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普魯士與高盧雄雞的恩怨糾葛

一段在英國脫歐前不得不說的歷史。

法國和德國:中央集權與諸侯割據

第一個試圖武力統一歐洲的是公元八九世紀之交的查理大帝。查理在公元800年讓教皇加冕。死後,他創建的帝國一分為三。那三大塊兒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後來德國爭到了義大利,因此得到了皇冠的特權。只是各路諸侯都想稱王,打得不亦樂乎。法國無「冠」一身輕,第一任國王雨果·卡佩在10世紀末成功確立了世襲制。王室權力集中,可調動全國資源,創造相對和平的環境,臣民生活安定,有助於民族和國家意識的形成。

從時間上說,德意志和法蘭西兩個民族差不多在同一個時間10世紀下半葉形成。法蘭西比較幸運,一降生馬上便有了國家的外殼。國家和民族漸漸成了一回事。權力世代相傳,越來越集中,直到17世紀路易十四直抒胸臆:「朕即國家。」權力膨脹到這個地步,革命就不遠了。與法蘭西相比,德意志民族等了900年才有了國家做後盾。這使它在幾百年的諸侯割據中像一盤散沙,而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創立之後又很快變得畸形。

法國和德國並非天生的敵人。相反,十字軍東征的時候,歐洲騎士一致對外,並肩作戰。他們不僅在阿拉伯人面前同仇敵愾,還曾經在百年戰爭中共同對抗英國。在著名的克雷西戰役中,英國第一次使用大炮,讓歐洲大陸的聯軍傻了眼。

克雷西戰役

這次戰役刺傷了德國人的自尊。儘管他們在國家管理、文學藝術方面處處比不上中央集權的法國,但他們是個喜歡動手的民族,諸侯割據帶來的連綿戰爭使德國工匠將武器製造的手藝發揮到了極致。現在,大炮的投入讓這些鋒利的刀劍顯得那麼落伍。不過,德國人有個特點:如果一項技術不是他們自己發明的,那麼他們會通過各種改良超越原有的技術。在英國軍隊第一次因使用大炮而獲勝的100多年後,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親自參與大炮的研製,組建了當時歐洲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的炮兵部隊。

在整個中世紀,法國人和德國人這兩個本是同根生的民族有時共同抵禦外敵,有時發生「內訌」。但相互之間的爭鬥在那個時代在所難免,並不比其他民族之間更頻繁。主要原因也許是一盤散沙的德國人對相對強大的鄰居構不成什麼威脅。

1618年在德國土地上爆發的戰爭是新教與天主教之爭,也是皇權與諸侯之爭。結果兩大教會勢均力敵,諸侯則戰勝了皇權,德國的割據狀態持續下來。同時,歐洲列強都各懷鬼胎地摻和這場戰爭。特別是法國趁火打劫,想藉此機會稱霸歐洲。戰爭使德國倒退了至少100年,再加上割據狀態暫時被定格,使法國在接下來的100年裡可以不把德國放在眼裡。

法國人與德國人:貴族與農民

我前面說過,路易十四在位72年,創了世界紀錄。但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卻很凄涼,兒子、兒媳婦、孫子、重孫子都被天花或其他疾病奪去了生命。只有第二個重孫子被家庭女教師保護了起來,並暫時37躲過這一劫。他就是路易十五38,1715年曾祖父謝世之後登基,時年5歲。這位當時西歐最強大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卻是個失去雙親和兄弟的孤家寡人。這也許使他形成了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觀念。儘管他生在啟蒙時代,對科學和技術很感興趣,並且接受了優秀的教育,但優柔寡斷的性格和對女性的不懈追求(儘管他個人的婚姻很幸福),使他的名聲越來越壞。「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這樣的言論傳出來,更加深了老百姓對他的憤恨。

儘管路易十五時代的法國已是債台高築,社會矛盾激烈,但其曾祖父的光輝仍然延續了一陣子。18世紀上半葉,法國殖民地遍及全球,凡爾賽的宮廷生活成為全歐洲的樣板。這時從神聖羅馬帝國的大批小諸侯中脫穎而出了普魯士。霸佔著帝國皇冠的仍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不服氣,剛剛繼位便於1740年從奧地利手中奪走了西里西亞,為18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埋下了種子。

與他那位「士兵國王」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相比,腓特烈大帝優雅深邃。他不僅自己講法語,還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對他的狗狗說法語,而且以「您」相稱。他與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書信往來,本人也絕對配得上「哲學家」的稱號。日理萬機之餘,他還時不時與法國哲人共進晚餐。上任第一天他就廢除了刑罰,全民普及教育,接著推行宗教自由、言論自由。他曾經說,假如土耳其人來到普魯士,他會為他們修建清真寺。這樣的寬容在當今世界也不多見。腓特烈大帝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思想最進步的君王,他認為統治者不該高高在上,他們的使命是為人民服務。總之,他從語言、思維到施政都以法國為榜樣。這一點很有意思,即使將法國視為死敵的德國統治者也毫不掩飾對法國語言、藝術或政治體制的神往,並虛心向敵人學習,接受先進事物,這也許是德國很快後來居上的原因;而法蘭西即使在自己的帝國日落西山之後,仍處處表現出老式貴族的優越感,放不下架子。

不過在腓特烈大帝的時代,普魯士還是土包子,完全是一個農民國家。由於德國在三十年戰爭中錯過了建立民族國家的機會,人民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作為認同對象,於是普魯士國王把農民組織成了一支大軍,培養他們絕對效忠的意識。腓特烈大帝把三分之二的開支用于軍隊,可以想見其窮兵黷武的決心。當時流傳著一種說法:在其他國家是國家擁有一支軍隊,只有普魯士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養軍隊不能不用,於是這位算得上賢明的君王好端端地去奪奧地利之愛(西里西亞),就不難理解了。

偏偏奧地利女大公、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后瑪麗亞·特蕾西婭咽不下這口氣,暗中與法國、俄羅斯結盟,普魯士則爭取到英國,並於1756年先發制人,挑起七年戰爭。別看腓特烈大帝率先開戰,七年戰爭實際上是法國和英國爭奪殖民地的戰爭,普魯士當時還不夠強大,不過是跟著起鬨。英國就不同了,別看它身處歐洲的邊緣,卻有稱霸歐洲和全世界的野心。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國率先實現民主,為科學的發展解開禁錮,並成為啟蒙運動的發源地。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很快流傳到法國,於是有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狄德羅。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成為當時歐洲的暢銷書。不少市民家庭晚上聚在一起讀《百科全書》,而不再是讀《聖經》。火冒三丈的教皇對《百科全書》下了禁令。伏爾泰的信友——腓特烈大帝毅然下令在普魯士境內出書。

參與七年戰爭的遠不止我上面提到的歐洲國家,亞洲、北美和中美大大小小的一些國家也捲入戰事,因此七年戰爭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以英國和普魯士的勝利告終。英國從法國手中奪過了北美和印度殖民地,開始從海外進口茶葉。由於茶葉比咖啡便宜,英國人由此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七年戰爭也為美國的獨立拉開序幕,並使普魯士躋身世界五強,排在它前面的是英國、法國、美國和俄羅斯,普魯士國土面積最小。

與三十年戰爭一樣,法國這一次又是拉一部分德國(奧地利),打一部分德國(普魯士),因為那時候奧地利還是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換一個角度看,由於普魯士後來實現了德國統一,因此可以把普魯士看成是德國的前身,因此也可以說七年戰爭使德國和法國結下了不解的冤讎。

戰爭失敗徹底動搖了法國君主制的根基。啟蒙運動深入人心,「君權神授」這類糊弄老百姓的理論越來越沒有市場。生不逢時的路易十六於1774年登基。他也是一位投錯胎的君王,原本該做鎖匠。他在凡爾賽宮裡建了全法國最高檔的五金作坊。對政事厭煩的時候,他就去那裡躲避。據說他製作的每一把鎖都是藝術品。這位倒霉的國王還有一個疾患—包皮太緊。這使常人的樂趣對他來說變成了煎熬。為了補償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路易十六乾脆把處理國政的重任交給了她。偏偏瑪麗天生貪得無厭,只知中飽私囊,不顧百姓死活。當她聽說農民因飢荒而暴動時,不解地問:「他們沒有麵包,為什麼不吃蛋糕呢?」這樣的話傳出宮廷,順民也被逼急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四年之後,路易十六及其全家被處以絞刑。

本文摘自《從查理大帝到歐元》歐洲的統一夢

作者:張丹紅

感興趣的可以掃下面的二維碼進行購買

噹噹獨家簽印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