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透視小鮮肉丨對話金元浦: 酷之秀,文化事件與案例研究

對話金元浦: 酷之秀,文化事件與案例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會長、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金元浦先生訪談

對話人:金元浦 曾繁文

原文發表於《四川戲劇》2016

曾繁文:金先生,你好。非常感謝你接受我們的訪談。從上一世紀末開始,你和陶東風等一起成為「文化研究」的倡導者。你們從2000年開始主編《文化研究》輯刊,2004年,你有主編了《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河南大學出版社)一書,2005年,你又和陶東風一起主編了英文本《文化研究在》,在新加坡出版。其間經歷了眾多的批評、爭論和對話。十多年來你也一直組織學生們進行案例研究,從討論《大話西遊》至今已有300個以上的案例在你的課堂上討論過。我參加了其中一些討論。我們這些同學們互相辯論,課堂生動,討論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性,常常給我們以驚喜和啟發。我在討論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幾年你又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中一本《文化百態——》是關於當下文化研究的,你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系列文化現象,你首先觀察了這些年文化的「藝術事件」你怎麼看待這一系列「藝術事件」?所謂事件的含義是什麼?

金元浦:新世紀十餘年,是當代文化史上變革最快的時期。與文化現實關聯最密切的文化研究也成為最前沿、最語境化的學術之一。在這樣一個劇烈變革的文化轉型期,時尚一浪一浪高速變幻,湧現了一大批令人目眩的「文化事件」、「藝術事件」。「事件研究」的範式是當代世界哲學大力推動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以改變過去不接地氣的空中樓閣的慣有研究套路,更多地關注現實的變化。

從當代高新科技助力電影創意的《阿凡達》到《速度與激情》,科技與文化的密切結合,催生出嶄新的文化藝術新類型、新業態。文化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大跨度與新變化;從公共領域私人化看今天媒介素養的缺失,到消費時代人們凝眸時裝的反思,從中我們透視消費社會的媒介的意識形態。「男色」的背後是什麼?究竟是誰製造了「男色」?「偽娘」的性別身份錯亂,該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網路泛惡搞時代中的惡搞現象該怎樣分析?亞文化視野下的草根行為藝術給我們什麼啟示?還有「鳳姐」、「芙蓉姐姐」「犀利哥」以及淘女郎和麻豆族,他們都展示了我們時代的文化的新貌,揭櫫了一個審丑時代的「酷之秀」。

曾:的確,這些年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少新的情況,我認為這在文化的巨大轉型期發生是很正常的。人們的觀念在變化,社會的分層在加劇,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在角力,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衝突在所難免。這些矛盾必然反映到文化藝術領域。那麼在你看來什麼是審丑時代?

金:在當下世界美——優美、秀美、雅美、艷美、甜美、精美、媚美、諂美——超級泛濫的「美之膩」時刻,人們在審美過度疲勞之中,開始了大規模的審丑關注,酷之秀大行其道。過去一切美的固有標準都在被解構、被顛覆。過去幾年,人氣滿滿的網路紅人「鳳姐」受到眾多媒體追捧,大批市民爭看「西洋景」,今天「江南styie」走紅全球,騎馬舞風靡;過去「芙蓉姐姐」在網路上嶄露頭角,大紅大紫,其後「犀利哥」獨標一格,走紅江湖;前有「流氓燕」、「木子美」等審丑實踐,後有「惡搞」彰顯為「藝術」,成為流行的審丑時尚;「男色」則是投向「小女生」的酷扮,是當下媒介策劃的精心建構;「偽娘」的幻象發展至極致,打擊著雄美、壯美、崇高、粗獷的過往時代的美學信仰,而網路熱詞和詩詞混搭則成了一種常態的網路「夜餐」。

曾:我們時代的這些現象或事件包含了一種什麼含義,審丑是一種對我們固有美學觀念的破壞和褻瀆嗎?

金: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審丑看成是對人類美學觀念的褻瀆,其實,審丑一直伴隨著人類走過漫長的歲月,沒有審丑,就沒有審美,只不過在社會巨大轉型的歷史時刻,這種範式危機時刻的「反常」突破了人們在常態範式時期形成的心理預期或審美習慣,故而大驚失色或者憤憤不平。而後時代的「新新人類」則將這一切審丑敘事視為「平常」。

從另一個角度看,酷所代表的文化是一種流行文化,如韓國影片《來自星星的你》,它就是一種與當今全球文化密切相關的文化藝術現象,也是市場條件下一種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式,充滿時尚感、新穎感和情感刺激。如韓流與酷韓國,酷日本與哈日一族。它採取浪潮式起伏運行的方式,有著明顯的青年亞文化特色,它遵循「時髦引領——時尚蜂起——激情時狂——跌落無聞——時尚再起……」的現代市場運行法則。

曾:在當代酷之秀中,身體的轉向與凸顯成了我們時代最重要的時尚風景線。它究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

金:在當代文化研究中,身體的轉向是一個重要的現實。身體的解放成了地球打開的潘多拉的盒子,消費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唯一的神話」(鮑德里亞語),開啟了消費身體的新時代。女性的身體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火熱、最昂貴、最緊俏,也最殘酷,甚至最卑微的「消費品」。遍布世界的選美大戰和全球女性的「苗條的焦慮」,不斷讓整個世界的精神罹患「焦慮症」。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將消費社會中人們所遭受的精神危機和媒介對主體意識的建構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消費社會中,人們現實的需求被不斷膨脹的內在慾望所取代,在一種假象的幸福中得到僅是空洞的滿足。消費的慾望由媒介製造的符號激發,媒介創造了一個超真實的世界,在這個超真實的世界中,人們所消費的只是媒介所承載的象徵性的意義。時尚文化Lady Gaga的偽個性,消費社會中的芭比娃娃,在大眾文化的場域中,時裝作為時尚的典型代表,不僅是個性的張揚,在消費社會的魔咒下,它也可以成為異化的工具,造成一種更深的沉淪。婚戀網站無疑是我們時代最火爆的「甜蜜產業」,它在大地迅速崛起與突圍;而奢侈品消費文化則彰顯「人類新需求」——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的、心理的、文化的、時尚的「新需求」, 都要求我們進行歷史性的深刻反思。

網路遊戲在這個空間中也佔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隨著玩家數量的逐漸增多,網路遊戲中植入了越來越多的廣告,遊戲產業快速發展,成為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部類。在網路遊戲重塑的世界中,人們在尋求現實的需求和虛擬的生產力之間的契合。它彰顯了在網路空間的內在機制的操控之下,虛擬主體註定獲取的只能是一種漂浮的身份。

曾:在當代媒體革命的背景下,文化藝術領域發生了劇烈變化。在高新技術支持下,一批新的微方式微形態迅速成長,改變了當前的文化生態。我注意到你最近對文化發展及創意產業發展技術背景的概括:新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甚至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你把它概括為「大、智、雲、移、自,小、微、新、特、融」。所謂社會發展的「大、智、雲、移、自」,就是大數據、智慧城市、雲計算、移動網、自媒體。所謂生存方式的「小、微、新、特、融」,就是小企業、微方式、新業態、酷特色、融思維。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媒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金:新媒介憑藉其無可抗拒的力量,營造了一個深不可測的巨大的空間。微博之力絕不是微薄之力,微信之信絕不是微微相信。在公共領域形成中,媒介改變著這個世界,也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你的冬粉超過一百,你就好比是本內刊;超過十萬,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一億,你就是CCTV了!」微博上流傳的這句話直接表明了「冬粉」的影響力,更成為眾多「脖友」夜以繼日「織圍脖」的動力 。在當代媒體中,「無冬粉,不品牌」。《連線》雜誌的創始人凱文凱利有一個著名的冬粉理論:如果你有1000名鐵杆冬粉,你就可以保證你的成功。冬粉可以直接產生價值,冬粉可以引導消費,冬粉可以營造氛圍,冬粉可以創造大量間接價值。

曾:是的,新媒介的產生和興起也形成了自身不同以往的運營方式。冬粉經濟的方式就是與新的媒介運營方式相協調的創新的成果。

金:重要的是,數字社會的來臨宣告了傳統時代一些文化方式的終結,世界成為了一個景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觀看不再是被忽略的命題,而成為最主要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在創造的世界中,互聯網+也越來越多地與文化+聯繫在一起。

我們進入了微時代。由微博、微信、微新聞、微電影、微視頻、微小說、微動漫、微遊戲等構成的微文化,成為一個急劇轉型時代的公民文化的廣闊交流平台,創造了新的公共文化空間,新的公共領域。以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為代表的微文化為世界帶來了一個人人能都能發聲,人人都可被關注的時代。它讓每一個個體都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滿足了草根階層作為「沉默的大多數」想要表達、傾訴、宣洩的慾望。在微文化中,每個人都形成了一個「自媒體」,在這個「全民記者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作為一種融媒體,微文化又把各種新舊媒體——廣播、電視、報紙、期刊、視頻、社交網路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新舊媒體,在技術、內容、傳播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融而為「微」,實現信源通融、內容兼融、傳播互融、利益共融。

曾:在這個奇異的世界中,觀看的物質性已不再重要,「看」的動作被置於前列。作為草根文化的《大學生同居的事兒》隨著網路傳播而走紅,最終在官方媒體的權力話語體系中獲得了生存的空間,完成了權力話語從草根文化向官方電視台的轉移。而圍繞江蘇衛視的交友節目《非誠勿擾》形成了一個持續的、交織著各種話語衝突的媒介景觀,而對這一景觀進行反思性的診斷,則不難發現媒介話語之下潛伏的社會規則、趣味和期冀。

金:媒介的傳播還打破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固守的領域,前些年「艷照門」和「楊麗娟」事件則顯示了領域被打破后的雙重危機,危機不僅體現了媒介本身的特性,也彰顯了傳播者與受眾的素養在媒介空間中的缺失。最經典的「酷之秀」莫過於周杰倫。他含混不清的歌唱成了時代的一個潮流,圍繞周杰倫而產生的「周杰倫現象」則成為值得關注的對象。它不僅有人們對「方式」後現代主義歌詞的獵奇,在中西合璧的交匯點上達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更突顯了大眾文化運作的力量。最經典的是三次石破天驚的「英倫組合」,周杰倫與宋祖英三度組合、周杰倫與宋祖英和多明戈聯手,主流文化對流行文化進行收編,文化與西方文化日益融合。

當然這一切變化的成因並不唯一,它既有娛樂選秀與網路炒作的直接原因,也有社會處於巨大的轉型期傳統文化的變異、大眾流行文化的大規模創意等,一系列新的社會元素萬花筒般絢麗登場。

曾:多年來,你一直強調文化研究要進行案例研究或個案研究,你是出於什麼考慮?你希望在學術研究中提倡一種什麼樣的學術風範和品格?

金:是的,我這些年特別關注文化藝術案例的研究。這些年「文化研究」的理論探討非常多,做個案分析和個案研究的卻非常少。這與西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一直致力於文化研究的現實化、案例化、實踐化、生活化研究。因為飛速變化的現實給我們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學術研究就是要對這些問題作出解答。從學科特色上講,當代「文化研究」是最語境化,也是與現實貼得最近的人文研究。它關注當下、關注當下社會人文中的現實問題,力圖給世界一個合理的解釋。個案研究在當代西方的「文化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的文化批評中卻很少運用。前幾年參加文藝理論的年會,近400與會者,提交給大會的文章幾乎沒有專門做個案研究的。這一方面是由於先前的批評範式只關注宏觀整體的研究,習慣於「概論式」地從普遍性、一般性的角度來把握文化對象;另一方面,也由於我們還不大會熟練地應用個案研究的方法(特別是考慮到在今天從事文化研究的主要還是一些文藝學專業出身的研究人員,出身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反而很少)。的人文學界長期以來習慣於在抽象理論的層面上打轉,把西方的各種理論比較來比較去,試圖這樣來進行理論上的創新。現在看來這樣的理論創新之路是走不通的。我們尤其需要考慮:我們今天所謂「理論」主要是從西方介紹的,而西方的理論是產生於西方的語境中,帶有自己特定的問題意識與理論傳統,很難與的實際完全吻合。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一種新理論的生長點不是在書房而是在生我養我的這片「田野」,國外人類學與藝術學中非常流行的「田野作業」(field work)和「社會調查」,在文化研究中一直比較薄弱。實際上即使是在西方,理論創新的途徑也常常是在「社會調查」中發現的。比如布迪厄是在阿爾及利亞的田野研究中發現了此前的人類學中一系列二元對立模式無法解釋那裡的經驗事實,這促使他創造出一套以「場域」「習性」「文化資本」等一系列概念為核心,旨在打破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社會理論。這個經驗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只有在具體的經驗研究、個案研究中才能發現西方理論是否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於,從而在本土經驗的特殊性中檢驗西方的理論並根據時間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這是我們提倡個案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

曾:你一直提倡頂天立地的學術方法,你說一方面要頂天,就是要有哲學理論思辨的高度,掌握邏輯的、概念演繹的研究高度,從抽象到更高的具體,另一方面,要兩眼向下,向下層,向實踐,向著具體項目和案例去研究。

金:是的,國內的文化研究需要從兩個方面突破,這就是深刻的邏輯的形而上理論思辯和直面現實的細緻具體的「個案」研究。那種不上不下、既無形而上,也無形而下,既無細緻的學理梳理——理論概念的思維的邏輯推演,又無細緻接地的個案「深描」,卻動輒要建構一個體系,列出1、2、3、4,再輔之以例證的簡單枚舉,這種普遍泛濫的論文「格式」,確實需要改變改變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