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娛樂訊(文/紅袖添飯) 《異形》及其續集,無疑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科幻系列。前兩集地位自不必說,正傳第三、四集雖存在一定爭議,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影迷意識到:它們至少在風格上、體現出自身的價值。
幾年前,老而彌堅的斯科特爵士決定重啟異形電影時空時,全球科幻迷們,是歡欣鼓舞、拍手相慶的。《普羅米修斯》上映后,在媒體和影迷中、口碑有一定程度的兩極分化,特別是在劇情邏輯、和人物刻畫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但就科幻設定而言,該片可以說極大地拓展了正傳系列的藍圖,通過質問一些看似默認的原始設定——異形從何而來?太空騎師與之有何關係?等等——影片開始探索有關智慧生命緣起、本質及進化等「宏大」命題。
也許正因為這種「視野」的寬廣,讓不少影迷覺得該片是新世紀最佳科幻電影。至於這種定位是否恰當、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小編不想參與狗血的爭辯;恰逢《異形:契約》上映,這裡專門想聊聊該系列世界觀設定、特別是有關「異形」本身演化的那些事兒。畢竟,對於吾等「吃瓜群眾」而言,這些是最具吸引力的。
【時間線】
異形系列的忠粉,都應該熟悉下面這張圖中的時間線:
有關鐵血戰士的所謂「衍生時間線」暫時可以忽略,因為那明顯會攪亂「異形」緣起的故事,而「工程師」與「鐵血戰士」之間的關係,也要費一番功夫來設定。
單純看異形系列電影的時間設定,還是很一目了然的。
按片中字幕提示,普羅米修斯任務開始時間為2093年12月21日:
當然,片中還提到早一點的2089年在蘇格蘭天空島發現星圖的情節,為後續劇情鋪墊:
《異形:契約》劇情開始於發生在2025年的一段閃回,可以看做是對《普羅米修斯》劇情的「補刀」,同時建立起與後續情節的關聯。主題劇情則開始與2104年12月5日,離《普羅米修斯》結束的時間,差不多整整過了11年。
那麼,作為正宗續集,「契約號」的航行目的,是追尋「普羅米修斯號」失聯真相么?答案是否定的。「契約號」船員雖然知道「普羅米修斯號」失蹤的事,但他們此行和後者無關,而是執行一項星際移民的任務;事實上,按照幕後設定,「契約號」執行的,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星際殖民計劃:除了十來名船員,飛船上還有2400多名處於冬眠狀態的地球移民,以及超過1000枚人類胚胎。
按理說,如此重要的任務,維蘭德公司應該挑些靠譜的船員才是,無論科學素養、行動能力、乃至心理成熟度,都應該像是經受過嚴格訓練的精英才是。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和《普羅米修斯》一樣,船員的糟糕表現,是這前傳系列最為人詬病的一環。從維蘭德個人輝煌的一生來看,他即使老糊塗,也不該選擇《普》中那些負責科學的船員。而在他死後,維蘭德公司又經歷了什麼?在圍繞「工程師」還有一大堆問題、星際間可能還有大批「工程師」對地球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裝作沒事貿然開展大規模星際殖民真的好么?
可以說,《異形:契約》的故事,部分回答了《普羅米修斯》中遺留的問題,但同時又挖了很多新坑。如果斯科特爵士在其有生之年、不將這些坑填滿,廣大影迷可能一直會耿耿於懷。
個人覺得,要嘗試分析那些問題,進而理解整個電影系列的設定,有必要從其始作俑者——彼得·維蘭德角色不平凡的一生講起。
幸運的是,數年前,作為推廣《普羅米修斯》的病毒營銷的一部分,福克斯做了一個「維蘭德工業」的「官網」,比較詳細地紀錄了維蘭德個人、及整個公司的成長演化。
細看那些紀錄,不少都與異形電影系列的設定息息相關。
首先是維蘭德這個人。1990年10月1日,出生於印度孟買的維蘭德,無論用什麼標準看,都是天才神童級別,除了個人武力,基本相當於蝙蝠俠和鋼鐵俠的合體。
他14歲時即擁有12項重大科技專利,25歲封爵;並於2017年和2023年、分別因「極地氣候修復」和「以基因療法治療98%的癌症」而兩獲諾貝爾和平獎。
這樣的履歷,自然是片方根據電影情節倒推演繹的,但也正因為如此,可以從中把握電影設定的痕迹。比如,上述兩次諾貝爾和平獎的表彰理由,都不是隨便編的,分別代表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能力的重大突破。有這樣的能力為基礎,人類的下一步目標,自然是「星辰大海」。
這種意圖,在維蘭德二獲諾貝爾獎次月發表的那篇TED演講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我們就是神。」「有你們的支持,我就能改變整個世界」云云,鮮明地突出了維蘭德的個性。
在那次演講中,維蘭德還提到了接下來幾十年、他會試圖取得突破的領域。從電影系列描繪的情景來看,他的設想都實現了,而且都直觀地表現為電影中的各項設定。
比如星際探索及移民,少不了環境偵測與環境改造。在這方面,維蘭德公司於2024年發明了全息環境模擬器,除了能立體描繪出詳盡地形地貌,還能同步採集聲音視頻。《普羅米修斯》中,這種技術幫了隊員們的大忙:
此外,維蘭德公司於2063年12月1,取得反重力3D實時地形探測工具專利。
《普羅米修斯》中那些神奇的小球,無疑就是該工具的進階版:
有了這樣的利器,勘測一個特定地區的空間形狀,就便利很多。
我們還看到維蘭德公司於2029年取得大氣處理器的專利,並於2039年5月,成功對一顆編號GJ667Cc的行星、完成大氣改造實驗,獲得了類地球的仿生環境。對星際殖民而言,這項技術簡直是法寶,可選擇的殖民星球的範圍大大增加。比如說《異形》正傳系列的那顆LV-426星球,原本大氣環境不適宜人類生存。《異形1》中人類須全程穿太空衣在地表活動。《異形2》中被異形「一鍋端」的「海德利希望角」基地,其實就主要是進行大氣改造的設備與隊伍。
擁有如此強大的地理改造技術,自2026年接管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開普勒太空探索」計劃以來,維蘭德公司發現了成千上萬顆「能改造成適合有機生物生存」的星球。其中,就有於2039年5月14日發現的「阿克戎」LV-426號星體——也即正傳前兩集異形肆虐的所在。
有了對目的地改造的能力,還得有航行到那裡的相關準備才行。維蘭德公司於2032年發現超光速飛行原理,此後一直致力於相關飛船的開發。但在星際尺度下,動輒N光年的距離,擁有超光速航速,旅行時間也會很長。好在維蘭德公司在歷史的進程中,「幸運地」研發出了兩項技術,使得超遠程星際探索/旅行成為現實。
其中一項是冷凍睡眠技術。維蘭德公司於2028年發現該技術的機制與原理,並於2030年研發出睡眠機器,能按需激發、監測和終止冷凍睡眠。在整個前傳及正傳系列中,都有不少圍繞冷凍睡眠的相關情節。
如果船員們都「冬眠」了,誰來看顧、維護整艘飛船?這就得用到人工智慧了。實際上,在整個異形系列中,有兩類「人工智慧」,一種是類似《異形1》中飛船主電腦系統「老媽」那樣的,其實相當於一套具有像Siri一般語言操控交互界面的程序,應當沒有自主意識。另一類,就是高度智能化的仿生人了。
《異形:契約》的開場,顯示的時間是2025年,描繪的就是第一代仿生人「大衛」與維蘭德之間的對話。
至於為何起名為「大衛」,和那著名的雕塑又有何關係,影迷間有不少猜想。官方的解釋,是維蘭德原本是想將自己親生兒子命名為「大衛」;後來——誰來沒有任何電影情節明說——但從《普羅米修斯》中維蘭德與塞隆扮演的Vickers的關係來看,維蘭德一生很可能沒有兒子,這導致他與仿生人大衛之間的關係異常複雜,一方面後者是理想的兒子,是自己智慧、技術與財力的結果;另一方面,這樣一種非有機體的「後代」,又多少令維蘭德不忿,以至於時常對大衛表現得很冷漠。可以說,他們之間的這種複雜關係,是理解整個前傳故事線索的關鍵之一。
《普羅米修斯》當年的病毒宣傳視頻,顯示片中的仿生人,已是第八代。但《異形:契約》的開場,給人的感覺,又彷彿表明初代「大衛」就是從「普羅米修斯」號一直活到《契約》劇情中的這位。這未免有些自相矛盾,單純軟體升級?記憶轉移?這些都難以說通。
《普羅米修斯》中只表現了2089年的星圖發現,但維蘭德的星際探索計劃,應該早就有成型。實際上,按照「官網」的紀錄,2073年元旦,維蘭德公司內部,正式以「普羅米修斯」來命名這一計劃。
在此之前的幾十年裡,公司也積極研發相關配套設備,比如自動化醫療艙,就是《普羅米修斯》中幫女主角移除肚裡「禍害」的那個:
還有飛船上的逃生艙,按照維蘭德公司的設計,能保證單人在宇宙中存活50年以上——那恰好是正傳一、二集之間、瑞普利在太空中飄蕩的時間。
維蘭德公司的這些「黑科技」都很不錯,只是很多影迷看完都會有個疑惑:為何前傳看起來比百來年後的正傳技術更先進呢?特別是像顯示技術、太空衣、地形探測器這些,正傳系列,有技術大退步的感覺。
這可能是受限於電影表現手法的無奈之舉,同時也是美術設計上不同的風格取向。
拍正傳時,電影人們要表現的,是一種「用舊了的」科幻設定;而在前傳中,特別在維蘭德這種「唯技術」狂熱分子主導下,視覺上突出黑科技,也不無道理。
好在這種視覺風格的承接問題,斯科特也多少注意到了。比如在《異形:契約》中,船員們戶外裝,就不那麼炫酷了:
在前傳兩集之間,細心的影迷,還會發現其他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注意到《契約》中船員制服胸章袖章圖案:
和《普羅米修斯》時期的,就大不一樣(注意胸標):
具體而言,圖案改了,文字也變了。這是因為,在這11年中,在異形系列的時間線里,發生了一件大事:維蘭德公司惡意吞併了源自日本的湯谷公司(Yutani Corporation),從而正式成為正傳系列影迷非常熟悉的「維蘭德-湯谷」公司。
其實,兩大集團公司關係一度密切,「湯谷」當年甚至深度參與開發了第一代「大衛」仿生人,不然兩家公司也不會為此大打官司,但維蘭德於2029年贏了官司,從而獲得仿生人研發方面的壓倒性優勢。
合併以後,維蘭德-湯谷成為當時市值最高的公司,比現在的蘋果厲害一萬倍,業務幾乎覆蓋人類生活所有領域。用「富可敵國」來形容這個公司,都算輕視了。擁有如此超強實力,又純粹以利益為驅動,難怪會整出後來許多事情。
【異形設定】
了解了電影系列前傳、正傳的時間設定,及作為背景的維蘭德公司發展史,終於可講講異形自身的設定了。
正傳系列的影迷,對異形生命周期各形態,應該了如執掌。基本的無非是先有個卵,卵里養著個抱臉蟲(Facehugger):
但凡有獵物靠近,卵就會開花,彈出抱臉蟲,「霸王硬上弓」地完成孕育過程。
然後,異形幼體在宿主體內迅速成長,最終破體而出成為「破胸體」:
異形幼體的成長速度也驚人,在幾十個小時內就能變成人見人嚇、鬼見鬼愁的成年異形(Xenomorph)。
在正傳系列中,成年異形體態略有差別,更大的差異來自不同宿主的基因結構,比如《異形3》的「狗狗異形」:
在此要稍微糾正在影迷中比較流行的一點誤解:很多人認為,抱臉蟲向宿主體內植入的,是成型的異形胚胎。然而,按照相關幕後書籍的解釋,抱臉蟲植入宿主的,更確切地說是類似病原體(Pathogen)的更原始、基礎的東東,這種類似腫瘤細胞的東東,會部分吸收宿主DNA的結構信息,來構建異形幼體。
在前傳系列中,更是用「黑水」(black-goo)這種神秘原液,來進一步突出異形獨特的生命周期及進化原理。
但《普羅米修斯》中的模糊表達,還是讓很多影迷困惑:開場「工程師」們喝的黑水:
和後面LV-223上星球飛船上滿載的、作為毀滅性武器的黑水,到底是不是同一種物質?
電影沒有明說,但包括《異形:契約》後續情節在內的信息,可以支撐這樣一種假設:黑水的核心構成都是一樣,最多在形態和功能上略有變化。黑水這一秘器體現的,是前傳和核心主旨高度相關的一條原理:創造與毀滅,是兩面一體;有時為了創造必須毀滅——「工程師」自我解體是如此,大衛的變化——至少他自己認為——也是如此。
當然,具體傳播、感染途徑不同,《普羅米修斯》中表現的異形生命周期也大有不同。比如接觸到泄露黑水的當地蠕蟲,變成了怪模怪樣的鎚頭絛蟲(Hammerpedes):
從而具備了正傳系列中異形的一些生物特徵,比如強酸性血液。可能外表也有所改變,但因為缺少資料,也無從對比。
有意思的是,看見有些材料,將該異蟲翻成「蝴蝶蛇」,除了不按英文翻譯的困惑外,小編猜測更有可能是看多了「不可言說」的1024網站素材之故——就鎚頭絛蟲那面孔而言,考慮到該系列設計師對吉格生殖恐懼那一套的沿襲,也不好說人家的名字太離譜,你懂的。
但「鎚頭」形態在地球上,其實不算新鮮啵,比如海洋中的鎚頭鯊:
你能隨意叫人「蝴蝶鯊」么?感覺像黑李逵被生生掰彎了。
相對而言,人類感染「黑水」及相關物的變異過程,更為複雜,電影也沒說得很明確。比如,將黑水通過消化系統引入體內的女主男友,和體表大面積接觸黑水的那位「地質學家」Fifield,其變異方向是否一樣?
還有,通過帶有變異基因精子接觸到黑水的女主,為何會孕育出和人類或異形差別甚大的魷魚狀怪物?難道是仿精子形態然後變異?
成熟后的巨型魷魚怪,其功能倒和抱臉蟲類似,就是植入感染「工程師」,最後誕生了名為「預備牧師」(Deacon)的異形:
和正傳系列中的成年異形比,「預備牧師」在生命周期上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具備經典的「舌形內齒」:
此外,「破胸而出」的幼體,和其成年體,在外形上是一致的:
都是四肢俱全,有尾巴,後腦勺也一樣,給人一種出生時就是大人的感覺。
但《異形1》中「破胸體」,就和成年異形很不一樣:
四肢——尤其是下肢——呈未發育狀,長腦殼和軀幹連成一體。幼體相對於成年異形,還顯得很粉嫩,也沒有顯現出「生物機械體」中很明顯的「機械」一面。
相對而言,《異形:契約》對於生命周期,比正傳有更寬廣的設計,對《普羅米修斯》有傳承、也有變異。
在這部最新的電影中,一切還是與黑水有關。大衛釋放密集的「黑水炸彈」——在本集中它們在形體上表現為可飄行的顆粒狀態——將那顆星球上的原住民殺死。
這裡相對《普羅米修斯》又挖的新坑是:這裡是否「工程師」們的母星?如果是,為何居民看起來不像「工程師」那般熊壯俊美、反而有卡西莫多之嫌?如果不是,那這是像地球一樣、是「工程師」們在宇宙間的又一塊試驗地嗎?
說到這,又有必要提及《普羅米修斯》中的一大疑案:「工程師」們為何要起意殺死人類?
在宣傳《異形:契約》期間,導演斯科特給《帝國》雜誌做了一期播客,首次正面承認:1. 《普羅米修斯》中LV-223星球上的「工程師」,是立意要清除人類;2. 他們在宇宙間以「黑水」為工具、在多處製造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智慧生命,他們會視察這些「試驗田」;3. 像農民對待作物一樣,長得不好就要拔掉。因為覺得人類「變壞了」,所以才要清除。
至於人類「變壞了」的標誌,斯科特沒有進一步解釋,但應該不是某些「腦洞」所謂的「人類文明發展到足以挑戰工程師」,更多應該和人類的貪婪、自相殘殺之類的原因有關。
再回到《契約》中的異形生命周期表現來,按照片中大衛的解釋,「黑水」炸彈會消滅星球上的非植物性有機生命體。當沒有再適合攻擊的對象時,剩餘的黑水物質,以「小卵堆」(Egg Sack)的形式,分佈於星球地表:
從外形來看,它們像是吉格為《沙丘》所做的概念畫中的寺廟:
看來,《契約》的美術團隊,又在忙著致敬老祖宗了。
沒有合適獵物(非植物性有機生命體)時,這些卵堆處於休眠狀態;一旦偵測到合適宿主靠近,它們會釋放出一種類似孢子的絮狀顆粒集合(Motes),彼此還會聚合。
它們能從宿主體表的任何孔竅入侵,能迅速地鑽入皮下血管系統,最終在宿主體內、發育成所謂「爆血幼體」(Bloodburster)。和正傳系列中大夥熟悉的「爆胸體」略有不同的是,「爆血幼體」取決於在血液中成熟的速度和位置,可以從宿主不同部位破體,而非一定從胸腹部闖出。
《契約》中的第一個受害者,「爆血幼體」就是從他背部脊柱位置破體而出,因此一度被謠傳為「破椎幼體」(Spineburster)。注意:這一段可能是全片最血腥的段落,引進版這裡應該刪了不少血淋淋的過程:
片中第二個受害者,「爆胸幼體」是從其消化系統經口腔擠蹦出來的,血腥程度雖然略減,加上暗夜火光晃動、看不真切,但事後回想,這種破體方式,可能更令人反胃。
「爆胸幼體」也堪稱見風長,成熟速度驚人,成年體被稱之為「元異形」(Neomorph):
和正傳系列異形相比,除了明顯的顏色不同,「元異形」更多具備有機體特性,而無「機械」特徵。而且,和Deacon一樣,「元異形」也是沒有舌形內齒。
整個牙齒的布局,更接近人類;然而該異形的嘴唇平時能像菊花一樣收縮成可以忽略的細孔,捕食攻擊時卻又能張成血盆大口。
據說在製作初期,「元異形」的設計,參考了現實中的「哥布林鯊」(Goblin Shark)。看圖像是真真切切的深海妖怪:
前期概念圖,也的確彰顯了設計師的參照:
不過,後來這一設計被取消了,最終版的「元異形」,反倒更像是《普羅米修斯》中一款未被採用的「貝魯加異形」(Beluga-Xenomorph)方案:
從習性上來看,「元異形」比後面出現的成熟異形(Xenomorph)更像動物,幼體多四肢爬行:
看看它的腦部剖面圖:
這麼小的腦容量,使得「元異形」的智力水平,不如成熟異形,大致等同於狗。
但「元異形」的攻擊性很強,因為直接沿襲了「黑水孢子」消滅一切非植物性有機生命體的特性,所以它對人類的攻擊,如同片中表現的那般,是根本無懼自己生死的。
與之相關的要插一句:片中有一段大衛與一頭「元異形」對峙的場景,後者不僅沒有立即對大衛發動攻擊,還出現某種程度上的獃滯。看到有些文章將此讀解為「大衛與自己的創造物之間有某種程度的心靈感應」之類的,我只想說這種解釋純屬「想多了」。「元異形」沒有攻擊大衛、甚至顯得很猶豫的原因很簡單:它偵測到這個傢伙並非有機生命體,故而產生了強烈的困惑。
「執著」之外,「元異形」還有一個血腥的特點,就是愛嚼食獵物;之前正傳中的、那些套著高端精緻烤瓷牙內齒的異形,都傾向於在殺死獵物后就不再進一步「辱屍」,可腦袋簡單的「元異形」,就沒點操守:
這點在寺廟中的獵殺場景、表現得最為充分:在咬掉一位女配角的腦袋之後,「元異形」還在那津津有味地吞食屍體——國內版中,這段可能也會有所刪減。
除了「元異形」這條線,《契約》中探(鬼)索(迷)不(心)止(竅)的大衛,還利用船長為受害宿主,而培育出了影迷們更熟悉的成熟異形:
來張全身照,可能看得更真切:
無論是外骨骼突出的軀幹,還是古怪神秘的背管,乃至長長的人類陽具形狀的頭型及內齒,都和熟悉的異形沒有分別。
不過,細心的觀眾,應該能看到《契約》中異形誕生的過程、和正傳系列有一處重大不同:
上圖所示的剛破體而出的異形幼體,和「元異形」、及正傳系列「爆胸體」都不同:這次剛出生的異形寶寶,就相當於一個縮小版的成年體,沒有哪哪沒發育完全的感覺。
說實話,在電影院里看到這段時,還小小地詫異了一把,全CG製作的異形寶寶,就那麼沐浴著鮮血、小大人似地站著,反而有點古怪。
大衛製造這種成熟異形的過程,也是嚴格按「傳統工藝」來,有抱臉蟲寄體:
有裝抱臉蟲的異形卵,卵自然是卵它媽生的……打住!
按照正傳的規矩,「卵它媽」不是異形女皇(Alien Queen)么?這在《契約》中可不存在哦!那麼問題來了:大衛老師,是怎麼弄出那一堆異形卵來的?
肯定不是大衛自己生的哈(廢話!)
事實上,大衛弄出異形卵的經過,涉及《普羅米修斯》中的一位重要角色,不是別人,正是女主角肖博士:
在《契約》病毒營銷視頻中,我們看到肖博士最後進入冷凍睡眠了:
她在《契約》中的最後結局如何?片中明確說明是死了,但怎麼死的,卻很有蹊蹺。
按大衛的說法,雖然原因不明,但死得沒有陰謀,大衛還為她砌了一座墓。
然而,另一位仿生人沃特最後的發現,可能會讓部分冬粉倒抽一口涼氣:
肖博士的遺體,不僅沒有被安葬在廟外墓地,反而以胸膛破開的慘烈方式,呈放在大衛自己的實驗室里。拉近點看會更慘,但更能確認是她:
到這裡,儘管大衛口口聲聲愛肖博士,但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就是大衛殺死了肖博士!
好了,更值得問的是:為什麼?
看到有些讀解,說肖博士被大衛「創造完美生命」的進化論說服、自願淪為犧牲祭品、成就實驗云云……我呸!即使肖認為人類有諸多不堪,從前集性格來看,她怎麼著也不到會認可如此「科學大義」的程度。
所以說,肖就是被大衛害死的,就像大衛在片中企圖對新女主角做的那樣。
其實,這一點也不違背大衛內心可能對肖的「感情」:他並不先天具備人類的情感與道德感,他對那些的感觸,都來自「觀察學習」。肖以德報怨、救出他的身體的舉動,可能讓他感動;但他對肖的感情,很容易走向極端,而且很可能在這過程中受到「工程師」文化的影響。
還記得《普羅米修斯》中那副壁畫么?
是不是很有H.R.吉格風範?
異形背後呈花朵盛開的形狀,有著強烈的生殖隱喻。
同時,吉格還有有一幅這樣的畫作:
而在《契約》的概念畫作中,有一幅照抄吉格畫作的,只是換成了肖博士的臉:
最關鍵的,從該片泄露的幕後照片來看:
大衛實驗室中肖博士遺體的近景,應該就是那樣的,完美對應吉格的畫作、以及《普羅米修斯》中的壁畫——連破開的胸腔以下皮膚的翻轉形狀,都可以做成了花朵狀。這在大衛的一些畫作中有類似體現:
這首先說明,「工程師」的文化中,存在強烈的母體/生殖崇拜/恐懼,生殖過程中創造與毀滅可能並存,令人心生敬畏,值得做成圖騰,然後變成一件很神聖而偉大的事情。
大衛也許在學習「工程師」文化過程中,對這點很好奇,同時結合對肖博士的好感,可能發展出「完美成就對肖的敬畏就是讓她成為新物種的母體」的想法。從而利用肖博士的生殖系統做實驗。
在那11年間,大衛應該做了很多實驗。
從實驗室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他的「努力」和決心。
其中不少設計,都是企圖融合女體與異形構造:
還有最直觀的生殖/女陰崇拜:
當然也有階段成果寫生,比如「元異形」幼體:
有些則涉及成熟異形生命周期的具體設計改進,
比如這些有關「抱臉蟲」的:
片中令人覺察出肖博士真實結局的圖畫,也赫然在其中:
注意到這幅畫,其實和上面道具圖顯示的、對肖博士的處理,並不一致,「真實」處理並不像素描這般殘忍。
也許,它反映的是大衛當時的「潛意識」?注意到肖博士上、下半張臉的強烈對比,是否代表大衛內心創造與毀滅兩種衝動的不可調和?不幸的是,對於肖博士(和人類)而言,沒想到被做成孕育標本,也被視為一種「愛」。
綜觀前傳兩集,與其說描繪異形緣起,不如說是講述一個仿生人對生命的感悟與探索,捫心自問,我們能說大衛走偏了么?如果我們是大衛,又會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