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假設歷史•日本不偷襲珍珠港 美國會參戰嗎?

原標題:假設歷史•日本不偷襲珍珠港 美國會參戰嗎?

日本軍國主義是每一個人心中永遠的痛。

因為人在14年抗戰中死傷慘重,面對日本的進攻,除了用人命去填,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國民革命軍更是在戰爭前期被打殘了,一直到抗戰結束都沒恢復元氣。整個戰爭過程中被壓制的狀態,讓今天逐漸強大起來的怒火中燒。

而美國人在中途島之後,一路花式吊打日本也算是給軍民出了一口氣。雖然可惜沒能親手終極舊日本,但是結果終究還是讓憋了一口氣的人喜聞樂見。但是也有不少人埋怨美國,如果他們不是光顧著賣軍火,提早幾年參戰,那麼可能就沒日本什麼事情了。

而眾所周知導致美國參戰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珍珠港事件,那麼如果沒有這次事件,美國會參戰嗎?

1939年亞太地區的世界形勢圖,紅色為日本佔領時間標註

珍珠港事件前日本與西方的外交關係

說起戰前局勢,很多人以為日本是非常風光的,畢竟所謂的「大日本皇軍」在戰場勢如破竹,東南亞的西方勢力也被日軍打得七零八落。但是日本卻是有苦自知:他們這個時候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因為到了二戰戰爭已經不是過往的那種二維的戰鬥了,而是海陸空的三維戰爭。因此,對於各種資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非常強烈,而日本海陸兩軍也分別制定了「南進」和「北進」兩套戰略。而隨著「北進」被蘇聯挫敗(詳情可看往期文章《假設歷史·二戰日本如不採用南進戰略能改變戰局嗎?》),日本徹底把戰略重心南移盯上了老歐洲的殖民地。

早在1935年,日本就對荷蘭控制下的東印度群島垂涎三尺,作為列強中最弱的荷蘭,卻坐擁無比豐富的石油儲備,簡直天理難容!而荷蘭人也不是傻瓜,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預防。為此聯合了英美和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此外,鐵礦和鋼鐵這種戰略物資更是禁運重點。日本媒體取這四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將其稱之為「ABCD」包圍圈。

由於日本的石油八成依賴進口,於是日本海軍上將高橋三一表示和美國撕破臉是必要的。①

蔣介石與史迪威

不過日本雖然瘋狂,卻絕不愚蠢,他們很清楚地意識到雙方在工業、人口、科技上的絕對差距。因此日本的軍事戰略目標是打一次「有限戰爭」,以重現他們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的輝煌,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亞洲地區的霸權。

那麼對於新晉列強日本的狼子野心,昔日在全球橫行霸道的西方列強是如何回應的呢?

淪為紙老虎的列強

很多人對歐美列強的印象,多是停留在19世紀中後期,那個在橫行霸道,目中無人的樣子。可是到了20世紀,一切都變了,不是他們變弱了,而是大時代的改變由不得他們如此了。在過去只有富有的男性公民,才有投票的權利,因為只有他們可以輕鬆負擔起投票的稅收。在美國的馬塞諸塞州,投票稅甚至可以佔據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②因此當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侵害到英國商人的利益的時候,鴉片戰爭就是註定的了。

但是到了20世紀初,普選制度出現了,政府的組建不再是10%的人口決定了。與有著各種利益糾葛,或者秉承著極高理想的精英階層不同,普通民眾一般只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偏偏不久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又讓整個西方的厭戰情緒高漲。也正是這種情緒,讓二戰前夕的英法對納粹選擇了妥協,最後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

1917年的路易斯安娜投票稅收據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這種情緒更為嚴重。

因為大洋的隔絕,和歐洲大陸不同,無論是什麼樣的勢力,一般都不會把目標瞄準美國本土,哪怕是日本,也就是想要搶奪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地盤而已。因此,當墨西哥這個家門口唯一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敵人被放倒之後,美國就迅速轉入了「不干預主義」。雖然之後由於納粹佔領法國等緣故,讓美國感到了強烈的不安,導致1940年的民調顯示,有67%的美國人認為德國的勝利會對美國造成威脅。大約有71%的美國認為應當對年輕人進行強制軍事訓練。到了1941年有72%的美國人認為,打倒納粹比讓美國遠離戰爭更加重要。

有意思的是,雖然民眾一改態度,堅持對納粹進行防備甚至是打擊,但是由於美國間接選舉的特性,導致珍珠港事件之前,國會中的「不干預主義」依舊佔據主導地位。他們甚至威脅彈劾主戰的總統羅斯福。同時,德國移民也在努力阻止祖國和母國的開戰。羅斯福總統一表露出對德開戰的意思,就導致1940年總統選戰中沒了7%是選票,其中大部分的選票是在德裔移民的社區丟的。當然,隨著美國人對納粹本質的進一步了解,以及國會中的不干預主義慢慢地消退,美國正式參戰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不干預者的遊行

並且,即便是持不干預想法的那部分美國人,他們所敬畏的,也是一戰中交過手的德軍,而非在此時和美國僅僅只是摩擦的日本。羅斯福政府最初的戰略也僅僅是希望通過和其餘三國合作封鎖日本,迫使其退出軸心國集團而已。至於戰爭?不好意思美國在這方面比已經沒了牙的老歐洲更慫,選民們也不會為了其他國家或者是資本家的利益,而讓自己的兒子上戰場,除非他們相信戰爭真的會威脅到他們,例如納粹德國。

雖然由於不干預主義和心向故國的德國移民的阻攔,讓美國無法直接參加二戰。但是對歐洲的物資援助,確實很早就開始了,援助對象甚至包括意識形態的死敵蘇聯。為此,美國的護航艦隊早就在1939年就和德國的潛艇部隊交戰了。④

U型潛艇炮擊一艘被魚雷擊中的商船

日本通過作死成功將戰火燒到自己身上

既然美國一開始的目的僅僅是想要除掉納粹德國,同時逼迫日本離開軸心聯盟,那麼日本是否會願意如此呢?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的策略,對於一般的國家而言確實會有效。面對一個根本沒希望獲勝還願意和你講道理的對手,最明智的選擇無疑是把手縮回去,哪怕是另覓良機也不失為上策。可惜的是,昭和時期的日本,自上而下瀰漫著一股濃郁的「搞事不嫌多」的作死思想。因為當時日本的階級已經固化,大量的社會資源被皇室為首的豪門大族所佔據,偏偏因為意識形態問題,普通日本人對這個社會的吸血鬼沒有辦法。如果是在經濟景氣的明治、大正年間這些都還好說,偏偏此時的日本經濟完全不行了,一般民眾甚至連飯都吃不飽,要想出人頭地,唯有從軍。可以說到了這一步,日本的軍部大暴走,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連明治老臣西園寺公望都被日本軍中激進的皇道派列為刺殺目標,其瘋狂程度可見一斑。

亞利桑那號被日軍擊沉后大火燒了兩天

於是日本選擇了一條軍事冒險的道路,希望通過偷襲珍珠港解決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在美國戰鬥潛能被挖掘出來之前和美國簽訂和平協議。不過老天不會坐視日本這樣一個國家得意下去的,美國的航母正巧不再珍珠港,為未來的戰鬥保留了火種。通過保存的航母,美軍扛過了日軍的「一波流」之後,戰爭潛力全開的美國迅速扭轉了局勢。最終,在東亞不可一世的日軍,在太平洋被美軍打了個1比20,哪怕是硫磺島這樣擁有堅固防禦工事的戰役,戰損比也有1:8。

結語

現在我們能夠給出結論了。

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的話,日本是可以相對體面地退出戰爭的,但是美國一定會對德國宣戰,事實上,實際的戰鬥早已在大西洋打響了。不過,日本必須捲入這次戰爭中,因為戰爭是貧富差距巨大而且階層固化,導致從軍打仗成了日本底層民眾唯一的出頭路了。凡事希望給日本高漲的戰爭熱情降溫的明智政客,無一例外遭到了刺殺。

因此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可以說是必然的。而日本最後更是東京燒盡,兩市核平,真是何苦來哉。

當然,被美國揍了之後,日本的貧富差距問題反而成了世界楷模,其基尼指數全球數得著得低。

或許這也是老天給日本的一次機會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