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樊代明院士:成大器者目光遠

↑ 點擊上方「科學家」關注我們

責編:宮奧博

採訪到樊代明有些難。

央視《大家》欄目組記者花了一周時間對他進行跟蹤採訪。2016年,在一個講座后,記者有幸專訪了樊代明。

在採訪前,記者聽了他的講座。他總結了3年醫學研究的進與退,講述了他最主要的體會:一是政治穩定、社會繁榮、科技進步是醫學發展的前提,要珍惜現在的政治社會環境;二是用哲學思維指導科學研究,要站在哲學的高度研究醫學,哲學是研究科學的方法學,比科學更具高度和廣度;三是醫學研究要善於從微觀回到宏觀,全面綜合推動醫學的正確發展。

近些年來,樊代明在全國多地開辦講座,每到一地都會聽眾爆滿,甚至連計程車司機師傅都會趕過去聽。為什麼?因為講座中多是滿滿的正能量: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在我的印象中,母親很聰明,父親很嚴厲,他們讓我從小就懂得,如果你不努力,連生存都成問題。上國小時我最大的願望是當鄉長,因為當鄉長能吃飽飯。記得那時我和弟弟走過一個小鎮的餐館,透過玻璃窗看到裡面的顧客在吃黃澄澄的油條,我口水都流出來了。弟弟對我說,『哥哥,我長大后一定要讓你吃油條吃個夠。』長大后,我的世界觀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想當個鄉長了。我漸漸懂得,如果一個人把個人發展和一己私慾聯繫在一起,肯定成不了大器,成大器者需要把眼光不斷放遠。」樊代明娓娓道來。

眼前的樊代明集熱情和睿智於一身:他不僅科研能力出眾,而且常出口成章、語出驚人。「沒有熱情和不動感情的醫生不是好醫生。」樊代明院士幽默地對記者說。多年來,他堅持每周查病房的職業習慣雷打不動。

從教員到校長、從衛生員到院士、從士兵到將軍,30多年來,不管是從事醫療、教學、科研還是管理工作,樊代明始終勤奮努力、艱苦奮鬥,贏得的每一個光環都很閃耀——

從政,當國家副部級幹部;從軍,當了少將;從研,當了院士(還當選為美國醫學科學院的院士);從醫,當了世界消化病大會主席;從教,當了大學校長。

他不僅學術造詣深厚、臨床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卓越、工作作風嚴謹,而且管理能力突出,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碩果累累,他擔任第四軍醫大學校長期間,該校共獲得了5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帶領的消化病醫院連續5年在全國排名第一,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席之地,當記者問起其中的奧秘時,樊代明說:「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我們有『大雁精神』。」

對此,樊代明解釋道:「冬天到了,大雁要從西安飛到南方過冬,迢迢萬里,為什麼大雁能最終到達連老鷹都飛不去的南方?首先,大雁有集體意識。前面的大雁使勁振動翅膀,產生的氣流被後面的大雁利用,前面的大雁飛累了就飛到後面,後面的大雁又飛到前面,如此更替,便可無一掉隊;第二,領頭雁要有眼界。領頭雁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是所有的雁都能當領頭雁。我想通過《大雁頌》這首歌來提醒大家——不要斗,一起來,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爭到世界第一。」

癌症,世界難題

正因為有這種「大雁精神」,樊代明才能率領他的團隊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的桂冠。眾所周知,胃癌是世界上第二大癌症死因,在也是一種最常見的腫瘤。胃癌早期難發現易治療,晚期易發現難治療,而現實情況是一旦發現大都是晚期,治療效果偏低。樊代明可謂將半生的精力都傾注在診斷和治療胃癌這個難關上。

為了獲得準確的科學數據,樊代明親自帶領團隊到癌症高發區的村落進行取證和調查。村裡不通車,他們靠步行。樊代明甚至派車到村子里,把所有的村民接到西安驗血、做胃鏡、留標本……實地調查使他們掌握了科研第一手資料——極有參考價值的家族生存譜。

正是憑著這股鍥而不捨的拼搏精神,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3種診斷和治療胃癌的新方法,使胃癌的早期診斷技術躍上了一個新台階。20世紀90年代初,樊代明又把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相結合,建立了胃癌血清免疫診斷方法,只需一滴血便可檢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診斷胃癌陽性率由45%提高到70%以上。

樊代明(右四)在給學生們講課

從跟著別人學技術,到提出「策略」,再到引領世界同行的研究方向,樊代明領銜的「消化系腫瘤研究創新團隊」在消化系統疾病攻關這條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

自20世紀80年代起,樊代明就帶領團隊瞄準胃癌這個世界第二大癌症死因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他們提出的預防策略成為目前歐美及亞洲地區5個胃癌診治共識的依據,在此基礎上,團隊建成了覆蓋27個省和直轄市、82個地級市的消化系統疾病防治網路, 完成高危人群3.3萬人次的早期癌症篩查,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生髮展的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建立了早期診斷和治療消化系統腫瘤的新策略,形成了延緩不同階段惡性腫瘤發展的新方法,關鍵技術和多項成果均居世界領先水平。

在2008年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樊代明和他的科研團隊摘得了醫學領域該年度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們首次提出的胃癌序貫預防策略,有效降低了胃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填補了國內外醫學界研究空白,樊代明和他的團隊登上了國際胃癌研究領域的高峰。

「人們應該改變對腫瘤的觀念。」樊代明說。惡性腫瘤是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疾病,且由於其泛發性、各年齡組全覆蓋、耗資巨大、難治性甚至不治性成為百年來攻而不克的世界難題。抗擊癌症成為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為長久、最為投入、最為廣泛、最為壯烈的一場全民戰爭。然而,全世界惡性腫瘤的患病人數在逐年增多,治療難度也在逐漸增加。

「我認為腫瘤是人生中間的必然階段。」樊代明說,「如果一個人要活得長久,活到120歲、150歲,你總要長出一個腫瘤。」

樊代明指出,癌症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是整體調節失常促發局部某種癌變關鍵分子事件的惡果。這種惡果又反作用於整體,形成惡性循環,最後致人於死地。因此,研究腫瘤既要探索器官局部的關鍵分子事件,又要探索癌症患者人體整體調控的改變,並將二者密切聯繫起來。

樊代明還提出「腫瘤是一種抗衰老的疾病」。他表示,針對衰老人體最重要的「搏擊」形式就是細胞增生功能加強,不是全身的,就是局部的,局部的增生就表現為腫瘤,「之所以長腫瘤,是因為對身體有用。」

樊代明認為,這種抗擊衰老的增生機制很像胚胎時期的表現,「同樣都是一個細胞,10個月分裂長成胚胎,是一個生命;10個月分裂形成一個腫瘤,則奪去一個生命。」而腫瘤組織的很多生物學特性都與胚胎細胞相似。從這個意義上講,癌症患者的局部增生或可看做人體通過局部抗擊衰老而爭取「返老還童」的全身過程。因此,了解胚胎髮生學知識,無疑對尋求腫瘤治療思路有極大幫助。

對此,樊代明總結道:「回顧百年以來腫瘤研究的主要目的,大家均是在尋找罹患癌症的證據(或稱腫瘤標誌物)。臨床醫生在患者體內找腫塊,病理醫生在組織中找癌細胞,檢驗醫生在體液中找腫瘤分子,分子生物學工作者在腫瘤細胞中找癌基因……雖然角度不同、層次不同,但根本目的是一樣的,旨在闡明或證明腫瘤的真諦或本質。無疑,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擺在醫生面前:腫瘤是否存在分子水平標誌物?若把第一種和第二種觀點結合,或可為腫瘤研究指明方向。」

學術,永無止境

對於名利,在樊代明看來,那只是奮鬥路上的插曲。

「人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經過了三重考驗,第一是缺吃少穿,為『能活』而奮鬥;第二是缺房少車,為『易活』而奮鬥;第三是缺醫少葯,為『好活』而奮鬥……在,每年有超過300萬人在70歲之前死於心臟病、肺病、腦中風、癌症、糖尿病等,目前的慢性病死亡人數已佔總死亡人數的86.6%,慢性病負擔佔全病負擔的70%以上。2014年人均GDP為46531美元,而慢性病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4848億元(其中還不含醫藥費)。所以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緩。」樊代明對記者說。

樊代明在河南中醫藥大學作報告

「正所謂『上醫治未病』。」樊代明指出,「目前的狀況是,比如中風,基層醫生沒病人看,還不願意去做預防工作;而大醫院醫生病人太多,沒時間去做預防。最後的現狀是等著中風的患者來就診。這正如長江決堤不去提前固堤,而是在決堤後去搶救被淹的千家萬戶一樣。」

對此,樊代明提出建議:「增大全民健康的經費投入,保障全民健康的立法及實施,指導全民健康的群眾活動,監督各級政府對全民健康的貢獻。這一方面要做加法。」

他還建議:「將預防醫學健康常識編成兒童讀本,作為教材納入國小讀本、國中讀本、高中讀本中,以必修課和選修課形式進入課堂,中國小要設專門傳授健康知識的教師,要教導中國小生參與到某些健康安全知識的公益活動中去,寓教於樂。這一方面要做乘法。」

近年來,中醫越來越得到國際的認可,對於中醫以後的發展之路,樊代明自信滿滿:「中醫要走出去。首先文化要走出去,因為我們知道,文化對醫學是很重要的。那麼文化要先走出去,然後是中醫走出去,再然後才是中藥走出去,當年西醫傳播也是一樣的道理,是由傳教士傳到的。中醫問題,我想主要說四句話:第一, 中醫在人類醫學史上從來沒得到現在這樣受尊重的地位;第二,中醫目前是人類醫學史上唯一能夠和西醫媲美的世界第二大醫學體系;第三,中醫解決了西醫解決不了的很多問題,已經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性;第四,中醫必將成為未來醫學、整合醫學發展的重要貢獻者。」

科技,需要人才

在採訪最後,記者就科技和人才等相關話題和樊代明作了進一步交流。

現在正在推進科教興國的人才戰略,談到「人才」,樊代明如是說:「科學只求第一,沒有第二。比如一公斤鋼打一個鋼球,值1美元;打25副馬掌,值25美元;打1萬根秒針,值1萬美元。人才一定是打1萬根秒針的人。這涉及社會分配政策和人們對人才的尊崇問題。對於人才,我們要尊重。尊重人才就是尊重歷史。因為自古以來都是偉人創造世界,能人改變世界,常人適應世界,庸人抱怨世界。如果政策讓庸人滿意了,能人就沒辦法活。人才就是賢,賢的繁體字由臣、又、貝組成,這兩字的繁體字非常相像。腎是人的兩個寶貝,在腹腔上面,一邊一個,一個文臣一個武將,所以人才也是腎。不管是賢還是腎,人才對於一個團隊都是非常重要的。」

樊代明(左)受聘為南開大學榮譽教授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高速發展等於立體發展,要健康發展就要立體發展,有的人要像割草機一樣負責廣度,有的人要像掘井機一樣負責深度。我們既需要割草機一樣的人才,也需要掘井機一樣的人才,廣度和深度要相互結合,這樣才能立體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才是不能替代的。立體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最終需要團隊成員一起努力達到目的。」

談及一個團隊取得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樊代明侃侃而談:「我覺得事業成功不成功取決於3個要素:領導、團隊、綱領。拿古代四大名著來舉例子:《三國演義》蜀國起初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劉備這樣的領導。劉備最大的本事就是會哭,一哭就哭出凝聚力,一哭就哭出戰鬥力,一哭就能把其他人都團結起來,別人會為他拚死奮鬥。蜀國勝在領導,也敗在領導。它的失敗在於找了個領導叫阿斗,由此來看選領導太重要了。《水滸傳》有好的領導:晁蓋和宋江,也有108將,最後隊伍垮了,輸在沒有好的綱領。《紅樓夢》既沒有好的領導也沒有好的團隊和綱領,所以書中主角的結局很悲慘。《西遊記》的結局最後之所以取經圓滿,因為有好的領導。唐僧高瞻遠矚,關心下屬,胸中有抱負,紀律也嚴明。團隊成員的優缺點互補,他們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取經的綱領非常明確。這三條都具備了,所以就成功了。」

說到這裡,樊代明回憶起自己曾經的點滴,並對年輕人充滿希望:「年輕人想要成才,需要在一個好的環境中成長,按照正確的方向培養。我年輕時很苦:在青藏高原當兵、當炊事員。即便如此,每天我都會問自己三件事情:做到最好了嗎?標準是什麼?開始了嗎?比如讀大學時,我就對自己說:第一,我要當這個大學里最好的學生。第二,這個大學最好學生的標準是什麼?第三,我開始了嗎?後來我當了第四軍醫大學的校長,每天早上起來后就會對自己說:我要當四醫大最好的校長,然後問自己:標準是什麼?開始了嗎?天天這麼問,肯定能成才。其實成功很簡單,不要看前面有什麼,只要腳踏實地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行。永遠向前走,否定到最後。不滿足於現狀,要給自己定許多標準,然後依次努力。如此一來,肯定能成功。」

採訪最後,樊代明難得談起了科研之外的事情:「我是一個嚴厲的父親、慈愛的父親和幽默的父親。我的女兒也很幽默,有一次我們吃飯,一盤盤菜端上桌后,我女兒就說,『爸爸,我給您猜一個腦筋急轉彎:外國人排隊,打一個菜名。』我當時沒想出來,女兒說謎底就在桌子上,是羊肉串啊。」樊代明接著向記者提問,你知道外國人洗澡是什麼嗎?還沒等記者緩過神來,樊代明便提高了一個聲調微笑著說:「羊肉泡啊!」

作者:冷珊珊,現任天津日報《求賢》雜誌首席記者,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在職研究所(學位攻讀中)。對科學家有著濃厚的探尋和寫作興趣,相信科學領軍者對人類社會的推動作用。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雜誌2017年4月刊大家欄目。

更多近期熱門文章,請點擊下方↓關鍵詞

科學家論壇 | 聚焦學術不端 | 治霾縱橫談 | 關注科學家參政議政 | 人社部留職不停薪新政 | 音樂治療 | 吸臉怪 | 烤鴨 | 春運 | 機器人 | 虹膜識別 | 動作捕捉 | 林巧稚 | 鄧稼先 | 王淦昌 | 黃昆 | 陸啟鏗 | 周培源 | 袁隆平 | 楊振寧 | 秦大河 | 陳清泉 | 葉永烈 | 徐鳳翔 | 施一公 | 陳蓉 | 譚天偉 | 尚永豐 | 呂金虎 | 王慧 | 盧煜明 | 曾凡一 |

科學家

微信ID:kexuejia2016

投稿、轉載或法律相關事宜請郵件聯繫

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