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民間修譜悄然興起 細數家譜的那些事兒

東北網5月4日訊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書。皇帝的家譜稱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紀及王侯列傳、年表等演變而來。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圖片來源於網路

記錄祖上家訓

「拿外人當榜樣,不如拿自家祖先當榜樣更有說服力。」去年,蔣先生從網上找到武漢一家專業修家譜的公司,想將家庭成員的信息匯總,編印成家譜。經過1年多的編印,不久前這一工作完工,家譜共錄入本族30代成員、2萬人左右,花費120萬元。其中,60萬元左右交給了修譜公司,排版印刷了300冊;其餘的60萬元用於族人四處出差收集資料的成本開支。

這套厚厚的家譜,附上了家風家訓,其中,「清正廉明」就是重要的一條。為了勉勵孩子們好好讀書,家譜還將「窮莫丟豬,富莫丟書」這樣的話也列入家風家訓。

負責編印這套家譜的公司負責人曹詠說,過去的家譜比較簡單,主要記錄家庭成員的姓名、生歿時間、葬地、嫁娶等信息。而現代人對家譜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情感寄託,除了上述信息,還會根據家族發展脈絡,提煉家風家訓,以此作為激勵後代的重要方式。

催生家譜經濟

尋根問祖正在催生家譜經濟。筆者在網上搜索發現,武漢出現了幾家專門修家譜的公司,有的公司稱擁有高科技軟體,採用「互聯網+」為顧客修譜。

武漢化工區某修譜公司負責人劉威說,公司剛剛創立時,就有專門的團隊為顧客修家譜,但從前期收集材料、排版到後期校對等,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在購買了100多個姓氏家譜的資料庫后,公司對原始資料的搜集效率大大提高。

曹詠介紹,他們耗資160萬元研發了一款名叫「雲碼宗譜」的軟體,如果某一個家族要修家譜,只需要給一個授權,就可以讓遠在國外的親戚進入系統填寫個人材料,還可以在手機、網站等多個平台隨時隨地編輯信息,但在編輯好後進行輸出時,會收取一定費用。

「取經」圖書館

筆者日前來到武漢市圖書館古籍閱覽室,看到桌上正放著多部家譜。工作人員說,這裡已收藏了132部家譜,以湖北省內的家族為主。

「來古籍室的市民,八成以上是為了看家譜。」工作人員說,家譜區域是古籍閱覽室最「火」的區域。近年來,武漢市圖書館不斷地搜集家譜,也歡迎市民捐贈家譜。近10年間,武漢市圖書館收藏的家譜增加了30本左右,種類變化也較大,過去的線裝書幾乎見不到了,都變成了非常精美的現代書樣子,豎排字也變成了橫排字,家譜的風格愈發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工作人員說,來這裡看家譜的市民,有的是為了修自家家譜過來尋找線索和資料,有的是不知道怎麼修家譜,來這裡參考一下模板。漢陽區的一位劉先生曾將一本年久失修的珍貴家譜捐贈到這裡,請求古籍室幫忙修復並保存,並希望能為其他劉氏子孫提供修家譜的資料。還有一些市民捐家譜,是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找到失散的親戚。

圖片來源於網路

家譜與文字歷史一樣漫長

「每一本族譜都是一部家族史,人活了大半輩子,總想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在湖北省圖書館,昌慶旭搬出一個沉甸甸的紙箱,上面書寫著《中華昌氏通譜》幾個字。打開紙箱,八卷族譜躍入眼帘,「別小看了這幾本書,這可是中華昌氏族人六年的心血之作」。

昌慶旭先生系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華昌氏通譜》主編、第二屆中華大族譜國際會議副秘書長。「說起家譜,稍微有點年紀的人都不陌生。不過,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人的家譜歷史,幾乎與我們的文字歷史一樣漫長」,昌先生告訴記者,早從商代開始,人就有了文字家譜。「我們都知道,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發現,甲骨文當中,就有一些是專門記載一個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時期的『甲骨家譜』《兒氏家譜》,這裡的『兒』,就是後來的『倪』姓。這也是最早的用文字記載的家譜。」

據了解,目前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譜牒分會有鄒、方、謝、胡等14個姓氏會員,都在編修族譜,從全國範圍看更是「無姓不修譜」。在2010年底舉行的第二屆中華大族譜國際會議上,《中華方氏全族統譜》編纂委員會會長兼主編方為民先生說,湖北已成為不少姓氏修全球統譜的發起地,即辦公總部,如中華鄒氏,中華方氏,中華謝氏,中華胡氏。

巨資修譜構築關係網

昌慶旭認為,家譜以血緣為基礎,修家譜是為了構建同一血源的譜系。「雖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個宗族也歷經遷徙沿革,分散繁衍,但倫理是不滅的,人倫關係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今天當人們在談論宗族時,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依戀」,隨著生活的富裕,人們逐漸萌發了強烈的「尋根」和鄉土意識,使得族譜復興。

顯而易見的是,修家譜不僅有利於地方和諧建設,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意義非凡。然而,因為世系關係複雜,族譜就像是難懂的「天書」,修譜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孔德墉為首的孔氏近支77代德字輩兄弟正式開始了續譜準備工作,從1996年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開始,孔子家譜重修歷時13年,耗資千萬元,到2009年《孔子世家譜》才續修告成,總譜80冊。昌氏通譜的編修也歷經周折。當時,編委會總部將全國範圍劃分為華北、華東、中、西南四片,共派出21人,分20次採訪了全國22個省市的85個縣市,收集族譜資料共91份。從2005年開始到2011年,中華昌氏在湖北仙桃舉行了頒發通譜儀式。

據介紹,民間對修譜不僅熱情,還看得很神聖。昌先生認為,隨著世系繁衍,血緣關係在族譜中已非常稀薄,修譜更多的是為尋找文化認同。通過修譜建立起的宗親網路也成了另一種人脈關係網。據介紹,曾有一位詹姓學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卻因家貧無錢醫治,詹氏宗親得知后,一周內就募捐了數萬元,而這樣的扶貧會在各姓氏宗親中都存在。省內一支方姓還曾通過修譜聯絡到各地宗親,一次聚會就吸引了幾千人參加,當地藉此吸引了大量宗親返鄉投資,一舉致富。

修譜要「靠譜」支持網路化

蕭姓立蕭何為祖先;張姓立張良、張飛為祖先;李姓則立李世民為祖先,姓趙的總想攀上趙匡胤,姓王的總想認上王羲之,而姓孔的都想成為孔子的第多少代孫等等。「自從宋代開始允許私人修譜以後,不少家譜為『光宗耀祖』,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的祖先,其實,現代續修家譜應該突出它的實用性,比如在編修家譜中將家族遺傳病史資料詳細記錄下來,傳給後代,就有很好的警示、提醒作用」,昌先生說,有的家譜,還請來名人作序,但是這些所謂的名人序,有些其實是假的。例如,宋代大儒朱熹的一篇譜序,竟為周、黃、劉、戴、鄭、洪、吳等姓的家譜同時採用。

還有的編纂者突出個人,把一家之譜修成了一人之譜,或是把一族之譜修成了一家之譜。有的認錢不認人,捐錢多的樹碑立傳,沒捐錢的一筆帶過;甚至還有不交錢則不入譜的事情發生。

據了解,一般修譜的慣例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地區家譜出現了十年一修甚至五年一修的情況,每次都是大手筆大開銷,其背後多是攀比心理在作怪。

昌先生介紹,近年來修譜出現了很多新特點,修全國性姓氏通譜者越來越多。藉助修譜軟體、讓家譜登上網路平台也是大勢所趨,也得到很多專家的支持。

有句俗話,「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昌慶旭認為這是一種誤解。根據他多年研究家譜的經驗,歷史上改姓的事情,其實常有發生。「例如,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李、趙、朱這三個姓,很多就是從其他姓改來的。這三個姓曾經是『國姓』,皇帝常常會把『國姓』賞賜給他鐘愛的臣子,自然『國姓』就越來越壯大了。」

湖北省檔案館收藏「世界最長家譜」

孔可立先生及家人出席捐贈儀式

孔可立先生1948年7月生於廣西桂林,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孫。4月13日,他向湖北省檔案館捐贈了被譽為「世界最長家譜」的《孔子世家譜》。《孔子世家譜》有著2500多年歷史,是孔子世家繁衍傳承的真實記錄。新版《孔子世家譜》於1998年開始續修,歷經10年搜集整理完成,共80冊,4.3萬頁,記錄了200多萬孔子後裔的資料。

圖片來源於網路

家譜包含哪些內容

家譜的名稱中一般包含有地名,而序言則寫明了編修的年代,內容包括為什麼修家譜、第幾次修,第一個祖先什麼時候來到什麼地方、叫什麼名字等。

譜序之後還有世系圖,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家譜正文,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分別介紹字型大小、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婚配等,這些介紹性的文字,多的50餘字,少則寥寥數字,實際相當於人物小傳;另外還有一部分附錄。

有些家譜在立譜時,便確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輩分序列,而且事先標定字型大小,輩分清楚,鄉間稱之為「排輩」。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每個姓氏就形成了「昭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輩分用字。昭穆有的出自《詩經》《楚辭》中的兩三句,家族共同規定16個、24個或32個輩分用字。

起源

先秦就有家譜

周代有史官修譜

關於家譜的起源,雖然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但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考證,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譜的名稱很多,大體唐以前稱家譜、家傳,宋代有宗譜或族譜之稱,到了明清及以後名稱更多,如宗譜、世牒、世譜、家譜、家乘、家志、譜錄等。

形式

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後來,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也有的裝訂成冊供人翻閱。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採用裝訂成冊的家譜,平民百姓、經商士紳和豪門則多為懸挂供後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用

早期為了證明血統,宋代后多用於尊祖睦族

上古時期的家譜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只是為了證明血統,是為襲爵和繼承財產服務的,其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

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及社會交往都很看重門第,這樣一來,家譜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記錄的內容也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譜的傳統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的風氣更加盛行。這時的家譜更多地被用於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譜被反覆修撰,每次修譜都是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至明清兩代,家譜修撰的結構已基本定型,流傳到現在的家譜也極為豐富。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特色

女性也可入家譜,但只註明身份婚嫁

古代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記入家譜的主要是男丁,早夭的男孩也可入家譜,後面註明「殤」。如果族人中有被判處極刑的官府要犯,則會被從家譜中除名。

廈門圖書館退休研究員、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顧問江林宣說,一般人家生了女兒是入不了家譜的,但是閩南包括廈門的家譜比較特別,女性也可入家譜,不過只註明身份如長女、次女等,另外還記載嫁到了誰家。娶進門的女性,外地族譜也多只有姓氏,但廈門的家譜中還記錄有她們死後的封號。

現在新修的家譜,不管男女老少都可入譜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