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出雲見日:沉睡於日本人心中的南海心結

作者丨左夜(歷史研習社專欄作者,南開大學),本文首發於文匯APP

南海又不太平了。

據報道,日本自衛隊准航母級護衛艦「出雲號」,將於5月起航途中停靠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和斯里蘭卡四國,於7月在印度洋海域,與美國和印度海軍展開「馬拉巴爾」聯合軍演。

日本出雲號護衛艦(航母)

當我們將注意力聚焦在東南亞的小國時,日本出其不意地派一艘准航母,巡遊南海。無論日本如何解釋,其展示武力來攪局的的用意都再明顯不過。南海問題的複雜性恰恰在於,不止要與東南亞的小國交鋒,還要隨時提防著躲在幕後的日本、美國會不會突然插手。

日本心念南海絕非一時之舉。從16世紀末,日本便對南海懷有過濃厚情結,這種情結始於南蠻通商,曾經中斷於江戶的閉關鎖國,成為明治後日本南海情結的源頭。從明治至當代,日本的南海情結不斷加深,又幾經變化,最終形成兩個階段,明治維新至二戰終,以及戰後至今。

明治維新后

控制與佔領

明治維新開啟了日本近代化的序幕,也復活了沉睡於日本人心中的南海心結。

明治天皇以詔書形式明確「開拓萬里波濤」,以實現江戶時代形成的「海外雄飛論」。明治政府制定了「北上」與「南下」戰略,即進擊朝鮮、滿洲以取中華;佔領台灣,控制南海進而覬覦南洋諸國。所以這一時期,日本的南海心結,歸根結底是一種征服欲,強調控制與佔領。

日本先征服琉球,再通過甲午戰爭佔據台灣,進而覬覦南海諸國。不久之後,日本政府又提出「水產南進」政策,鼓勵漁民以經濟活動的方式滲透南海。此後,日本漁船陸續南下南沙海域,並將其觸角遍布南海南部。日本海軍以「保護漁民安全」為借口開赴南海諸島,形成對南海部分島嶼的實際軍事控制。

一戰後,面對歐洲列強遺留下的南海地區的力量空白,日本加緊了經濟滲透和軍事控制。其中經濟滲透一項中,不僅包括大量的工礦企業投資,亦包含了大量的妓女輸出,這些妓女便是南洋史上著名的「南洋姐。近代日本雖因明治維新崛起,但同老牌列強相比,經濟基礎仍然薄弱。

所以在日本政府的默許下,大量的日本少女被拐賣至以南洋諸島為中心的海外進行賣淫活動,並把賣淫所得資金輸送回日本進行經濟建設。因為這些妓女主要在南海地區從事賣淫活動,便被後世稱為「南洋姐」。靠本國少女賣淫來搞經濟建設,這算是日本比較另類的海外殖民手段吧。

通過日本政府的經營,日本逐漸控制了眾多南海島嶼,並在較大島嶼上修築事務所、軌道等基礎設施。雖因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日本短暫退出南洋諸島以削減開支,然而侵華戰爭爆發后便又再次兵臨南洋,佔領諸島。

△南海與日本「大東亞共榮圈」野心

明治至1945年這段時間,日本對南海最重要的態度便是強力控制和堅決佔領。這種情感不僅源於日本近代海外擴張的原始慾望,也基於現實的考量。縱觀日本侵華史,日本對島嶼的興趣極為特殊。日本侵佔大陸廣大地區,分別建立了偽滿洲政府與汪偽政府,實施間接殖民統治。

但在侵佔台灣、朝鮮半島后,卻直接吞併這些地區進行直接統治。南海諸島亦不例外,日本以「新南群島」為名,把南海諸島納入日本版圖,這既因為兩者控制的難度不同,也由於日本本身對島嶼的特殊情感。

南海諸島本身的戰略價值,也是這段時期日本對南海懷有控制欲的原因之一。二戰期間,日軍大本營確立以南海為中心的東南亞戰略,日軍建立「南海防衛三角」,即香港—馬尼拉—新加坡為頂點,確保東南亞的戰略物資能夠順利通過南海運至本土和戰場。

1940年後,因美國禁止供給日本石油、鋼材等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日本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都必須從東南亞獲取,控制和佔領南海成為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重要一環。另外,南海諸島在戰時扮演了極為重要的中轉站,使得日本本土、戰場和東南亞地區交通無阻。

始發於徵服政策的源頭,又由於南海諸島重要的戰略地位,近代日本對南海諸島嶼的野心也就不難理解了。

生命線

介入與不舍

基於《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二戰後接收了日本侵佔的南海島嶼。日本雖然因戰敗而在形式上撤出了南海,卻表現得異常不舍,內心對南海始終念念不忘。

所以當戰後日本經濟崛起后,便再次逐步介入南海事務。戰後日本對南海的態度分為兩個階段:日本獨立至冷戰終止;冷戰終至今。而日本的南海情結,由這兩個不同的階段,又分別表現出不舍和介入。

雖然戰後日本多次承認南海諸島之主權歸所有,並在1952年版、1964年版和1968年版的世界地圖上都標識南海諸島屬。但是,總的來說,日本對南海仍然抱有特殊情結,嘴上說南海是的,心裡卻不能真正放棄對南海的念想。

日本作為戰敗國在1951年簽訂的《舊金山和約》上,宣布「放棄」南海諸島主權,而不是使用「歸還」這個詞,「放棄」與「歸還」這兩個詞顯然不可等量。

無論是《開羅宣言》還是《波茨坦公告》,在涉及日佔領土時,一律採用「歸還」。這就中方來說,表明了這些領土原本就屬於;於日方而言,也是明確肯定自己侵略罪行的一種態度。

所以,日本在簽署《舊金山和約》時使用「放棄」這個詞,充分表露出日本在向歸還南海諸島后,那種不甘心的微妙心理。當然,政府從未承認《舊金山和約》。

△日本昭和62年(1987年)版的地圖

日本的另一種「不舍」表現更為赤裸——派人員在南海進行非法活動。這其中便包括1957年6月6日,日本東京東洋貿易公司組織了以小竹方雄為首的勘察團,擅自對南海群島進行勘察。

清末民初,日本在入侵南海諸島前,便派出大量勘察隊對南海諸島進行實地測繪,為後續入侵做準備。50年代日本又默許這種行為,除經濟借口外,對南海「不死心」未嘗不是原因之一。至於這期間日本漁民襲擊南海的漁船,甚至衝上島嶼毀壞當地漁民的房屋、搶奪漁具等,除了爭奪經濟利益之外,恐怕還有一種扭曲心理,因為在日本看來,南海曾經屬於他們的,他們是在曾經的自家海域里捕魚。

冷戰結束后,日本對南海事物的介入更加公開化和政治化,日本對南海的情感也從不舍變成了利用與重返。

首先,日本於1994年東盟成立時,便強調將南海問題「國際化」和「東盟化」。將南海問題「國際化」為日本介入南海事務找到了借口,而將南海問題「東盟化」更加有利於日本重返和利用南海。畢竟,就東南亞諸國的體量而言,無一能於日本抗衡,將南海問題「東盟化」,把排除在外,有利於日本「主導」南海局勢。

日本對南海關切之深,重返南海之迫切,表現在諸多軍事與外交行動。2005年,日本自衛隊將防衛範圍擴大到馬六甲海峽。2011年,日本繼同菲律賓之後,又同越南簽署防衛合作備忘錄。並於同年,日本聯合美國、澳大利亞海軍在南海舉行首次聯合軍演。戰後日本使用其軍事力量受到較多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把軍事、外交資源傾注在南海,可見日本對南海的重視。

至於日本為何在冷戰後如此努力介入南海事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日本來說,南海仍然是其生命線。二戰時,南海是日本的「生命圈」,東南亞的戰略物資幾近全部需由南海運至日本本土。戰後日本的崛起,南海作為生命線的重要性愈發突出。

據統計,1988年,日本國內所需的石油的99.9%、鐵礦石的99.4%、煤的91.3%共計約6億噸物資和大量商品依靠南海航線。因此,確保日本的南海航運線安全,主導南海地區事務,是日本近乎國策的選擇。

另外,南海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國的出口。早在德川家康時期,日本就要求南洋「蠻夷之君主酋長」「獻表納貢」,試圖成為南海地區霸主。到了二戰後的日本,外交政策上受美國主導,成為「經濟大國,政治侏儒」。但日本仍然在美國的指揮棒下悄悄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通過對東南亞進行「賠償外交」,開啟重返南海的第一步。

之後又開啟「多元外交」,同東南亞進行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並要求東南亞助其角逐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戰後的日本便是這樣以東南亞為跳板,日漸成熟其外交手段,增加亞洲地區影響力。

南海又是日本的投名狀。50年代日本人員在南海從事非法活動,亦是配合當時美國在南海島嶼建設雷達站、控制南海航線等活動。現下,在美國重返亞洲的大戰略下,日本以積極干預南海問題的姿態,向美國遞上投名狀。

於此,當今日本的南海情結變得如此複雜。南海成了日本的生命線,就像奶瓶的奶嘴,失之則國家震動;南海又成了日本孕育政治大國夢的溫床,以東南亞增強日本政治影響力,又以南海施壓東南亞;南海還是日本投給美國的投名狀,日本通過積極介入南海問題取得美國信任,深化美日同盟。此外,日本還有一個無法宣之於口的目的,恐怕是通過插手南海事務達到遏制的目的。將這些複雜的因素結合起來,便成了當下日本對南海最重要政策:利用和重返。

精彩推薦:➥

為什麼戰後日本不肯認錯?

抗戰時,殺死一個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難?

甲午戰爭前一年:1893年日本人的生活場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