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些民俗你知道嗎?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基本簡介

人民的風俗習慣。清朝 薛福成《創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民俗……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民眾的生活、生產、風尚習俗等情況。《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

民眾,百姓。宋·畢京《和范希文懷慶朔堂》:「幾多民俗熙熙樂,似到老聃台上來。」

歷史緣由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民俗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麼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類型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類型民居建築。

根本屬性

民俗的根本屬性是模式化、類型性,並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屬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個別的,自然是一定範圍內共同的,這就是民俗的集體性:民俗是群體共同創造或接受並共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

民俗範圍

物質生活:(1)經濟之物質 (如食料、衣飾、居屋、運輸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鄉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與財富 (如勞力之生產、器具、不動產);

精神生活:(1) 方言,(2) 民間學識與運用, (3)民間智慧,(4)藝術,(5 )神秘(如民間法術、民間宗教);

社會生活:(1) 家族,(2) 社團,(3) 特別組合 (如經濟組合、政治組合、運動組合、宗教組合等)。

民俗類別

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工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相關禁忌

春節禁忌

春節禁忌也稱「過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個月的禁忌。

春節本來出於對「年」的禁忌。鄧雲鄉《紅樓風俗談》(中華書局1987年版)謂「年」字,按古文的寫法,是一個象形字,有頭有尾 ,腳向四面伸開,像一個大壁虎。據說是一種很可怕的爬蟲,一歲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無事度過了,因此燒一堆火,弄了一些好東西大家好好民俗吃一頓,以示慶祝,這就叫做「過年」。後來,歡慶除舊迎新的歲首,就變成現在的「新年」和「過年」。在傳承過程中,春節禁忌所包含的畏懼和迷信的色彩漸為人與人之間皆大歡喜、互相愛護的情調所取。俗話說:「入哩年界(年關)禁忌多」。客家民間奉行的春節禁忌包括:禁打罵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講粗話惡語。張祖基的《客家舊禮俗》謂:「初一該日特別謹慎,唔敢講惡話罵人,也少人出門,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聽到好的話,就作為系一年的好兆頭,作為今年會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賀,講各樣的好話」;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初三日忌出門訪友,初三各家都習慣掃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邊去,喊做送窮鬼。因此這日少人出門;忌用針線,尤其忌在廳堂做針線活。

數字禁忌

民間舊時禁忌四、六、七、八及初五、十四、二十三(舊稱月忌日)。幼兒四歲,稱兩雙歲,「四」與「死」諧音,故忌而諱之。客家人對數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日吃「七樣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樣菜的諧音象徵表示人們祈願聰明勤勞、幸福長久之外,還隱含著人們對「七」這一數字的禁忌。因為在客家話中「七七八八」就是麻煩的意思。客家人的喪葬習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對於「七「的忌諱。「走七」俗稱「撞七」,報喪后第28天(俗稱「四七」)忌逢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則須舉家走避,俗謂「撞三沒撞四,撞得生人沒點氣」;「七七」(即報喪后49天)內禁孝子孝孫理髮;忌碗筷疊放以防喪事層出不窮。「四七」俗稱「妹子七」,有孝女備物祭奠的風俗。「做七」是指從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孫即須穿著孝服備牲醴拜靈,又稱「篩七」。以「三七」、「五七」、「圓七」(即七七)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備牲醴果品等延僧誦經,儀式如同臨喪「做齋」。 此外,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舊時稱「月忌日」(即每月之忌日),俗語謂:「初五、十四、二十三,且婆有銀莫去擔」、「初五、十四、二十三,老君灶里不煉丹。」凡逢舊曆七、八之日,鄉間不相親,有「七不出行,八不回家」的規矩,如客家歌謠所唱「初一就系初一頭,初二還系新年頭。初三就系窮鬼日,初四就系妹家日(回娘家)。初五又話出年卦,初六又喊嬲一日。七不去,八不歸,九九十十看打獅。十一十二龍燈到,索性月半正來歸。」

生育禁忌

客家民間有「六月六,伯勞掰伯母」之說流行,認為六月六日出生的孩子將禍及父母,故有所禁忌。民間舊有「忌舉五月子」的說法, 《史記·孟嘗君傳》記云:「五月子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宋書·王鎮惡列傳》亦記:「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故令出繼疎宗,猛(鎮惡祖父)奇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為鎮惡」。客家民間「忌舉六月子」可能是從「忌舉五月子」移易而來的。

民間舊時還有「胎神」之說。廣東興寧羅姓編造的《通書》內「每日都寫明胎神佔在某處」。 客家民間的孕婦禁忌,有的同「胎神」之說有關,有的卻是有益的經驗。客家民間的孕婦禁忌包括:禁食羊肝、鯉魚、狗肉、兔肉、雀肉、山羊肉、蝦蟆、黃蟮等,據說這類食品將引起災、病因包括破相如「兔唇」等);忌跨牛、馬繩,據說牛馬皆懷胎12月而產,孕婦跨過牛馬韁繩,將引起難產;忌坐「木馬」,木馬即木匠工作時常用的木架,據說孕婦坐了木架,木匠蓋的房子就不吉利,這裡有輕視婦女的「不潔」的觀念在作祟;忌孕婦並排而坐,據說這樣會影響胎氣。

日常生活禁忌

衣服忌反著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喪事。食飯家菜忌用筷子敲擊盤碗,用筷子敲擊盤碗是乞丐討吃的手法,也是逗狗貓等畜牲進食的訊號。同時忌將筷子豎插在飯菜碗上,這是祭死人的方式。住房內擺設眠床忌正對屋頂橫樑。認為橫樑壓頂預凶,且易生惡夢。床位不可直向房門,也不宜腳朝門口睡覺,這是喪事象徵。出門辦事忌逢「三煞日」、「空亡時」。生了小孩不直呼生了,稱「供」了或「輕」了,「產」了。老人年老了不宜直呼「老」了。「老」了是死的代名詞,宜呼年歲多了或年歲高了。探病時間忌在下午、晚上和農曆初一、十五日。下午諭日已過晝,晚上諭日落西天,初一民俗、十五日是敬神祭鬼的日子。問訊病人忌直呼病字,宜問「那時不自在?」「那裡不自然?」稱小兒病了叫「不乖」。 死人忌逢農曆初一、十一、二十一。死後七天逢七叫「撞死」,認為家中會鬧「風煞」。逢七的當天,全家人和共屋的鄰居都要清早離家出外「避煞」,午後才能回來忌用豬、貓無償贈親友。客家俗諺「豬來窮、狗來富、貓來帶麻布」之說,帶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對方收了狗貓也要回贈禮物才算吉利。路遇不認識的中、青年婦女問訊,忌稱「大嫂」、「大嬸」、「伯母」、「叔娘」之類稱,宜稱「大姐」或「細妹」。否則易錯稱得罪人。「胞衣」保密。胞衣,即嬰兒胎盤,在梅州客家地區,人們十分珍視自己的「胞衣跡」(埋藏胞衣的地方),歷來有對嬰兒的「胞衣」保密的習俗,每當嬰兒出生后,嬰兒胞衣只有當祖母的才有權處理(如果祖母不在,則由父親處理,)一般是將胞衣埋藏於自家祖居地範圍內,埋藏胞衣的地點是永遠保密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