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管學軍專欄|后合資時代:中國將主導產業鏈

近日,有媒體爆出,現代與北汽就供應商問題陷入爭執。表面看,這是合資雙方股東在降低成本方式上的不同選擇,實際上反映出,合資雙方戰略取向由合而分的變化。隨著本土零部件供應商迅速崛起,隨著產業鏈主導權競爭的加劇,「后合資時代」,產業鏈主導權將為所掌控。

北汽集團和韓國現代為供應鏈而發生爭執,表面看來是北京現代的兩家母公司為了降低配套成本而產生的爭執,核心問題則是為了爭奪產業鏈的主導權。而在汽車產業鏈背後,蘊含著巨大的國家利益,因而是各國「角力」的關鍵所在。這既是跨國公司當初進入時,用以攫取巨大利益的鏈條,同時也是「以市場換技術」要換取的「製造技術」。這種戰略取向上的矛盾,從政府三十多年前決定引進外資之初就已經決定了——這是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合資合作只是戰略妥協而已。

首先,汽車是產業鏈最長的產業,汽車產業鏈之爭,實際上是國與國之間對製造業掌控權之爭。有資料表明,汽車業可帶動10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汽車產業鏈上游涉及鋼鐵、機械、橡膠、石化、電子、紡織等重要行業,中游涉及研發、教育、諮詢培訓業、中介服務機構等,下游涉及保險、金融、銷售、維修、物流、加油站、餐飲、旅館等行業,同時對國防工業、高端製造業有著強大的支撐作用,對低端產業有著強大的吸附作用。作為關聯度很高的產業,汽車產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經濟實力的標誌,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除高技術產業以外仍牢牢掌控的少數產業之一。無怪乎川普一上台就宣稱要對通用、豐田進行制裁,其目的就是要讓這些企業在美國生產汽車,從而把汽車產業鏈重新拉回美國,以重振美國的製造業。韓國是個產業經濟戰略縱深很小的國家,如果失去了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撐,很快將淪為缺乏自我造血機能的消費性國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完全失去話語權。對於北京汽車工業而言,如果失去了對產業鏈的控制權,剩下的就是一條組裝線了。

其次,汽車行業不僅是製造業的龍頭,同時是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重要載體。汽車產業鏈很長,所涉及的任何一個行業都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誰是這條產業鏈的控制者,誰就是這些科技創新成果的第一享受者。工業4.0說穿了就是一場管理革命,德國之所以選擇以汽車產業為載體推行工業4.0,最終達到智能製造這一核心目標,是因為德國人在競爭中認識到,在產業鏈複雜、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很高的汽車製造業實現智能製造,受益的表面看是消費者,實際上是整個產業鏈的管理素質上了一個大台階,從而大幅提高了本國工業經濟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也正因為如此,在《製造2025》中,有關部門把汽車產業作為推動《製造2025》的先導產業,作為做強製造業的抓手。誰失去了汽車產業鏈的掌控權,誰將失去工業經濟的未來。

再次,汽車產業能夠為社會提供巨大的就業機會,而就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汽車產業本身既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整車廠每增加1個人就業,就會為上游零部件企業帶來11個人的就業。因此,從就業角度看,中韓汽車產業鏈之爭,實際上矛盾的焦點是——現代要用的市場解決韓國的就業問題;而北汽的做法,是藉助零部件企業增加的就業機會,以發展製造業。值得注意的是,汽車產業鏈在提供巨大就業機會的同時,也是廣泛吸納人才的抓手。眾所周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得人才首先要掌握吸納人才的企業。由此可見,北汽與現代之爭豈是簡單的在哪生產零部件的問題?豈是簡單的成本之爭的問題?

僅就利潤而言,由於汽車產業鏈太長,因此涉及的利益太大,由不得雙方母公司不爭奪掌控權。 據了解,在歐美日韓等國家,汽車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是5:3:2,即零部件生產商占汽車總利潤的50%,整車廠佔30%,銷售商佔20%。隨著工業製造體系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在大利大益面前,公司對奪回產業鏈的控制權志在必得。

在對產業鏈的控制權方面,日韓企業與歐美企業有著完全不同的方式。日韓汽車母公司為了掌控產業鏈,採用了主機廠與零部件企業相互持股的方式,用根深蒂固的「血緣」關係來保證供需關係的穩定性,來確保專利技術不會外溢。因此,國內公司想通過一個個零部件的配套替換,從而最終掌握產業鏈,幾乎不可能。因為從企業層面講,北汽選擇供應商觸及了現代集團的根本利益;從國家層面來說,則是北汽動了韓國汽車產業的「乳酪」,所以現代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答應的。

然而,進入「后合資時代」,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工業製造體系,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本土零部件供應商,正通過高品質、低價格的產品,已經搭建起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替代日韓供應鏈體系只是時間問題。

對產業鏈的掌控實際上有三個維度,一是資本維度,二是批量維度,三是技術維度。所謂資本維度,說穿了是誰對零部件企業具有控制權。目前,北汽要的是讓中方控制的企業為北京現代配套,而現代要沿用韓國零部件企業繼續為北京現代配套。所謂批量維度,就是說零部件企業的生產批量有多大。如果一家零部件企業的生產批量大,那麼該企業通常會有比較多的利潤,就有更多的錢用於研發,就有更強的競爭力。如果將配套權給了中方公司,那麼意味著韓國零部件企業將失去利潤來源。所謂技術維度,就是企業掌握多少專利技術,在行業內技術是否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公司在基礎配套領域已經擁有足夠的技術,如果再加上批量優勢,那麼未來不可限量,這也是韓國現代最為忌憚的。

從這三個維度審視,過去公司一無所有,例如:當年上海大眾搞國產化的時候,幹了兩年多,國產化率僅有2.7%。不用說高端零部件了,就連普通的螺絲釘都要進口,從三個維度看,哪個維度都羸弱不堪。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隨便一款合資車要想在生產,一下達到80%以上的國產化率完全沒問題。換言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在三個維度上都取得了突破,對產業鏈的掌控和替代,只是時間問題。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汽車零部件產業已經完成了由小到大的量的轉變,在「后合資時代」將完成質的變化——對產業鏈的掌控,在這個關乎國家工業經濟未來的大是大非問題上,相信將成為中外雙方發生激烈爭執多事之地。

或許有人會說,如此觀點是不是太民粹化了?不是,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使得製造業重心向東轉移的過程中,汽車業是其中最重要的、最大的一個產業。這個轉移是逐步的,當初沒有工業基礎,只能建汽車組裝廠,零部件從主機廠所在國運過來,東西方汽車產業的關係是互補的;今天,絕大部分零部件都能在生產了,雙方的關係從互補變成競爭。再往後發展,一定具有壓倒性優勢,因為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是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不在進行本地化生產,就意味著失去競爭力,主機廠不得不選擇本土生產的零部件,從而推動了各相關產業落地。因此,「后合資時代」不僅會出對產業鏈整體控制權之爭,而且會出現合資企業的解約潮,並且解約之後不會再簽約,理由是品牌實現了對洋品牌的替代關係。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