遊戲,本質上都是流量變現的生意,從而限制企業規模,欠缺類似BAT的標杆企業。

台灣人口約為2300萬,與北京相差無幾,一個App用戶突破10萬已屬不易,而且天花板效應明顯。缺乏龐大用戶量和市場,使台灣無法出現大陸動輒上億的超級App,阻礙台灣互聯網企業實現規模化發展,盈利模式自然無法豐富起來,這是其與大陸玩家對比之下的先天短板。

除了市場規模受限,台灣營造的重製造業、輕互聯網的社會氛圍,使誕生BAT級企業的機會更加渺茫,地位不高的互聯網企業往往被視為「反叛軍」、「邊緣人」。沒有BAT級企業帶來的示範效應,台灣難以形成全行業廣泛性的創業創新浪潮,相關技術、思維和人才的積累顯得不足,創業生態的建設自然推進不順。

四、台灣互聯網創業者目光短淺

固然台灣當局出台的政策和人口基數較小不利於擴大規模,但創業者自我設限才是台灣互聯網企業無法做大做強的根本原因。毫不客氣地講,他們普遍存在目光短淺的劣勢,即小農思想,不少台灣年輕人將創業與開雞排店劃上等號,讓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台灣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成功的人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創業者局限於本地思維,很難脫離台灣當地環境去思考問題,創業項目帶有深深的本土烙印,鮮少考慮國際化,即便國際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並非遙不可及。比如,大部分和App有關的校園論文課題,台灣年輕人都是圍繞自己的城市而展開,「如何幫你找到花蓮夜市最好吃的東西」便是其中之一。

台灣掉隊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出路在哪

曾有業內人士將台灣比作互聯網創業的荒漠,甚至認為台灣移動互聯網已死,我並不認同,台灣可以藉助移動互聯網全球化浪潮迎頭趕上,以人才資源輔助大陸互聯網企業國際化,並依託製造業資源發力智能家居。

高素質人才、完備而龐大的供應鏈背景等條件,使大陸互聯網公司對台灣趨之若鶩,將其視為全球化的重要橋頭堡。相比大陸,台灣互聯網行業無論是在語言技能、人文底蘊還是文化習慣都更深地融入全球互聯網,可以作為大陸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佳跳板。

獵豹移動CEO傅盛曾表示,如果去美國建立全球化團隊,發現文化有隔閡,團隊融合需要很長時間,在台灣則更容易推進,而且他認為台灣好機會實在太多。2015年1月,獵豹移動成立1億新台幣(約合1900萬元人民幣)創業基金,希望帶來全新的思考模式,擺脫平台思維,使台灣本土擁有有活力的創業團隊。

小米掌門人雷軍曾直言智能家居將成為台灣未來5—10年最重要的方向,未來個人設備、工作設備、家庭設備都會智能化,而且與手機連接。「台灣有工業基礎、軟硬體工程師,現在關鍵是怎麼把互聯網融進來,實現軟硬結合。」目前,這波浪潮已經開始,但鮮少有台灣創業公司深耕智能家居。

在施振榮看來,搭上移動浪潮並不難,但要如何長青才最難,「飛的時候靠風,但要飛得久還是要看豬本身,要學會如何做一隻智慧的豬。」不可否認,在多方努力下,近兩三年台灣創業熱情有所回溫,但想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重現硬體時代的輝煌,仍存在較大難度,除了上述4大因素,留給台灣補齊短板的時間也所剩不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