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幼小中)教師資格證簡答題必背60個考點

目 錄

幼稚園

考點 1 嬰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

考點 2 成熟勢力說

考點 3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考點 4 認知發展理論

考點 5 嬰幼兒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

考點 6 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基本趨勢

考點 7 幼兒動作發展的規律

考點 8 幼兒注意的發展趨勢

考點 9 幼兒注意發展的主要特徵

考點 10 幼兒時間知覺發展的趨勢

考點 11 記憶的種類

考點 12 幼兒記憶發展的特點

考點 13 幼兒想象的種類

考點 14 幼兒想象的特點

考點 15 幼兒空間關係的掌握

考點 16 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

考點 17 思維在幼兒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考點 18 學前兒童言語的種類

考點 19 嬰兒言語的發生和發展

考點 20 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趨勢

考點 21 幼稚園的任務

考點 22 福祿貝爾的學前教育理論

考點 23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考點 24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考點 25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

考點 26 幼兒遊戲的種類

國小

考點 27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考點 28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考點 29 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據 )

考點 30 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

考點 31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觀與教師觀

考點 32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專業知識的內容 )

考點 33 問卷設計的結構及基本原則

考點 34 影響能力發展的因素

考點 35 國小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考點 36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考點 37 培養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考點 38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考點 39 德育原則及其貫徹要求

考點 40 情緒的 ABC 理論

考點 41 班級管理的模式

考點 42 班導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方法

考點 43 組織競賽型活動的注意事項

中學

考點 44 課程理論流派及其主要觀點

考點 45 課程標準的含義及作用

考點 46 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

考點 47 形式運算階段兒童的特徵

考點 48 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

考點 49 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區別

考點 50 奧爾波特的人格理論

考點 51 系統脫敏法的基本步驟

考點 52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考點 53 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考點 54 新課程提出的教學評價的特點

考點 55 教學原則及其貫徹要求

考點 56 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策略

考點 57 課堂紀律的類型

考點 58 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考點 59 一節好課的基本標準

考點 60 馬勒斯等人提出的職業倦怠的表現

幼稚園

考點 1 嬰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

1. 客觀因素

( 1 )生物因素

① 遺傳因素: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遺傳奠定兒童身心發展個體差異的最初基礎。遺傳素質是人發展的物質前提,但對人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

② 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約著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 生理成熟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物質前提。 生理成熟的個體差異是兒童心理發展個體差異的生理基礎。

( 2 )社會因素

① 社會環境使遺傳所提供的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變為現實。

② 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從根本上制約著幼兒心理發展的水平和方向。

2. 主觀因素

( 1 )兒童心理本身內部的因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原因

( 2 )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是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根本原因

考點 2 成熟勢力說

成熟勢力說簡稱成熟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格賽爾認為支配兒童心理發展的是成熟和學習兩個因素。 成熟是由內部因素控制的過程,它的基本方面不可能受到像教育這樣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 成熟是發展的重要條件,決定機體發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動兒童發展的主要動力。 而學習與外環境有關,並不是發展的主要原因,因為引起變化的原因是成熟的順序或

機體的機制所固有的,學習只是給發展提供適當的時機而已。 格賽爾的這種觀點主要來源於其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

考點 3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改進了弗洛伊德的個性發展理論, 並特別地強調幼兒的發展。 學前兒童所涉及的前三個階段:

1. 信任感對不信任感(零至一歲或一歲半)

2 自主感對羞恥感、懷疑感(一或一歲半至三或四歲)

3. 主動感對內疚感(三四歲至五六歲)

考點 4 認知發展理論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觀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行為是主體對客體的主動適應,適應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他們經過同化、順應和平衡等歷程達成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從而獲得經驗,不斷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使智力得到發展。

2.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認知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感知運動階段( 0~2 歲)。

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 2~7 歲)。

第三階段:具體運算階段( 7~11 歲)

第四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11 歲以後)。

考點 5 嬰幼兒身心發展的一般特點

1. 連續性與階段性

2. 定向性與順序性

3. 不平衡性

( 1 )同一方面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相同。

( 2 )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階段就能達到較高水平,有些方面則要成熟得晚些。

4. 差異性

考點 6 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基本趨勢

1. 從簡單到複雜。

( 1 )從不齊全到齊全;( 2 )從籠統到分化。

2. 從具體到抽象。

3. 從被動到主動。

( 1 )從無意向有意發展;( 2 )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

4. 從零亂到成體系,對事物的態度由不穩定到穩定。

考點 7 幼兒動作發展的規律

1. 從整體動作到局部的、準確的、專門化的動作。

2. 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

3. 從中央部分的動作到邊緣部分的動作。

4. 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

5. 從無意動作到有意動作。

考點 8 幼兒注意的發展趨勢

1. 定向性注意的發生先於選擇性注意的發生;

2. 無意注意的發生髮展早於有意注意的發生髮展。

考點 9 幼兒注意發展的主要特徵

1. 幼兒的無意注意佔優勢

2. 幼兒的有意注意初步發展

( 1 )幼兒的有意注意依賴於豐富多彩的活動的開展;

( 2 )幼兒對活動目的、活動任務的理解程度;

( 3 )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與良好的活動方式;

( 4 )言語指導和言語提示;

( 5 )幼兒的性格與意志特點。

考點 10 幼兒時間知覺發展的趨勢

1. 時間知覺的精確性與年齡呈正相關,即年齡越大,精確性越高。

2. 時間知覺的發展水平與兒童的生活經驗呈正相關。嬰幼兒往往以自身的作息制度作為時間定向的依據。

3. 幼兒對時間單元的知覺和理解有一個由中間向兩端、由近及遠的發展趨勢。

4. 理解和利用時間標尺(包括計時工具)的能力與其年齡呈正相關。

考點 11 記憶的種類

1. 根據內容不同,記憶可分為形象記憶、運動記憶、情緒記憶和邏輯記憶

( 1 )形象記憶,是以感知過的事物的具體形象為內容的記憶;

( 2 )運動記憶,是以過去的運動或動作為內容的記憶;

( 3 )情緒記憶,是以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

( 4 )邏輯記憶,是以語詞、概念、原理為內容的記憶。

2. 根據保持的時間,可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 1 )瞬時記憶,也稱感覺記憶,是指客觀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頭腦中只保留一瞬間的記憶。 感覺記憶的特點是對信息的保持時間大約為 1 秒鐘,它按刺激的物理特性以感覺形式進行編碼,而且其信息容量很大。

( 2 )短時記憶,是指記憶信息在頭腦中保持的時間不超過 1 分鐘的記憶。 短時記憶的信息容量為 7±2 個組塊。

( 3 )長時記憶,是指信息在頭腦中保持的時間超過 1 分鐘,乃至一生的記憶。

考點 12 幼兒記憶發展的特點

1. 記憶保持時間的延長

2. 無意識記佔優勢,有意識記逐漸發展

3. 較多運用機械識記,意義識記開始發展

( 1 )機械識記用得多,意義識記效果好;

( 2 )幼兒的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都在不斷發展。

4. 形象記憶佔優勢,語詞記憶逐漸發展

( 1 )幼兒形象記憶的效果優於語詞記憶;

( 2 )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

( 3 )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的差別逐漸縮小;

5. 幼兒記憶的意識性和記憶策略逐漸發展。

考點 13 幼兒想象的種類

1. 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可以把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 1 )無意想象;( 2 )有意想象

2. 根據有意想象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 1 )再造想象;( 2 )創造想象

考點 14 幼兒想象的特點

1. 以無意想象為主,有意想象開始發展

2. 再造想象為主,創造想象開始發展

3. 想象有時和現實混淆幼兒時期,常將想象的東西和現實進行混淆,表現在三個方面:

( 1 )把渴望得到的東西說成已經得到;

( 2 )把希望發生的事情當成已發生的事情來描述;

( 3 )在參加遊戲或欣賞文藝作品時,往往身臨其境,與角色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

考點 15 幼兒空間關係的掌握

一般來說, 3 歲兒童能正確辨別上下方位, 4 歲能正確辨別前後, 5 歲開始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 7 歲后才能以他人為中心辨別左右,以及兩個物體之間的左右方位。 由於幼兒只能辨別以自

身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稚園教師面向幼兒做示範動作時,其動作要以幼兒的左右為基準,即「鏡面示範」。

考點 16 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

1. 嬰兒期的年齡特徵( 0~1 歲)

( 1 )新生兒期( 0~1 個月)

① 心理發生的基礎:本能動作(無條件反射)。 ② 心理的發生:條件反射的出現。

( 2 )嬰兒早期( 1~6 個月)

① 視覺、聽覺迅速發展。 ② 手眼協調動作開始發生。 ③ 主動招人。 ④ 開始認生。

( 3 )嬰兒晚期( 6~12 個月)

① 身體動作迅速發展。 ② 手的動作開始形成。 ③ 言語開始萌芽。 ④ 依戀關係發展。

2. 幼兒前期的年齡特徵( 1~3 歲)

( 1 )言語的形成

( 2 )思維的萌芽

( 3 )自我意識的萌芽

3. 幼兒期的年齡特徵( 3~6 歲)

( 1 )幼兒初期( 3~4 歲)的心理特點

① 行為具有強烈的情緒性。 ② 愛模仿。 ③ 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

( 2 )幼兒中期( 4~5 歲)的心理特點

① 愛玩、會玩,活潑好動。 ② 思維具體形象。 ③ 開始接受任務。④ 開始自己組織遊戲。

( 3 )幼兒晚期( 5~6 歲)的心理特點

① 好學、好問。 ② 抽象概括能力開始發展。 ③ 個性初具雛形。 ④開始掌握認知方法。

考點 17 思維在幼兒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1. 思維的發生標誌著兒童的各種認識過程已經齊全。

2. 思維的發生髮展使其他認識過程產生質變。

3. 思維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幼兒情感、意志和社會性的發展。

4. 思維的發生標誌著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出現。

考點 18 學前兒童言語的種類

1. 外部言語

( 1 )對話言語;( 2 )獨白言語;( 3 )初步的書面言語。

2. 過渡言語

3. 內部言語

考點 19 嬰兒言語的發生和發展

1. 嬰兒言語的發生( 0~1 歲)

( 1 )發音的準備—— — 前言語階段

① 言語發生的準備表現在兩個方面:

A. 說出詞的準備,包括發出語音和說出最初的詞;B. 理解詞的準備,包括語音辨別和對語詞的理解。

② 前言語階段的三個小階段:

簡單發音階段(出生 ~3 月)。

連續重複同一音節階段( 4~8 月)。

模仿發音—— — 學話萌發階段( 9~12 月)。

2. 嬰兒言語的形成( 1~3 歲)

這一時期,兒童口語的發展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 1 )不完整句階段

① 單詞句階段( 1~1.5 歲)。 ② 雙詞句階段( 1.5~2 歲)。

( 2 )完整句階段( 2 歲以後)

① 能說完整的簡單句,並出現複合句。 ② 辭彙量迅速增加。

考點 20 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趨勢

1. 情緒的社會化

2. 情緒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

3. 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化

4. 情緒控制與掩飾成分增加

考點 21 幼稚園的任務

1. 幼稚園具有雙重任務

第一,幼稚園要向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使其身心和諧發展。

第二,幼稚園要為家長參加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

2. 「保教結合」是保證幼稚園任務完成的首要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必須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該原則表現了幼稚園的工作性質和特點,表明了幼稚園與各級各類學校的區別, 幼稚園擔負著幼兒的保育和教育的雙重任務。

考點 22 福祿貝爾的學前教育理論

( 1 )幼稚園教育的方法

幼稚園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動, 福祿貝爾認為幼兒的行為是由內在的動機支配的, 必須尊重幼兒的自主性。 可概括為: ① 自我活動; ② 強調遊戲的價值; ③ 社交活動。自我活動是兒童教育的基礎, 福祿貝爾認為幼兒的行為是其內在生命形式的表現,是有內在的動機支配的。 保育者的任務是幫助幼兒除去生命發展的障礙,讓自我得到發展。 命令式的、強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的發展是無效的, 教育必須尊重幼兒的自主性,重視幼兒的發展。

( 2 )幼稚園課程

福祿貝爾根據直觀性、自我活動與社會參與的思想,建立起一個以活動和遊戲為主的幼稚園課程體系,包括遊戲與歌謠、恩物、手工作業、運動、唱歌、表演和講故事。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恩物」和「作業」。「恩物」是福祿貝爾創製的一套供幼兒遊戲或是進行其他活動時使用的玩具,在家庭和幼稚園都可以使用。

「作業」是福祿貝爾為兒童設計的各種遊戲活動,也是幼稚園確定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通過作業可以對幼兒進行初步教育。

考點 23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 1 )兒童的自我成長的能力

蒙台梭利認為人類有兩個胚胎期。 一個是在母體里完成「生理胚胎期」,另一個是在後天的生活中完成的「精神胚胎期」。

( 2 )兒童成長具有敏感期,強調感官訓練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從出生到 5 歲是感覺的敏感期, 秩序的敏感期是 1~4 歲,語言的敏感期是從出生后 2 個月到 8 歲,動作的敏感期是從出生到 6 歲。

( 3 )創設有準備的環境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中,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是對幼兒實施教育的關鍵。 在教育中,教師不是傳統的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環境的創設者、觀察者、指導者。

考點 24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普及幼兒教育,開拓農村幼兒教育事業,建立化和平民化的幼兒教育。

2. 重視培養兒童創造力。

3. 生活是教育的核心。

4. 創立培養幼兒師資的好方法—— — 藝友制。

考點 25 陳鶴琴的教育思想

1. 強調研究兒童心理,並以此作為科學教育兒童的基礎

2. 創立了一整套化的幼稚園教育體系

首先,陳鶴琴認為幼稚園的教育內容可稱為「五指活動」,取意為幼稚園內的各項教育內容就像人手掌上的五個手指頭, 是可以活動、相互聯繫的整體。 其內容如下:

( 1 )兒童的健康:包括飲食、睡眠、早操、遊戲、戶外活動及散步等。

( 2 )兒童的社會:包括各種紀念日、談話及政治常識等。

( 3 )兒童的科學:包括植物培植、動物飼養、自然現象研討及認識當地自然環境等。

( 4 )兒童的藝術:包括音樂、圖畫、手工等。

( 5 )兒童的語文:包括故事、兒歌、謎語及談話等。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創立了「活教育」的理論,其核心是要讓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手腦並用。

同時,陳鶴琴提出「整個教學法」,即「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兒童學」。

考點 26 幼兒遊戲的種類

1. 依據兒童認知特點分類

( 1 )感覺機能性遊戲;( 2 )象徵性遊戲;( 3 )結構性遊戲;( 4 )規則性遊戲。

2. 依據遊戲的社會性特點分類

( 1 )獨自遊戲;( 2 )平行遊戲;( 3 )聯合遊戲;( 4 )合作遊戲。

3. 依據幼兒遊戲內容與性質分類

( 1 )創造性遊戲;( 2 )規則性遊戲。

國小

考點 27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1. 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 1 )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 2 )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結構的變化。

( 3 )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2.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 1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 2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

( 3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道德的內容。

3. 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 1 )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 2 )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 3 )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考點 28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 1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

( 2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 3 )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 4 )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 5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

力為重點的教育,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

( 6 )素質教育要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並滲透於教育的各個方面。

考點 29 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據)

( 1 )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 2 )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 3 )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 4 )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考點 30 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

1. 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 1 )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

( 2 )學校教育是通過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 3 )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

2. 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主要表現

( 1 )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範。

( 2 )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 3 )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 4 )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考點 31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觀與教師觀

1.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觀

( 1 )學生是發展的人

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 2 )學生是獨特的人

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3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第三,學生是責權的主體。

2. 新課改倡導的教師觀

( 1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具體來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 2 )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 3 )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 4 )從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考點 32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專業知識的內容)

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四方面的內容。本體性知識指的是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 包括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趨勢、學科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和方法以及相鄰學科知識等。條件性知識指的是教師所具有的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 包括教育學基本理論、心理學基本理論、教育管理學、比較教育、教育改革與實驗、現代教育技術知識等。實踐性知識指的是教師靈活完成教學實踐活動所具備的知識,如一般教學法知識。文化知識指的是教師滿足學生基本知識需求應有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知識。

考點 33 問卷設計的結構及基本原則

( 1 )問卷的結構包括: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結束語。

( 2 )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

第一,將為調查對象著想作為問卷設計的出發點。

第二,保證問卷的適當性。 如研究目的(理由)的充分性;問題對於調查目標的適宜性;問題對調查對象的適當性。

第三,對於阻礙問卷調查的因素有明確的認識。 阻礙問卷調查的因素包括主觀障礙(如:畏難情緒、顧慮重重、漫不經心、毫無興趣)和客觀障礙(如:閱讀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達能力的限制、記憶能力的限制、計算能力的限制)。

考點 34 影響能力發展的因素

( 1 )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

先天素質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礎。 它包括一個人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及腦的結構和生理特點。 先天素質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就沒有能力的形成。

( 2 )早期經驗的影響

早期經驗對人的智力發展有重要影響。

( 3 )教育和實踐活動的影響

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除與自然素質有關外, 更重要的是社會教育和實踐活動的影響。 可以說,教育和實踐活動對能力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 4 )個人勤奮的影響

後天環境對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固然起主導作用, 但沒有個人的努力和勤奮,要獲取事業成功同樣是不可能的。

考點 35 國小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 1 )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

( 2 )注意的範圍依然有限。

( 3 )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

( 4 )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考點 36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1.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 1 )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建構者。

( 2 )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建構主義強調, 學習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 3 )學習的情境性

學習的情境性強調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情境性,認為知識是不可能脫離活動情境而抽象存在的, 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2.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

在學生觀上,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本身便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教師需要在他們已有的經驗世界中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

3. 建構主義知識觀

( 1 )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不是最終答案。

( 2 )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我們並不是拿來便用,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 3 )儘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 但這不意味著學生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 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每個學生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

考點 37 培養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 1 )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 2 )課堂中正確引導。

( 3 )注重激勵與表揚,對學生進行正強化教育。

( 4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 5 )發揮家長的作用,形成家庭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合力。

( 7 )建立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評價體系。

考點 38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1.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 1 )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的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 2 )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變化的過程。

( 3 )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 4 )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2. 德育過程的順序

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德育具體實施過程,又具有多種開端,這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或從導之以行開始,或從動之以情開始,或從鍛煉品德意志開始,最後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考點 39 德育原則及其貫徹要求

1. 導向性原則及其貫徹要求

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

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

( 1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 2 )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

(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 1 )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

( 2 )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

( 3 )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堅定不移地貫徹到底,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3. 知行統一原則及其貫徹要求

知行統一原則是指既要重視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 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把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貫徹知行統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 1 )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 2 )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在接觸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3 )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4. 依靠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於依靠、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

( 1 )教育者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分析,客觀地評價學生

的優點和不足;

( 2 )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將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因素轉

化為積極因素;

( 3 )教育者要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啟發他們自覺思考,克服缺點,發揚優點。

考點 40 情緒的 ABC 理論

情緒的 ABC 理論又稱理性 - 情緒療法或合理情緒療法。 該理論要點是: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 這一理論又被稱作 ABC 理論。ABC 來自 3 個英文的首字母。 在 ABC 理論的模型中, A 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 ); B 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 Beliefs ),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 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Consequences )。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 引起的。 ABC 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 B ,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起因。

考點 41 班級管理的模式

( 1 )常規管理

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 班級常規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體的基本要素。

( 2 )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導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 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 3 )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法。

( 4 )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是指班導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 然後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目標體系,以此推動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法。

考點 42 班導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方法

( 1 )觀察法:這是班導了解學生最基本的方法。

( 2 )談話法:這是班導了解學生、管理班級時常用的一種方法。 通過集體談話和個別談話深入了解真實可靠的信息。

( 3 )書面材料和學生作品分析法:班導可以通過書面問卷調查、心理測驗等書面材料以及學生的作業了解學生。

( 4 )調查訪問:這是一種間接了解學生的方法。 班導可以通過家訪、走訪學生前任班導或任課教師等,了解學生個體或群體的成長經歷,深入了解有關背景原因。

考點 43 組織競賽型活動的注意事項

( 1 )把取勝看作參賽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考點。

( 2 )使更多的人有參賽的機會。

( 3 )結合參賽的準備和實踐,提高參賽者的心理素質。

( 4 )通過參賽帶動班級的日常活動。

( 5 )在增強班級的集體榮譽感時,還要注意處理好班與班之間,校與校之間的關係。

中學

考點 44 課程理論流派及其主要觀點

1. 社會中心課程論及其主要觀點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又稱為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是主張圍繞重大社會問題來組織課程內容的理論。 代表人物有社會改造主義代表布拉梅爾德,批判理論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社會中心課程理論認為,教育的根本價值是社會發展,學校應該致力於社會的改造而不是個人的發展。 為此,該理論批判兒童中心課程理論過於注重學生的個人需要、興趣、自由及活動而忽視了社會的需要,主張課程的最終價值是社會價值,課程是實現未來理想社會的運載工具。

2. 活動中心課程論及其主要觀點

活動中心課程又叫兒童中心課程或經驗課程, 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及其學生克伯屈。 其基本特徵是:第一,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於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第二,主張學習必須和人的特殊經驗發生聯繫,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第三,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地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考點 45 課程標準的含義及作用

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的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活動、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它對教師工作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考點 46 影響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

( 1 )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 2 )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 3 )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也就是說,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學校課程開發的三大因素。

考點 47 形式運算階段兒童的特徵

這一階段的兒童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 本階段的兒童

具有如下的特徵:

( 1 )認識命題之間關係。

( 2 )進行假設 - 演繹推理。

( 3 )具有抽象邏輯思維。

( 4 )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考點 48 中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

( 1 )合理宣洩法。 當人受到不良刺激而產生消極情緒時,應讓不良情緒充分得以宣洩,通過合理的宣洩來減輕心理負擔,恢復心理平靜。

( 2 )轉移注意法。 當人受了刺激產生不良情緒時,應儘可能離開不良刺激的環境,把注意力轉移到新環境和新事物上去,避免不良情緒性的蔓延和加重。

( 3 )意志調節法。 意志調節也稱升華作用。 升華是一種最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防禦機制。 因為它可以把社會所不能接受的性慾或攻擊性衝動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轉向更高級、 社會所能接受的目標或渠道,進行各種創造性的活動。

( 4 )幽默法。 幽默法是指對於困境以幽默的方式處理。

( 5 )補償法。 補償法指一個真正的或幻想的軀體或心理缺陷可通過代償而得到超乎尋常的糾正。

考點 49 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區別

場獨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對內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高,在加工信息時,主要依據內在標準或內在參照,與人交往時也很少能體察入微。場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時,對外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低,處理問題時往往依賴於「場」,與別人交往時較能考慮對方的感受。

考點 50 奧爾波特的人格理論

奧爾波特把人格特質分為兩類,即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共同特質指在某一社會文化狀態下, 大多數人或一個群體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質。 個人特質指個體身上所獨具的特質。 個人特質根據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又可分為三種:首要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

首要特質是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質,它影響一個人的各方面的行為。 中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特質,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 5~10 個。 次要特質也是人格的組成因素,是個體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的特質, 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出來。

考點 51 系統脫敏法的基本步驟

系統脫敏法包含三個步驟:

一是訓練來訪者鬆弛肌肉;

二是建立焦慮層次 (從最輕微的焦慮到引起最強烈的恐懼依次安排);

三是讓來訪者在肌肉鬆弛的情況下, 從最低層次開始想象產生焦慮的情境,這樣直到來訪者能從想象情境轉移到現實情境,並能在原引起恐懼的情境中保持放鬆狀態,焦慮情緒不再出現為止。

考點 52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種:

( 1 )自身成敗經驗;

( 2 )對他人的觀察;

( 3 )言語勸說;

( 4 )情緒和生理狀態。

班杜拉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考點 53 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 1 )有效的說服。

( 2 )樹立良好的榜樣。

( 3 )利用群體約定。

( 4 )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 5 )價值辨析。

考點 54 新課程提出的教學評價的特點

( 1 )由甄別走向發展。 新課程教學評價應該承認學生的差異性,關注學生的各方面發展,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

( 2 )由單一走向多元。 教學評價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 ① 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② 實現教學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③ 評價方法與評價手段的多樣化。

( 3 )由重結果走向重過程。 在新課程中,教學評價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經歷做出不同的評價,使評價具有針對性。

考點 55 教學原則及其貫徹要求

1. 直觀性原則及其貫徹要求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 1 )要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

( 2 )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

( 3 )要重視運用言語直觀。

2. 鞏固性原則及其貫徹要求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 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 1 )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 2 )重視組織各種複習。

( 3 )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考點 56 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策略

( 1 )準確地鑒定、分析課堂氣氛是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的前提和基礎。

( 2 )時刻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感染學生。

( 3 )樹立典型,利用榜樣示範積極引導學生。

( 4 )妥善處理矛盾衝突,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關係。 師生關係融洽、生生關係友善是課堂氣氛的基礎與反映。

考點 57 課堂紀律的類型

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途徑,可以將課堂紀律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 1 )教師促成的紀律

所謂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範。

( 2 )集體促成的紀律

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是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範。

( 3 )任務促成的紀律

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

( 4 )自我促成的紀律

簡單說就是自律, 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

考點 58 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徑

( 1 )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 2 )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徵;

( 3 )注重良好儀錶、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 4 )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 5 )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考點 59 一節好課的基本標準

( 1 )目標明確;( 2 )內容正確;( 3 )方法得當;( 4 )表達清晰;( 5 )組織嚴密;( 6 )氣氛熱烈;( 7 )板書有序;( 8 )態度從容。

考點 60 馬勒斯等人提出的職業倦怠的表現

馬勒斯等人認為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情緒耗竭,主要表現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兩個方面。

二是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採取冷漠和忽視的態度。

三是個人成就感低,表現為消極地評價自己,貶低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