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個醫生集團"融資10億",這是要幹啥?

4月,十億巨額投資指向首張醫生集團工商執照擁有者:博德嘉聯。

「我們不太花精力在對外公布業績和寫故事上」,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林鋒對記者表示:「做手術,看病人是醫生在公立醫院就在做的事情,如果你出來了,連這件事情都做不到的話——」

那幹嘛還要出來?

廣東潮州人林鋒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腸外科主任,祖輩闖蕩的精神似乎也是林鋒的一部分,在體制內拿到了「也許是一些人一輩子也沒能拿到的光環」后,林鋒成為了第一批往外走的醫生:2015年,連同同院的醫生謝汝石共同成立醫生工作室。與私立醫療機構合作后坐擁的3300平米辦公室與狹窄、擁擠的公立診室已然不同,而對於林鋒等人而言,最重要的改變是他們強調的「我們作為醫生,與機構已經不是雇傭關係,而是獨立身份落戶,雙方是合作共贏的關係。」

林峰

這是起點,醫生集團則是下一步。

2016年3月8日,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醫療有限公司在前海註冊成立並取得營業執照,首張寫有醫生集團的營業執照表明,占美國80%還要多的醫生執業形式——醫生集團作為新業態,以合規合法的方式進入了國內尚顯封閉的醫療行業。

醫生集團第一張營業執照

對於林鋒而言,他只是在路上。「醫生集團只是自由執業的一個過渡階段」,林鋒認為:「無論是醫生集團,還是體制內醫生,在行醫時責任歸到你個人身上而不是醫院,那我認為才對了——距離那時,我們顯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建立實體機構看來是林鋒在這條路上的新選擇。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博德嘉聯與由前香港財政司長、現南豐集團董事局主席梁錦松等創立的新風天域集團達成合作,後者表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博德嘉聯的支持將至少為10億元人民幣,資金將用於新建廣東省內的綜合醫院及進一步完善手術門診中心。

林鋒不願認為這是一次新風天域對博德嘉聯的單方面投資,「這是一次雙方的戰略合作」,林鋒表示:「我們很早就在醞釀中了。」

面臨資本,以博德嘉聯為代表的這批醫生集團似乎一直佔有主導權:最早走出來的這批醫生集團,數量偏少,且醫生普遍年資較高,自有品牌效應強,確為「優質標的」。

中山六院綜合病區主任謝汝石教授是林鋒一直以來的合伙人,他曾透露,自去年同期博德嘉聯拿到牌照前後,約有三十多家投資機構對其表示投資意向。

謝汝石

博德嘉聯第一輪投資來自松禾資本和重山遠為投資中心,資本創始人歷偉父親是經濟學家厲以寧;而剛達成的合作的合作方,新風天域集團則由香港前財政司司長、現任南豐集團董事局主席梁錦松與黑石前董事總經理吳啟楠共同設立,定位是創業投資公司,此前已有數起醫療投資經驗。

合作簽約儀式

「十億」資金額讓博德嘉聯的這一次外部資金注入額頻頻見於新聞——但如果結合第一輪投資來看,無疑可以得到結論,對於林鋒和背後的博德嘉聯來說,資金額顯然不是他們考慮的唯一因素:這一次的合作,更可以看做是在CEPA(《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進一步深入的背景下,完成的雙方資源進一步整合。

——目的不僅是服務深港居民,「建立一個國際化的醫療平台或還能夠輻射東南亞」,謝汝石透露。

林鋒也展現了對於投資人經濟層面以外的期待。

「和投資人談幾句話我就可以篩去一大批——比如總是要問什麼時候回本的投資人」,林鋒告訴記者:對於要合作的資本,他首先的要求就是資本要懂的醫療本質、真正辦醫的——其次,無論是多大資本,醫生必須做到主導地位。

「很多資本在醫生集團股份稍微大了一點,就要拿掉你的管理權,而我始終堅持的一點是,博德嘉聯現在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管理架構是一定不能變的,投資方可以幫我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和優秀醫生,要一起管都可以,但不能讓資本採取主導,但實際地來說,國內這樣的資本太少了。」

同時,對於林鋒而言,投資選擇不僅僅在於投資人選擇。很多醫生集團沒有考慮到的而恰恰是關鍵性的一個問題是,醫生集團到底需不需要投資?

「單純的醫生根本就不需要融資,也沒有投資價值。為什麼呢?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醫生集團不過就是一堆醫生在一起自由執業而已,你投什麼資?你需要什麼投資?你就走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就好了,你需要什麼投資呢?大多數醫生集團理應是輕資產的。」

什麼時候醫生集團才真正需要投資?林鋒的答案是,當醫生集團真正在擴大價值時。

做手術、看病人,這都是醫生的最本質價值,無論在公立醫院、私立醫院還是以醫生集團的形式都是如此,對於醫生而言,只要將這個層面的任務完成得優秀,醫生「存活地非常容易」,而醫生如果要擴大他的價值範圍,試圖完成一點別的事情,這個時候,才是需要考慮是否引入投資的時候。

林鋒和博德嘉聯希望進一步實現的價值顯然是實體機構:他們希望成立一家三甲綜合醫院。

實體機構

如果說2016年是醫生集團井噴年,那2017年似乎可以看做醫生集團紛紛進入實體機構的轉折點。

早在今年3月,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就曾對記者透露,冬雷腦科醫院已經完成選址,進入正式構建階段;而張強醫生集團一直報以巨大熱情的靜脈中心也已落地杭州,不日將投入使用。

2017年新成立的醫生集團則似乎更多地呈現了一種起頭並進的方式:一些名醫在宣布成立醫生集團的同時,也宣布將同步籌備其線下醫療機構。

在林鋒看來,別的醫生集團的運營邏輯暫且不談,對於博德嘉聯的個例來說,他認為,與新風天域進行合作是定位的必然要求。

「首先釐清一點,那就是我們堅定相信公立醫院負責的是基本醫療,這是政府來負責的,我們不去改變也改變不了」,林鋒告訴記者:「我們提供的醫療服務,一定是高精尖定位。」

——這就促使博德嘉聯一定要做自己的平台。

「醫生集團跟公立醫院的合作是不可持續的,在制度上就不可能融合的,我們專長的不是基本醫療」,林鋒談到:「而民營醫院呢?現在一共有兩萬多家民營醫院,但他們的社會條件和管理沒有符合醫療本質的,我們去也發揮不了作用,況且大多數民營醫院都希望的是醫生集團的醫生來當他的僱員,那如果要適應僱員制,那醫生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待在公立呢?」

「意識上就不一致」,林鋒表示:很多醫院沒有釐清,醫院服務的事實上是醫生,醫護人員服務的才是病人,醫生集團和醫院之間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而非誰迫切地要求去一個地方落地——兩者相加,林鋒得出的結論是,倚靠現有平台,醫生事實上是無法實現流動的。

「醫生集團如同航空公司,有不同的機型,也必須要有母港,同時還可降落於其他合適的機場,看的是地勤服務於硬體水平」,林鋒談到。而博德嘉聯作為一個「航空母艦」未來要打造的醫院,就是一個能夠歡迎其他優秀醫生集團的母港,「一個開放的平台」。

「對於大陸人甚至大陸醫生來說,可能都不太清楚澳門的公立醫院是哪一間,因為最優秀的一批都是私立醫院」,林鋒說道:「我認為私立醫院要做到的就應該是這樣,而像台灣的長庚醫院,美國的克利夫蘭診所這些一流私立醫院,其實都是醫生出來做的。我樂觀地認為,我們一定有機會。」

林峰的樂觀和醫生集團的逐步實體化似乎能夠找到依據。「醫生集團歸根到底就是將醫生組織起來的一種方式,」行業從業人員此前向記者透露:「組織起來之後呢?最終也是要謀求落地的,一個醫療機構幾乎是一定會走的大趨勢。」

政策空間

事實上,醫生集團的空間從未如今天一樣寬鬆。

2017年4月,北京市新鮮出台社會辦醫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積極探索建立醫師自由職業、醫師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組建醫生集團等機制」——這進一步明確了醫生的職業方向,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曾認為,政策對醫生的多重執業路徑是「一路綠燈」,辦診所、開工作室、多點執業、組建或參加醫生集團等,能夠成為越來越多醫生的選擇。

林鋒也感到了政策所對醫生集團的「空前青睞」。

「我們剛出來的時候(醫生工作室)連多點執業的前景都不明確,哪有中央文件明白地寫支持醫生集團呢?」林鋒告訴記者:「但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政策已經明確給了醫生非常清晰的權利。」

——我們當然要比他們艱苦,要是我們現在出來,就順利多了。但如果真的等中央發文件了,各處醫生集團風起雲湧了才出來,我覺得那就慢了。

「我們不敢說勝天半步」,林鋒說,但的確我們可以說是勝人半步,艱難打出來和按部就班走出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但這條路並不適合每一個人。

「政策已經非常好了,各部分落地配套或許還要時間,但就政策本身來看,我認為已經非常足夠了,」林鋒最後說:「但醫生到底要不要動,是一個需要仔細考慮的個人選擇。」

「如果你抱著在體制內懷才不遇的心態,隨隨便便出來做一個醫生集團,我很難相信你會成功,」林鋒說:「換一個角度來說,你就算出來了,為什麼就一定只想著要自己做一個醫生集團?為什麼不加盟一個合適的醫生集團,先看一看,試一試呢?」

——政策的紅利無需讓每一個人都熱血上涌,畢竟冷靜地來考慮,醫生集團其實並不是通往自由唯一的那一條路。

醫療商業報道徵集

《醫學界》是全國最有影響力的醫療資訊中心,擁有超過500萬醫護用戶,我們面向全國的醫療創業者&創新者/醫院管理者/醫改探索者,近期推出「醫療商業報道」深度報道欄目,如果您有值得報道的好故事、新項目、新產品,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與我們聯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