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教育與社會發展

教育與社會發展

社會是以共同物質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繫的人們的總體。

社會的構成要素有三個方面:自然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研究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問題,也就是研究教育與自然環境、人口、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基本聯繫或關係。社會各要素對教育的影響和制約問題,即表現為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教育對社會各要素所產生的種種作用,即表現為教育的社會功能。

教育發展受社會方方面面因素制約,包括三層含義:

①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事業的規模與數量;

②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及相應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對勞動力的規格、質量有著特定的要求,這就決定著教育的結構、內容以及目標;

③社會生產力及其政治經濟制度還規定著教育的社會階幺及,性質、發展方向等。

唯物辯證論認為:人口因素、地理環境和物質生產方式是影響社會歷史進程的三大因素。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一定地區、具有一定數量、質量與結構的人的總體。

人口的基本特徵包括人口的數量、質量和結構。這些基本特徵與教育都是相互影響的。

命題點1:教育與人口發展的關係

(一)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模

(1)一定的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影響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人口數量決定著教育需求的大小,因此也就決定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規模。人口的增長需然要求擴大教育的規模。

人口增長率過高使得教育經費和師資質量的平均水平降低;學齡人數增長使得班級人數增加,影響教育質量。人口增長還制約和影響著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和戰略重點的選擇。

(2)教育影響人口的數量,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之一

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很多,發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認為是長遠起作用的手段。一些人口學家研究后得出的結論是:多體國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有人在拉丁美洲做過的有關調查表明:有工作的婦女生育率低於家庭婦女;有專業知識的婦女生育率低於一般農村婦女:受過中等程度教育的婦女的嬰兒死亡率低於文盲婦女。在的有些調查資料中也反映罔樣的傾向。

(3)教育的發展能起到控制人口增長的作用

,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需然與對勞動力文化要求的提高相關,因此它就刺激了家庭對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撫養兒童的費用,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轉化的過程已證明了這一點;

第二,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改變人們傳統的「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生育觀和家庭觀;

第三,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婦女就業的機會,提高了婦女養育兒童的能力。

2.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人口質量是指人口身體素質、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其中身體素質包括遺傳素質和健康狀況兩個方面,是人口質量中的物質要素。文化修養包括人們的知識水平、智力發展程度和勞動技術水平。道德水平包括人們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和合乎社會規範的社會品質等。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質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質量是一個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質綜合發展水平的概念。

人口質量對教育質量的影響表現為間接和直接兩個方面:

①直接影響是指人口已有的水平對教育質量的影響;

②間接的影響指年長一代的人口質量影響新生一代的人口質量,從而影響以新生一代為對象的學校的教育質量。

反過來,也容易理解,國家的教育水平需然通過個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來體現,而個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在人口的素質上,包括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從宏觀上講就是人口的質量。

另外,從人均國民收入與教育需求的角度也能夠體現教育與人口質量的聯繫。人均國民收入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客觀標誌,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國家和地區人口質量水平,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需求則以教育投資量來衡量。很多數據表明,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比重是隨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而提高的。換句話說,個人的收入提高了,有了對精神層次的追求,往往希望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會對自己再教育進行投資,因此,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反過來,教育的發展,也會促使人們素質的提高,使得人口質量提高,從而促使科技的發展,促使生產力的提高,最終表現在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指標的提升。

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人12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

報告」的資料顯示,15歲以上國民受教育年限僅為7.85年,2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42年,兩項平均仍不到國中二年級水平,與美國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韓國低近4年。

國民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接受高層級教育人口比例過低和國中以下學歷人口比例過大。而在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佔比例較高。如美國和韓國,25~64歲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別佔87%和66%。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分別佔35%和 23%。相比之下,2000年25~64歲人口中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只佔18%,受國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佔82%,受國小及國小以下教育水平者比例高達42%。每百人中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數不足5人。

3.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人口結構包括人口的自然結構和社會結構。自然結構指人口的年齡、性別等;社會結構指口的階級、文化、職業、地域、民族等。

,人口年齡構成制約各級教育發展規模與進程,影響教育的宏觀決策和戰略決策。人口的年齡結構會影響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結構中的比例。

第二,人口的社會結構對教育的影響則更為顯著。在階級社會裡,人13的階級構成直接影響著受教育權的分配。

第三,人口就業結構制約學校教育結構。所謂就業結構是指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就業人員的構成。教育結構指各級各類學校、各種專業教育的構成。近年來,人口就業結構的變化表現為向服務業轉移;向智力勞動轉移;從一般技術向高新技術轉移。

第四,人口地域分佈制約學校布局。人口的地域分佈制約著學校的布局,同時也制約著教育質量。人口地域分佈還制約著教育效率,一般來說,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區,教育相應地比較發達;人口密度稀疏的地區,常常出現學校布局不夠合理的情況,進而影響教育經費的充分使用,影響教育效率的提高。

4.人口流動對教育提出挑戰

人口流動種類:一是城鄉之間的流動;二是國內貧困地區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流動:三是不發達國家與經濟發達國家之間的流動。

(二)教育對人口的作用

1.教育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性別、文化、職業、城鄉、流動)

①教育有助於改變人口的性別結構,保證男女性別比例的自然平衡;

②教育可以改變人口的文化結構和職業結構;

③教育有助於人口城鄉結構的改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任務很重,至少需要最終從農村中轉移出至少5億以上人口:

④教育有利於人口的遷移。受教育程度與人口遷移成正相關,即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的遷移傾向越強烈。在農村,從文化程度與勞動力轉移的關係上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每百人中有9.2人轉移,依次分別是國中每百人8.3人,國小每百人4人,文盲半文盲每百人僅1.5人。教育可使無序流動變為有序流動,使人口結構趨於合理化。

2.教育具有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的功能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質量。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質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現在對青年一代的培養,其次還表現在對成年人的教育上。

3.教育控制人口數量(需求+費用,觀念)

教育事業的發展刺激了家庭對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撫養兒童的費用,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能改變人們傳統的「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和家庭觀;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的人更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也增加了育齡婦女的就業機會和就業需求,減少了生養子女的時間和精力。

本文選自新東方在線論壇。

本文關鍵字: 教育知識與能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