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政府牽頭,浙大阿里共建的之江實驗室成立了!微創新將成歷史?

前幾天,一則來自浙江省政府的關於成立之江實驗室的公文截圖在網路上流傳,昨天這個事塵埃落定。之江實驗室宣告成立,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建:

「將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礎學科群,開展重大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積極爭創網路信息國家實驗室。」

其具體研究領域是:

「立足浙江現有科研基礎與優勢,聚焦網路信息技術前沿,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以大數據和雲計算為基礎,以泛智能、強實時、高安全為抓手,以未來網路計算和系統、泛化人工智慧、泛在信息安全、無障感知互聯、智能製造技術為方向,開展重大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

強調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突破是之江實驗室成立大會上的關鍵詞。

之江實驗室

之江實驗室「新型」在何處?

官方新聞稿顯示,之江實驗室是開放協同、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機構」。

此前,BAT等科技巨頭也曾參與到國家實驗室建設中。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就正式批複百度、阿里、騰訊參與共建多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百度牽頭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阿里參與建設的是「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大數據系統軟體國家工程實驗室」,騰訊則是「大數據系統軟體國家工程實驗室」的重點共建單位。

相對於上述實驗室,之江實驗室「新型」在何處?在我看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第一個由科技巨頭、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部門聯合共建的混合所有制實驗室。之江實驗室出資方為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在BAT剛剛參與完聯通混合所有制投資后,混合所有制科研機構或許有望進一步普及。

掛牌儀式

2、不是單一的實驗室,而是一個開放協同的科研機構。儘管名為實驗室,但之江實驗室的架構卻是「一體、雙核、多點」,以之江實驗室為一體,以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為雙核,以國內外高校院所、央企民企優質創新資源為多點的組織架構,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狹義的實驗室,而是一個可以融入國內外高等院校、整合央企民企優質創新資源的科研平台。

3、不只是研究特定技術領域,而是構建基礎學科群。與一般實驗室針對某一項技術進行研究不同,之江實驗室的目標是要「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礎學科群,整合一批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匯聚一批全球頂尖的研發團隊,取得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重大共性技術成果,支撐引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研究方向涉及到互聯網、AI、安全、物聯網、智能製造等幾乎所有與信息科技有關的基礎學科領域。

為什麼之江實驗室會成立?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共同建立之江實驗室,可以說是順勢而為。

已是科技大國,然而基礎科研投入還存在不足。2012年《科技日報》曾撰文指出,科技投入不斷增長,總投入量已位居世界第三,「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長為科技實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基礎研究支出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不足5%,遠遠低於世界主要國家15%的投入水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核心原因還是在於科研機制中缺乏社會力量參與。

2012年,企業研發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比例佔到75.7%,但企業研發投入幾乎全部用於試驗發展活動,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比例僅佔3%,遠遠低於國際行業領軍企業20%以上的投入水平。就是說,企業對於科研投入的態度,更傾向於應用型投入以期實現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不願意進行基礎投入,短期內這可能沒什麼直接好處。

然而,進行基礎研發投入不論是對企業還是社會,都有巨大價值。正如遼寧大學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季在今年撰文中指出的那樣:「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泉,每一次重大的基礎研究突破都會催生一系列新技術、新發明,帶動新興產業崛起,促進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過去承擔基礎研究的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它們缺乏市場敏銳度和產業轉化能力,錯過了不少機會。所以,企業進行更多基礎研發投入就非常有必要,當然,過去專利保護體系不夠完善也導致不少企業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意願變弱。

對於企業對於基礎研究投入無意識、無動力或有顧忌的現狀,政府部門最近幾年加大解決力度。早在2015年,科技部就明確要支持基礎研究。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要支持基礎研究,引導地方大幅度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得到了更多支持和鼓勵,專利環境越來越完善,逐步向發達國家看齊。之江實驗室的成立,正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學和阿里巴巴響應國家號召、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舉措。

可以預見,更多企業會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與科研院所一起來搞基礎科研,更多「之江實驗室」會面世。不過,承擔基礎科研投入的企業,主力一定會是大公司。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顯示,全球前100大研發企業投資佔到整個2500強企業研發的53.1%,前50強企業佔40%。大公司不只是有充裕的資金和足夠的耐心進行短期內難以變現的基礎科研,還有產業轉化能力以及人才凝聚力,這也是阿里對於之江實驗室的的核心價值所在。

微創新在將成為歷史

巨頭級公司已成為社會研發投入的重要力量,它們承擔了大部分的科研投入職責,而這樣的世界級巨頭公司正在越來越多,今年全球公司市值前十俱樂部終於迎來了公司的面孔,那就是阿里和騰訊,阿里和騰訊脫穎而出的背後,是科技產業的崛起。

這幾年,在製造向創造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產業的成就更是全球矚目。一定程度上互聯網讓科技產業實現了彎道超車。從市值體量來看,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科技公司已是世界級科技巨頭;從發達程度來看,新零售、O2O、移動支付、共享腳踏車在全球都屬領先;從發展後勁來看,科技巨頭正在出海與全球科技巨頭在世界範圍內角逐。

阿里巴巴CEO張勇

憑藉著技術壯大的科技巨頭對技術研發的投入意願正日趨強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和華為。

阿里巴巴的基因並沒有技術,最初技術只是其支撐。不過,阿里雲出人意料的成功,卻改變了阿里巴巴對技術的態度。阿里雲最初只是因為阿里伺服器計算力冗餘而自然衍伸出的共享需求,今年Q1財報顯示,阿里雲營收同比增長96%達到24.31億元,預估年內營收將超100億規模,未來還有望佔據阿里巴巴20%的營收比例,已是阿里的收入增長驅動之一。阿里巴巴對技術的重視力度與日俱增,今年啟動NASA計劃,強調對基礎技術研究的投入,聚焦機器學習、晶元、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等基礎科研,為20年的商業生態儲備基礎技術。現在NASA計劃正在全球範圍內招募高端科技人才,在量子計算機、全浸沒液冷伺服器等基礎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阿里巴巴NASA計劃

華為做通信設備出身,其業務橫跨消費電子、軟體解決方案、雲計算等領域,與一般的硬體公司不同的是,華為一直很重視對基礎科研的投入。2016年,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華為排名第8,位居企業之首。財報顯示2016年華為研發投入高達764億元(110億美元),研發投入佔比為14.85%,僅次於高通、Intel、Facebook和Oracle,高出了BAT等互聯網巨頭一截。長期來看,這種基礎研究大投入讓華為受益匪淺。比如華為手機,憑藉著自主研發的處理器、AI操作系統等壁壘性底層技術,穩居國產手機銷量第一,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今年7月,華為手機在全球範圍內首次超過蘋果成為第二,最近華為又發布了全球首款AI晶元。

麒麟處理器

不論是阿里,還是華為,對於科研尤其是基礎科研的積極投入,都有望讓本土企業的底層創新能力將越來越強,他們的積極投入會形成大量的技術成果,更重要的是會形成「頭羊效應」,帶動更多企業加大對底層技術的投入,與政府、高校通過建立實驗室這樣的方式,來營造企業投資基礎科研的氛圍。底層技術投入一定會體現在上層應用創新上,那些曾經與企業有關的「不創新」辭彙如:微創新、Copy 2 China乃至山寨,正在或者即將成為歷史,誕生世界級創新公司也將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