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美創客比較研究:融合、互補、分享

第11期(總第137期)2017-01-19

編者按:本文考察了中美兩國創客運動的政策背景、起源、特點及發展趨勢,發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中美兩國的創客運動正在相互融合,雙方具有互補性。「分享型創業」正成為一種促進創新創業的新模式。文章結尾對深化中美創客交流合作給出了三點建議。

一、中美創客運動的政策背景

「創客」的字面意思是「做東西的人」,一般是指致力於藉助開放的網路資源與共享的硬體條件製造出有趣、獨特的科技產品的群體,其核心元素至少涉及五個方面:對實體素材進行開發、常將不同領域的素材排列組合在一起、常跨領域尋求不同需求的解決方案、常利用開源軟硬體以加快迭代速度,以及通過分享將開發成果發布在全球化社區中[1~3]。在,創客運動經過了近10年的發展。2013年以來,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全面推進,其主要目的是激發億萬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消除各種束縛和桎梏,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4~5]。雙創政策的核心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政府改革,以及減免小微企業稅費,建立創投引導基金,推動「互聯網+」行動,實施「製造2025」等政策措施[6]。這一系列重大措施(見圖1),調動了社會各群體的創業創新熱情,有利於創業創新生態環境的形成,使得創客運動加速興起。

圖1 「雙創」政策四大板塊及具體措施

在美國,創客運動源於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車庫文化、DIY文化等創業文化[1]。21世紀初以來,網路和雲技術的發展降低了數字化技術創業的門檻。激光切割、計算機數控(CNC)機具、3D印表機等快速成型的新技術讓原型設計開發和製造業的創業成本急劇減少,快速且價格低廉的測試、監控及個性化定製成為可能,這使得美國國內的製造者取得了新的優勢,開啟了製造業創業創新的新模式[7]。創客不只帶來新的商機,也創造了新的僱用關係,更賦予了開拓未來新產業的機會。2011年,「創業美國」計劃啟動實施,從降低資本進入門檻、搭建創業培訓平台、減少行政阻礙、加速創新轉化以及釋放市場活力五大方面支持民眾創新創業[8](見圖2)。美國白宮於2015年6月18日——這一天被定位「自造日」(National Day of Making)——舉辦了首次創客嘉年華(Maker Faire),創客是美國製造業正在發生的變革,這場變革能夠在未來幾十年內產生新的就業機會,催生新的行業[9]。

圖2 「創業美國」計劃五大方面及具體措施

二、的創客運動

1. 興起與發展

2008年,全球五大開源硬體供應商中的矽遞(Seeed Studio)和DFRobot分別在深圳和上海創立,在一批開源硬體愛好者的推動下,國內形成了開源硬體社區,並出現了與英文Maker對應的中文翻譯「創客」[1]。2010年,留美博士李大維在上海創辦了第一個創客空間——「新車間」。之後,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北京創客空間等相繼成立。創客空間的核心發起者最早是這些開源硬體供應商。2011年10月,在首屆開源硬體大會上,各地創客提議舉辦創客嘉年華,第一屆活動在2012年4月成功舉辦。三大城市創客空間的建立和創客大型活動的舉辦,標誌著「創客啟蒙運動」的展開。這時候的創客群體主要是一群以愛好為核心、樂於分享、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小眾群體。由矽谷興起的硬體創業風潮,特別是智能硬體創業風席捲全球。據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底到2014年底,在有超過1000家智能硬體創業公司誕生,其中超過200家獲得融資。僅在北京創客空間就分別誕生了創客社區第一個過1000萬、1億、10億估值的硬體創業項目。受此影響,各地興起創辦眾創空間的熱潮,作為針對早期創業的重要服務載體,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間、網路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眾創空間與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等共同組成創業孵化鏈條。據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眾創空間2300多家,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超過2500家,在孵企業超過8萬家,畢業企業達到6萬家。

2. 主要特點

第一,創客群體以年輕人居多,特別是大學生創客較為活躍。2014年新登記註冊的16~30歲創業者為301.1萬人,同比增長15%,其中大學生創業者47.8萬人,同比增長33.3%。大學生創業者占青年創業者群體的15.9%,比2013年上升2.2個百分點。

表1 2013至2014年大學生創業者人數變化

資料來源: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

第二,創客創業多是實現個人夢想的理想型創業。對北京的眾創空間調研發現,實現個人創業夢想和出於個人興趣選擇創業的創客佔大多數。科協、麥可思和智聯招聘的相關調查均顯示,最近一年,大學生創業熱情高漲。「追求理想」是大學生選擇創業的主要動機,「解決就業」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科協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的首要動機是「實現個人理想」(71.4%)。據麥可思的調查,創業理想是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最重要的動力(48%),因為找不到合適工作而創業的比例較小,僅為7%。

第三,眾創空間蓬勃發展、類型多樣。眾創空間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成都等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總體來看,較為典型的眾創空間的運營和服務模式可以劃分為6類(見表2)。其中,開放辦公交流型眾創空間約佔被調研眾創空間總數的15.5%,創業投資服務型眾創空間佔34%,創業教育培訓型眾創空間佔10.3%,創客服務型眾創空間佔26.8%,大企業開放創新平台型眾創空間佔5.2%,其他眾創空間佔8.2%。

表2 現有眾創空間分類

資料來源:《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眾創空間藍皮書》

圖3 多樣的眾創空間分布圖

資料來源:《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

第四,運營模式上,市場化機構是建設眾創空間的主力軍。對97家眾創空間開展的抽樣調查顯示,民營企業占被調研眾創空間總數的71.1%,國有企業佔14.4%,事業單位佔8.3%,社團組織佔1%,民辦非企業單位佔5.2%(見圖4)。眾創空間大致通過會員費和贊助、系列培訓課程收入、代售收入、活動和工作坊收入及參與孵化項目獲得分紅等幾種方式獲得收入。

圖4 眾創空間抽樣調查結果

資料來源:《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

第五,形成一個集群化的創客文化體系。創客文化是伴隨創客運動出現的,創客文化包括共享和攻克技術難題的黑客文化、讓創意變成現實的DIY文化、強調批判性的設計,以及創造性的跨界合作[10]。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已經成為創客聚集地,以這三個城市為中心的三大創客文化圈各有特點:北京的創客文化受中關村的影響,傾向於科技創新與創業孵化;上海的創客文化更注重以興趣和愛好為基礎的製作與分享以及國際交流;而深圳因其華強北完善的電子產業鏈,已被視作創客文化的新中心和產品生產基地。

第六,留學歸國創客成為推進創客運動國際化的主要因素。國家出台《關於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意見》和《關於做好留學歸國人員自主創業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持續實施「千人計劃」和「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回國創業。各地區也紛紛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如2011年開始的深圳「孔雀計劃」,通過吸引高層次人才,使得柔宇科技、華大基因、光啟、大疆創新、超多維這樣的新興企業在短短五年間飛速發展。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5家,比2013年增加25家;入園企業2.2萬家,比2013年增加2000家;在園創業的留學回國人員6.3萬人,比2013年增加1.3萬多人,留學人員創業園數量、入園企業數量、在園創業人員呈現穩步快速發展態勢(見表3)。據科協抽樣調查,2014年留學回國人員中自主創業者已佔15%以上。

表3 留學人員創業發展狀況

資料來源:《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

第七,「眾智、眾扶、眾包、眾籌」助力創業企業、小微企業發展,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抽樣調查顯示,在創新創業活力旺盛的行業,用人需求呈快速增長態勢。與2013年相比,用人需求增長較多的行業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36.3%),金融業(增長17.5%),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增長5.5%),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增長2.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1.1%)。用人需求減少較多的行業有:建築業(下降23.8%),農林牧漁業(下降16.6%),批發和零售業(下降9.8%),製造業(下降7%),住宿和餐飲業(下降3.6%)。

圖5 2015年三季度主要行業用人需求的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

3. 發展趨勢

眾創空間涉及的專業和領域已經覆蓋了家電、消費電子、時尚、廣告、影視、體育、教育、健康、交通、零售、建築、農業12個主導產業,創客運動正在進入上承互聯網和各傳統產業、下接普通大眾的鏈接時代,並呈現以下趨勢:

第一,門檻降低,更加大眾化。利用開源開放的技術,快速的實踐想法,創客進入的門檻越來越低,智能硬體的創作大規模業餘化。三證一章合一的「登記制度」和「畢業證+營業執照」的雙證創新創業模式等政策降低了創業准入門檻,並且為草根創業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極大地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典型的如中關村的「新四軍」,包括大學生年輕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以及浙江杭州的「新四軍」,包括浙大系、阿里系、浙商系和海歸系,創新創業群體逐漸從小眾向大眾發展。

第二,發展迅速,注重品牌化打造。調查結果表明,在已建成的多家眾創空間中,從空間名稱、發展定位、運營管理與營銷策略上來看,存在很大的相似度和趨同性。

第三,橫向聯合,成為產學研中的粘合劑。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研發支出加計扣除等政策要求用科技成果來帶動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升級,更多面向市場的新需求和潛在需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鏈的貫通需要科研機構或高校、企業、市場、投資人、生產線等諸多方面的相互協作,眾創空間可以為產業和實驗室之間的分享式合作提供平台,為自身無法整合的產業鏈提供接續服務。

第四,開放創新,國際化發展趨勢顯現。從創客進入開始,的創客運動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密不可分。越來越的國內創客去美國Kickstarter和IndieGoGo上眾籌,吸引優秀國際創客入駐國內眾創空間,彙集國內外的創新技術信息,對接企業需求,形成多方位的技術供需信息收集、傳遞與對接。與全球一流大學合作創建創新社區、創業孵化器促成創新項目的投資合作交易,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商業化以促進及世界的創新發展。舉辦中美青年創客大賽和國際創客周等活動,為國內外創客搭建了國際化交流合作平台。

三、美國的創客運動

1. 興起與發展

歐洲和美國是創客概念的兩大發源地。美國創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的技術模型鐵路俱樂部(The Tech Model Railroad Club),該俱樂部至今仍在運行[11]。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美國創客空間蓬勃發展,已經從社會的邊緣極客(Geekdom)向主流價值融合。2001年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在MIT成立,2005年該中心發起了第一家實驗工坊Fab Lab,其目的在於為創客實現創新想法與發明技術提供原型樣機製造平台,激發當地居民的創新、創業精神[12]。此模式迅速在美國鋪開,自2006年開始,美國出現了多家創客空間,如西岸的Noisebridge與東岸的NYC Resistor等[1, 13]。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美國有超過500個創客空間正在開放和計劃開放中。

2. 主要特點

第一,美國創客運動是自下而上的民眾自發現象。從美國創客運動的起源與發展可以發現,創客源於美國的DIY創意與動手做文化,經過70年的歷程,這種文化與運動仍然生生不息、活力四射,其動力來源於美國民眾與社會對於創意與創新的不懈追求。

第二,美國的創客運動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文化。創客精神包含了創造、分享、給予、學習、工具使用、樂在其中、參與、支持與改變,通過創客運動推動強烈的求知慾、工匠精神、共同協作解決問題和自我效能感等。

第三,創客的群體既有青年學生,也有成年人參與,男性居多,受教育程度較高。據美國開源社區的統計,在美國10位創客中有8位是男性,中位年齡為44歲,其中97%上過大學,超過1/4具有研究所學歷。就參與目的而言,青年人的參與和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戰略密切相關,希望獲得技術學習和教育,而成年人更多地希望獲得技能、進行創業[14]。

第四,創客空間的運營模式主要有社區型、Fab Lab平台型、商業型三種。社區型:根據「工種」的差異分為電子、木工、機器人和3D列印等不同領域,租用聯合辦公空間和成為會員租用設備,如Artisan』s Asylum[15]。Fab Lab平台型模式:依靠通信技術與數字製造的有機集合來充分共享世界的網路資源,並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地的需求狀況開展多維度、全方位的項目合作,如Fab Lab。商業型:其代表是Techshop式的開放式硬體工廠,提供傳統的切割、鑄造以及焊接設備,也提供3D印表機、激光切割機等先進生產工具[16]。

第五,創客空間運營機制多為會員制。會員通過交納會費來使用共享工位、多種便利設施和受邀參加工作坊、產品發布及社交活動的資格。會員一般面向18歲以上成年人,無限制會員費用一般每月在150~200美元左右,如Artisan』s Asylum與TechShop。還有一類為非營利性質,主要依靠社會捐贈和社會志願者來維持運營,如Noisebridge,每月的運營開銷超過5000美元,是一個崇尚開放、自由、互助的創客空間。

3. 發展趨勢

美國的創客運動呈現出五個發展趨勢:第一,大企業參與度提升,如谷歌、微軟等巨頭都在實施和加強與創客的聯繫計劃,創造更多的創客空間,並讓它們更容易被公眾利用。第二,平台化趨勢明顯,一些創客空間利用雲端軟體和3D列印工具為創客提升免費軟體服務,如Trimble Navigation。第三,創客城市湧現,英特爾公司在全美範圍內選定了6個創客城市(Maker City),包括聖克拉拉、福爾松、波特蘭、錢德勒、奧斯汀及阿爾伯克基及周邊地區,並利用當地的夥伴關係和相關計劃來推動教育以及小規模產品設計、開發與製造。第四,改變製造業布局,製造業更加柔性、智能化。創客運動避免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可能帶來的問題,是對消費者個性化、柔性化需求的響應,是製造業智能化的體現。第五,改善勞動力中的STEM素質。創客運動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創造性、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提升學生的STEM素質、影響他們未來職業選擇的有效手段。

四、推動中美合作共同發展分享型創業

1. 分享型創業模式

創客運動在歐美和亞洲等地區廣泛興起,越來越多的創業者聚集在創客空間,一起分享他們在計算機、機械或數字藝術方面的創意,進行面對面交流和協作[17]。這些改變了以往人們獲取工具信息、知識技能的傳統路徑,促使一種新型創業模式——「分享型創業」——的誕生、發展和傳播。與傳統的創業模式相比,分享型創業的特點可以被總結為:從創業的點子產生開始到成熟,甚至在創業的全過程中,資源的集聚均在開放和共享的機制下實現。眾籌、眾包、眾創、眾智是分享型創業最為顯著的特徵。

2. 相互融合的中美創新與創業

中美創客正在踐行著分享型創業模式,創客的眾籌與眾創完全是面向全球開放的,全球創新、創業資源緊密融合。以風險投資為例,在2015年創業投資機構20強中,來自美國等國家的創業投資機構與本土創業投資機構平分秋色(見表4)。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的推動下,的創新創業與全球特別是美國的創新創業更加直接、快速地融合,這是新一輪創業潮與以往創業潮不同的顯著特徵。

表4 2015年創業投資機構20強

資料來源:清科研究中心

美國依然是企業所青睞的股權投資市場IPO退出地點(見圖6),創客在美國成功融資的例子不勝枚舉。

圖6 2016年股權投資市場IPO退出地點趨勢分析

資料來源:清科研究中心

3. 中美創客運動融合發展

中美兩國的創客運動正在進入密集期,並呈現融合發展態勢,加速全球創新網路的形成,形成更加優化的創新生態,促進經濟的恢復與增長。目前,英特爾、谷歌和微軟等公司已經通過投資的方式,參與互聯網、智能穿戴、IT等領域的初創企業發展。

表5 部分美國企業對華創業企業投資情況

資料來源:清科研究中心

對北京、深圳等地區創客的調查發現,在的眾創空間里有來自美國的種子資金、風險投資,管理團隊里的人大多具備留學背景和有助於創業的人脈資源。

4. 創客空間優勢互補

在調研中,創客都表示願意與國外創客對接,希望通過合作獲得資源,開拓視野,尋求新的市場空間。他們最希望合作的對象是美國的創客,並且希望得到美國的創業投資和創業導師的支持。問卷調查初步顯示,的創客認為中美兩國創客空間在資本回報率、公益性、開放性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圖7 中美創客空間比較圖

的創客提出,最值得學習借鑒的是美國在創客空間運營公益性和開放性方面的觀念和方法。他們建議,美國的創客空間也可以嘗試通過引進的創客團隊和優秀項目、開展各類創客交流活動,來同時提高投資回報率。調研中,也有一些創客反映,在與美國的合作中,還存在一些技術轉移方面的管制以及人員流動限制(如簽證)等。

、深化中美創客合作的建議

比較中美兩國創客運動,的創客運動帶有明顯的自上而下、政策驅動的特徵,而美國的創客運動更多是個人自發、市場主導的行為。在人才、科技、資本、商品等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大背景下,中美創客運動相互融合,彼此具有互補性。在分享型創業新模式和創新政策推動下,深化中美創客合作有利於實現全球創新網路和創新生態的不斷優化。中美雙方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深化創客和創客運動互利合作:

第一,共同促進分享型創業發展。秉承開放創新的原則,中美雙方相關機構和部門可以共同梳理制約中美兩國創業者合作分享的障礙因素,特別是針對創客的特點,在創業便利化方面加大政策開放力度和支持力度,對現行技術貿易規則、市場准入門檻、數據開放、簽證政策等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第二,倡導推進「互聯網+」創新生態融合發展。互聯網不僅是目前創客創新創造的工具,也是未來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途徑。發揮互聯網多渠道、跨地域的作用,讓創客們能夠更加高效地獲得技術信息、資金渠道,進而發展國際化的眾智、眾扶、眾包、眾籌的服務模式,讓智慧、資金、商品既在實體世界互聯互通,又在虛擬空間迅速對接,形成有利於創客發展的良好創新生態環境。

第三,聯合實施「中美創客行動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中美兩國政府購買服務,鼓勵科研院所、大學、高新區、企業孵化器和產業界建立多種形式的中美合作創客空間,為兩國創客提供共享空間、便利服務和創業設施。計劃還可以包含豐富的創客人文交流,在創新創業教育、科學研究興趣提升等方面開展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例如,適時舉辦和進一步推動中美創客大賽、中美創客論壇等活動,鼓勵中美兩國創客對話交流,激發靈感,促進創新創業。

致謝:石磊、張明妍和張天慧三位研究人員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大量資料並各自主筆完成了部分內容。由於期刊作者人數的限制,很遺憾不能列入作者,謹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 王德宇,徐思彥,李正風. 創客模式:工程教育與產業實踐融合的驅動力[J]. 現代教育技術,2016(03):12-18.

[2] Dale Dougherty. We are makers[EB/OL]. [2016-05-17]. https://www.ted.com/talks/dale_dougherty_we_are_makers?language=en.

[3] E J Van Holm. Makerspaces and contributions to entrepreneurship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5: 24-31.

[4] 羅暉,李慷,鄧大勝.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監測指標研究[J].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6,1(31):17-30.

[5] 葉蘇潯. 李克強在2015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實錄][EB/OL]. (2015-09-10)[2016-05-17].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10/c_128215773.htm.

[6]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報告[M]. 人民出版社,2016: 10-55.

[7] L McGrath, L Guglielmo.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nd makerspaces [J].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2015, 36: 44-53.

[8] 丁宏. 馬政府創業美國計劃的政策評析及其啟示[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2(4):70-79.

[9] The White House. The white house maker faire: 「Today』s DIY is tomorrow』s 『Made in America』」[EB/OL]. (2014-06-18)[2016-05-16]. https://www.whitehouse.gov/blog/2014/06/18/president-obama-white-house-maker-faire-today-s-diy-tomorrow-s-made-america.

[10] 李正風. 如何看待創客文化[N]. 科技日報,2015-11-05(006).

[11] S Levy. 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Vol. 4) [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1: 3-26.

[12] 互動百科. 創客[EB/OL]. [2016-05-30]. http://www.baike.com/wiki/%E5%88%9B%E5%AE%A2.

[13] Wikipedia. Noisebridge[EB/OL]. (2014-12-12)[2016-05-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isebridge.

[14] H M Moorefield-Lang. Makers in the library: case studies of 3D printers and makerspaces in library settings [J]. Library Hi Tech, 2014, 32 (4): 583-593.

[15] 林藠頭. 探訪波士頓創客空間Artisan's Asylum:「不務正業」的一群人. [EB/OL]. (2014-05-14) [2016-05-16]. .

[16] 王星. 探訪美國創客空間之TechShop:商業化的迷你工廠[EB/OL]. (2014-04-18)[2016-05-16]. 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406/us-hackerspace-tour-techshop.html.

[17] A Henry. How to find and get involved with a hackerspace[EB/OL]. [2016-05-17]. .

原文題目:中美創客比較研究

文章來源:

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2016年6月 第31卷 第6期

作者:李政 羅暉 張麗

《創新研究報告》編輯:高曉巍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創新研究(微信號:naiscast),歡迎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