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有些人怎麼吃都不胖

城市快報報道 你是否常常感到很不平衡?拚命節食、拚命運動、嘗試各種「減肥食譜」,而體重秤上的數字卻無動於衷;可你的周圍,卻總是有人大吃大喝不運動,卻依然窈窕纖細。

之前火爆全網的日本「超級大胃王」木下優香,在炒麵競吃比賽中3分多鐘吃了將近8斤炒麵、7分鐘內吃完62個漢堡、5分鐘內吃完3斤牛排、8分鐘內吃完200個壽司……而她本人,卻是一個身材嬌小可愛的瘦姑娘。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兩種極端的說法:一種是「喝水都能胖」,一種是「我是個吃貨,怎麼吃都不胖」。這兩種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吃得多卻不長胖」和「吃得少卻依然長胖」這兩種對立的情況,確實是存在的。

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會轉化為能量供給身體消耗。吃得多,消耗得少,富餘的熱量就轉化為體重。也就是說,是減肥還是增重,不取決於吃了多少,而是取決於攝入與消耗之間的平衡。

熱量攝入來自於食物,相對而言還好掌握,而消耗就相當難以捉摸了——消耗的熱量中,大部分用來滿足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被稱為「基礎代謝」。日常活動和運動所消耗的熱量,通常只佔總消耗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以,決定熱量攝入的是你吃什麼、吃多少;決定你消耗多少的,主要是基礎代謝率!

不同的人之間基礎代謝相差很大。有一項研究,測量了蘇格蘭地區有代表性的150位成年人的基礎代謝率。他們的基礎代謝每天消耗的熱量平均是1501千卡,最低的只有1028千卡,最高的卻高達2499千卡。這些差別主要是由身體的非脂肪重量來決定的,相關係數達到了63.2%。

不過,即便是在相同的非脂肪重量下,不同的人基礎代謝率也依然存在很大差別。比如有一項研究比較過非脂體重相同的人群,基礎代謝率最高的5%比最低的5%也能高出30%。最極端的兩個志願者,非脂體重都是43公斤,但一個的基礎代謝率是1075千卡,而另一個是1790千卡——這個差別,相當於跑10公里消耗的熱量,或者200克大米所提供的熱量。形象地說,這兩個人,如果每天吃同樣的食物,要保持相同的熱量平衡,前者需要每天比後者多跑10公里;或者,如果兩人保持同樣的運動消耗,後者可以比前者每天多吃4兩米飯——大學里的女生,通常每頓就吃2兩。

簡而言之,那些「怎麼吃都不長胖」的人,是因為基礎代謝率高;而「喝水都長胖」的人,是因為基礎代謝率太低。

基礎代謝率跟很多因素有關。有些因素是你無法改變的,比如種族、性別、遺傳、年齡等;有些是改變了於事無補的,比如體重增加了基礎代謝率也會增加;只有一些因素是有價值的,但是改變起來並不容易,比如減少脂肪、增加肌肉。

那麼,吃呢?能通過吃來改變基礎代謝率,或者改變熱量平衡,從而「吃而不胖」嗎?

首先,劇烈節食會降低基礎代謝率。在食物攝入量急劇減少的情況下,人體會自動降低基礎代謝率,而且,這個降低一旦發生,就難以逆轉。比如你以前的基礎代謝率是1300千卡,如果劇烈節食降低到1100千卡,那麼你就需要少攝入200千卡的食物或者增加200千卡運動,才能保持同樣的熱量平衡。

其次,有氧運動對基礎代謝沒有明顯影響,而增加肌肉、減少脂肪的健身運動有助於增加基礎代謝率。健身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可能對此有一定幫助,不過科學證據尚不充分,增加幅度也缺乏確切數據。

對於一個具體的人,基礎代謝通常是很難改變了。你能做的,是掌控自己還能夠掌控的兩個方面:吃和運動。

雖然慢跑、騎車、游泳等有氧運動不會改變基礎代謝率,但它們能夠消耗熱量,也有助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喝了一瓶甜飲料,跑上2公里,也差不多消耗掉了。如果是進行增加減脂的健身運動,效果還會更好一些。

另一方面,食物的「量」跟所含的「熱量」還是兩碼事。比如同為100克食物,蛋糕的熱量大約是370千卡、薯條大約310千卡、冰激凌大概200千卡、蘋果大約50千卡、芹菜15千卡……我們吃食物,大多數人並不是根據吃了多少熱量來決定是否停止,而是根據「飽了沒有」來決定吃與不吃。不同的食物,在含有相同熱量的基準上,產生的「飽足感」並不相同。所以,合理選擇食物,可以在感覺「吃得飽」的前提下少攝入一些熱量。有人做過實驗,吃到相同的「飽」的程度,吃蛋糕攝入的熱量差不多是吃土豆的5倍、吃蘋果橘子的3倍、吃肉的2倍多。一般而言,富含纖維的粗糧、蔬菜,比經過精細加工的精米、白面、糖飲料要優越得多。文| 雲無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