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些古代流傳下來的清明習俗,你知道多少...

清 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又到一年清明時,煙雨朦朧的時節,

這首頌了千年的古詩,

總是詮釋著自古不斷的情。

清明節的各種風俗,也依然留存至今。

清明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

盪鞦韆

這是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 鞠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 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 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就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放風箏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 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插 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插柳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正值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斗 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吃什麼?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

△青糰子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艾粄

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饊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