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青州畫廊聯盟名家推薦]石齊

【人物名片】

石齊,1940年生於福建福清,1963年畢業於福建工藝美院,1976年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原北京畫院藝委會副主任,國家畫院研究員,北京石齊畫院院長。主張繪畫藝術形態三象(具象、印象、抽象)並舉的理論,歷經數十年探索創立了「三象合一」畫風。

石齊畫、油畫、書法、雕塑皆精,從1972年成名至今,其作品深受社會讚譽,創辦新畫畫家班,近十多年來潤育學子逾千名。成立北京石齊畫院,特聘畫家100名,下設河南新鄉、江蘇淮安、山東青州、重慶、深圳、北京宋庄新畫基地。

在國內外出版畫集30餘種,舉辦個展30餘次。其中包括由文化部等主辦的石齊國畫展、由文聯等主辦的石齊油畫展及萬達集團主辦的國內外10次畫展。石齊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等四個組織頒發的世界和平獎,及法國盧浮宮藝術沙龍展金獎,兩次榮錄美國國際美術家協會權威發布的畫國寶級大師排行榜十名之一。建有石齊美術館(煙台市政府建造),北京石齊畫院美術館(三里屯soho)。石齊藝術沙龍(琉璃廠文化街)。

福州新聞網記者 邱陵 實習生 鄭旭

石齊

2017年7月28日,闊別福清32年之久的石齊,踏上家鄉土地的第一句話便是:「久違了,老家。」

此次回鄉,本不在他今年初制定的計劃內。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應福清市委、市政府邀請,他從河南新鄉趕來,將歷時兩周創作的一幅《華夏河山》畫作贈予海警「福清艦」。因此,開啟了為期一周的故鄉行。

福州新聞網《閩都大家》欄目記者日前在石齊下榻的酒店對他進行專訪。一頂標誌性的鴨舌帽、一件深色的格子襯衫、一口親切的福清鄉音,一下子拉近了這位著名畫家與記者之間的心理距離。

《霸王別姬》

他30多歲成名,業界稱70年代屬於石齊,《迎春》《潑水節》《活到老,學到老》等經典之作奠定他在傳統畫界的地位。

順風順水之際,許是秉承家鄉人愛拼敢闖的特性,他摒棄傳統章法,勇於探索創新,三十年如一日地追求「三象合一」的新畫風,終成開宗立派大家。

石齊有一枚特殊的印章,上刻「一畫白髮」四個字,對於石齊來說,追求畫的革新,已然成為一種習慣和本能,儘管要忍受多年不被看好的寂寞,石齊卻說:「要為畫革新,要畫出一幅好畫,不白頭髮怎麼能成?」

《輝光無限圖》

2012年,他在法國盧浮宮舉辦個人畫展,法國美術家協會破天荒地授予他「法國盧浮宮藝術沙龍獎金獎」。該獎項100多年來從未頒給人。法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米歇爾·金評價石齊:「把西方繪畫語言和東方藝術融為一體,對整個繪畫藝術的發展貢獻很大。」

影影綽綽的人形、斑駁錯落的光影、朦朦朧朧的意境……與他創作的那些常人難以看懂的畫相比,他善於用通俗易懂、淺顯直白的話語闡述自己的藝術觀,在「接地氣」的同時,令人豁然開朗。

《孔雀》

家鄉是他心間最柔軟的部分。今年5月19日,福清美術館正式開館,遠在北京的石齊聞訊欣然題寫館名寄來;此次回鄉,他專程前往美術館參觀,高興地與自己題寫的館名合影,並揮毫寫下「融情夏意」四個大字。他說,若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在家鄉辦作品展,為家鄉的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1972年《迎春》

憑《迎春》一舉成名,圓孩提時代「畫家」夢

石齊成為專業畫家是在1976年調入北京畫院時。但他成名卻早於此,1972年,他創作的一幅《迎春》,反映知青養雞的農村生活,被選入1973年首屆全國美展,以明艷的色彩備受關注和好評,從此一舉成名。

回顧自己的學畫生涯,石齊坦言「不夠痛快」。

《水鄉印象》

現年78歲的石齊,出生於福清鏡洋鎮洋下村,絲毫沒有翰墨詩書的家族背景。父親石賢知、母親鄭香山妹均為貧苦農民。三、四歲的時候,沒有老師,也沒教材,他就迷上了畫畫——在那時候,還只能稱為塗鴉。

趁著放牛,他拿著木棍滿地滿牆地畫,直到念東張國小,10歲的他在一次全校繪畫比賽中得到一等獎,東張劇團請他去描繪閩劇《白蛇傳》的布景,被小夥伴們冠以「小畫家」的雅號,從那時候起,他就立志以後要當畫家。

1956年,石齊從福清二中國中畢業后,報考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卻名落孫山。同年,考入福清華僑中學高中部。由於好畫心切,石齊念高一時就自動退學,在家自學繪畫。閑來興起,還用油彩自製家庭壁畫,顯示出不走尋常的個性。

《喜瑪拉雅的主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石齊的人生方向。有一天傍晚,天正下著瓢潑大雨,高中一位要好的同學踩著泥濘的土路,來到石齊家裡,渾身濕透,從包里掏出一張廈門鷺潮美術學校(后改為廈門工藝美術學校)的招生簡章,囑他趕快報考,馬上就截止了。

因為時間緊張,母親連夜出門,跑遍全村,總算借到9元錢,石齊就揣著這筆錢如願考上了。五年半的學習期間,他學得很「雜」,國畫、雕塑、陶瓷、油畫、素描、水彩、水粉,甚至刺繡,他都涉獵,但他最喜歡的仍是國畫、油畫。

1965年《家鄉變江南》

可是,由於特殊的時代環境,工藝美術與繪畫「涇渭分明」,石齊的真正愛好只能深藏,偶爾手癢就偷偷地畫。所以,這五年半對於石齊而言,著實不夠盡興。

1963年石齊大專畢業被分配到北京二輕裝潢設計研究室。骨子裡愛畫畫的石齊,對工藝美術設計絲毫不感興趣,把業餘時間都用來作畫。他還常去故宮博物院臨摹古代先賢的作品,或是去中央美院和師生交流,從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積累。

《羅漢宮》

那時,門衛看到石齊天天往故宮跑,對著牆和建築塗塗畫畫,出來遲了,還會專門為他延長一會,算是對他勤奮學畫的鼓勵。此時,石齊開始為自己尋覓良師。1971年,他發現國畫大家黃胄的新疆題材的作品別開生面,於是將8張速寫照片寄給了黃胄。黃胄對他的速寫很肯定,遂收他為徒。就這樣,石齊的水平在良師指點下得以飛躍。

除了《迎春》,1976年的《活到老學到老》,畫面上董必武坐在沙發里,面帶微笑,拂卷閱讀,這幅人物畫當年參加北京畫院迎春畫展時,董必武夫人前往看畫,曾感動得慟哭;1979年的《人人都在幸福中》,又名潑水節,反映1961年周總理參加潑水節的場景,參加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並獲得銀獎。

1979年《人人都在幸福中》

石齊說,當年為了創作這幅作品,他在雲南足足呆了三個月,了解當地民情,收集素材,潑水節熱烈歡愉的場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帶回寫生稿上百幅,歷時6個月創作而成。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點評,在這幅畫里,石齊努力突破傳統人物畫中人物安排的程式,克服傳統筆墨色彩比較單薄的弱點,使畫面有宏大感和厚重感。

當年,《人人都在幸福中》在全國美術界引起轟動,被譽為「70年代是石齊年代」,此畫展覽后被美術館收藏。

1997年《頌長城》

退隱畫壇探真諦,開創「三象合一」的創作理念

上海世博會期間,在世博中心一樓大廳擺放著一架被稱為和諧之聲的外殼藝術鋼琴,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彙集了全球頂級鋼琴製作工藝,並與當代彩墨藝術相結合的藝術鋼琴。

在鋼琴的外殼上,由全世界超過40多種不同種類的稀缺木材,全手工鑲嵌和拼接打造而成,堪稱世界孤品。這架鋼琴,由德國頂級鋼琴公司歷時四年製造而成。而鋼琴表面的水墨畫——孔雀則出自石齊之手。

說起這幅創作於1989年的作品,石齊告訴記者,他從1980年開始畫孔雀,這幅應該是一張代表作,它綜合運用寫意、工筆、抽象和表現等技法,是對傳統畫的「革新」。

2017年7月28日,石齊(左三)在家鄉福清鏡洋鎮省親。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沿著70年代的傳統老路走下去,他會輕鬆續寫自己人物畫的成功與聲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充滿挑戰的探索之途。

「藝術家不應該關注市場,應該給後人留下更多優秀作品。」石齊說,「有些畫家註定要孤獨和失去。」

早在1980年,石齊在《美術報》就提出了繪畫藝術形態有三象——抽象、具象和印象。三象各有優點,要真實就具象,要似與不似就印象,畫面沒有物象的就抽象。從此,他致力追求「三象合一」的新意境,且一發不可收。

2017年7月29日,石齊向海警「福清艦」贈送畫作《華夏河山》。

進入80年代,石齊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整整5年,他都在和自己較勁,不再畫傳統的畫,每天除了信手畫15幅連環畫外,就是在宣紙上把原來的畫拆散、改裝、分化,從多方面尋找水墨與色彩的融合之法。這時候,他已經領悟,藝術的本質不在於生活的表象,而在於個性和鮮明的表達。

但是變革始終是不容易的,很多畫家也嘗試著對畫進行變革,但因為突破不了自身的局限而回到原點。石齊坦言,這五年,他沒有畫出一幅讓自己滿意的作品,身邊也有無數的同行好心勸他回歸傳統,都被他當成「耳邊風」。

2017年7月30日,石齊參觀福清美術館,揮毫留下「融情夏意」四個大字的書法作品。

實際上,他對於畫的思考要遠深於大多數畫家。他說:「畫在外國人看來千篇一律,因為風格太像了。我們需要革新,需要有更多個性的東西在裡面。」在他看來,創新畫是「點自家燈火」,因循守舊是「老牛拉破車」,唯有轉型才是畫登上世界舞台的出路。

當然,石齊也曾一度迷惘,想過放棄,特別是遇到好友、同行的不理解。但在關鍵時刻,骨子裡的傲氣又展露無遺,「我告訴自己,福清人闖蕩世界,就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我不做出一番成績,絕不回家鄉。」

90年代,石齊熱衷於裝飾和表現主義的藝術特點,兼作油畫、雕塑、書法。而改革開放后,西方藝術被大量引入。畢加索、米羅、波洛克等人的作品,把他朦朧的變革思想給激活了。

「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

同步地,這種摸索也是到了90年代以後,才逐漸開始清晰,他順勢提出自己「三象合一」的完整理論體系。其學術價值在於把傳統水墨筆法與現代派色彩相結合,豐富了畫的語言,並強調個性化的風格,成為當代畫創新型的樣本——他把這定義為「新畫」。

1994年,石齊回福建老家的海邊寫生,回來后創作了反映惠安女勞作場面的畫作《輝光無限》,畫面中變換、交錯、融匯后所呈現的大視覺效果,正是石齊所追求的。這是石齊向現代藝術邁進的重要一步。

石齊老師在創作。

之後,石齊漸漸把自己的創作理念融入與創作之中,並創作《獨尊圖》《白蛇傳》《羅漢宮》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作品。

進入21世紀,他的創作更加自由。他把傳統的筆墨第一轉化成結構第一,作品中越來越忽視主題,忽視所謂的內容與意義,而更注重視覺的表達和意境的抒發。

他成功了!2012年,石齊6個不同時期創作的50多幅油畫及畫在法國盧浮宮展出,得到權威認可后名聲大震,其作品的收藏價值也水漲船高。

在變革中繼承,開班培育新畫接班人

進入新世紀以來,石齊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雖然他歷經跋涉開闢了一條自己的新畫之路,但他更願意看到現代畫的百花齊放。

「石濤有言『筆墨當隨時代』。」著名收藏家郭慶祥曾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石齊的傳統畫創作已經達到了高峰。但那些大多是任務畫,獨立性不足,缺少獨特的藝術個性。幸運的是,作為一個敢於引領時代的藝術家,石齊較早地覺醒了。」

石齊認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是不斷創新、刷新和引導審美,一定是超前的,而不是跟著他人的意見去繪畫。

石齊在創作

為此,他從2009年開始辦新畫班,希望更多的畫家在現代水墨領域走出自己的路。他每期招收30-50名學員,年近八旬的他親自授課、示範,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三象合一」理論推廣到實踐中去。

同時,他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不斷從題材、構圖、色彩和筆墨技法上追求突破,在各方面為畫注入新鮮元素,同時又將這些新鮮元素不斷整合、消化。

對於新畫的底線,石齊有著清醒的認識。「無論怎樣借鑒西方,『新畫』作品中,畫的基本技法要佔60%以上,其他藝術形式最多佔40%,這個尺度一定要把住。」

石齊老師授課。

事實證明,石齊的新畫得到越來越多中青年畫家的認同。目前,他已經開辦了15期培訓班,每次全場幾乎座無虛席,畫班實行終身制,迄今為止有1000多名學員,遍布全國各地。

石齊笑著說,以往畫班吃飯的時候,往往都要擺上個十來桌。後來,有人嫌這樣吃飯不夠講究衛生,因為有的學員即使生病也堅持前來聽課。從那以後,畫班吃飯便改用盒飯。雖是個小插曲,卻也從側面反映了畫班受歡迎的程度。

石齊老師

2016年7月30日,「北京石齊畫院」在北京琉璃廠石齊藝術沙龍(汲古閣)成立。石齊在現場表示,畫院將長期致力於創新與公益,積極與同僚一道「拉著傳統往前走」,「打造畫新傳統」。

為什麼要辦個新畫班?石齊把目光投向窗外,緩緩地說,「現在改革畫的人還是太少了,成果也少,所以我再忙也抽時間來辦這個班,畫的花非常美麗,可要發揚光大必須要有新畫。」他堅定地認為,通過數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新畫必將成為引領世界藝術潮流的旗幟。

石齊老師作畫

【各方評說】

邵大箴(著名美術理論家):畫界的朋友對他作品的褒貶,我早就有所聞。所以每當有機會看他的畫,我總是認真仔細地看,認真仔細地想,以便作出自己的判斷,不受別人的影響。暫時撇開對石齊藝術成就的評價不說,我覺得在當下美術界,象石齊這樣能引起爭議的畫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許多畫家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人們對他們的作品很淡漠,那倒是讓人憂慮的事。石齊作品引起不同意見的爭議,說明他思考的和實踐的,觸及到了大家最關心的課題,觸及到繪畫語言的本質。石齊的創作既不同於傳統的畫,又不同於西畫,創造了自己特色的風格,這正表明他畫風的成熟。

殷雙喜(著名美術批評家):在石齊筆下,黑白關係轉化為色墨關係,他運用畫的筆墨意念來駕馭色彩,將傳統色彩的平塗、填空、渲染,轉化為直接性的抒情寫意表現,這就大大豐富了畫的表現能力,而又不同於缺乏筆墨意念、著眼於光影造型的西方寫生色彩系統和平面並置的裝飾色彩系統。

小山重疊金明滅

張曉凌(國家畫院副院長):現在回過頭來看,石齊不斷探尋、實驗、超越的藝術實踐,幾乎是二十多年畫變革史的一個縮影。從這個意義上,許多美術史家、批評家將其列為當代開拓性的畫大家。我認為,這個榮譽石齊是受之無愧的。

在石齊的語言世界中遨遊,我們既可以領略筆墨變化的神奇,亦可觀賞到光色交融的魅力,既能在線條詭奇的變幻中體味傳統的遺韻,又能在大墨色的衝撞中感受表現主義的力量。說石齊的語言具有觀代性。是因為他不僅大大地擴展了畫的語言,而且也和西方現代繪畫語言大相徑庭。在超越中西的基礎上,創造石齊式的語言形態來,才是石齊繪畫語言現代性的要旨所在。石齊所追求的,是通過對人性之美好的描繪,對個性弘揚,來體現人文關懷意識,因而其境界博大而熱烈。

楊心菲1992年作

奚耀藝(藝術家、獨立藝評人):「創新」已經成為社會各個領域謀求發展的基本要素。已是藝術大家的石齊卻繼續在畫創新道路上進行新的探索和超越,並提出了新畫之說。

在他一些作品畫面中少了耀眼的大色塊,多了纏綿的筆墨情趣;少了充滿衝突的張力,又多了格調清新的畫意詩情。如《家園》《採茶圖》《倚墨荷》等這些作品,內容上充滿著對傳統人文情懷的回歸,但是畫面表現卻處處體現著時代的精神和氣息,作者的創作心境和原創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真誠的表達。

醉瑤台2013年作

【代表作品】

1972年創作《家鄉變江南》《迎春》等,一舉成名。其中,《迎春》同題畫作先後被天津藝術博物館、美術館收藏。

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巨幅創作《潑水節》參展,又名《人人都在幸福中》,獲二等獎,被美術館收藏,該作在全國美術界引起轟動,影響深遠。

1997年,《頌長城》巨幅創作歷經兩個月,被馬來西亞第一美術館收藏。

出版有個人畫集《石齊畫集》《石齊畫》《當代美術家石齊》《石齊繪畫》《石齊藝術》和專著《石齊先生的藝術世界》等30多部。

文章均源自作者原創稿件及互聯網篩選,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註明來源。若因客觀條件所限未知原始出處或作者的請原創人與我們編輯聯繫及時標註或刪除。青州畫廊聯盟(qingzhouhualang),歡迎添加關注!

推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