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連平:「去槓桿」的短期目標是「穩槓桿」

頤園財經:follow me!

近期隨著各種監管政策陸續出台,金融去槓桿步伐加快,市場似乎也產生了一定壓力,金融風險問題成了現階段市場關注的焦點。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日前接受《經營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最近需要高度警惕市場上的流動性風險。「總體上看,短期內槓桿要去很難,但可以穩,即將其控制在一定水平上。畢其功於一役地去槓桿,會蘊涵不小的風險。」同時,對於如何防範流動性風險,在金融去槓桿的同時盡量減少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他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經營報》:你認為目前市場上存在哪些主要的風險?其產生的現實背景又是什麼?

連平:現在有兩方面風險值得我們關注。一個是流動性風險,另一個就是不良貸款增長風險。

其中,流動性風險在相關數據上已有明顯反應,比如短期拆借利率由年初2.58%增加31bp(基點,債券和票據利率變數的度量單位,一個基點等於0.01個百分點,即0.01%)至2.89%,同業存單(6個月)的到期收益率,年初至今國有銀行由3.6%增加近30個bp至3.89%,同期農商行則從3.58%大幅增加84bp至4.42%等。

那到底流動性偏緊是怎麼形成的?過去幾年,市場在一段時間內推動了金融加槓桿,比如銀行委外業務,資金通過層層嵌套加槓桿,監管加強后資金想要收回來就會面臨問題。銀行資產端通常由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和工具所構成,回收需要一個過程。而在多次加槓桿之後,隨著市場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降會給投資者帶來損失,資產端則會先行收縮,短期內資產與負債之間就產生了資金缺口。在流動性趨勢偏緊情況下,市場預期會順勢運行,原本拆出資金為主的大型機構也會非常謹慎,市場資金需求會明顯地階段性大於供給。事實上,部分中小銀行的表外業務、同業業務、通道業務、委外業務做得已經很大,一旦監管收緊,市場流動性增長放緩,必然造成這部分銀行的流動性緊張。而部分銀行流動性明顯偏緊,會在「蝴蝶效應」+「羊群效應」的作用下,推動市場流動性總體趨緊。

與流動性風險伴生的可能會是銀行的不良資產風險加大。中小銀行比如城市商業銀行、農商行、農信社等,本身存款的來源比較緊張,大量的資金來源則是通過同業拆借市場拆借而來。在流動性偏緊情況下,短期借貸成本必然大幅升高,銀行盈利可能迅速下降,必然導致不良資產處置能力減弱,不良資產風險就會上升。加之商業銀行凈息差已明顯收窄,目前已由2012年2.77%的峰值水平回落至2.03%。

2016年4季度銀行報表不良狀況似乎不錯,但實際上是年底時銀行較大力度地運用盈利處置了不良資產,接下來這種能力會明顯減弱,尤其是部分表外業務和同業業務規模過大的中小銀行,不良資產的壓力卻還在增加。雖然目前銀行不良率並不高,但關注類貸款雖有微幅下降但比例仍較高,最新數據顯示為3.77%。這類貸款中的相當部分將來很有可能會轉化為不良資產,不良率還是有可能反彈。這類風險其實是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聯動,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會顯現出來,需要高度關注。

《經營報》:如何防範剛才說的這兩個風險?

連平:可以從這幾方面來做,一是保持市場整體流動性水平充足合理,這就需要貨幣當局加大對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力度,保持未來市場整體流動性合理適度。央行可以適度擴表運作,合理對沖金融體系較大的資產負債表放緩壓力。二是要及時防範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密切關注中小銀行業務增量,採取新老划斷、合理緩衝等方法,避免短期內壓力過大,在存量資產逐步到期的情況下要求其相應去槓桿。三是擴大不良貸款證券化、批量轉讓和債轉股等新型處置模式的應用範圍和領域,允許更多的金融機構開展債轉股操作。四是鼓勵商業銀行動用更多的財務資源處置不良貸款。引導商業銀行適當降低分紅比例,增加盈利留存,提高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

《經營報》:金融在去槓桿過程中,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連平:前面談到了兩個主要的風險,一個是流動性風險,另一個是不良資產增長風險,這兩個風險必然對實體經濟帶來影響。現在的壓力主要還在金融行業,未來市場流動性偏緊帶來負債成本上升是否會傳導到實體經濟?我想是必然的。

銀行資金緊張,一方面對實體企業的放貸會放緩;另一方面資金成本高,引發貸款利率上升,企業融資成本必然增加。當前經濟運行仍存下行壓力,放貸存在風險且收益不高,這會促使金融機構風險偏好降低,不願借錢給實體企業,實體經濟企業的融資可得性變差。當然,流動性偏緊,銀行負債成本上升,從金融行業傳導到實體經濟需要一個過程。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一般貸款中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為58.57%,較去年四季度上升5.84個百分點,執行下浮利率的貸款佔比為23.30%,較去年四季度下降4.92個百分點。如果這個趨勢不變的話,下半年貸款利率上升是肯定的,從而必然會給實體經濟帶來壓力。

槓桿短期內去得了嗎?去似乎隱含的一層意思是不要槓桿了,但這樣理解是有偏差的。事實上,加槓桿沒有錯,企業發展需要加槓桿,金融機構經營也少不了槓桿。槓桿的關鍵問題在於度。把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債務率高了些,但在全球看還處於中等水平。

從總體上看,的槓桿問題主要還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的債務水平並不高,BIS統計顯示2016年三季度兩者分別為46.1%和43.2%,與發達國家的103.1%和79.4%相比明顯偏低。主要問題是企業債務水平偏高,企業還本付息壓力較大,經濟體的活力必然受到影響。最新數據顯示,非金融企業槓桿已達255.6%,與美國的255.7%非常接近。在較短的時間內,大力度地去槓桿必然導致企業融資成本迅速上升,經濟體就難以承受。考慮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M2和信貸增速仍將高於名義GDP增速,控制住槓桿、不讓它進一步上升,可能是較為現實的。隨著經濟的平穩運行,再逐步解決這個問題。短期內畢其功於一役地去槓桿,可能蘊涵巨大的風險。

《經營報》:你認為監管層未來還會進一步出台什麼監管政策?

連平:去年央行開始進行MPA考核,最近三會也發了很多有關監管方面的政策,這些都有助於抑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過度擴張,抑制金融業槓桿水平大幅升高。但從現在的情況看,下一步再出台較為嚴厲的措施,收得更緊,我認為會冒較大風險,是不太可能的。

《經營報》:在降槓桿的同時,如何讓經濟平穩地脫虛向實,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連平:在當前來看,我們管理和控制風險還要從多個角度考慮。穩槓桿不能只是一味地在抑制資產增量方面下功夫,還要從債務存量方面來處理,如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和實施債轉股就有助於降槓桿。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進,但總量還比較小,目前看還只有杯水車薪的作用。但通過創新並加大力度,持之以恆走下去,應該會有效果。降企業槓桿,減小企業負擔,增強企業活力,是激發「脫虛向實」政策需求端。

另一個層面的降槓桿即降金融槓桿,屬於資金供給端的改變,將過去在金融體系內部嵌套空轉的資金擠水分,並引導其流入實體經濟。脫虛向實是否能平穩推進,是否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關鍵取決於「脫虛」與「向實」這供需兩端改革是否結合和匹配得好。過快地「脫虛」,可能導致流動性風險,給實體經濟帶來較大壓力;而在債務負擔較重的情況下,「向實」卻難以落地。可見,金融去槓桿關鍵是把握好度。

頤園財經是《經營報》旗下專註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版權說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後台。

[點擊查看更多熱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