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尊重歷史告別雷人,抗戰劇也有春天

滿目的婆媳關係劇,漸漸淡出了觀眾的視野;盛極一時的穿越劇,也成了昨日黃花;備受追捧的宮廷劇,風光不再……風雲變幻的電視劇市場,從來都不缺主角,但能像抗戰劇一般幾十年如一日長盛不衰的,卻鳳毛麟角。

從高大全的抗日正劇,到娛樂化的抗戰神劇,再到多元化的抗戰熱劇,抗戰劇這個特有的電視劇種,在讚揚、批判、打壓、吐槽聲中千錘百鍊,不但收穫了關注,也奠定了自己不可動搖的地位。

抗戰劇三個歷史時期:從正劇到神劇到熱劇

抗戰劇以影像化的形式,藝術地再現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悲歡歲月,長期活躍熒屏。而抗戰劇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都有標誌性作品問世。此間,從「革命英雄」到「戰場真實」,從「革命史詩」到「紅色懷舊」「亮劍激情」「草莽英雄」……不少熱播劇還牽帶出一時的文化流行熱潮,不斷標識著抗戰題材創作的階段性特點和觀念進步。

從此前紅極一時的「抗戰正劇」,再到近年來頻出的「抗戰神劇」,市場化的發展似乎讓很多國產抗戰片漸漸迷失了方向。好在迷途知返。今年江蘇衛視熱播劇《東方戰場》的出現,就為觀眾呈現出了一部值得認真推敲的抗戰歷史教科書,這部被譽為「抗戰第一劇」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被觀眾譽為國產抗戰片樹立新的標杆。

1.抗日正劇演繹傳奇故事,塑造全民英雄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早期的抗戰劇深諳其道。1984年,首部抗戰題材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熱播,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后,地下黨王一民與日寇英勇鬥爭的故事,開啟了屬於「抗戰正劇」的時代。此後的《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等也是聚焦革命隊伍的艱苦卓絕、勇敢頑強,宏大敘事及其主題表達日漸嫻熟,與當時的抗戰電影以及其他紅色主題的作品形成了呼應。

「抗戰正劇」一度也被封為「抗戰傳奇劇」,指的是劇中主角大多在歷史上無原型可尋,根據小說或者時代背景虛構而來。但是,故事發生的背景、人物關係等,都置於抗日戰爭的大環境下,是禁得起推敲的。之所以稱這類劇為「傳奇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主角本身的傳奇色彩。以《亮劍》中的李雲龍為例,圍繞他發生的一系列戰爭事件,都加大了主人公的傳奇色彩,戰爭的刻畫也顯得更加寫意。

進入20世紀90年代,電視業蓬勃發展,抗戰劇也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2001年往後,全國發行的較有影響力的抗戰劇有百餘部之多。《歷史的天空》《我的兄弟叫順溜》《我的團長我的團》《地》《戰神》等作品,在觀眾和業內都享有極高的聲譽。無一例外的,這些劇都是「抗戰傳奇劇」,塑造了李雲龍、順溜、龍大谷等一大批全民英雄。

2.抗日「雷劇」娛樂化背後的價值迷失

《亮劍》等現象級抗戰劇的出現,打響了新世紀抗戰劇在大繁榮大發展的第一槍。而後,隨著市場的介入,越來越多的抗戰劇開始出現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氣,娛樂化創作傾向凸顯,「抗戰神劇」也由此誕生。

「八路軍戰士」像撕魷魚片一樣徒手將敵人撕成了兩半,「鬼子」血肉橫飛,英雄凜然一笑。「八路軍女戰士」被一群日軍侮辱后,騰空躍起,數箭連發,幾十名「鬼子兵」接連斃命。繡花針、鐵砂掌、鷹爪功、化骨綿掌、太極神功輪番出現,取敵人首級如探囊取物。

2012年前後,如此種種「神奇」的鏡頭接二連三出現在抗日題材電視劇中,已經成為電視熒幕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網友戲稱「手撕鬼子」為「橫店(某影視拍攝基地)名菜」,戲稱此類作品為「抗日神劇」,有的還調侃道,「鬼子堅持了八年真不容易!」

事實上,雷人橋段層出不窮透露出的是,這一時期風靡熒屏的抗日題材電視劇越來越類型化。「抗日」逐漸簡化為一種故事背景,其內核被悄悄替換成武俠劇、偶像劇,即使主線仍是「抗日」,武打、槍戰、愛情、時尚、性感等類型元素也統統裹挾進來。

可以看到的是,從《抗日奇俠》《黑狐》到《一起打鬼子》,從銅頭鐵臂、手撕鬼子到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讓人大跌眼鏡的「抗戰神劇」,不僅淪為觀眾茶餘飯後的笑料,更是對民族情感的褻瀆。以抗戰歷史之名行娛樂至死之實,「抗戰神劇」即便能在網路上引起全民關注的熱潮,但也註定不能長久,因為它缺乏最基本的道義和擔當。

2013年5月16日,針對部分抗戰題材電視劇存在的過度娛樂化現象,廣電總局電視劇曾著手進行整治,一定程度上消挫了抗日劇的勢頭,但其市場佔有率仍不容小覷。

3.野蠻生長之後,抗日熱劇推陳出新走向多元化

在經過一番野蠻生長之後,淪為商業附庸的抗戰劇開始反省。借著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抗戰題材電視劇再次成為熒屏上的熱門劇和關鍵詞。經歷了「春去春又回」的抗戰劇,在歷史與美學的框架下做到了尊重歷史,以正確的歷史觀傳遞出了反思歷史、反對戰爭、嚮往和平的主題。

抗戰劇的理性回歸,或許從《東方戰場》可見一斑。作為第一部完整反映14年抗戰歷程的史詩大劇,《東方戰場》不同於此前紅極一時的「抗戰傳奇劇」,該劇主人公在歷史上皆有原型,講述了140餘個真實發生的戰爭事件。「比如《亮劍》中的李雲龍,還有那些傳奇劇中的主人公,都能在《東方戰場》找到真正的人物原型。」

事實上,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抗戰劇的創作和播出就出現了新的可喜景象:《姥爺的抗戰》《兵出潼關》《長沙保衛戰》《紅色》《鋒刃》《零炮樓》《戰長沙》《狼煙遍地》《戰火連天》等一大批抗戰題材劇,都以嚴肅的態度、理性的創作、客觀的敘述、多元的視角直面慘烈歷史,重塑禦寇英雄,致力於拓展抗戰題材電視劇新的視角和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題材相比,今天的抗戰題材劇,已不僅僅局限在單純的打鬼子和武器裝備的對比上,其敘事呈現往往與諜戰推理、懸疑特工、情感交融、慘烈戰爭場面的鋪排等各種元素交織混雜,無論是貫穿全劇的歷史意識和情感的把控,還是故事線索、人物關係的環環相扣、穿插交集,抑或是細節捕捉、影調設置、節奏處理、技術手段的運用……無不挑戰著導演和編劇。

放眼望去,抗戰劇除了像《宜昌保衛戰》《游擊英雄》等這種正面表現抗戰題材的以外,還有像《潛伏》《偽裝者》《紅色》等這種加入情感、動作、幽默、諜戰、懸疑等元素,推陳出新地由過去的單一類型向多元類型突破。

抗戰劇為何能穿越歷史的年輪長盛不衰?

每一年,電視熒屏上都會出現一批又一批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抗日劇曾在2012年達到市場佔有率的巔峰,據《南方周末》的統計,在2012年全國200多部上星頻道黃金檔電視劇中,抗戰劇及諜戰劇就超過70部,而當年橫店影視城共接待劇組150個,其中48個劇組涉及抗戰題材。同年,坊間被戲稱為「抗戰台」的江蘇衛視,黃金檔共播出抗戰劇9部,比例約為41%。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抗日劇幾乎佔據了電視劇的半壁江山。雖然,2013年,廣電總局電視劇曾著手進行整治,一定程度上消挫了抗日劇的勢頭,但其市場佔有率仍不容小覷。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播出的抗戰電視劇達37部,到今年,這個趨勢只增不減。而由於抗戰劇「反雷」聲音漸緊,大量舊劇重複播放,一部十年前的《亮劍》重播時收視依舊高居不下。可見,喊打喊殺的抗戰劇非但沒有退出舞台,反而在影視劇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歸其原因,是製作方、電視台、審查機構多方角力的結果。

1.觀眾捧場

精神訴求:有代入感 有特定的「冬粉」

在「抗戰劇版圖」上,有大量忠實觀眾,他們的人群畫像,構成了「抗戰神劇」的主要生存基礎——生活軌跡和審美傾向嚴重趨同的50、60后。

實際上,在當下眾多的電視劇種類中,抗戰劇可謂是類型最為清晰的劇種。與其他電視劇相比,抗戰劇有著世界觀眾都鍾愛的模式:清晰的正邪陣營對抗、正義最終獲取勝利的結局、生死悠關的劇情、豐富多變的元素。陣營對抗PK,是遊戲常用的模式,也是最容易獲得代入感和快感的模式;以弱勝強、出奇制勝,成為「傳奇性」的看點。於是抗戰劇頻頻出現冷兵器對抗熱兵器的情形,《箭在弦上》、《抗日奇俠》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另外,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因為先天具有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紛繁複雜的人物事件、恢弘磅礴的戰鬥場面等,長期為觀眾所鍾情。尤其是以抗日戰爭為主題的電視劇,講述當下國人熟悉甚至親歷的歷史事件,再現那些激蕩人心的歷史瞬間,具有廣泛的觀眾基礎,代表這一代人的記憶和情懷。

一個基本共識在於,抗戰劇的感染力不僅來自故事講述、人物塑造和場景再現,更來自戰爭書寫與歷史表達所傳遞出來的人民的正義追求與頑強信念。藝術品格和精神價值的雙重實現,才是抗戰劇吸引人、感染人的重要保障。

2.製作方投機商業回報:投入少,風險低,回報高

抗日劇層出不窮,在製作市場上,基本上很難找到不拍攝抗戰劇的公司。之所以如此,在於抗戰劇的投資對於電視台而言,風險小、收益大。首先,抗戰劇是政治絕對正確的電視劇,且有大量的「剛需」(各種紀念日都會有抗戰季的編播安排);其次,抗戰劇類型化清晰,有一批忠實的目標收視用戶;與其他劇目相比,抗戰劇不需要大咖,拍攝時間短,流程簡單,容易速成。投資相對較小,且重播率高,收益高。

同時,又紅又專又有地方特色的電視劇常常會得到政府支援。據某省字頭大型影視傳媒公司的工作人員透露,該司所製作的抗日劇,有不少是來自省委宣傳部的「命題作文」。對於這樣的「命題作文」,政府一般會有聯合出資,資金從500到1000萬不等。

在低投入的同時,抗日劇往往保持著不錯的收視率。例如,因「手撕鬼子」情節廣受爭議的《抗日奇俠》在多地成為收視冠軍,第二輪播出一集200萬,利潤翻倍;熱門抗戰劇利潤率更是普遍達到200%;《向著炮火前進》播出后,吳奇隆的身價漲到50萬一集。

3.演員熱衷錯位發展:門檻低,收入可觀

投資小、收益穩定、需求量大、對演員的依賴程度低,抗戰劇也因此成為對演員門檻要求最低的劇種——不漂亮、不高挑、氣質好,可能其他劇種都演不了,但一般來說演抗戰劇還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很多看上去很光鮮的二三線藝人,也許還沒有你幾乎都沒怎麼聽過名字的抗戰劇演員賺得多,跟觀眾混的臉熟。

根據某些製片人透露,某些二三線藝人,專演偶像劇和生活劇,可能還需要家裡打點提供生活費;而抗戰劇的演員們,只要你夠努力,就有接不完的戲、賺不完的錢。在憑藉運氣、機遇的影視行業,抗戰劇演員可能是最接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那一類。

4.電視台剛需政治任務:既滿足商業性又符合主旋律

在,電視台是事業單位,是政府的喉舌宣傳工具,並非完全市場化的媒體或娛樂平台,擁有相當大量級的政治宣傳任務。今年是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列出了11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重點電視劇劇目,這些新拍電視劇將陸續登上中央電視台及各地方衛視。

此外,建國50周年、抗戰勝利60周年、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幾乎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抗戰、建國、建黨、建軍紀念活動,而電視台必然要播出一大批主旋律的電視劇。相比於家庭劇、情感劇等類型,抗日劇的購劇價格相對低廉,也成為電視台引進劇集時的重要考量。滿足商業性和主旋律雙重需求的,非抗戰劇莫屬。

5.總局鼓勵題材優勢:披上「抗日」外衣更易通過審查

在,拍攝抗日劇是最安全的選擇,因為審查容易通過。它們大多以謳歌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事迹為主,按照電影電視審查制度制定的規則,這些題材歸屬為紅色檔,立意百分之百正確,離奇的情節至多是技術性問題。

因此,在「抗日」主線的掩護下,劇集們紛紛裹挾了情愛、槍戰、武打、超能力等類型元素,在「抗日」的故事框架下,內核早已向言情劇、武俠劇、玄幻劇等領域轉向。令人遺憾的是,也正因如此,殘酷的歷史事實、英勇的抗戰行為,在這樣的包裝機制下淪為了雷人爆點。

抗戰劇生存法則:回歸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從時代文化建構的高度來看,反映歷史和時代的本質真實、塑造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滿足普通觀眾的審美期待,始終是抗戰劇創作生產的努力重心。新世紀以來抗戰劇呈現出了兩個重要的趨勢,一個是嘗試克服早期抗戰劇在人物形象、藝術表現、故事講述上的種種不足;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則是,抗戰劇創作受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出現了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氣,娛樂化創作傾向凸顯。

如今,看似風光無限的抗戰劇,實則暗流涌動,危機四伏。靠賣情懷、靠政策傾斜、靠娛樂大眾,可以盛極一時卻難風光一世。可以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

1.切忌以抗戰歷史之名行娛樂至死之實

抗戰劇弘揚紅色文化本是題中應有之義,個中的理想與信念、執著與奮鬥、犧牲與擔當也不言自明。無論何時,不能忘記的是,只有真實才有生命,只有尊重歷史才能得到良性的傳播。一些陷入鬧劇的抗戰劇,已然丟棄了戰爭題材和歷史題材的傳統文化底蘊,徒有誇張、扭曲、戲謔的展示,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的教益悄然退居幕後,藝術的真實和藝術的感染也成了空洞的說辭。

這種淪為商業附庸的抗戰劇,不能有效擴展創作空間,只會讓創作者愈加短視,在題材經營和手法創新上缺乏耐心,一步步走向同質化。倘若以抗戰歷史之名行娛樂至死之實,給觀眾的歷史認知和文化認知帶來負面影響,這種電視劇即便很火,也註定不能長久,因為它缺乏道義與擔當。

2.從「小歷史」中挖掘人文情懷

寄寓於「小歷史」中的人文情懷,是未來抗戰劇緊密聯繫觀眾的重要紐帶。大歷史綿延不絕,恢弘開闊,是我們培養歷史認知的重要依據。與之相比,凝結在個人身上的小歷史,更為個性、生動、多樣,能夠傳達出微妙的時代表情、歷史神韻和社會氣息,也是歷史題材作品吸引觀眾的重要緣由。

創作者若能靜下心來,投入更多精力到人物塑造上,以小見大地挖掘開發,從史實中打撈特色鮮明的人物和故事,並且深入人性深處,相信可以賦予作品更多的理解維度和闡釋空間。抗戰劇的創作創新不僅要從內容上著手,也要重視藝術手法問題。當前的一些創作者對小歷史不屑一顧,創作之路越走越窄。事實上,真實歷史中所蘊含的複雜命題,還遠遠沒有挖掘充分。

3.亟需回歸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對於創作者來說,抗戰歷史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篡改,任意而為。國讎家恨、生死存亡、敵我對決,這些是抗戰題材文藝作品吸引人的重要內核,但為了吸引人,違背歷史事實地大肆渲染、拼貼、嫁接,已經構成當下抗戰劇創作的潛在風險。要擺脫這種創作風險,走出創作誤區,培育抗戰劇的紮實之作、誠意之作、精品之作,必須回歸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重拾人文情懷,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真實是歷史的贈予,對抗戰歷史有總體性的把握,對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最基本的判斷,無論何時,這一創作起點不能模糊。

抗戰劇,我們真的需要嗎?

抗戰劇,我們需要嗎?這應該是需要解決的首要之問。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但是,我們需要怎樣的抗戰劇呢?《亮劍》可以說是抗戰題材影視劇的巔峰之作。劇中,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鐵血丹心與人世常情、鬥智與斗勇、友情與愛情交相輝映,令人稱快。在這樣的影視作品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抗日戰爭的殘酷性,也能夠看到軍民的奮力抵抗精神,還能激發人們的凝聚力,反思戰爭,杜絕戰爭重來。如此抗日影視劇才是我們需要的。

綜上所述,抗戰劇既是面向戰爭與歷史的表達,也是面向藝術與審美的創造,更是面向時代與人民的傳播。作為這個時代重要的文化產品之一,抗戰劇必須承擔起文化傳播、價值引領的作用。只顧收視率,一味迎合觀眾市場,滿足於數量而忽視質量,為眼前利益放棄長遠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掘墳墓。唯有用好作品感染人、鼓勵人、引導人,抗戰劇才能大有可為。期待有更多優秀作品傳達出我們對抗戰歷史的敬意,熔鑄起民族自強向上的昂揚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電視劇回眸盤點:

電視劇盤點(一):從高智商到高顏值,國產諜戰劇開啟新「套路」

電視劇盤點(二):解碼仙俠玄幻劇的三重夢境

電視劇盤點(三):宮廷劇不應止於後宮爭鬥

電視劇盤點(四):《士兵突擊》之後再無現象級國產軍旅劇

電視劇盤點(五):青春偶像劇何時不再傻白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