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弩從盛極而走向衰落

弩是一種經典的武器之一。用於戰爭的弩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是在世界軍事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戰國中後期,七國的軍隊已普遍裝備銅製強弩。弩的拉力、射程和威力一般都比弓強,但由於拉力過強引起的上弦速度慢導致弩的發射頻率遠低於弓。

宋朝弓弩的輝煌

經過後世千餘年的發展,兩宋時期的弩無論在性能、規模和技術上都登峰造極。宋朝對北方(半)游牧國家連年征戰,弓弩的大量需求刺激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北宋弓弩院每年製造角把弓等1650多萬張,各州作坊製造黃樺、黑漆弩等620多萬張。宋朝弓箭生產效率極高,平均7人用9天能生產8張弓,3人2天製作150支箭。宋弩兵在軍隊中的比例也是秦代以來最高。《宋史•兵志》有云:「(北宋)諸路禁軍近法以十分為率,兩分習弓,六分習弩,余兩分習槍、牌」。弩兵比例6成,弓弩手合計已至8成,從兩宋軍隊平均情況來看,弩兵的比例在5成左右。

北宋神臂弩

宋神宗時期(1067-1085年)問世的、可以單兵操作的神臂弩是北宋最知名的良弩,其有效射程可達367米。同時期歐洲最好的單兵十字弩射程不超過140米,英法百年戰爭中鋒芒畢露的英國長弓的有效射程在228米左右,最接近神臂弩的是蒙古人使用的複合反曲弓,有效射程在320米左右。南宋時期,單兵弩射程更進一步。南宋初年名將韓世忠製成的克敵弩射程可達520米,對付女真人的鐵甲騎兵效果頗佳,「每射鐵馬,一發應弦而倒」。但弩的特性是射程越遠,所需拉力越大,越不易操作,因而發射越慢。當然射程越遠,精度也相應越低,不過大規模交戰,精度下降並不影響高密度箭網的殺傷效果。

歐洲十字弩

古代重騎兵通過300米的距離大概只需要40秒,輕騎兵僅需20秒,如此短的時間,弩箭可能只射出一兩隻,很難對敵軍實施連續打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實戰中可以兵種協同或者弩箭輪番發射。前者的方式是:敵軍位於500米左右時,大型強弩率先發難;300米處,神臂弩出招;距離150米以內,小型臂張弩與弓齊射。后一種方式則把弩手分成三組,如《武經總要》所說的「張弩人」、「進弩人」、「發弩人「,實施輪流射擊,也能一定程度彌補弩箭發射的緩慢。另外如果排兵布陣時間充足,弓弩手組成一個扇形攻擊網,從左右兩側交叉射擊。這樣的立體防禦體系下,前、左、右三方以及直射結合拋射的多角度持續打擊,大大強化了弓弩的殺傷效果。如果騎兵突破箭網衝鋒至陣前,弓弩兵防禦能力較差,一般會在周圍安排步兵保護。

輪番發弩

弩對於北宋的重要性在君子館一役有充分體現。公元986年12月的河北天寒地凍,契丹軍隊發起兇猛衝擊,本為宋軍殺敵利器的強弩因寒冷無法使用。遼軍愈戰愈勇,增援部隊相繼而至。幾萬宋兵力戰不敵,全軍覆沒,主將劉廷僥倖逃脫。1081年,趁西夏內亂北宋分兵五路大舉西征。李憲率領熙河軍曾與西夏軍隔河對射,一時間箭矢漫天飛舞。北宋強弩的優勢明顯,西夏人連夜逃走,撇下6百多具屍體和幾百匹戰馬。名將劉昌祚統率涇原軍,多次運用神臂弩弩兵成功壓制戰勝過契丹人的強悍西夏騎兵。

用於攻守城的床弩在北宋也高度發達。床弩的出現不晚於東漢,北宋的重型床弩發展到由三張複合弓組合在床架上,號稱「三弓八牛床子弩」,絞軸張弦就需要100人以上,所射之箭巨大如標槍,射程可達1500米以上,這是冷兵器時代最遠的射程記錄。除了發射單支的巨箭,床子弩也可一次發射數十支箭,世人謂之「寒鴉箭」。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宋真宗親臨澶淵城督戰。城外遼軍指揮官蕭撻凜的旗號被發現,宋軍床子弩的數十支弩箭呼嘯而出。蕭撻凜身中六箭斃命,遼軍士氣大受打擊。最終北宋與遼簽訂了澶淵之盟,此後兩國維持大致和平百餘年。

三弓床弩結構復原圖(孫機復原)

1131年的和尚原戰役,南宋軍隊於五月和十月多次以少勝多擊敗金軍。和尚原位於陝西寶雞南部,地勢複雜,路狹多石。宋軍佔據高點扼守險要,金軍無從發揮騎兵優勢,不得不「舍馬步戰,自下仰攻」。南宋主將吳玠指揮神臂弩部隊居高臨下輪番射擊,將弩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箭矢「連發不絕,繁如雨注」。是役,金軍主帥兀朮中箭,軍隊損失過半,南軍「獲鎧仗數萬,俘首領及甲兵以萬計」。

騎兵不可或缺

弓弩在守城攻城戰和有利地勢下能發揮出最佳效果,在野戰中的速度與靈活卻遠不及騎兵。同樣是與北方游牧民族作戰,兩漢和唐朝都建立起強大的騎兵,為何兩宋面對西夏、遼、金和蒙古,卻高度依賴弩兵,騎兵付之闕如?一個直接的原因是,北宋立國之初適合養馬的西北地區已被西夏奪取,北方的馬匹也曾遭到契丹大規模劫掠。北宋政府雖也效法漢唐國家養馬的做法,然而效果不彰。宋真宗咸平時期馬匹20多萬,是北宋的最高水平,不但與漢武帝時的40萬匹相差甚遠,更遠不及唐朝創造世界歷史紀錄的70.6萬匹。南宋不重視騎兵的部分原因是其偏安於河流湖泊水田密布交織的江南,騎兵作用受限。

從軍事戰略角度來看,986年岐溝關和君子館戰役的接連慘敗令北宋對遼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弩作為遠程殺傷武器的防守能力極強,因此有宋一代竭力發展弩機,從政府到民間都鼓勵習弩,北宋的弩兵甚至走向了專業化,弩手和弓手待遇不同,而且弩兵只專註射擊訓練,不像漢唐的弓弩兵那樣可以白刃肉搏。弩兵的經濟收入也比他軍種優厚。「兩淮之萬弩手,則歲免田租三百畝,已及一千餘緡。」此外北宋的科技水平領先當時之世界,發達的手工藝和製造能力為弩機性能和規模化配置提供了良好保障。

元明清弩之沒落

從蒙元開始,弩機在軍隊中趨向沒落。蒙古人征服天下之利器乃複合反曲弓。複合反曲弓射程遠,發射快,再加之蒙古人騎術精湛,擅長快速機動作戰,因此弓之於蒙古騎兵戰術極其重要。發射慢、馬上操作不便的弩,早期蒙古人完全不用。征服金的過程中,蒙古人認識到床弩在攻防戰中的重要性,遂搜羅宋人製造和操作床弩。蒙古人第三次西征時,床弩發揮了關鍵作用。元朝立國后,製造出的名弩包括摺疊弩和神風弩等大型弩。總體而言,弩之於元朝並不如兩宋重要。原始的火藥武器出現於唐末,兩宋進一步發展。蒙古在南宋突火槍的基礎上製造出最早的管式金屬火器——火銃。元代的火銃雖然頗具威力,但裝填費時、射速慢、射程近、射擊精度低,尚不能取代傳統遠射武器弩和弓。

蒙古複合反曲弓

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主要依靠的是步兵。按照《明實錄》和《大明會典》所述,明初步兵的兵種構成為「二十牌、四十槍、三十弓、十銃」。弓弩合計30%,但以弓為主,火器佔比已至10%,明弩的地位相較於巔峰期的宋朝已大為衰落。兩宋的名弩神臂弩和克敵弩,甚至諸葛連弩,明朝都有能力製造,不過明朝造弩規模遠不及弓。重弩方面,明代出現了雙飛弩。「雙飛弩是一種裝在簡單木架上的守城弩,要比宋代的床弩簡化(《明代冷兵器發展之研究》,林智隆,吳應文和陳鈺祥)。」

明成祖時期建制的神機營可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支專用火器的戰略部隊。明朝中後期火器更得到空前的發展,走向熱兵器時代。本土火器製造規模和技術迅猛提高,到正德年間(1491-1521年),單管火銃年製造量高達數十萬支。明朝還積極引進了佛朗機炮、紅夷大炮、鳥嘴銃、魯密銃等先進的西方火器。鎮守薊州時期,戚繼光的步兵營里槍炮手接近全營軍人總數的40%,加上火箭手,則有一半士兵使用火器。騎兵營的火器也佔到兵器總量的50%。在戚繼光的強力推動下,明朝工匠改造發明了「虎蹲炮」和「無敵大將軍炮「等性能優良的火炮。

鳥嘴銃

明代後期的鳥嘴銃射程可達312米,強於明代普通的單兵弓弩,重火箭的射程更遠至780米。1626年明朝與后金的寧遠之戰,袁崇煥動用紅夷大炮多次重創努爾哈赤的后金軍。努爾哈赤本人也中炮受傷。紅夷大炮當時的有效射程為500米,最遠距離不超過1.5公里。明朝火器種類更是豐富繁多。萬曆年間,各種火器約有120種,《籌海圖編》記載有二三百種之多。明朝火器發達豐富如斯,冷兵器之王強弩稱霸的時代一去不返。

紅夷大炮

清代火器更為普及,在雍正五年(1727年)確立的全國軍隊武器中已經沒有弩,佔比最高的兵器是火槍。到乾隆年間,弩開始在行省軍隊中配備,但規模很有限。清代的弩都以手持小型弩(雙機弩、如意弩等)為主,兩宋時期的單兵強弩和重型機械弩不復存在。弓箭的製造維護成本低,發射速度也比早期火槍快,因此在清朝軍中仍然廣泛使用。進人19世紀後半葉,弩已退出戰爭舞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