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帶一路」特輯]從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與反應看印度外交思維模式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印發展夥伴關係及路徑研究」(項目批准號:15BGJ055)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印美日海洋安全合作及其對的影響研究」(項目批准號:14BGJ017)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 印度主要從全球背景、地區層面和自身利益三個層次審視「一帶一路」倡議,對是否加入存在爭議,對倡議存有質疑。印度的認知和反應與其對當前世界格局的認知、對自身國際地位的判斷與預期、對華外交思維模式以及對大國追求的複雜心理等有密切關係。這是由其國家理想、外交傳統和中美印三國的絕對地位和相對地位決定的,難以通過的外交行為改變。因此更宜深刻理解印度的外交思維與模式,切實有效改善中印關係。

[關鍵詞] 印度;「一帶一路」;大國訴求; 搖擺國家

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倡議規劃線路的沿線國家大多給予了積極的回應。但作為規劃沿線重要大國的印度對此有所保留、並未給予明確回應的態度則耐人尋味。事實上,從印度一貫的外交思維特點來看,印度的這種態度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本文在歸納筆者在印度實地訪談所了解的印度對此項倡議的態度的基礎上,試圖分析印度此種態度所反映出來的印度的世界觀、對自身國際地位的認知、印度外交思維中的一些定勢以及對華思維模式的特點。

一、印度對「一帶一路」的態度

印度從國際大背景、南亞地區和自身利益三個層面來審視、解讀「一帶一路」倡議,對於是否要加入存在爭論,同時,印度也努力提出自己的地區合作倡議。

(一)印度如何看待「一帶一路」

1. 國際層面:「一帶一路」是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舉措

印度學者認為,提出「一帶一路」有深刻的國際背景,特別是與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有關。目前美國的全球統治地位受到挑戰,而在經濟領域發展迅速,被美國認為是夠格的挑戰者。中美各自在全球範圍內提出各種倡議和安排,具體做法不同,反制對方的意味明顯。爭取霸權的雄心使自稱的「雙贏」、「多贏」之類的說法難以讓其他國家信服。「一帶一路」是找到的通過經濟手段獲得外交影響、同時塑造更為溫和的國家形象的一種途徑,同時從長期來看,這也是提出的對地區秩序的一種不同於美國的設想和模式。這種觀點反映了印度學者的觀察視野並不局限於南亞或亞太地區,而是在全球層面判斷所提倡議的用意,進而也會在中美印這一更大框架內考慮印度對這一倡議的態度。

2. 地區層面:「一帶一路」隱藏著企圖控制周邊地區的野心

印度長期以來視南亞地區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視印度洋地區為自己的後院。在印度看來,提出「一帶一路」,是要加強在南亞的影響,同時保持在印度洋的存在。印度一直認為,在一些特定的問題如巴其斯坦問題上因素使印度利益受損,印方更擔心「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會使其戰略利益進一步受損。「新的絲綢之路只不過是給人一直在進行的戰略起了個好聽的新名字,把這個戰略用溫和的名字包裹起來了……這不僅僅是一個貿易倡議,其中有越來越明顯的戰略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印方的這種認識不完全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不了解而形成的誤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印度對與周邊國家發展關係的模式的不認可。印度學者認為的周邊戰略失當的部分原因是試圖用錢來解決所有問題,而不是真正關心地區國家的發展,深入地與地區國家發展民間往來,增進人民間的了解。

3. 國家層面:印度將自身利益作為籌碼與加入「一帶一路」做交換

印方學者認為印度不可能將「一帶一路」的建設與其最基本的戰略考慮分開來談,如果一邊「侵害」印度的利益,一邊要求印度積極支持的「一帶一路」倡議,這是令其難以接受的。印方從此角度強調的利益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南海問題的解決。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國家在南海的利益主要是油氣開發和貨運。印度需要支持其在南海的這些經濟利益,並不滿足於表態等形式上的支持。

第二,邊界問題。印度理解中印兩國在這一問題上都會受到國內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很快解決,但強調雙方最起碼可以做到不在這個問題上刺激對方,並建議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對話,不能僅限於智庫紙上談兵或單一的外交部門對話。

第三,巴其斯坦問題。印方認為必須理解巴其斯坦軍事力量的壯大對於印度的意義,並指責向巴其斯坦提供軍事援助,認為這嚴重傷害了印度的戰略利益。

印方關注的這幾點都是一直以來或近些年來影響中印關係發展的一些問題,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複雜的背景和原因,牽涉的國家利益,絕不可能通過印方加入倡議來交換中方在這些問題上轉變立場,印方也深知這一點,因此這種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印度為不願加入「一帶一路」尋找借口,也是藉此再度向中方施壓。

(二)印度國內對是否加入「一帶一路」的爭議

支持印度加入的觀點有以下幾類:第一,有學者認為印度不應籠統表態是否加入,而應從具體項目入手,分析在哪些領域可以與合作。還有學者特別提出合作項目不要在任何一方的「後院」或者戰略敏感地區進行。實際上印度已經加入了亞投行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相當於已經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第二,有學者認為,印度作為旁觀者很難切身體會到「一帶一路」到底能帶來什麼,而加入之後其實有更大的迴旋空間和議價空間,儘管如何能夠在與談判時有更好的影響力對印度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比如,有印度學者認為,「一帶一路」也為印度處理周邊問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徑,特別是對巴其斯坦的影響力對印度處理巴其斯坦問題是一個政治機遇。「為了『一帶一路』的南亞分支的穩定,政府能否成為有意義的對話者敦促巴其斯坦政府採取理性的行為呢?『一帶一路』有可能為印度整合南亞的努力提供新的軌道。」第三,美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書(TTIP)等經濟安排使印度在經濟上被邊緣化,而「一帶一路」正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使印度融入全球經濟。印度作為地區大國很難在現實中完全遊離於「一帶一路」之外,想要謀得自身發展,也需要加入這樣大型的經濟合作倡議。「如果印度選擇遊離在『一帶一路』之外,這隻會使印度在南亞更加孤立,並加速印度地區霸權的終結。但更難以原諒的是這將使印度錯過千載難逢的利用的經濟實力來發展印度的機會。」

可以看出,即使是贊成加入的觀點,其出發點也是儘可能多地為印度爭取一些實際利益,希望在中印關係以及地區國家的互動中印度能佔據更多的主動,借力發展自身,而不是出於認為這一倡議本身有多麼大的積極意義。總體來說支持的觀點也是比較謹慎的。

而反對加入的觀點有以下兩大類:第一,印度戰略界,尤其是有軍方背景的機構的學者認為,在中印之間的敏感戰略問題未得到中方的承諾之前不應涉入這一計劃。第二,印方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質疑。首先,印方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難以落實。印度學者普遍認為,「一帶一路」基本是所見過的最雄心勃勃的一項地區合作設想。這樣的規模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障礙。其次,倡議涉及的國家很多都有政權穩定性的問題,不可能只集中於經濟層面,而不幫助這些國家解決政治問題。而如何妥善幫助沿線國家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涉及相關國家,還涉及與地區主要大國的關係處理,這將是非常棘手、複雜而且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再次,「一帶一路」倡議對周邊國家缺乏說服力、缺乏精神文化內涵。印度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僅強調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道德文化方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最後,印度認為「一帶一路」是「說了算」,缺乏合作和與其他國家的溝通。2016年3月在有「印度版的香格里拉對話」之稱的瑞辛納對話(Raisina Dialogue)上,印度外交部長在講到亞洲互聯互通時對比了中印在互聯互通建設上的不同路徑,強調說,關鍵在於我們是通過協商還是更多由單方決斷來建設我們的互聯互通,我們更願意採取前一種方式。更有印度學者直言,「印度應向施壓與其他國家一起設計『一帶一路』,這樣才是真正的合作。」

反對加入「一帶一路」的觀點集中反映了印度對中方的戒備和對一貫的外交行為模式的質疑,中印之間缺乏戰略互信當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客觀上也說明中印之間在戰略文化和外交實務層面都有不少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三)印方提出自己的計劃

印度學者認為,「顯然不能壟斷設想亞洲主要的互聯互通項目的權力,印度完全能夠領導一系列給印度帶來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的重要項目。」印度目前提出的與「一帶一路」交叉的戰略主要有「季節計劃」(Project Mausam,也譯作「季風計劃」)、「向北看計劃」以及「香料之路」計劃。對於「季節計劃」的內涵,印度國內也有不同的聲音,有學者認為主要是提升印度在印度洋國家中的軟實力,開發印度的海上文化遺產,重續與當地國家的友好交往等;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對「一帶一路」的回應,有深層的戰略內涵。

另有印度學者提出「向北看計劃」(Look North Approach),要通過這一計劃到達歐亞大陸,實現與當地的一體化,並使伊朗成為印度的絲路計劃的中心。其中恰哈巴港口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入口進入歐亞大陸。實際上印度對於恰哈巴港口已經營多年,但效果尚不明顯。

二、印度的外交視野與自我認知

印度的大國情結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說印度外交的重要目標之一即是獲得為國際社會所認可的大國地位。在心懷大國理想,卻並未獲得世界大國認可的背景下,印度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在外交實務中與各大國均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會放下「准大國」的尊嚴與既有大國結盟,也避免在大國的博弈中使自身利益受損。

面對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認知的層面上,大國理想使印度傾向於從全球背景下考慮提出這一倡議的原因,因此更多地看到的是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博弈,認為「一帶一路」的提出是提出的新的世界秩序或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以此與現行的以美國為領導者的舊秩序對峙。

在實踐層面上,面對一個難以做出選擇的抉擇,作為一個沒有大國地位又懷有期待的國家,印度的反應首先是與大國保持距離,謹慎回應的提議,避免直接、正面、明確地表態,不做出任何選擇。其次,印度要做出符合自己期待的大國身份的行為,提出自己在這一問題上的見解。印度的「季節計劃」、「香料之路」、「向北看」等計劃都不夠成熟,但毫不妨礙印方在政策和學術層面廣為宣傳這些倡議。

印度對「一帶一路」的這些回應與印度對當前世界格局的認知、對其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的認知與預期有密切關係,與各大國密切接觸並從中獲益,「多重結盟」而不與任何一方單獨結盟則是印度針對自己的特殊定位在當前形勢下提出的外交行為主張。

(一)印度對自身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認知與預期

對於當前世界格局正在發生的變化,印度學者有著敏銳的觀察,認為力量的上升使「美國的戰略界正將經濟影響力在全球各地…的擴展作為最主要的擔憂」,「兩國對彼此的認知在廣義上可以被定義為是『零和』式的。認為美國主導的亞洲秩序有損於其國家利益。同時,美國將在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影響力的提升視為對其亞洲事務主導權的潛在挑戰。」並且認為兩國在亞太地區正在進行「冷對抗」。印度對世界格局的這種認知也使其能夠首先在全球視野的背景下觀察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的作用也得以凸顯。

同時,印度對於自身在這個變動的世界格局中的位置的認知也與其對「一帶一路」的態度密切相關。印度的身份認知中既存在著自我認知與他者認知的差異,也存在自身對現實判斷和未來預期的混淆。

莫迪總理上任以來,印度外交的全球視野更加明顯。從政府行為來看,印度積極展開對南亞地區以及世界各大主要國家的「有聲有色的」外交。莫迪總理上任第一年出訪18次,幾乎走遍全球,其他國家給予的熱情回應使印度一時間「炙手可熱」,也極大地鼓舞了印度的政治精英。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新加坡的一次講話中倡議印度要做「領導性的」大國,而不是「平衡性的」大國。印度學術界對莫迪總理的大國外交也表示讚賞,並由此認為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極大提升。如有印度學者認為,「在目前的世界政治中,美國、和印度三足鼎立。……美國、和印度是國際事務的主導者,而其他國家則主要致力於與美國、或印度協調立場。」

但是,在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看來,印度雖然在未來有可能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還只是可被美國利用的「搖擺國家」,這一概念最先由美國學者提出。在美國實力相對自身而言呈現衰落趨勢的背景下,美國需要藉助位於不同地區的新興國家的力量維持自身領導地位。這些國家,主要是巴西、印度、印尼和土耳其,均為民主政體,經濟發展快、對國家的國際地位有追求,期待現有的國際體系做出調整以便自身地位攀升和彰顯,但並不尋求挑戰或徹底推翻現有的國際秩序,也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尋求提出與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分庭抗禮」的另一套國際秩序。這些國家的立場相對靈活、在各自所在的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美國可以用較小的代價贏得它們與美國接近的立場,代替美國在其所在地區維護美國所要維護的利益。位於南亞的印度正是這樣一個「搖擺國家」。歸根結底,在美國看來,印度還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棋子,也許未來會成為美國的挑戰者,甚至成為世界大國,但現在還遠遠不是。其他地區國家,如東南亞國家、海灣國家等也只是將印度視為可以平衡本地區權力結構的域外大國。因此,莫迪上任以來印度在外交上贏得的「明星效應」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憑藉其「平衡作用」受到的歡迎,與真正的大國地位仍有距離。

印度期待自己成為大國,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世界大國。這種極高的自我滿意度使其難以「屈尊」在其所認知的兩種「世界秩序」中做出選擇,但未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大國地位的現實也使其不能夠對其中任何一方明確表示敵意與拒絕,而只能含混模糊地做出回應,當然也不能表示積極回應以免得罪另一大國;同時,也會提出自己的主張以匹配自己的大國訴求,儘管這些主張的可行性有限。

(二)印度的選擇:戰略自主?多重結盟?搖擺國家?

在外交實踐中,印度如何回應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在其所認知的中美競爭的大背景下如何應對的一次考驗。

歐巴馬是首位出席印度共和國日閱兵慶典的美國總統,同時又是迄今唯一一位在任期內兩次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由此可見,近年的美印關係在兩國交往歷史上處於非常密切的時期。歐巴馬動用總統特權使美國在核問題上對印度讓步,美國還承諾支持印度分步驟地成為核供應國集團等四個國際軍控機構的正式成員;美印防務關係從單純軍售提升到聯合研發、生產的新高度;在強調海上安全及航行自由時特別提及南海,其深意不言而喻。2016年8月,印度國防部長訪美時印美兩國簽署《後勤交換協議備忘錄》,兩國軍方將可以使用彼此的海陸空基地進行補給、武器維修和軍人休憩等後勤補給作業。一時間,關於印美結成「事實上的同盟」的說法甚囂塵上。

在印美關係的發展中,美國做出了相當程度的讓步。這也許不會給美國帶來立竿見影的收穫,但美國學者認為,支持印度的成功對於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是具有根本性意義的,並呼籲美國不要不時地患上「戰略健忘症」,同時指出在今天以及可預見的未來,最有可能損害美印兩國利益的國家就是,無論公開承認與否,美印關係應該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符合美印兩國各自重要利益的亞洲秩序。

但印美兩國在很多問題上也有分歧,比如兩國在伊朗問題上的分歧,美國希望印度在東亞發揮更大更強硬的作用,這種要求在程度上超過了印度自身的預期,因此印度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國一邊。「(莫迪總理的)外交政策已很清晰,印美關係不應當損害印中關係或印俄關係。印度與世界主要大國發展緊密的戰略與合作關係,這為提升印中關係水平營造了良好氛圍。」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印度不會與美國共同遏制,但與美國及其盟友關係的密切使印度在面對時更有信心,也有更多的迴旋空間。因此印度也會積極發展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特別是在政治安全領域。

面對成為「領導性國家」、世界級大國的願望與作為「搖擺國家」、「平衡性國家」的現實之間的差距,印度國內對如何定義印度的外交原則也展開了辯論。有學者提出「多重結盟」一詞,意為在不同結構下保持和一系列國家的緊密關係,以不同的方式維護印度的利益需求。也有學者提出「戰略自主」的概念,其核心就在於保持與美國友好關係的同時維護印度外交政策的獨立性。有學者認為,「對印度來說,加入『一帶一路』很重要,可以從的巨大投入中獲益,但是也要保持警惕,同時還可以考慮其他的選擇。畢竟,印度的『戰略自主』不允許印度將自己投入任何一個箱子。」但這一概念也引起眾多批評的聲音。

實際上,無論是「多重結盟」、「戰略自主」還是「搖擺國家」,其中的共通之處在於印度不會以損害與一個大國的關係為代價而密切與另一個大國的關係,除非印度認知的國家核心利益受到威脅。與所有大國維持積極的關係以爭取印度利益的最大化將是印度的最佳選擇。因此,如果做出一個選擇會得罪其中任何一方,對印度來說都是不值得的。而在具體事務上的處理方式則與特定的相關國家、印度與其交往的歷史、與其相處的心態以及事件的背景、當時的國際環境等因素相關。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在印度的外交視野中,對的「一帶一路」倡議不給出明確的回應是對印度最有利的選擇。

三、印度對華思維模式

因為「一帶一路」是提出的倡議,而且印度認為是在新的國際格局變幻的背景下提出的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對地區乃至世界秩序的規劃,因此印度對「一帶一路」的反應集中地反映了印度對的心態、思維模式與政策特點。

印方反對加入「一帶一路」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認為在沒有解決印度的主要安全關切的前提下,印度沒有理由要加入;另一方面是對「一帶一路」本身的質疑,特別是從道義的高度質疑的這一倡議甚至是與周邊國家以經濟手段為中心的接觸模式。這兩方面反映出印度外交思路中非常重要的兩點:第一是要求互惠的弱者心態,第二則是印度道義與現實相結合的二元國家戰略文化。在面對時,印度的心態格外複雜,在政策上則表現出經濟上渴望密切合作、政治安全上疑心較重與信任缺失的兩面性。

(一)要求互惠的弱者心態

在面對時,印度的一些行為體現了其弱者心態。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要求互惠,在印度有可能為做出什麼時必須要求給出類似的利益讓渡,並努力尋求這樣的對應點,無論是否「牽強」,比如將印度介入南海問題與在印度洋保持存在的問題掛鉤。又如,印方對於中巴經濟走廊經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感到不滿,儘管對印巴克什米爾爭端早已表明其客觀、公正的立場。有印度學者提出,既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渴望印度在「一帶一路」的問題上與合作,那麼印度能不能以積极參与作為交換,尋求修訂「中巴經濟走廊」呢?

這裡的弱者心態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特指印度利用中印邊界戰爭中印度作為戰敗一方的事實將自己裝扮成「受害者」,誇大所謂的「威脅」,為自己謀求戰略利益。這既是印度的心態,也是一種慣用的做法。第二層是指廣義上在面對自己認知中的強國時,一國所表現出來的「對強而自覺為弱」的心態,具體表現可以是安全感的缺失、對兩國關係未來的不確定性的強調,進而表現為對短期、即時利益的重視。如果說第一層含義是兩國關係史所塑造的印度行為模式的「傳統」,那麼第二層含義則是中印實力對比使印度形成的「本能」。

反觀印度自己對南亞國家的外交,就不存在這樣的弱者心態。例如,2015年6月6日,印度與孟加拉國簽署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領土邊界協議》,解決了兩國之間長達幾個世紀的飛地問題。根據這項協議,印度將其境內總面積約1.7萬公頃的飛地歸還孟加拉國,而孟加拉國歸還的飛地面積為0.7萬公頃。兩國還劃定了長6公里左右的邊界線。印度媒體和民眾對此給予了積極的回應。如果是與處理邊界問題,印度在此次事件中表現出來的大國姿態、事件的結果和輿論的反應應該是不可能出現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印度面對孟加拉國等南亞小國時「對弱而自覺為強」的心態有關。

印度面對時的弱者心態使其在面對「一帶一路」的宏大提議時一方面表現出戒備,擔心藉此機會在南亞加強影響,在印度洋保持存在,另一方面要求互惠,將涉及印度戰略利益的問題一一提出,這種明知不可能成交仍然開出高價的行為方式體現了印度要求即時回報的心理,也反映出印度在面對時安全感的缺失。

(二)道義與現實相結合的二元國家戰略文化

對道義或者說對精神層面的重視在印度的戰略文化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對道義的看重也是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以經濟手段與周邊國家接觸,「借經濟促政治」的做法有所不滿、甚至指責「用錢買友誼」的緣由。

印度的戰略文化中,現實主義取向與道德尺度並重。其中的「道義」原則可追溯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阿育王的「法勝」思想成為國家的基本行為準則,這不僅在當時使阿育王時期的外交政策具有和平的性質,印度當前戰略文化中的「道義」分支也由此演化而來,「在戰略締造和實施中,不僅一國的戰略目標應當是正當的,而且其實現戰略目標的手段也應當是正當的。」 在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執政時期,道義原則在印度的外交中也特徵鮮明。有學者認為,至少在尼赫魯政府時期,甚至之後的很長時間裡,阿育王的思想傳統充斥著印度的外交政策。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對的「經濟外交」的做法多有微詞,當然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對的複雜心態所致,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原因是對做法的誤解。但不可否認,這種批評出於印度的「道義至上」原則,是可以在其戰略文化中找到淵源的。有趣的是,近年來印度政府一再強調印度外交應以印度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弱化價值導向對印度外交的影響。特別是莫迪總理上台後,「印度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將國家利益和安全置於意識形態之上。」

(三)印度對大國追求的複雜心理及對華政策的兩面性

「一帶一路」被印度認為是帶有標籤的地區及全球戰略架構的設想,是大國追求的重要體現。印度對這一倡議態度的猶疑反映出印度對大國追求的複雜心理,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印度對情感的複雜性。一方面,雖然兩國民間交往有限,但在各自的認知中,對方即使不具有一定的親密感,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鄰國。另一方面,中印之間也有很深的隔閡,缺乏互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20世紀60年代的中印邊界衝突造成的。直至今日,中印邊界問題仍未解決,依然是中印交流與溝通中的一大影響因素。此外,中印兩國文化的異質性也是影響兩國交流與溝通,甚至造成誤解的原因。比如文化中特有的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以及外交中帶有特色的表述方式讓印度質疑的誠意,認為人溫和、友好的外交辭令下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居心」(hidden agenda)。

第二個層面則是在以上基礎上印度對經濟發展成就及大國追求的複雜心理。一方面,印度認為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是了不起的,的經歷也是值得借鑒的;另一方面,印度要做世界級大國的抱負又使印度不甘於成為的複製品,也不希望在世界舞台上被搶去風頭。印度要走有印度特色的大國之路。莫迪總理在2014年9月訪美前夕的表態生動地體現了印度的這種複雜心理。他表示,印度有機會崛起,與並駕齊驅,成為世界強國。但當被要求與進行對比時,他又宣稱印度不需要成為任何其他國家,必須成為唯一的印度。

從印度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濟改革之後,由於在經濟發展上對印度有示範和啟發效應,同時中印之間仍然存在互信缺失的問題,印度對華態度呈現兩面性,即在經濟上肯定的作用,積極發展兩國經貿關係,但在政治安全問題上對缺乏信任,國內戰略界普遍視為威脅。2014年莫迪總理上台後,印度對華的這種兩面性更加突出。這主要是由於莫迪個人的政治業績與古吉拉特邦的經濟奇迹有關,在競選中也大打經濟牌,同時他的印度人民黨背景也使其更強調印度教民族主義,對「威脅」更為重視和敏感。

印度對華的這種複雜心態使其對於是否應接受「一帶一路」的提議猶豫不決。一方面,無論從發展印度國內經濟,還是從突破在美國提出的國際經濟安排中被邊緣化的角度來看,的提議對印度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在戰略上對進入南亞和印度洋的戒心以及對以大國風範提出宏大倡議的妒意都使印度難以下定決心加入「一帶一路」。印度學者的表述準確地概括了印度在面對「一帶一路」的提議時的心理狀態,「由於過於熱心地向印度人推廣『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這個概念現在不僅在印度學界吸引了關注,在印度已經成為了一個情緒化的議題。確切來講,這還並不是民族主義。是某種象徵主義使得印度人不願意贊同任何讓他們服從於人的安排,即使這是一個雙贏的提議。」

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與反應是由其國家理想、外交傳統以及中美印三國的相對地位和絕對地位決定的,不是採取什麼行動就可以完全使其轉變對華印象及其對「一帶一路」的認知結構的。因此我們不應過於重視印方的表態,可以從細處、從具體的項目入手。這樣一方面可以切實推進「一帶一路」的實施,增強印度對的依賴,另一方面也使我們避免因追求大而空的表態而在印度要求的細節問題上做出過多的利益讓渡,造成國家利益受損。

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與反應不僅反映出印度的世界觀、外交思路和對華的慣性思維與態度等一些規律,也反映出印度對中印關係現狀的態度。因此應在不糾結於印度是否明確表態的基礎上切實改善中印關係。其中的一個思路是加強民間交流、文化交流等,使雙邊關係的民間基礎更加堅實,改善中印關係主要由官方推動,採取自上而下的倒金字塔模式。

註:

1、囿於篇幅限制,本文註釋和文章中表格註釋從略。

2、封面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毛悅,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南亞研究》編輯部副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