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些普洱茶詩詞,武亦姝也不一定知道!

三、宋楠與《恭和御制駕幸翰林院賜宴分韻聯句后復得詩四首並示諸臣元韻》及其他乾隆時期朝臣所寫與普洱茶有關的詩詞

(一)宋楠其人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並沒有太多關於宋楠的資料。《清實錄雍正朝實錄》中有「雍正十一年,壬午。諭翰林院,選拔庶常。原以作養人材……張映辰……宋楠、六十八員,俱改為庶吉士,分別清漢書教習。」乾隆元年《浙江通志》中有「宋楠,建德人庚戌進士,癸丑庶吉士」的記載。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皇清文穎》編修人員中,有「左春坊左贊善臣宋楠」的記載。

通過這些資料,大概可以分析出:宋楠是浙江建德人,雍正八年(1730年),即庚戌年,考取進士,雍正十一年(1733年),即癸丑年,被選拔為庶吉士,至乾隆年間時,他已被提拔擔任左贊善一職,參與《皇清文穎》的選輯編纂工作。

(二)《恭和御制駕幸翰林院賜宴分韻聯句后復得詩四首並示諸臣元韻》收錄《皇清文穎》卷八十七、八十八中,其中第二首詮釋與解讀如下:

原詩:

左安門外集鵷鸞,拜賜齊峩日下冠。

寶紵欲尋刀尺制,龍縑仍入畫圖看。

高麗紙砑輕雲母,普洱茶分小月團。

秘笈琅函尤鄭重,敬從學海溯波瀾。

1、左安門外集鵷鸞,拜賜齊峩日下冠。

詮釋:(1)左安門: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面。如果理解為永定門東面的「左安門」,因其距離皇宮較遠,且與歷史記載的「乾隆皇帝駕幸翰林院」不相符合。故而在此詩中,「左安門」應指「長安左門」,一是因為長安左門,位於天安門前的東側,古時又稱此門為「龍門」,或稱「青龍門」,以附「左青龍、右白虎」之意,或謂「孔聖門」,意由孔聖之學而登此「龍門」。二是因為翰林院舊址在今北京東長安街路南側,距長安左門較近。此處的「左安門外」即代指「翰林院」。(2)鵷鸞(yuānluán):鵷、鸞在傳說中都是瑞鳥。比喻朝官、高貴的人或賢者。唐代高適《東平旅遊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鵷鸞粉署起,鷹隼柏台秋。」(3)拜賜:拜謝他人的賞賜贈予。出自《禮記·玉藻》:「大夫拜賜而退,士待諾而退。」(4)峩:峩同「峨」,意為「高冠」。古代大夫以上所服。亦指戴高冕,受爵賞。(5)日下:舊時「日」指帝王,「日下」指京都、京城。唐代錢起《送薛判官赴蜀》詩:「邊陲勞帝念,日下降才傑。」明代高啟《送王孝廉至京省其父》詩:「君言省覲敢辭苦,況是日下非天涯。」(6)冠:在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其中「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此處指官吏的禮帽。

解讀:這一天,乾隆皇帝駕幸位於長安左門外的翰林院,我們這些在京城為官或是在翰林院就職的人濟濟一堂,紛紛拜謝皇帝對我們的封賞與恩賜。

2、寶紵欲尋刀尺制,龍縑仍入畫圖看。

詮釋:(1)紵:指紵絲,又做注絲,即後世所謂緞。光滑、平整、柔軟、亮澤,最能體現絲織物的優點。紵絲在宋,既欠成熟,又不流行。入元,形勢一變,紵絲備受統治集團喜愛,在官府作坊里,紵絲的品格普遍較高,裝飾圖案往往採用多種等級較高的動物紋,還有妝金、妝銀的。(2)刀尺:剪刀和尺,裁剪工具。此處指「服裝的製作。」唐代杜甫《秋興》詩之一:「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3)縑(jiān):雙絲的細絹。《說文》解釋,縑就是雙絲的繒。漢以後,多用作賞贈酬謝之物,或作貨幣。但在此處代指「縑帛書」,是簡策裝書以後的一種用絲織品書寫成的書。縑帛書要比竹簡方便得多,因為縑帛柔軟而光滑,而且書寫時易著墨,幅面大小也可以根據文字多少任意裁切。《字沽》上說:「古之素帛,依書長短,隨意裁絹」,意即如此。帛書的形態,一般是一篇文章為一段,每段疊成一疊或捲成一束,稱作「一卷」。如今的圖書稱「卷」,就來源於此。

解讀:華麗珍貴的紵絲,需要使用剪刀和尺子才能製成高檔的衣裳;綉上龍紋的縑帛,等待畫師在上面繪上精美的圖案。

3、高麗紙砑輕雲母,普洱茶分小月團。

詮釋:(1)高麗紙:古代高麗國所產之紙。北宋陳槱《負暄野錄》云:「高麗紙以棉,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所無,亦奇品也。」此紙多為粗條簾紋,紙紋距大又厚於白皮紙,經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時書寫所用高麗紙,大部分是桑皮紙。清乾隆時有仿製的高麗紙。(2)砑(yà):字從石從牙,牙亦聲。「牙」本指動物犬牙。「石」與「牙」聯合起來表示「犬牙形的石頭」。引申為用犬牙形石頭模擬動物磨牙行為來加工皮革、布帛,使其緊實而光亮。(3)雲母:礦石名。俗稱千層紙。晶體常成假六方片狀,集合體為鱗片狀。薄片有彈性,玻璃光澤。白雲母可供藥用。宋代蘇軾《濠州七絕·彭祖廟》:「空餐雲母連山盡,不見蟠桃著子時。」(4)月團:團茶的一種。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宋代秦觀《秋日》詩之二:「月團新碾瀹花甆,飲罷呼兒課《楚詞》。」清代孫枝蔚《雪中憶吳賓賢》詩:「平生不識孟諫議,何人為寄月團茶。」

解讀:用犬牙形石頭磨過的高麗紙比雲母還要輕盈飄逸,皇帝賞賜給我們的普洱茶,有大有小,有團狀,也有餅狀。那些餅茶中形狀稍小的,就如一輪輪月亮一般精緻。

4、秘笈琅函尤鄭重,敬從學海溯波瀾。

詮釋:(1)笈:本義為竹書箱,多用竹、藤編織,用以放置書籍、衣巾、藥物等。此處代指書籍,典籍。(2)琅函(lánghán):書匣的美稱。前蜀韋莊《李氏小池亭》詩:「家藏何所寶,清韻滿琅函。」此處亦代指書籍。宋代晁補之《引駕行·長春》詞:「待琅函深討,芝田高隱去偕老,自別有壺中永日,比人間好。」(3)學海:比喻廣闊無邊的學問領域。清代趙翼《上元后三日芷堂過訪草堂》詩:「學海迷茫未有涯,何來捷徑指褒斜。」

解讀:皇帝賞賜給我們的書籍,十分珍貴,我們這些大小官員,必將恭敬地學習,從中探究廣闊無邊的學問。

(三)《恭和御制駕幸翰林院賜宴分韻聯句后復得詩四首並示諸臣元韻》成文時間考證

查閱由中華書局2009年出版的《清實錄》,其中記載:「庚午,幸翰林院。……掌院大學士、及翰林官、跪迎。車駕入謁先師孔子。禮成。……大學士鄂爾泰進爵。賜群臣宴。大學士以下、翰詹諸臣、並部寺科道之由翰林出身者,咸與。……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福敏、陳世倌、史貽直、禮部尚書任蘭枝……以次賡續成章。……宴畢,賜樂善堂全集、性理精義各一部,及綺絹茶果有差。上起更衣。復宣示御制七言律詩四章,詩曰:……玉版揮毫盈鳳沼,花瓷賜茗擘龍團。……駕興。隨幸貢院。」裘曰修在其《駕幸翰林院記》中記載:「賜樂善堂文集、性理精義各一部,又名茶文綺及他物有差。上起如清秘堂,群臣趨出候。」

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公曆為1744年11月30日),翰林院修葺完工,乾隆皇帝駕幸視察。當天,翰林院掌院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大學士福敏、陳世倌、史貽直,尚書彭維新、張照、汪由敦,禮部尚書任蘭枝,還有刑部、戶部、兵部、工部等上上下下當朝的各級官員以及當時翰林院大大小小的文官一百六十餘人齊集一堂,恭迎乾隆的到來。乾隆皇帝心情大好,在翰林院大擺筵席,賜群臣宴,賜給每人《性理精義》一部及自己的詩詞集《樂善堂全集》一部。又根據官員等級,賞賜每人數量不等的綢緞、瓜果,還有普洱茶。乾隆皇帝興之所至,向朝臣們展示自己所作的七言律詩四首。其中第二首如下:

瑞旭曈曨靄扇鸞,筵開翰墨會衣冠。

五車四庫從來紀,劉井柯亭取次看。

玉版揮毫盈鳳沼,花瓷賜茗擘龍團。

濟川自古資舟楫,便欲因尋學海瀾。

前文曾提到乾隆寫過一首《烹雪用前韻》的詩詞,該詩是乾隆尚未登基時所寫,其中有「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誇雀舌。」明顯對普洱茶充滿讚美之情。而在此處,乾隆則以「龍團」代指普洱茶,從詩詞中讓我們感受到他對普洱茶的推崇之意。這首詩也是乾隆作為皇帝以詩詞記錄與誇讚普洱茶的重要文獻資料。皇帝寫了詩詞,做臣子的自然要附和。於是,當天參與宴會的大小官員們紛紛作詩唱和。在翰林院擔任左贊善一職的宋楠因此寫了《恭和御制駕幸翰林院賜宴分韻聯句后復得詩四首並示諸臣元韻》這首詩。從這些史料來看,宋楠此詩成文時間非常明確,即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同樣是在《皇清文穎》一書中,收錄了大量的清代官員以《恭和御制駕幸翰林院賜宴分韻聯句后復得詩四首並示諸臣元韻》為題,記錄當時乾隆皇帝親臨翰林院,為翰林院的大小官員們賜宴盛況,大家吟詩作賦。這些詩詞多為奉和酬唱之作,辭藻華麗,內容空洞。但卻為考證普洱茶歷史文化留下可資參考的珍貴文獻。

當時的大學士張廷玉寫有:「共聽簫韶仙樂舉,近瞻黼黻瑞雲團。」大學士史貽直寫有:「法酒擎來仙露潤,宮袍賜出錦雲團。」時任從一品禮部尚書任蘭枝寫有:「宴比傳柑璚醴滿,樂和孤竹紫雲團。」這裡「瑞雲團」、「錦雲團」、「紫雲團」都是代指絲綢錦緞,並沒有提及普洱茶。但左都御史劉統勛寫有:「甘露親從天上得,縱敎凡骨也登仙。」戶部侍郎梁詩正寫有:「譜傳樂府箾韶奏,宴錫官廚湛露團。」

時任正三品副都御史的勵宗萬(即勵廷儀之子)在詩中寫有「拜賜名茶烹鳳餅,捧歸文綺剪花團。」通政使張若靄寫有:「千絲心繭霞成綺,八餅頭綱雪泛煙。」詹事張鵬翀寫有:「防邊小鳳烹清茗,閣外飛鴻散紫煙。」少詹事裘曰修寫有:「光賁尚方雲錦麗,香分仙品露芽新。」編修楊述曾寫有:「香茗分攜甘露渥,青綾拜賜麗花團。」時任正六品中允的董邦達有:「頒來瓊笈兼文綺,捧岀花箋並月團。」

時任翰林院編修的鄒一桂寫有:「茗頒六詔黃金嫩,錦錫三吳紫鳳團。」(這裡的「六詔」即代指雲南)當時還只是庶吉士身份的庶吉士竇光鼐:「資清試酌冰甌茗,氣直欣看玉鼎煙。」庶吉士周孔從寫有:「瑤筐再捧丹霞錦,碧椀新烹紫鳳團。」庶吉士張泰開寫有「裁身宮錦分鴛綺,沁齒天香散鳳團。」

這一系列詩詞中提及的普洱茶,有各種稱謂,如「甘露」、「湛露團」、「鳳餅」、「八餅頭綱」、「仙品」、「香茗」、「龍團」、「月團」、「紫鳳團」、「鳳團」等。前文提到的乾隆皇帝在翰林院賞賜朝臣物品中,《清實錄》里只是簡單記錄了「茶」,並沒有明確就是「普洱茶」。乾隆皇帝當時的詩詞中也只是以「龍團」代指普洱茶,其他朝臣要麼用「鳳團」、「紫鳳團」等代指普洱茶,要麼沒有寫明。

單從這些資料,很難看出當時賞賜的茶品就是普洱茶。幸好還有宋楠在詩詞中明確寫明乾隆皇帝賞賜的是「普洱茶」。如此一來,宋楠的詩詞就為我們的考證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從査慎行、勵廷儀、宋楠等人的詩詞來看,我們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早在康熙年二十年,即距今三百多年的1681年以前,當時產於雲南的普洱茶已被外界所知,並得到雲南地方官員的重視,將普洱茶作為朝貢皇帝的貢茶,進入皇宮大院,成為皇室貴胄追捧的茶品,而且被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作為珍貴的賞品賞賜給朝臣、寵臣。在古代,皇帝的賞賜往往象徵著身份地位和榮耀。正因為此,當皇帝賞賜普洱茶后,査慎行、勵廷儀、宋楠等人極為看重這種待遇,專門賦詩記錄此事,並在個人的詩詞中明確提及「普洱茶」。

二、在古代,茶以新為貴,即使是普洱茶也不例外。査慎行詩中「製成貢茗味芳鮮」的「鮮」字,就說明康熙賞賜給他的普洱茶,是當年新入貢的。張若靄所寫的「八餅頭綱」,前文詮釋過「頭綱」指驚蟄前或清明前製成的首批貢茶。鄒一桂的「茗頒六詔黃金嫩」,更是明確指出乾隆皇帝賞賜的普洱茶是來自雲南的當年頭品春茶。

三、團茶及餅茶本是宋代時期福建一帶製作貢茶的工藝,但到了明代被朱元璋廢除,禁止使用此工藝。但在整個明代,大量軍人或老百姓被派往雲南屯田,大量官員、工匠也進入雲南,團茶的生產工藝便在偏遠的雲南保留下來。到了清代,唯獨雲南的普洱茶在形狀上保留了宋代的團茶及餅茶製作工藝,因此被當時的人以「龍團」、「月團」、「紫鳳團」等稱呼代指。一直以來,人們總是認為有關普洱茶的文獻記載過於稀少,令人遺憾。但是,在卷帙浩繁的文獻中,還有很多是我們沒有查閱過的。這也提醒我們在查找有關普洱茶的文獻資料過程中,不應只局限於「普茶」或「普洱茶」這兩個詞語,還應開闊思路與眼界,根據這些信息從各種歷史文獻中尋找蛛絲馬跡,從而能挖掘出更多的普洱茶歷史文化文獻。

原題為《康熙、雍正與乾隆賞賜朝臣普洱茶考證:暨査慎行、勵廷儀、宋楠等人關於普洱茶的詩詞解讀》,本文經作者及首發平台授權說茶網www.ishuocha.com發布(全文未完)。

作者簡介:詹本林,雲南昭通人,曾撰有《普洱茶流入台灣淵源考證》《晚清狀元郎袁嘉穀的普洱茶情緣》《乾隆皇帝贈送英王喬治三世的普洱茶去了哪裡》《乾隆皇帝品評普洱茶〈烹雪用前韻〉詩試註解》等文稿在《雲南文史》《普洱》《普洱壺藝》(台灣)等刊物發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