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種精神圖式實踐

經歷了從傳統向現代再向當代的轉變,水墨人物畫還應該如何拓展?本著這樣的探尋,5月22日至5月30日天津美術學院在該學院美術館舉辦了「命運墨皈——梁占岩、袁武、張江舟水墨藝術展」。作為將歷時四年覆蓋國內多所美院巡展的第一站,展覽聚集三位當代水墨人物畫家,以158幅涵蓋他們多年藝術成果的代表作和新作,展現他們的藝術態度以及不斷進行的藝術思考。

展覽有著強烈的學術性和實踐性——作為同時代成長起來的專業畫家,梁占岩、袁武、張江舟對題材的社會性和主題性有著強烈的敏感度。他們在對傳統水墨人物畫的繼承與突破中,引導著人們對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軌跡進行再凝視,對水墨人物畫的發展方向進行冷靜思考。

筆墨與形象的關係,是他們對當代水墨人物畫創作思考的第一維度。二十世紀,在西方繪畫的影響下,水墨人物畫突破傳統轉向對現實的表現,並在形式語言上也進行了革新。其中,以徐悲鴻、蔣兆和為代表開創的以寫實素描的方式來刻畫形象,以及葉淺予、黃胄為代表進行的以線描、速寫來刻畫形象,成為水墨人物畫創作中影響深遠的主要形式。梁占岩、袁武、張江舟的水墨人物畫創作,更傾向於後者。

儘管三人線型形態各有不同,但共同點在於他們並未將筆墨趣味視為獨立的存在,反之讓其服務於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意象的表達,力圖做到形象刻畫與筆墨趣味相融合,因為他們認為一個畫家需要以形象去打動觀眾、表達自己的意識和思想。當然,這種狀態的到達,需要畫家做到「眼手心」合而為一。所以,觀看他們的繪畫,其形象不是一種純客觀的再現,也不是純主觀的抒發,而是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融合了寫實和現代不同造型觀的意象再造,畫面完整而又虛實轉換自如。如梁占岩筆下的農民或農民工,以一種變形的意象結構準確地傳達出他們的身份特徵以及內在的精神狀態;袁武筆下的人物,則以線與體積結構的融合塑造出一種雕塑感;張江舟的人物,則以淡墨和輕柔的筆線勾勒出誇張且無意識的人物造型,使畫面富於韻律感和整體的動態和諧。「以意來兼顧形」的美學在他們筆下得到了另一種表達。

梁占岩《關中人物》

圖式與精神的關係,是他們探討的第二維度。當今,水墨人物畫領域,地域風情、鄉土人物、激蕩的生活、古今美女、都市人物、英雄肖像、世俗怪誕等形象成為常見的題材,而像周思聰等畫家那樣超越現實去深切關照生命和人類命運的創作,相對還是較少。尤其在當下,當代水墨人物畫大多是在筆墨上而非畫面精神上進行創變也常被詬病,畢竟人物畫的現實意義離不開其對現實應有的人文關懷。如何讓人物畫激起與時代相表裡的思想和情感力量,成為當下人物畫家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袁武《大昭寺清晨》之一

梁占岩、袁武、張江舟,試圖從對生活的觀照走向對生命的體察,並以不同形態呈現。像袁武的《大昭寺的清晨》系列,以放大、解構的手法去發掘藏族同胞在膜拜時精神的豐富性,在筆墨中重構一種「精神場」,以使觀者從看似相似卻不同的形象中進入他們的靈魂世界,體驗信仰的力量。像梁占岩的《大樂玄歌》,將其熟知的不同時空中的西北民眾生活狀態從勞動場景中抽出並置於畫面上,不再是線性的歷史敘事,人物沒有輕重之分,而是單純的存在。像張江舟的《清明》等,有感於汶川大地震等人類災難,突破具體的生活原型,以一種飄升的具有象徵性的形象,直接描畫了從此岸向彼岸的靈魂狀態。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們的藝術創作上升到了一種精神圖式的刻畫。

張江舟《清明》

三人創作集中於美術學院展出,其目的還在於促進專業創作機構與美術學院之間的對話,所以伴隨展覽還舉辦了「師生對話」座談會。如一位觀展的學生的感慨,「在表達多元的當下,這次展覽打開了我們對造型和構圖的一種理解,也啟發了我們對人物畫創作價值選擇的一種判斷」。現實主義創作、人類關懷、文化等領域的探尋,永遠在路上……

刊登於《 人民日報 》5月28日8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