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我們在談論技術時,技術的本質和價值究竟是什麼?

作者|曹倩芸 編輯|小智 在你眼裡,技術的本質和價值又是什麼?

寫在前面

宇宙飛船徘徊在外太空,人們試圖在星空中尋找生命的起源;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電腦,成為幫助人類開啟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工具,這時優雅瑰麗的《藍色多瑙河》背景音樂聲響起……

看過 20 世紀 60 年代的科幻電影《2001 太空漫遊》的朋友們都知道,這些場景,正是人們在數十年前對未來世界的構想,駕馭飛船和對話機器人,則是那時人機交互的完美理想。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科學家企圖憑藉計算機技術生產出一種以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智能機器。隨著 60 年代美國電影《星際迷航》的上映,無數狂熱的科技愛好者開始饒為有趣的投入到該項研究中,並將之視為終身事業。今天,距離人工智慧概念的正式提出也僅僅不超過十年,而遙看全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已成巨頭們的新角斗場。

人工智慧的萌芽軌跡,是技術帶來顛覆式創新的一個縮影。更具奇思妙想的技術發展成果,還在等待著人腦的繼續捕捉和開墾。今天,技術的發展速度已提升了上百甚至上千倍,未來,我們曾不可思議的場景,將會越來越迅速的被變為現實。「天才在周末搗鼓的玩意,就是十年後普通人上班時折騰的東西」,如今看來,這並非一句戲言。

2016 年,我們曾在對國內幾位技術創業者進行過長達 10 個小時以上的對話,對話中我們向受訪者均拋出過一個問題:「技術的本質和價值究竟是什麼?」

雖然答案不盡相同,但我們將其精髓抽象出來即為:技術的本質其實與技術本身無關。它是理性與想象力的結合,是動態的觀念和靜態的事物的結合。所以在這裡,我們為技術的價值下了一局定義:它在顛覆著人類觀念中,過往看來都不會成為現實的那種固化性思維;它在另闢蹊徑的完成所謂的「創造性」和社會經濟的任務。

所以今天,互聯網界幾乎所有成功的企業都開始講「技術」,都開始強調對技術的創新和進化。

2017 年,技術對人類提出的考驗已非比往昔

2017 年 2 月,劉強東在京東 2017 開年大會上說道:「第二個 12 年,我們希望用 12 年的時間把我們第一個 12 年建立的所有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變成純粹的技術公司……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只有用技術去應對未來所有的不確定性,所有的變化,唯有以我們的技術去應對。」

2017 年 3 月,阿里巴巴召開首屆技術大會,馬雲在會上宣布正在啟動一項代號為「NASA」的計劃,並在 3 月 29 日的阿里雲棲大會深圳分會上用 ET 醫療大腦、ET 工業大腦等揭開「NASA」計劃的冰山一角。據介紹,未來 20 年,阿里雲將通過「NASA」計劃儲備包括機器學習、晶元、IoT、生物識別等在內的核心科技,並通過嶄新的團隊組建,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來解決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同期,馬化騰在 2017 兩會媒體溝通會的答記者問環節談及,騰訊總是提科技,其實也是焦慮所在,現在最大的焦慮就是跟不上技術的進步。他坦言:「掌握技術才能保證戰略制高點,否則當一個浪潮來了的時候,為什麼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 技術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東西。」

回顧以上三則場景,有一點很有意思。

劉強東發言面向的是京東員工,馬雲面向的是完全身處技術一線的開發者,聆聽馬化騰的是新聞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波的記者或媒體。不過很明顯,這群特定的受眾並非是他們想要最終影響和觸達的對象。說的更寬泛些,他們期望直達的聽眾群應該是數以萬計的普通用戶和大中小型企業,也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稱為的龐大的 C 端和 B 端。

在 2017 年這個時間節點上,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技術所帶來的核心驅動力時,這些靠「技術」為生的企業必須第一個跳出來並向世人宣告他們的「野心」。只有技術往前走一步,才能做到技術領先;只有技術領先,才有機會談所謂的商業模式。因此,這些可以並肩為互聯網企業向世界經濟「開戰」的人,已統一將對技術的深耕和改造提上重點議程。

在 2017 年這個時間節點上,誰丟掉了「技術」這枚彈藥,誰就一定會「戰死沙場」。這也可以從最近一年內越來越多的國內互聯網公司開始表露「脫離浮躁」的徵兆中看出來。他們不再大肆宣揚烏托邦式的唯模式論、唯資本論,而是回歸對技術創新的本質探討。曾經的一批互聯網創業者,一度覺得技術不重要,重要的是創意,產品,流程等等。經歷了幾個創業項目才發現,技術比想象的重要的多。

所以,不管是馬雲慣用的「30 年技術應用」論調還是劉強東「12 年技術改造」的壯志,最終可總結為:互聯網經濟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革,技術是根本推動力、技術是接下來唯一的持續推動力,同時,不論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技術的鴻溝都必須要逾越。

技術是個很現實的東西:你不進,則退

通過技術的進步,企業才有可能有保持在戰略方面的制高點。否則當一個浪潮趨勢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看到了,但為什麼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那就在於你有沒有掌握這個技術。——馬化騰

那十年,微軟的失落

微軟曾經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其統治著整個科技產業。但自 2000 年以來,蘋果、谷歌和 Facebook 的崛起,微軟在每個新涉足的領域,如電子書、音樂、搜索、社交網路等,均以失敗收場。儘管大家將矛頭指向比爾·蓋茨的接班人鮑爾默(Steve Ballmer),但依然無法重新再為微軟加冕。

直到 2014 年,Satya Nadella 繼任 CEO 一職后,微軟開始以一種新的「巨人」形象展現。一方面,Satya Nadella 加大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使 Azure 迅速成為 Amazon 網路服務的主要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公開與競爭廠商合作,包括在 Microsoft Azure 雲上兼容對手 Linux 操作系統,在蘋果 iPad 上發布微軟 Office 軟體,在 iPhone 和安卓上發布軟體 Outlook。Nadella 的處事核心就是合作,以確保微軟的軟體、服務和技術讓每一個消費者觸手可及,即使不是通過微軟自己的硬體。

另外,今年 1 月,微軟也在十六之後再次宣布設立「首席技術官(CTO)」一職,並提拔 LinkedIn 團隊 44 歲的高級工程副總裁 Kevin Scott 任此職位。也就是說,未來,掌握著高質量、多維度用戶行為數據的 LinkedIn 將成為通往微軟一切服務的入口。

Nadella 領導下的微軟成功為全球企業提供和出售著一種新的視野:科技是一場革命,成王敗寇,或許都在技術。因此在商業模式不斷進化的背景下,技術很重要,而且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未來十二年,京東的效率比拼之術

nfoQ 曾與京東 CTO 張晨進行過一場關於「技術價值」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中,張晨給我們講述了京東是如何思考「技術」和「效率」間的本質關聯。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京東是憑藉一個簡單的網站和眾多的倉庫崛起的電商平台,關於其背後的技術支撐,多數局外人並不了解。在《京東技術解密》一書扉頁上,劉強東寫出了京東這十餘年所堅持的"倒三角"戰略:建立出色的團隊;打造財務、物流和技術三大核心繫統;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為用戶帶來體驗。

從正式做電商的那天起一直到今年,京東已走過了十二年。用張晨的話說,這十年年中,京東的成功主要靠三個核心要素:體驗、成本和效率。在未來的十二年,京東要想繼續提升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技術。京東的檢貨員每天送貨所走的總路程基本上都是幾十公里,遇到雙十一的時候,送貨量暴增,路途也相當於跑了幾個馬拉松。隨著強度的增加,就必須要藉助智能物流、無人機、無人倉等手段加強貨物的輸出和配送能力,這其中不得不倚借 AI、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撐。

此外,從早點的一張櫃檯到如今 9300 多億 GMV,隨著體量的快速增大,如果貨物在倉庫裡面少停一天,周轉率提高一天,帶來的巨大的利益差別。所以這時候演算法需要越來越精準,對新技術的採用要求也越來越高。每個用戶每天的時間都有限,怎麼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完成他想做的事情,這是精準服務,靠的是技術,而不是靠人。張晨認為:「創業公司有的時候不需要做一個特別完善的事情,技術能夠滿足業務現有發展就可以了,但隨著對用戶體驗要求越來越高,對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就要換個心態,擁抱變化。」

可以說,京東在技術管理和研發上所走過的路能為很多傳統企業進入電商領域埋下伏筆:「互聯網商業的競爭,說到底比拼的是你的技術積累厚不厚」(霍泰穩)。

技術積累靠的不僅是時間,而是一種對技術堅持的動力。任何一家企業都是一樣,一旦停止不動,就一定會被其他對手所超過。沒有人能說自己站在一定的位置上就可以休息。不進,則退,就是現實。

技術永遠是張晨所最為信奉的一個詞。現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當走到一定階段時,要再往前走就必須靠技術領先。所以張晨也表示,「的大公司都開始意識到技術領先、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因為早年就是生意模式,需要趕快把生意模式做起來,要往下一步走,就必須在創新技術上能夠產生越來越多的創新力,而不光是純粹從生意模式上做得比較謹慎,這也是很多公司會越來越重視技術的原因。」

技術是商業需求倒逼出來的,玩技術要先懂核心競爭力

技術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收益將源自「無形」。但技術不能為功利,不要成為為技術而技術的公司,正確的路徑,應該是成為由商業需求倒逼出來的技術公司。

這個比喻原本有些抽象,但如今 AI 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高盛的一份報告提到,人工智慧的爆發並非是在技術上,而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這次人工智慧的爆發並非是為了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

在阿里巴巴啟動 NASA 計劃時,馬雲很明確的指出阿里並不是要去做無人車、Google Glass 這樣的黑科技產品,而是為未來 20 年阿里一切潛在業務儲備一切可能會用到的核心科技。馬雲很坦誠的講述了阿里原先的技術路徑。此前,阿里的技術都是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所以,NASA 計劃的本質,是讓阿里巴巴開始思考建立新的「導彈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都是為了解決 10 年、20 年後的困難。

馬雲和阿里今日的野心,也許是互聯網企業生存之道的未來縮影,也是與矽谷逐漸縮小差距一劑良藥。

矽谷曾經特別「偏愛」那些對社會生活有顛覆性效應的技術。某種程度上,我們很難對「顛覆性效應技術」進行嚴格區分,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編曾為「突破性技術」下過一個定義,或許可以藉助理解:那就是能夠給人們帶來高質量運用科技的解決方案。有些技術是工程師們天才創意的結晶;而有的則是科學家們對長期困擾他們的問題所採取的諸多嘗試的集大成者(比如深度學習)。

所以,從矽谷的崛起和馬雲對未來的展望可以看出,技術一定與社會商業的需求不相分離。這是外部聯動機制,除此之外,「玩」技術的企業一定得建立在充分了解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之上。

劉強東曾在 36Kr 記者對他的專訪中表示:「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和智能商品等進行改造,京東要將消費徹底場景化。在技術創新方面,在三到五年的時間,京東會為這個國家和社會交出一份令大家滿意的答案,就像我們過去 12 年在傳統電商上取得的成功一樣,我們會重新證明自己,我們不僅僅只是能夠把電商做成功,我們同樣可以把金融做得很成功,我們還可以把技術創新做得更成功。」

這一段里,我們划取了三個關鍵詞:場景三到五年技術創新

對於很多技術人而言,最難的是擁有適宜的場景,並能很好的將技術派生到場景中且形成最終的收入轉化。如今,不管在還是在美國,能夠既有真正技術又有場景的公司其實不多,很多公司光有爆品,但是很難有場景或做進一步的技術創新。那麼一個時代過去之後,就對新技術在新場景下的借勢發揮造成阻礙。

所以,京東認為,技術發展一定要基於對核心競爭力的掌控。在體驗、成本、效率三大維度上,京東開始依託人工智慧、大數據、IoT 技術建設第三張物流網路、發展金融科技。在張晨看來,技術價值一定能夠轉換成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京東做技術的根本就是用技術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也好,美國也罷,有場景的公司,技術人員就一定有巨大的發揮空間。這裡,絕不是說喜歡技術就玩技術,而是要跟企業的競爭力強強相關。

那麼,很多企業會面臨一個抉擇:發展到哪一個階段,技術的強弱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新技術的佔比該怎樣分配比較合適?

在德勤 2016 年全球 CIO 調查中,1200 名 IT 高管被要求說出他們計劃在未來兩年投入大量資金的新技術:其中有 64% 的人列舉了認知技術或 MI(機器智能)。MI 是德勤年度報告中新增的 3 項分領域(MI、混合現實和區塊鏈)之一,其中,MI 作為新增技術之首,在今年報告中佔據了較大篇幅,它也在某種程度上象徵了技術發展的新趨勢。

這個例子就好比紅帽高級經理 John Frizelle 在討論「微服務熱」時所戲言的那句,「大家對於微伺服器的討論就好像青少年談戀愛一樣,你不知道你接下來要做什麼,但你就是想談」。如今看來,微服務熱的例子和如今 AI 熱的例子則是殊途同歸。有時候,技術是一種隱秘的東西,如果不去發現或挖掘,它本身是不能顯現的。但如果突然一天它像一座「未開墾」的礦山屹立在所有人面前,大家都爭先去開採的時候,技術就會逐漸「變味」,因為你很難分辨,誰才是真正的礦工,誰又是「渾水摸魚」的炒價人。

這個社會就是被科學和技術牽著往前走

「為什麼技術在國內總被輕視?」,這是兩年前在「知乎」上引起廣泛熱議的一份帖子。提問的是一個渴望從事技術工作但又害怕遭遇中年危機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其憂慮點源於前幾年網路上「國人輕視技術」、「技術人只能吃青春飯」等一系列論調的甚囂塵上。當然,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在 2014 年「互聯網創業大潮」來臨前,國內和國外公司對技術的重視程度確實存在明顯不同,而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國內 IT 技術主導創業成功的例子並未呈現井噴式的狀態,與此同時,國外卻比比皆是。

例如 Borland 企業和 ID 公司的兩人團隊,沒有市場、沒有關係,更談不上管理,但世界上最快的 Borland Turbo Pascal 編譯器和用 3D 技術寫出的 Doom 都出自他們之手。同樣是兩人 (Bil 和 Allen) 的微軟內部創業團隊,也照樣可以在 4K 內存的 Atali 4004 計算機上寫出 Basic 語言的解釋器。而國內以 BAT 引導的技術潮直到 2012-2013 年才真正算有所起色。

現在,的科技公司正力圖改變這一形象。馬化騰表示:「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技術的進步,企業才有可能保持在戰略方面的制高點。如果和過去一樣只做純軟體、純服務,可能會在未來的一些領域失去制高點。」

技術創新會主導著接下來社會和生活層的方方面面,不光是在計算機或 IT 領域,生命科學也是一樣。這個社會就是被科學和技術牽著往前走。所以,要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的時候,就一定要擁有很強的技術。

過去很多人都覺得共產主義遙不可及,但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它會因為技術而成為現實。劉強東曾有過一個設想:機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經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人類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點藝術性的、哲學上的東西。國家可以將財富分配給所有人,沒有窮人和富人之分。

所以,技術的本質不如說是源於並歸於不同的人類生活層次。過去五十年裡,真正大成的科技公司,最終靠的還是技術。新技術的出現在舊市場上拉開了裂縫,催生了新機會和新商業。那些有技術敏感度的人,能夠提前看到這些尚屬粗糲的技術在未來能夠創造的變化,並親力親為把它做出來。未來的五十年,真正以技術為驅動的科技公司,或許是改變和世界、讓創造和變化終歸成為現實的「造物者」。

改變世界的技術人,應該每天清晨都感覺到興奮不已

時代已賦予技術人機會,可以憑藉技術創新對社會進行改造,改造成人類想要的樣子。做技術的人和科學家不一樣,科學家可能想搞清楚世界上只有 5 個人只能搞清楚的問題,但是做技術的人,是想作出一個東西來,能讓世界上 5 億人、50 億人從中獲益。

所以今天的技術人,所做的是實現這 5 億人、50 億人的詩和遠方。而正是因為龐大的需求和個性化的世界,才讓向技術的征途充滿了各種未知、各種可能。caoz 曾在他的《技術價值》一文中說:「我在過去的發展經歷里,我個人認為,最有成果的那些東西,都不是領導安排的,而是自己想做的,做的目的和初心,也不是如何的高大上,而是好奇心,好奇心是最能體現技術價值和發展技術成果的驅動力。」

如果身在技術洪流中的人們因為社會經濟的快速躍進而迷茫,請一定記得,你價值的獨一無二以及你正創造著獨一無二的世界。「未來 30 年是『用好互聯網技術』的年輕人的天下」。也許在移動設備或 PC 前看這篇文章的你,正是一個技術人,只要你是在為改變世界貢獻一份力,那麼你就是在從事偉大的事業。每天清晨起床都應該感覺到興奮不已。

此刻是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技術的重要性在這十年的社會商業發展與動態進程中已不言自明。我們從不曾否認技術對於企業高效運轉、社會效率提升以及生活、消費智能化所帶來的本質性變革,但接下來的 15、3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技術將在更多令人不可思議且細微的領域釋放其力量。

這也是為什麼劉強東和馬雲分別在自家大會上(2017 京東開年大會、2016 雲棲大會)為技術施以濃墨重彩的原因。從 2016 到 2017,技術應對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而未來,技術和一批熱血的技術人將進一步創造著充滿了更多不確定性、但卻美好的世界。一切,皆因技術改變。

這是一本,體現技術價值的大作,也是能讓你洞徹架構之道的「內功心法」——讓我們,《聊聊架構》。

為什麼富庶宜居的歐洲,IT 產業卻「籍籍無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