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山西博物院31件老窯精品瓷器(多圖資料)

關注"古玩元素網"-!

瓷器是土與火的結晶,是人的偉大發明。山西博物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顯風采。宋元是山西瓷業的黃金時期,窯口遍地,工藝精湛,品種豐富。既有雅緻細膩的佳作,更多質樸野趣的精品。裝飾手法或剔或刻,或寫或畫,自然樸實,生動活潑。元代以來,各地窯口衰落,景德鎮漸成全國瓷業中心。五彩斑斕的彩瓷作品,將陶瓷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下面展示一系列(31組)高清圖片及介紹供大家欣賞

青釉托盞

北魏

通高6.7厘米。盞口徑9.1、足徑3.3厘米,托口徑15.3、足徑6.4厘米。

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東太堡村出土。

盞口微斂,圓弧壁,小餅足,足外撇,底略凹。托為淺曲腹,矮餅足,底內凹,施釉至下腹,托中心有托口。赭灰色胎,胎質較細。施青綠釉,密布大小不等開片。

青釉龍柄雞首壺

北齊

高48.2厘米。

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元年(570年)婁睿墓出土。

盤口微敞,龍口銜唇,龍頸接腹,細高頸,鼓腹,與龍柄相對處有一雞首。兩旁各有三鈕,中間鈕下貼寶相花一朵;龍柄、雞首及六鈕下個垂束蓮、忍冬。腹部有棱,下貼四隻展翅鳳鳥。通體黃綠釉,有冰裂紋,釉面光亮,胎質略粗,呈淺黃色,質較堅。

青釉高柄燈

北齊

高48.1、口徑14.2、底徑19.3厘米。

2003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二年(571年)徐顯秀墓出土。

燈由燈碗、長柄、底座三部分組成。燈碗呈缽形,直口,弧壁,深腹,外壁飾八瓣仰蓮紋。圓形高直柄,柄上有三組聯珠紋帶與四組雙弦紋相間排列。覆盆形底座,平底,座面飾八瓣覆蓮紋,底部有兩道凹弦紋。粉白色胎,胎質稍粗。釉呈黃綠色,施釉不均,有細小的開片,積釉處釉色較深。

青綠釉蓮瓣紋燈

北齊

通高45.5厘米,盞徑17厘米,底徑19.5厘米,柄長25.9厘米。

斂口,圓唇外有棱,其下一周聯珠紋,圓腹,平底,底部起棱一周,腹壁上貼有忍冬、蕉葉、佛家背光和月牙寶珠等花紋,接於底部棱上、花紋上部高出器口、底部中央有凸榫,插入堅柄內中央。堅柄,上口略外撇,直柄中部有一周聯珠紋及兩周棱紋,其上一周蓮及蕉葉弄划紋,下為忍冬紋。圓座,座體飾倒置寶相蓮瓣,下覆圓蓋,底有一周聯珠紋。通體黃綠釉,有細小冰裂紋。

黃釉印花扁壺

北齊

高27.5、口徑5.7厘米。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門溝出土。

橢圓形口,短束頸,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正背面模印相同紋飾,呈淺浮雕狀。腹壁正中站立一胡人,左手持物似骨朵,身前兩側蹲坐兩隻獅子,獅子扭首向前。壺壁兩側模印象首,長鼻垂於底部。聯珠紋邊框。口部、足壁部分模印聯珠紋蓮瓣。該器明顯受外來文化影響,是北朝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青釉三系單龍柄壺

高46.7、口徑13.2、底徑13.4厘米。

1989年山西省汾陽市北關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梅淵墓出土。

盤口,束頸,豐肩,圓鼓腹,平底。頸部有三道粗弦紋。肩一側塑龍首雙泥條長柄,龍首低垂,銜於壺口,柄末端粘三個小圓餅;另一側均勻分佈三個泥條盤成拱形系,下端粘一小圓餅。胎質較細。通體施青綠色釉,釉層光亮,施釉不均,局部有流釉和縮釉現象,腹下部露胎。

白釉人首執壺

高31.2、口徑9.8*5、底徑7.8厘米。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石庄頭村出土。

扁弧形口,細束頸,橄欖形腹,扁條形柄,外撇足,足心內凹。柄與口沿形似帶莖荷葉,上塑一童首。整體造型有濃厚的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特徵。釉色黃白,釉面較亮,施釉至足,足底無釉。執柄上流釉至下腹部,釉層明顯閃青。流下腹部刻出一道竹節紋,其下端貼花。執柄下部也有貼花裝飾。

黃綠釉絞胎枕

高7.5、長13.6、寬8.2厘米。

1993年山西省朔州市西站出土。

長方形,枕面略下凹,邊緣抹角,四壁較直,平底。施黃綠釉,有細密開片,底部無釉。枕系上下兩部分接合而成,除底外其餘為絞胎。

青釉刻花碗

北宋

高8.4、口徑21.1、足徑5厘米。

1986年山西省河曲縣五花城村出土。

敞口,斜直壁微弧,小圈足。通體施青釉,足沿一周無釉,釉層光亮,釉面密布小棕眼,釉層中刻花處有較稀疏的小氣泡。碗內壁上部一周弦紋,內刻折枝牡丹花,花瓣、花葉都劃出花瓣、葉脈紋路,外壁口下一周弦紋。採用「偏刀」、「直刀」、「斜刀」和「篦划」等刻花方法,增加了花紋的立體感。外壁可見清晰修坯弦紋,足沿粘沙。陝西銅川耀州窯燒造。

白釉鏤空熏爐

北宋

通高11.7、口徑6.1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

爐呈卵形,細短柄,喇叭形底座,邊緣一周斜削。爐蓋鏤空,扣於子口爐身之上。細白胎,堅致。白釉閃青,光亮,無開片。山西介休窯燒造。

白釉三叉提梁壺

高16.5、口徑4.4、底徑5.7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壺口內凹折一平台,中有一圓口,斜肩,圓曲腹,腹壁一周有六道細印痕,圈足。腹上部置一圓流,肩部有一弓形提梁,提梁前端分三叉,每叉下端貼附圓形花飾,後端塑為繩編狀,下端貼附如意形花飾。肩部有兩道細弦紋。器表釉色白中閃青,底足一周無釉。

白釉弦紋蓋罐

通高14.5、口徑8.7、足徑5.8厘米。

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城西金大定三十年(1190年)閻德源墓出土。

小方唇,短直領,圓鼓腹,圈足。拱頂折沿蓋,小圓錐狀鈕。白胎,胎質膩。滿釉,圈足一周及底心刮釉。釉色白中泛黃,釉層光亮。蓋沿積釉處呈黃色鈕外一周弦紋,罐肩部兩周細弦紋。河北定窯燒制。

青釉刻花盤

高3.6、口徑18、足徑6.6厘米。

山西省侯馬市出土。

敞口,淺腹,下腹稍斜折,矮圈足。胎為黃褐色,胎質細膩。通體施青綠釉,釉面光亮,密布有小氣泡和棕眼及大小不等的隱形開片,底足露胎。盤內底弦紋一周,弦紋內刻有盛開的蓮花和荷葉圖案,刀鋒犀利,外壁斜折處有一周弦紋。陝西耀州窯燒造。

鈞釉紅斑碗

高4.7、口徑13.3、足徑3.9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出土。

小直口,斜直壁,淺腹,小圈足。釉色月白,施釉近足。釉層較亮,上有稀疏淺隱開片和氣泡,口部一周釉呈淺黃灰色,外壁近足處積釉較厚,足部有淺醬色護胎釉。碗心有呈「Z」形紫色圖案。(有學者認為此器的年代應屬金—元代。)

鈞釉匜

高5.7、口徑15.3、全長22.5厘米。

1977年山西省應縣城關出土。

方流較長,流下一執環,斂口,扁鼓腹,平底。施天青色釉,釉層較亮,有小棕眼,密布淺隱的魚鱗開片,內底可見「蚯蚓走泥紋」。口沿釉薄,外壁有幾處流釉,呈明顯的乳濁狀。底部有五個支釘痕。

白釉印花碗

高8.1、口徑19.5、足徑7.7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下王莊出土。

侈口,深腹,矮圈足。白胎,質細堅緻。白釉泛黃,釉層較亮。碗內壁為印花裝飾。碗心為放射狀花紋,內壁印三朵纏枝荷花。碗內底一周有九個橢圓形支釘痕。

白釉剔花牡丹紋枕

高16.6、面長32.4、寬28、底長26.5、寬22.3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出土。

枕面近似圓角梯形,前窄后寬,中間下凹,兩邊翹起,一周出檐,邊壁豎直外撇。平底稍出小平台,底中部有二個小孔。黃白胎,胎質較粗。施釉至出台處,釉色黃白。枕面剔刻折枝牡丹花;邊壁一周分前後兩欄,模印牡丹花葉。

白釉褐彩牡丹紋盒

通高2.7、口徑10.2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

淺拱形蓋,頂部平緩,盒身子口,壁微外撇,淺隱圈足。淺赭黃色胎,胎質稍粗。施釉及化妝土至近足處。釉色白中泛黃,釉層較亮。蓋面繪褐彩折枝牡丹花,邊沿一周變形花卉卷葉紋。醬彩表面乾澀,紋飾樸素淡雅。

白釉褐彩詩文橢圓形枕

高14.2、長27、寬24.2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雙塔寺街出土。

橢圓形枕面,下凹,一周出檐,邊壁豎直微外撇,近圓形底,四邊出一周小平台,底部正中有兩個小孔。施釉至底部出台處。淺黃白色釉,釉層光亮。枕面邊緣一周划有三道波浪紋,中部褐彩書寫「高捲綉簾觀夜月,低垂銀幛玩秋金燈」的詩句。

絞釉玉壺春瓶

高18、口徑5.6、足徑6.2厘米。

山西省朔州市曹沙會村出土。

敞口,細長頸,球形腹,圈足。淺黃白色胎,胎質較粗。施釉近足,釉色白,密布極為細碎的開片。白、褐紅兩種化妝漿相混合,經適當攪動再施於坯體上,其紋飾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有學者認為此器的年代應屬金—元代。)

黑釉油滴盞

高4.5、口徑9、足徑2.9厘米。

1991年山西省朔州市政府M42出土。

侈口,弧壁,深腹,矮而小圈足。施黑褐色釉至近足處,釉面較亮,在釉層表面散布著銀灰色「油滴」。

黑釉剔花瓶

高24、口徑5.4、底徑13.1厘米。

1955年山西省天鎮縣夏家溝村出土。

小口,圓折肩,曲腹內收,隱圈足。胎為黃白色,胎質稍粗。黑褐色釉,釉層較亮,釉面密布小棕眼和大大小小的氣泡疤。施滿釉,裹足刮釉,足心刮釉成「十」字狀。口部以下一周剔刻十一瓣花瓣,肩及上腹一周剔一支卷葉紋,剔刻技術嫻熟,線條簡練粗獷。

黑釉剔花罐

高22.6厘米,口徑10.5厘米,腹徑37厘米。

通體施黑釉,烏黑光亮。肩部剔卷草紋,腹部纏枝牡丹大朵怒放。技法自由奔放。

鈞釉紅斑花口盤

金—元

高2.6、口徑13.2、足徑4.9厘米。

1959年山西省大同市西郊M31出土。

九瓣蓮花口,微斂,花口刮削工整。淺折腹,圈足,足內壁斜削。釉色月白,釉層較亮。施釉近足,足底心積釉呈凸起狀。釉面有稀疏開片,開片處呈紫褐色線條,內壁有三塊紫斑,足及下腹有褐色護胎釉。

鈞釉雙耳三足爐

蒙元時期

高18.5、口徑14.6、腹徑17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大同市宋家莊至元二年(1265年)馮道真墓出土。

直口,平折沿,直頸,扁鼓腹,長方形鏤空雙立耳,耳內一螭形飾與頸腹相連,三矮曲形蹄足。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層肥厚,底足有積釉。器形圓渾,胎體厚重,是山西著名的渾源窯產品

青釉線條紋罐

高17.7、口徑17.7、底徑12.8厘米。

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公園出土。

窄唇,短領斜直,圓肩,斜腹,隱圈足,挖足較深。淺灰白胎,胎質細膩。釉色翠綠泛青,釉層光亮。釉面密布細小氣泡,有稀疏大開片。滿釉,口部、足沿一周無釉。由肩至底刮削出六十四道凹槽,凸起處釉薄而呈淺黃白色。浙江龍泉窯燒制。

白釉划花蓋罐

通高10.9、口徑5.3、足徑4.9厘米。

山西省霍州市陳村出土。

寶珠形鈕,淺平檯子口蓋。口部較小,扁鼓腹略下垂,圈足。肩部淺劃一周卷草條帶紋。白胎,質細。白釉閃青,光亮,內壁滿釉,口部刮釉,外壁施釉不及底。

白釉褐彩玉壺春瓶

高27.9、口徑7.1、足徑8.1厘米。

1955年山西省太原市南坪頭村墓葬出土。

侈口,細頸,垂腹,圈足。足沿斜削,足心較平。胎為黃白色,稍粗。通體施釉,外部施釉至腹下部,內壁施釉僅至口部,釉色白中泛黃,釉面較亮。頸至腹有三組褐色弦紋,將腹部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繪有兩枝折枝卷葉花,下部繪有三朵扇形窄葉花,底部有墨書「劉山口」三字。

黑釉鐵鏽花玉壺春瓶

高28、口徑7.5、足徑7.9厘米。

1983年山西省柳林縣薛村出土。

侈口,尖唇,細長頸,斜肩,垂腹,圈足。腹部繪有三朵鐵鏽色卷葉花。胎為淺黃色,質較粗。通體施黑釉,釉面密布銀灰色「油星」,因採用醮釉方法,在腹下部近足處有蠟淚狀流釉,底足有修胎刮釉痕。草葉浸在黑釉中,渾然天成, 給人一種文靜深沉的美感,此為頗具特色的山西黑瓷裝飾。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高28厘米,腹徑32厘米。

造型渾厚敦實,色澤濃艷深沉。器身繪飾精美的海水、纏枝石榴、纏枝牡丹和蓮瓣紋。畫面飽滿而不擁擠,裝飾繁而不亂,是難得的元代青花傑作。

黑釉雞腿瓶

元—明

高41、口徑4.3、底徑10.5厘米。

1993年山西省懷仁縣鵝毛口村懷仁窯址出土。

小口,溜肩,長曲腹,腹向下漸內收,下腹及底外撇,隱圈足。赭灰色胎,胎質較粗,胎體厚重。綠褐色釉,釉層較亮,施釉至足,肩部上半部刮釉。全身有拉坯時形成的較深的螺旋紋,肩部一周划寫有「都酒使司」四個字。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購買古董、參加拍賣、鑒定等服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