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簡體字竟不是大陸在1949年後發明的 台灣也曾試圖推行

可見很多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其實在很多台灣朋友都會覺得現在的簡體字就是大陸在1949年之後創造並開始推行的,實則不然。

如今的《簡化字總表》中有2274個簡體字,其中最常用的漢字只有521個。這521個簡體字中建國后出現的只有101個,其餘的420個字都是在歷史上傳承下來的。

其中先秦時期的簡體字有68個,秦漢時期的簡體字有96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簡體字有32個,隋唐五代有29個,宋遼金元有82個,明清有53個,民國有60個。古代就已經被使用了,並不是現代的人們憑空簡化的結果。

想要知道簡體字的發展歷史,就不得不說漢字的發展規律。我們都知道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那時候人們寫字可要麻煩多了,不可能像現代的人們調調鍵盤點點屏幕就可以打字,需要用尖銳的物體將漢字一筆一筆的刻畫在堅硬的甲骨上,很費力氣。

即便後來有了竹簡,漢字的書寫依然十分不便,所以漢字的筆畫不宜過於複雜,內容也要求凝練,以致很多先秦典籍佶屈聱牙,晦澀難懂。

一直等到造紙術的普及才讓漢字的書寫成本大幅降低,漢字筆畫變多,並逐漸衍生出很多新的漢字用來表示某個字的隱身含義。

比如「歸」字以前還有女子出嫁的意思。《詩經·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于歸,指這位女子就要出嫁了。

古漢語中一個漢字擁有的引申義過多,也是造成文言文難懂的一大原因。漢字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由簡到繁,又由繁變簡的過程。

現在我們看繁體字覺得筆畫多,書寫麻煩,古人也是這麼想。在古代除了有官方推行的正體字,在民間還有俗體字。

宋元以後的戲曲小說刻板里,常應用一些俗體字。清末明初的學者黃宗羲給家人寫信,議論的「議」字是言字旁加一個「義」,難易的「難」的左邊寫做「又」,應當的「當」則直接簡化為「當」。明朝詩人呂留良在贈給黃宗羲的詩的注中雲「自喜用俗字抄書,雲可省工夫一半」,這個「俗字」便是當時有所簡化的漢字。

還有很多簡體字是直接來自於古代書法家的草書里的簡筆字,王羲之就酷愛使用簡筆字。

下面這幅王羲之的《遠宦帖》中也有大量的簡筆字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東、豈、試、為、緬、臨、終、張、時、將、見、當、孫、揚、實、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悵、頤、視等現代簡體字都出自王羲之的手筆。

簡化字的簡化方法還有同音替代,如后替代後,葉替代葉。字體部分代替全字,如婦代婦,殺代殺。形似簡化,如烏龜代烏龜。也有各種情況的複合,如發本是發的草書,又替代髪,又推廣撥到撥,議為議,既有草書楷化又有聲旁取同音少少筆畫。

其實早在新成立之前的國民政府就有計劃推進漢字的簡化工作,1935年錢玄同編了本《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國民政府選取324個,公布為第一批簡體字。

但遭到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等人的強烈反對和抵制,不久抗戰全面爆發,也沒人顧得上簡化漢字的工作了。

1952年秋在台灣的蔣介石認為「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結果又遭到了學者胡秋原的竭力反對,考慮到其在台灣文化界的影響,蔣只好再次作罷。

公眾號ID:ycgo666

青年是未來,公社是平台。

大陸輕鬆走,青年公社go!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