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創新演繹,民族文化實現突圍,《耳畔中國》唱響真正中國好聲音

看電視

文化類節目在當下的回暖背後有著深刻的原因,安徽衛視一季度歌唱節目《耳畔》也算其中一檔。節目聚焦於中華民族的民歌民樂,採用創新的電視傳播手段,獲得觀眾和市場的點贊,被譽為真正的好聲音。

文| 夕姐

一季度電視內容格局發生了不小變化,在一片浮躁的明星娛樂節目日漸衰退背後,一股「文化」的力量似乎正在崛起,以《詩詞大會》為代表的小清新文化節目刷爆朋友圈便是這種徵兆的一種體現。

安徽衛視《耳畔》也算是其中一檔,節目已於2月17日開播,以民歌競演的姿態獲得了觀眾和市場的點贊。

用電視創新的手法去重新挖掘和演繹民歌民樂,這或許是《耳畔》獲得自上而下認可的原因所在,開掘民族文化的豐富樣貌和內核。

《耳畔》在節目形式上也力求做到文化與創新并行不悖,在打造一檔觀眾認可的好看節目的同時,也將民族文化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傳達了出去,讓人們再次感受民族文化的偉大與美好。

節目中挖掘出的民族音樂連同演唱者及其背後的故事,都優美動人,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因此《耳畔》也被評價為真正的好聲音。

節目沒有自上而下的說教,也沒有高高在上的威嚴,在精緻與優雅與創新演繹之中,讓人們主動去感受和挖掘,這或許正是節目的價值所在,也是節目能夠突圍致勝的有力法寶。

歌唱類節目是電視發展史上一種重要的節目類型,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多個繁榮復興的發展周期,如今的電視熒屏,歌唱類節目依舊火熱,但顯然,此類節目在當下也需要革新,改變千篇一律的面貌。

《耳畔》的創新切口選在了聚焦於民歌、民樂之上,將節目的主角對準了那些專註於民族歌曲演唱的歌手上。

可以看到,他們中既有有了一定知名度的民歌手,也有大量來自院校的年輕的歌手,還有很多來自草根的民歌手。看過《耳畔》,會欣慰於當下的社會中竟然還有如此多優秀的年輕人熱愛並且致力於民歌的演唱和傳播。

誠然,流行文化自然有其生存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土壤,但傳統文化也擁有厚實的基礎。在《耳畔》中,民族文化如何傳播、特別是在年輕人中傳播的命題就被多次探討,節目本身在做就是一次革新式的探索。

事實上,民族文化中蘊藏了大量的瑰寶,可以構成電視強大的素材補給,深挖民歌民樂首先會為已經創意貧乏的電視行業提供更新鮮的源泉。

在《耳畔》中可以看到,來自各個民族的民歌往往帶給觀眾一種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這對很多人來說的頭一次體驗充滿著新鮮和魅力。

節目中,無論是來自湖南的民間小調《思情鬼歌》還是來自陝北黃土高原的悲情情歌《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等作品,都採用了本地域民族的經典唱腔和曲調,但卻讓所有觀眾都倍感動容。

《耳畔》的舞台上很多民歌手來自民間,並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但他們原生態質樸的聲音卻同樣震撼感動,能唱進每一個人的心裡,情感和情懷打動人心。

很多人對民歌民樂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式的理解,但這並不意味著民族文化與大眾傳播天然抵觸。

事實上,很多情況下二者可以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的,民族文化的豐富也遠在想象之外,《耳畔》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有勇氣去探索民族文化,摸索民族文化傳播的規律,讓更多的人重新審視和見識到民族藝術的美好。

民族文化需要新的傳承方式,這一點毋庸置疑,《耳畔》的傳承使命一定程度上被內化在精神內核之中,從傳播形態上嫁接上電視創新手法,用創新去演繹民族經典。

可以看到,今年文化類節目的回暖,與此類節目的創新創新密不可分,從《見字如面》從書信入手被譽為清流,再到《詩詞大會》古典文化的有趣表達,再到《朗讀者》的溫情與感動。此類節目受到歡迎背後都有著一些共同的要素。

首先是都它們都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料,不管是歷史書信、詩詞還是名著段落,都是從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營養,發掘出傳統文化的巨大能量,其次是都從表現形式上進行了極大創新,無論是偏重競技性的詩詞大會,還是以朗讀為主的《見字如面》和《朗讀者》,或顛覆或返璞歸真,都與以往節目有很大創新,再次是老少咸宜,符合合家歡收視特徵,打造清流節目,引發全民話題。

事實上,《耳畔》也符合這些特徵,首先可以看到,節目從民歌入手,網羅到全國各地各個民族優秀的民歌手,帶來最地道的民歌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其次,從形式上來講,《耳畔》採用了競演賽制,分輪淘汰競技,懸念和戲劇性十足。節目評委就是來自現場的400名觀眾,他們用自己的投票決定選手的去留,一切都以是否打動普通觀眾為標準。

同時節目也設置了嘉賓聽審團,閻維文、雷佳、王黎光擔此職責,他們的功能不是裁判,而是點評和交流,真正與歌手實現互動,在首期節目中,雷佳就被陝北民歌手紀軍軍的一首凄美綿長的情歌所感動落淚,民歌手之間的理解和惺惺相惜在屏幕上展露無疑。

除此之外,節目還設置了「耳畔觀察員」,文化學者酈波解讀的民歌背後的文化內核,沒有灌輸,有的只是輕鬆且自然的交流狀態。

音樂人撈仔擔任《耳畔》的音樂總監一職,在他看來,民歌從來都是世界的,也應該得到更廣泛的創新化的傳播,很多傳播於世界的音樂種類其實都是民族音樂。

有了專業團隊打底,《耳畔》在音樂性上也得到保證,滿足日益提高的觀眾在審美上的需求。

與傳統的民歌節目不同,《耳畔》中,既有對音樂的極致展現,也有文化的交流傳承,更試圖用豐富的電視手段去實現傳播度上最大化。文化嫁接電視創新手段,讓節目走入更多觀眾之中。

創新根植於厚實文化內核,市場和觀眾雙重點贊

任何創新並不是平地起高樓的過程,而是在對規律有明確掌握的基礎上,達成的一種結果。對於電視內容的創新來說,根植於文化內核是一種明智的策略,任何創意和靈感都離不開積累和積澱,而民族文化自然可以構成內容創新厚實的基底。

《耳畔》顯然深諳此道,無論是內容還是形態上的創新,都深植於厚實的文化內核,聚焦民歌,但沒有複製以往此類節目的套路,而是另闢蹊徑,用了全新的表達方式,挖掘鮮為人知的真正的民歌民樂的瑰寶,傳承但不刻板。

或許正因為如此,《耳畔》播出后受到了觀眾的點贊,「這才是真正的好聲音」有觀眾如此評論道。

而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一檔聚焦民歌的歌唱節目也獲得來自SUGAR糖果手機億元的冠名和資源支持,反映了市場對這檔節目本身的看好和判斷。

相信隨著傳播的深入和口碑的不斷發酵,《耳畔》在後續可能會爆發更大的與其自身價值匹配的能量。

看電視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看電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