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根河與漠河 誰是當之無愧的「冷極」
最冷的地方?到底是內蒙古的根河呢,還是黑龍江的漠河?這個問題一直讓愛好自然科學的小夥伴們「傻傻分不清楚」,我們現在就從地理學、農學和氣象學的角度詳加對比一下這兩個地方,看看誰是當之無愧的「冷極」。
內蒙古根河市的宣傳語。(侯海婷 攝)
比海拔緯度
黑龍江省的漠河與內蒙古的根河都地處北緯50度左右,兩地相隔三百餘公里,屬於相同的氣候帶,如果兩地緯度差不多,而且處於同一氣候帶的話,那麼決定他們氣溫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海拔。漠河最高海拔1397米,最低海拔200米,平均海拔600米;而根河全市海拔高度多在700~1300米,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在阿龍山的奧克里堆峰,達1523米,也是大興安嶺北部最高峰。根河與漠河的緯度相差不是很大,高度差別比較大,而氣溫隨高度的變化更明顯。一般來說,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同一溫度帶內,地勢越高,氣溫越低。所以根河雖然並非最北端的縣級區劃,但海拔高於漠河縣,因此氣溫低於「北極」——漠河。
比地形地貌
氣溫的高低要綜合很多因素,除了海拔和緯度,還有地勢走向,比如整個地區處于山勢的背陰面,日照的效率就低,所以溫度也會低。漠河縣是沿江低山丘陵地貌,在大興安嶺北麓東坡,屬向陽坡也是背風坡,受冷空氣的影響較弱,日照好一些,獲得的熱量多;而根河是大興安嶺山地地貌,在大興安嶺北麓西坡,屬迎風坡也是背陽坡,加之冬季南下的冷空氣被大興安嶺阻擋,受冷空氣堆積作用的影響,迎風坡氣溫更低。
比農作物種植情況
溫度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寒溫帶可以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春小麥和馬鈴薯等一年一熟的耐寒作物。比較根河和漠河可以種植的農作物,總體上兩者是差不多的,所不同的是漠河不僅可以種小麥連大豆也能種,但是過了根河境內的哈達嶺,進入根河以北小麥就不能種了,豆類更是絕跡,根河曾嘗試過種植玉米,但產量很低。
比極端低溫
新成立后,在1969年2月13日,漠河北極村(即原漠河氣象站)誕生了現有氣象資料中被正式承認的極端最低氣溫記錄——零下52.3℃,從此漠河縣保持著這一極端低溫極值,直到今天都沒有被打破。漠河因此作為「最冷的地方」和新疆吐魯番作為「最熱的地方」一道成為了「國民常識」的一部分。
根河的歷史最低溫出現在1960年的1月份,為-49.6℃,的確沒有漠河低。但筆者通過比較1997—2016這二十年間根河氣象站和漠河氣象站的地面觀測資料,發現二者在冷的程度上不相上下,而根河低溫記錄出現的時間則要晚一些。這20年間兩者出現的極端最低氣溫都為-47.5℃,漠河出現在1998年,而根河出現在2001年,如果只比較近十年的資料,根河的最低值為-44.7℃,出現在2009年,次低值-44.5℃,出現在2015年;而漠河為-44.4℃,出現在2012年。
比1月平均氣溫
漠河是的「北極」,所以大多數人感覺這裡應該是最冷的地區,其實未必。只要是生活在大興安嶺北部地區的人們,說起根河和漠河哪個冷,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根河比漠河更冷,這是因為從人的主觀感覺出發,僅拿極端低溫來衡量一個地方的寒冷程度是不夠嚴謹的。比較兩地或多地寒冷程度單純看極端低溫參考意義有限,因為不少極端低溫是強輻射降溫所致,持續時間很短,而且往往在晴日白天回溫迅速,對人體感覺影響有限。最合理的類比是最冷月平均氣溫(北半球最冷月通常為1月),再結合某個較低溫度持續時間(本文以極寒天氣≤-40℃為標準)等指標來綜合比較。
根河與漠河1959—1980年1月的平均氣溫均為-30.9℃;近二十年(1997—2016年)根河1月的平均氣溫為-28.1℃,漠河為-28.4℃;近十年(2007—2016年)兩地又均為-28.3℃,可以說相差無幾。但是目前得到氣象部門認可的,根河市連續-40℃以下的極寒天數達到13天,為2001年2月2日到2月14日,在全國排名第一。
「冷極」的由來
漠河保持著的極端低溫記錄,是因為國家承認的數據必須是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的數據,60年代以前漠河北極村是當時大興安嶺北部地區周圍最大的居民點,建有國家級氣象站比較早,而大興安嶺北部的山區里很多地方都不具備建設國家級氣象站的條件,或者近幾年才陸續建立起用於加密觀測的無人自動站,其測得的數據只作為氣象部門的參考而無法成為正式記錄。所以極端低溫記錄只能代表氣象觀測到的紀錄,並不代表沒有觀測到的地方就不可能出現比極端低溫記錄更低的溫度。
由於地勢較高,內蒙古境內的大興安嶺北部地區也就是額爾古納、根河等地都是出現極端低溫概率較高的地方,又因為根河比額爾古納海拔更高,所以根河的低溫概率更高,其中又以根河北部的山區概率最高。「冷極點」和「冷極村」所在的根河市金河鎮金林林場正是處在這一區域。因為此地偏僻荒涼、人跡罕至,多年來沒有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對這一地區的溫度進行測量,在該地生活的少量林業工作者只能自行測量氣溫,傳說中的「-58℃」正是當地林業部門在2009年12月31日凌晨測得的,后經國家環保部專業團隊實地考察,承認此數據,至此根河市正式成為「冷極」。在「冷極點」附近的冷極村,居民也曾自發測出過-52.6℃的超低溫,這兩個數據在網上很流行。雖然這兩個數據肯定不符合氣象專業的觀測規範,也不能得到氣象部門的認可,但是對這一地區的氣溫描述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另外,牙克石市的圖裡河鎮建有呼倫貝爾境內大興安嶺最北部地區唯一的國家基準氣候站,氣象部門承認的內蒙古極端低溫記錄也由它保持著——零下50.2℃,但是圖裡河的緯度和海拔都比根河低。
為什麼極端低溫記錄再難打破
各地的極端最低氣溫記錄出現的年份比較早,之後很難被打破,而極端最高氣溫的記錄卻在近幾年不斷被刷新,從這裡也能看出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不過如果認真討論最低溫度出現的條件,不能僅簡單地認為冷空氣活動沒有過去強烈,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輻射降溫效應。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很多中小城市的人口不斷增多,城市面積逐漸擴大,原有的氣象觀測站被建築物包圍,由於城市熱島效應而對氣象觀測的條件產生了影響,所以近些年很多地方的氣象站都進行了遷站,漠河氣象站就是1997年由北極村遷到了現在的漠河縣。
但是幾十年前氣象觀測站點周邊區域的熱島效應弱,輻射降溫能力普遍很強,很可能用不到我們想象中多強的冷空氣就能曝出以如今的眼光很難想象的低溫。換句話說,一個幾十年前出現的很低的溫度不一定代表當時的冷空氣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強。
為什麼世人只知漠河不知根河
雖然氣象部門承認的極端最低氣溫記錄由漠河保持,但這並不妨礙根河成為比漠河更冷的地區,無論是從海拔高度、地形地貌還是和氣溫息息相關的農業生產等方面都能加以佐證。但為什麼世人只知道漠河,而不知道根河呢?就連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上都寫著「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的漠河縣」。筆者認為,這很有可能與漠河名氣更大有關,畢竟根河市1994年才設立,以前只是個小鎮子,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知道的人不多。而漠河作為版圖的最北端,只要是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早年大家理所當然認為漠河最冷,書面資料也是這樣寫的,但是斗轉星移,隨著根河市的不斷發展,逐漸被大眾所熟知,「冷極」這個稱號當之無愧。
綜上所述,雖然根河在「冷」上更勝一籌,但實際上最冷的地方應該在珠穆朗瑪峰,在珠峰地區是完全有可能出現比根河更低的溫度的。上世紀70年代的氣象工作者作為氣象保障人員曾隨國家登山隊攀登珠峰,當時是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設立的觀測站,三月初到五月中旬,大概連續觀測了八十多天,最低溫度有-24到-27℃,按此推算珠峰頂上春季的溫度就完全可能接近-50℃,冬季的話還會更低。可見,如果珠峰上有氣象站的話,那麼「冷極」的桂冠是有可能讓它取得的。(文:郭敏 高超越 袁梅 侯海婷)(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於根河氣象局與漠河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