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商業銀行應搶佔區域經濟演化先機

區域發展戰略關係到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根本戰略利益,深入挖掘區域增長潛力、分享發展紅利,確保搶先佔據轉型創新制高點,已成為商業銀行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

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各地區經濟增速出現了明顯分化。由於各地區發展階段不同、要素稟賦不同,這種分化態勢還將延續。如何看待當前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大型商業銀行如何調整其區域發展戰略、配置相應資源,實現商業銀行區域發展與所在地區的良性互動,是很現實、很有挑戰性的問題。——題記

當前,經濟正處在傳統動力弱化而新動力生成的調整期。在外需疲軟、內需緩升、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經濟到了結構調整,也是區域新格局形成的關鍵時期。

挖掘區域發展潛力是商業銀行在盈利增長進入階段性平台時期挖掘新的增長來源的重要手段。區域發展戰略關係到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根本戰略利益,深入挖掘區域增長潛力、分享發展紅利,確保搶先佔據轉型創新制高點,已成為商業銀行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

「十三五」時期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根據區域經濟理論,區域間發展水平差距表現為「倒U曲線」,區域差距往往先擴大、后縮小。但近年來國內外經驗表明,區域差距變化還有可能呈現「雙倒U」曲線,即區域差距在經歷先擴大、后縮小后,還可能再擴大。從的情況看,2010年以來,由於一些地區經濟轉型滯后,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在縮小之後重現擴大態勢。也就是說,某些地區正在出現「雙倒U」曲線。

1.經濟結構調整在壓力中前進,區域矛盾和短板突出

(1)地區服務業發展不平衡。2015年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50.2%,比第二產業高出9.3個百分點,服務業主導型經濟格局基本確立。

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向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轉化。2015年,北京、上海兩市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79.7%和67.8%。天津、廣東兩省市也超過50%。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已經跨越工業化中期階段,西部地區在總體上也已經跨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多數省份服務業比重仍然偏低。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資源型省份由於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業增長放緩,導致服務業比重明顯提升。其中,山西、黑龍江、甘肅、遼寧、四川、青海等省份提升幅度最大,2015年分別達到了53.2%、50.7%、49.2%、46.2%、43.7%和41.4%,較2014年分別提高了8.7、4.9、5.2、4.4、5.0和4.4個百分點。

(2)區域間基礎設施資源分佈不均衡,但中西部改善進程明顯加快。交通基礎設施方面,2015年,全國公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47.7公里,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區公路網密度遠低於其他地區,不足20公里;全國鐵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1.26公里,甘肅、四川、雲南、新疆、青海、西藏等西部省區不足1公里。但與2014年相比,重慶、湖北、安徽和貴州等中西部省份公路網密度大幅提升。尤其是重慶市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170.8公里,超過山東省位列全國首位;安徽省鐵路網密度增加了0.45公里,遠高於全國0.10公里的平均增幅。

通信水平方面,中西部與東部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東部一線城市互聯網經濟發達、新業態不斷湧現。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互聯網普及率已經超過70%。福建、浙江、天津、遼寧等省市也普遍超過60%。甘肅、江西、貴州和雲南等中西部省份互聯網普及率偏低,僅為北京市的一半左右。但中西部地區發展勢頭強勁。與2014年相比,2015年新疆、青海、內蒙古、西藏和江西等五省區互聯網普及率分別提高4.6、4.5、4.6、5.2和4.6個百分點,明顯高於全國2.4個百分點的平均增幅。

(3)地方財政困難增多,地區分化問題進一步凸顯。在積極財政政策推動下,多數地區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與2014年相比,2015年全國有29個省區市的財政赤字率明顯提升。西藏、青海、甘肅、新疆、黑龍江、山西等省區上升幅度最大,較2014年分別提高6.0、4.0、5.3、4.6、4.7和4.0個百分點。

由於產業結構中重化工業佔比較高,在產能過剩、資源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背景下,中西部省份財政赤字水平普遍高於東部地區。2015年,西藏、青海、甘肅三省區財政赤字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最高,分別為121.2%、51.6%和32.6%。新疆、寧夏、貴州、雲南等地區超過20%,分別為26.5%、26.3%、23.2%和21.3%。

東部發達省份在金融、房地產、高端製造業、商務租賃、科技研發等領域優勢明顯,戰略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稅收增長較快,財政收支平衡壓力相對較小。2015年,廣東、北京、浙江、山東、天津、上海、江蘇等東部省市赤字率普遍低於5%。

(4)區域間科技創新水平差距明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科技創新能力上差距明顯,在經費投入、人才培養、科研產出方面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現象,相當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從經費投入看,2015年江蘇、廣東、山東、北京和浙江5個省市的研發投入佔到了全國研發投入總量的52.4%。北京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1%,在全國占絕對優勢,而中西部有8個省級區域科研經費投入佔GDP比重仍未達到1%。從科研產出看,江蘇、廣東和浙江三省專利總和佔全國授權量的45.5%,顯示了強大的研發能力。

2.人口空間流向更加多維化,空間分佈格局將更加均衡

第一,人口跨區域流動幅度有所放緩。從各大區域板塊人口所佔比重來看,2010―2015年期間,各大區域板塊人口所佔比重的變化幅度,與2005―2010年期間的變化相比已明顯降低,人口跨區域流動幅度放緩。

第二,人口開始向中西部迴流,東北地區持續凈流出。過去五年間,長三角地區人口所佔比重由2005―2010年的上升趨勢轉為略有下降,而西南地區人口比重由2005―2010年的下降趨勢轉為上升。

與此同時,東北地區人口比重在近10年期間持續下降,且下降幅度在近幾年又有所擴大。東北地區的人口總規模自2014年開始出現了絕對量的凈減少。2015年該地區人口總量比2014年減少近30萬。

數據顯示,人口空間分佈和空間流動方向隨著各地區經濟發展態勢的改變出現了新的調整,人口開始向中部和西南地區迴流。

第三,人口在城市之間的流動隨著經濟分化開始加速分化,東北、西北部分城市出現人口負增長。2010―2015年期間,有240個城市的人口規模增加,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四個直轄市是人口規模擴大最為顯著的地區,四市增加人口合計超過700萬,占城市人口總增量的比重為18.7%。中西部地區部分城市人口規模增幅也較為顯著,如鄭州、武漢兩地的人口增量都超過了80萬,長沙、貴陽等地的人口增量也超過了30萬。

但同期,部分城市人口規模出現了絕對量的下降,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地區。其中,東北34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有22個城市的常住人口減少,包括瀋陽、哈爾濱、長春等省會城市。內蒙古、青海、寧夏等地的部分城市也出現了人口規模的小幅下降。

總體趨勢是:經濟增長相對穩定的大規模城市人口增長較快,而經濟增長出現較大波動或者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資源型城市人口增長相對緩慢,甚至為負增長。

3.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更趨明顯

資源環境等自然條件是影響人口和經濟分佈的長期因素。從宏觀視野看,人類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分佈與自然環境條件的空間格局大體一致。從中微觀層次看,環境承載力與生產力布局存在不匹配現象。

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在資源儲量上佔據絕對優勢,但卻沒有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付出較大環境成本的基礎上並未獲得發展效率。中西部很多資源佔全國95%以上,而中西部GDP比重僅佔全國的40%,廢水、生活垃圾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卻均接近或超過全國的50%;另一方面,部分地區的人口和經濟活動聚集程度遠遠超過了當地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水資源過度開採和空氣污染是這種不匹配的突出反映。

4.「三大戰略」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當前,經濟發展正處於傳統動力弱化而新動力生成的調整期。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等力量的綜合作用下,經濟到了結構調整,也是區域新格局形成的關鍵時期。

為破解發展難題,國家近年來先後提出並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擬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將區域改革探索覆蓋方方面面,並逐步形成縱橫結合的「4+3」發展新格局。

具體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將提高面向西北的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對外開放水平,也有利於加強東、中、西部之間的經濟聯動性,在基礎設施、園區建設、產能轉移等領域催生巨大的投融資需求。「長江經濟帶」現已形成以長三角為核心的橫跨東中西地區的發展軸線,未來將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帶。「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交通一體化、環保一體化、產業一體化等重點領域將率先突破,並與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共同成長為的三大世界級城市帶。

基於資金、人口、技術創新、環境約束等多方面因素,我們認為,「十三五」期間區域經濟分化可能更加明顯。

總體看,東部地區將繼續保持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速因新動力的復甦而緩慢回升。中西部地區增速將出現分化,貴州、重慶等省市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速將繼續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但也有部分省份在資金、人口、技術的集聚中處於劣勢,且缺乏新的增長點,經濟轉型滯后,增速持續回落。東北地區增速能夠企穩,但增速依然處於歷史低位。

「十三五」時期區域經濟有五大新動向

1.城市群輻射帶動效應將更加顯現

「十三五」時期,將進一步優化城鎮化布局與形態,加快以城市群為載體的城鎮化發展建設,優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由19個城市群組成的城市群空間結構正式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形成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縱軸,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佈、協調發展的「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布局。

2.次區域經濟合作加強,加速對外開放進程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快,與相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將得到加強,逐步形成若干個經濟聯繫比較密切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區。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的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與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東部地區、蒙古;東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的華南、西南地區與東南亞諸國;中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的西北地區與中亞諸國;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區,包括西南西北地區與巴其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周邊次區域經濟合作區的形成和發展必將有利於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格局,加速對外開放的進程。

3.縣(市)經濟將成為未來的重要增長點

當經濟進入新常態,原有戰略性區域進入平穩增長期,在區域空間上需要湧現出具有新的競爭優勢的增長動力接續者。縣(市)作為基本的行政單元,是區域網路結構中銜接中心城區與鄉村的重要節點,縣域經濟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自2010年縣域經濟總量在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佔比首次過半以來,持續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2015年底達到56%左右,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持續提升。其中,地區生產總值超300億元的縣域經濟單位有242個,數量最多的省市區是江蘇(38個)、山東(38個)、浙江(29個),分別占省內縣域數量單位比例達92.68%、54.72%和45.78%。地方財政收入超20億元的縣域經濟單位有221個,數量最多的省市區是江蘇(41個)、山東(33個)、浙江(30個),分別占省內縣域數量單位比例達100%、56.6%和39.76%。未來的戰略性區域,將是吸引人口遷移的目的地,而不是人口的凈輸出地;將是資本匯聚之地,而不是資金外溢之地;將是客流和物流較為集中的樞紐,而不會是土地價值無法充分體現之地。

4.落後區域受到更多政策關注和扶持

一是西部地區的政策與財政扶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對邊境城市、邊境經濟合作區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增強,鼓勵自主創業、科技創新、簡化貿易審批程序等支持性政策將陸續出台,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將不斷提升。

二是中部內陸地區對內對外開放程度將不斷增強,為中部地區制定相關區域與專項規劃,探索區域對外合作的支撐點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三是東北地區振興將有序地推進,裝備製造、汽車、能源等重點行業加快發展。隨著東北沿邊城市不斷開放,與朝、俄、蒙、韓等國的貿易合作進一步加強。

5.「雁陣模式」或將發生改變

一方面,高鐵、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設,極大地縮短了東中西部的時空距離,提高了中西部地區的人員和物流效率。「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網路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綠色化發展,建設國內國際通道聯通、區域城鄉覆蓋廣泛、樞紐功能完善、運輸服務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

以高鐵為例,到2020年,將在全國編織完成覆蓋大部分地區的高鐵網,新建高速鐵路1.6萬公里以上。綜合交通網路的覆蓋將大大縮短區域之間的時空距離,提升區域通達性和區域網路化程度,極大地促進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區際流動,對區域旅遊、區域人口流動和產業發展、區域一體化格局等都將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優化區域經濟空間格局。

另一方面,沿海、沿江等區位稟賦在大數據時代已不再是吸引資金流、人才流、項目流的必要條件,信息化、網路化促使某些地區具備了后發優勢。「集聚效應」、「空間溢出效應」在網路條件下受到挑戰,信息被公平地分享,平等競爭、機會均等在信息產業成為可能,產業布局可以避開經濟流量過大的中心城市而尋求交通、環境等都更加適宜的區域。

「互聯網+」、「大數據」概念相關的信息產業可以破解區位、交通等先天不足,成為新的投資增長點。不論是發展大數據等新興產業,還是摒棄招商引資中的低成本競爭策略,中西部地區實際上在有意或無意地力爭超越「雁陣模式」,與發達地區比肩共進,甚至伺機超越。

總體來看,未來一段時期,新型生產要素、市場和外生力量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日趨明顯。從生產要素來看,各地逐漸步入從依賴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向依賴人才、技術創新等新型生產要素轉變的新階段;從制度環境看,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部分作用正在被市場所取代,市場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開始顯現;從全球態勢看,參與全球勞動分工、融入全球資本市場、要素市場、技術市場的程度不斷加深,區域經濟發展受全球經濟形勢、對外經濟關係的影響日趨明顯。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開始呈現出由資源驅動型、政府導向型、內生驅動型的模式向創新驅動型、市場導向型和外生驅動型的模式轉變。

面對區域經濟演化趨勢商業銀行如何配置資源

1.金融行業對各省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增加

近年來,隨著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各省區的金融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大幅增加。2015年,全國各地區金融業取得巨大發展,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為57500.1億元,佔GDP的比重為8.39%,比2014年增加1.14%。全國共有30個省區市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增加,僅浙江省小幅下降。金融業增加值佔比的持續上升,說明金融業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顯著。

從區域分佈來看,東部地區金融業佔比普遍較高,中西部地區多數處於中等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分列全國前三位,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7.1%、16.6%和9.7%。內蒙古、吉林和湖南佔比處於全國最後三位,分別為4.7%、4.0%和3.8%。北京和上海兩地金融業增加值比重達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水平(16.6%)。

2.存、貸款總量分佈與經濟總量水平基本一致,但信貸增量向中西部有所傾斜

從各省市存款上看,廣東、北京、江蘇、上海、浙江等五省份存款餘額最大,金融資本較充盈,海南、青海、寧夏、西藏四個省區存款餘額不足1萬億元;貴州、西藏、甘肅、湖南、青海等五省區存款增速最高,金融資本擴充速度較快,遼寧、內蒙古、黑龍江、浙江、山西等五省區存款增速最低,金融資本擴充速度較緩慢。

從各省市貸款上看,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北京等五省份貸款餘額最高,信貸資金需求量最大,與存款餘額一致;海南、寧夏、青海、西藏四個省區貸款餘額不足1萬億元;西藏、甘肅、青海、貴州、新疆等五省區貸款餘額增速最高,信貸資金需求增長速度較高;遼寧、山東、北京、浙江、上海等五省份貸款餘額增速最低,但不排除基數較大的原因。

與2014年相比,2015年全國貸款餘額與GDP的比例提高了13.41個百分點,為2014年增幅的兩倍。分地區看,大部分地區的該項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10個省份增幅高於全國水平,主要集中於中西部地區,其中甘肅、西藏、青海三省區的增幅超過25個百分點,較2014年分別提高了39.5、30.8、25.3個百分點。

3.東部地區有望率先扭轉不良貸款頹勢

當前銀行業風險正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蔓延。其中,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率先經受了本輪信貸風險的「洗禮」后,自身抵禦風險的「抗體」已逐步形成,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且資產質量劣變勢頭明顯減緩,部分地區基本穩定甚至已經觸底回升。而中西部地區的風險仍在加速暴露。

從不良貸款發展態勢來看,沿海發達地區有望率先扭轉頹勢,走出困境。以浙江為例,目前銀行業不良貸款上升勢頭也已明顯趨緩。數據顯示,2016年6月浙江省不良貸款餘額為1965億元,比上月減少71億元;不良率為2.46%,比上月下降0.11個百分點。

4.金融深度區域差異性較大

從金融業發展程度來看,北京、上海金融業發展程度最高,金融保險業GDP與GDP之比分別為15.74%和14.43%,其次分別為天津、重慶、寧夏、青海、江蘇等省份,吉林、湖南、內蒙古、河南、山東、河北、黑龍江、江西等八個省份金融業發展程度較低,金融保險業GDP與GDP之比不足5%。

從機構和人員分佈情況來看,據我們整理數據,截至2015年底,東部地區金融機構以39.9%的營業網點、44.2%的從業人員,管理著57.7%的金融資產;中、西部金融機構分別以23.60%、26.80%的營業網點,21.10%、23.90%的從業人員,管理著15.60%和19.40%的金融資產;東北地區金融機構以9.7%的網點和10.8%的人員,管理著7.3%的金融資產,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經營集約度有待提高。

5.四大行區域資源配置各具鮮明特點

從區域劃分來看,工行、建行、農行主要採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中部、西部、東北的六大區域劃分,而中行則採用的是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部的區域劃分。

從信貸資源配置來看,建行主要集中在長三角(18.77%)、環渤海(17.29%)、西部(17.2%)地區和中部地區(16.86%),整體分佈較為均衡;工行主要集中在長三角(19.1%)、西部(18.2%)、環渤海(16.8%)地區和中部地區(14%),但區域之間的比重懸殊較大;農行則主要集中在長三角(23%)、西部(22.2%)、環渤海(16.4%)和中部地區(12.7%),長三角和西部比重佔到了45%以上,且縣域金融業務對營業收入的貢獻佔到36.8%;中行30%以上的貸款集中在華東地區,中南地區(19.36%)和港澳台地區(12.05%)次之。

從機構人員分佈來看,中行55%機構、52%人員分佈在華東和中南地區;建行和工行均有40%以上機構、人員分佈在中西部;農行則有51.9%和47%以上的機構和人員分佈在中西部。

總體來看,四大商業銀行組織架構基本參考行政區劃進行設置,在所在轄區內開展業務。這種組織架構有利於分級管理,對於規範分支行行為、防控跨區域信貸風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企業客戶跨區域發展和個人客戶多地流動越來越常見,傳統的機構設置顯現出諸多弊病:不同地域的分行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業務發展各自為政;與這種層級管理相配套的逐級核定指標、逐級分權、逐步考核的資源配置方式,難以高效適應當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化加劇、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的特點。

綜上,挖掘區域發展潛力是商業銀行在盈利增長進入階段性平台時期挖掘新的增長來源的重要手段。區域發展戰略關係到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根本戰略利益,深入挖掘區域增長潛力、分享發展紅利,確保搶先佔據轉型創新制高點,已成為商業銀行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