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西傳與海上絲綢之路
作者:劉章才
海上絲綢之路因絲綢貿易而得名,它既是連接古代與世界的商貿之路,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津梁。而茶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茶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華文化影響西方文化的重要之「翼」。
飲茶資訊通過海路西傳
飲茶盛行於,但在東西方彼此聯繫不暢的漫長時間裡,西方世界的人們對此聞所未聞。至近代,有關飲茶的資訊隨著資本主義海外貿易的拓展,經過歐洲航海家打通的東方航路進入到歐洲,一時間飲茶在歐洲盛行開來。
根據現有文獻,威尼斯作家拉馬歇為歐洲人最早記述飲茶者,他於16世紀中葉撰寫了著作《茶》與《航海旅行記》,其中涉及的飲茶習俗,包括了茶的產地、飲用方法、主要功效等內容。不過,拉馬歇並未親身見聞乃至飲茶,信息來源為來訪的西亞商人,歐洲人早期親身見聞乃至飲茶者還是遊學的傳教士。在新航路開闢的鼓舞下,歐洲天主教傳教士沿著航海家們打通的東方航線東來。葡萄牙傳教士加斯柏爾·達·克路士曾在廣州居住,回國后出版的《志》即記述道:「如有賓客造訪,體面人家習常做法為敬現一種稱之為茶(Cha)的熱水,裝在瓷質杯中,置於精緻盤上,熱水帶有紅色,藥味很重,他們時常飲用,這是用略帶苦澀味道的草製成的。」此後,義大利傳教士路易斯·艾美達、西班牙傳教士胡安·門多薩、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都曾記述過飲茶習俗,葡萄牙傳教士曾德昭還特別注意到飲茶禮儀:「主人給賓客安排適合其身份之座位……落座后立刻端來茶這種飲料,按先後次序依次遞送。在有些省份,頻頻上茶乃表示敬意,但在杭州省則不然,如果上第三次茶,則為暗示客人是告辭的時候了。」
傳教士不斷將飲茶資訊傳回歐洲,同時抑或稍晚,其他歐洲人士亦接觸到飲茶並給以簡單記述。比如曾為葡萄牙船隻工作的荷蘭水手達克與林思豪登即記述過東方茶葉與茶水,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菲利普斯·包道斯對飲茶亦有所述及,認為「飲茶不僅使那些有此嗜好的亞洲居民有效地抵禦了多種疾病,同樣也可以為荷蘭人所用」。
藉助於地理大發現時代所開闢的全球性交通網路的歷史機緣,少數歐洲人士逐漸了解到飲茶資訊並將其介紹到歐洲,而歐洲各國東來很大程度上則是基於商業目的,茶葉很自然地被納入到購置商品之列。
茶葉貿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
儘管葡萄牙人在地理大發現中占風氣之先,但在東西方貿易中主要關注點為傳統商品香料,「茶被看作是一種精細而非凡的事物,是一種極好的稀罕物,是一種美味的飲品,但它並沒有成為貿易中的固定商品」。出於競爭需要,荷蘭人「在第二次航行到的時候,他們攜帶了存貯良好的干鼠尾草,用它交換人的茶葉」,荷蘭人由此真正開啟了中西茶貿易。
英國人隨著葡萄牙與荷蘭的腳步東來,至17世紀上半期已經從印度到日本建立起了系列商館,此時英國主要從班達姆、蘇拉特與馬德拉斯等地購茶,但對此並不滿足,進而藉助鄭氏集團所控制的台灣等地開啟了對華直接貿易,伴隨這一過程,購茶數量迅猛增長,英國在中西茶貿易中逐漸佔據主導性地位。為了保證海上茶葉貿易,英國人對航運問題頗為重視。從運輸路線來看,英國商船從英倫出發向南行進,繞過好望角,然後或者直接穿越巽他海峽到達,或者到達印度后穿越馬六甲海峽抵達。茶葉需經過長途海運才能抵達歐洲,英國東印度公司給以特別保護,「將茶放在船中溫度最低的部位;對於存在船艙中的貨物,在天氣良好的時候一有機會就要打開艙口,使其能夠通氣」。這些舉措均意在保證茶葉的品質。
除了荷蘭與英國之外,法國、丹麥、瑞典、挪威、普魯士、西班牙、奧地利、義大利、葡萄牙都曾經加入購茶的行列,載有巨量茶葉的著名沉船「哥德堡號」即是歷史的明證。茶葉已經成為中西貿易中的關鍵性商品,海上絲綢之路此時瀰漫著令歐洲人著迷的茶香。
茶樹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
茶葉在歐洲受到社會各界的極大歡迎,宣傳者認為它「質地溫和,冬夏皆宜,飲用茶有益於衛生,利於身體健康,擁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隨著中西方茶貿易的迅猛增長,他們並不甘心於被動買賣,而是處心積慮引種茶樹,海上絲綢之路也成為了茶樹對外傳播的通道。
早在隋唐時期,日本僧侶即通過海路將茶籽攜往日本並種植成功,與之相類,少數歐洲人士亦開始予以嘗試。17世紀晚期,服務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德國博物學家安德烈·克雷耶從日本引入茶樹,種植在巴達維亞的住宅中作為裝飾植物,這是目前所知歐洲人較早的種茶嘗試。延至18世紀初期,隨著茶葉貿易重要性的提升,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決定引種茶籽,但荷屬東印度政府對此不甚積極,此事不了了之。
因為英國人在茶葉貿易中的地位極為重要,所以對茶樹種植問題更為重視。1780年,少量茶籽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廣州經海路運到了加爾各答,陸軍中校羅伯特·凱德將其中一部分種在了私人植物園中,這是印度首次種植茶樹。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之時,英國東印度公司請馬戛爾尼關注茶樹種植,使團在返程中經過產茶區,馬戛爾尼趁機「出資向鄉人購其數株」,認為「果能栽培得法,地方官悉心提倡,則不出數十年,印度之茶葉必能著聞於世也」。馬戛爾尼還攜帶了茶籽,其中一部分在加爾各答的植物園中成功發芽。
因為英國東印度公司長期壟斷對華貿易,在英國國內越來越引發不滿,最終英國議會於1834年取消了特權,它再也無法壟斷對華貿易,公司開始大力支持茶葉種植事業,於1834年組織了茶葉委員會,先後委派G.J.戈登和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開展相關工作。戈登和福瓊遠渡重洋數次來華,不僅了解了茶區的分佈、觀察了茶樹的種植與茶葉加工,搜集了茶樹與茶籽,而且還招聘了有經驗的茶工,通過上海與香港將其帶到了印度。英國人的不懈努力為印度制茶業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茶葉在世界上的壟斷性地位隨之成為明日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