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每月500元工資,這個美國人為中國教育堅守17年,修建11所小學

他的名字叫David Deems,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叫丁大衛。他出生在美國一個中產家庭,讀大學時,特意選擇了中文,因此對產生了強烈嚮往。

1989年,大衛到北京大學進修漢語。在北京學習的那段日子,他對有了更特別的感情。

回國念完古典文學碩士后,大衛選擇了這一生的方向,那就是成為一名老師。仔細斟酌后,個性獨立的他,決定遠渡重洋來到教書。

因為當時的他認識到,教書,就去最需要教育的地方,根據在北京念書時的印象,他覺得可以用自己的知識,給偏遠山區的孩子當老師。

正巧,1994年在香港度假時,他認識了一個叫馬麗的老師,在她介紹下來到珠海一所私立學校,成為了一名英語外教。

一進那所學校,大衛就把校長震住了,對校方提供的居所極為不滿。學校給他提供個人公寓,裡面配備了空調、冰箱,遠遠好過其他老師的待遇。

他直接闖進校長辦公室,強烈要求住進教師宿舍。「我一個人不需要住這麼好,我也不做菜,不需要冰箱,就想跟老師們一起塊兒住。」

校長感到非常不理解,最終還是尊重了他的意願,將他安排到七八個人同住的宿舍里。不過大衛還是覺得「不滿足」,又主動要求降薪。

在珠海執教一段時間后,大衛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因為這裡畢竟是私立學校,相對來說,孩子們條件都不錯,他需要去更艱苦一點的地方,給更有需求的人提供教學。

經過一番詳細調查之後,他將目光投向的西北,幾經輾轉,帶著簡歷,來到了西北民族學院。

「你好,我叫丁大衛,以前在珠海教國小生,現在想過來當大學老師。」看到大衛的簡歷,老師有點懵,在「喜歡從事的活動」這一欄,大衛工工整整地寫著:為人民服務。

一年半的時間裡,因為要辦理相關手續,學校只能安排他住在辦公室里,對於1米93的大衛來說,逼仄的空間,起居很不舒服。

此外,學校無法給他發工資,但對這一切他都覺得無所謂,一直積極開展各種教學工作。

等到學校給他定工資時,他又跟校方發生了「矛盾」:學校定的工資是1200元人民幣,他主動要求降到900元,學校一再堅持,決定給他1000元,可他還是覺得4位數太高,最後經過雙方「妥協」,工資定在了950元。

在西北民族學院,他辦火了一個英語角,主動幫忙聯繫外國人,幫大家提供更多交流機會。大衛風趣、幽默,真誠、友善,很快就受到全校師生的歡迎。

然而一邊在學院里教書,大衛還在繼續考察別的地區,想知道有沒有更艱苦的地方。

最後,他找到了東鄉自治縣,一個地處山區、十年九旱的地方,百姓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在全國56個民族中,東鄉族的教育普及程度最低,文盲率高居榜首,九年義務教育人口比率倒數第一。大衛當即決定,去東鄉!

剛到東鄉時,當地人對他並不親近。東鄉的閉塞也讓大衛很苦惱,這個有著50萬人口的自治縣,封閉到大家根本不會說普通話,外面的人也聽不懂他們的方言。這無疑將給工作帶來巨大阻力,但大衛還是選擇了留下來。

在成為教育局聘請的教育顧問后,相關手續一辦又是一年多時間,承諾的500元工資發不出來,大衛只能靠自己的積蓄生活。

他不抽煙、不喝酒,生活極其簡樸,一件衣服可以穿七八年,鞋子破了也不放在心上。面對經濟壓力和艱苦的環境,大衛始終堅持自己的內心。

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當地人開始親近自己。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在西北民院和東鄉間兩頭跑,靠著零散的代課工資省吃儉用。

在這兩年忙碌的時間裡,大衛通過自己的努力,翻新了東鄉的7所國小,讓200多名學生入校接受教育,尤其是當地從不讀書的女童,第一次走進學堂,拿到課本。

多少孩子的生活因此改變,知道了什麼叫做籃球,也拿到了嶄新的學慣用品。尤其是對這個高個子外教,充滿了喜愛和尊敬。

8年的時間裡,大衛為東鄉自治縣,籌款修建了11所國小,請到了許多優秀的老師。身為教育顧問,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每星期走幾十里的山路,到每所學校查看學生入讀情況,看學生們還需要什麼,學校的教育設施還有什麼欠缺。

遇到有的孩子沒有來上課,大衛會想方設法聯繫老師,或親自去說服家長,讓孩子念書。每到一所學校,他問得最多的就是:

「學校還有什麼需要我關注的?」「學生還有什麼需要我做的?」「老師還有什麼我能幫忙的?」

東鄉的尹家國小因為種種原因一度廢棄,是大衛四處奔走籌集資金最後終於讓學校重新開課。

他帶著老師們挨家挨戶,把當初的孩子們找了回來,之後的入讀學生增加了一倍。籃球架、水井、兵乓球台,所有設施都是大衛的功勞。

學校里的老師都說:「真的非常感謝他,雖然這是一所簡陋的國小,但這裡的孩子一生的命運,可能就是從這裡得到改變。孩子以後可以讀國中、高中,如果沒有這所國小,一切都無從談起。」

除了修建學校,他還帶著當地的老師們,去北京、珠海學習優秀經驗。生活在封閉東鄉里的老師,別說什麼天安門、大海,甚至連綠皮火車都沒見過。

當他們站在天安門、鳥巢前,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言喻。大衛希望他們豐富自己的視野,然後把這份寶貴的經驗,告訴學校里的孩子們,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努力,將來某一天走出東鄉。

大衛不喜歡被打擾,但為了籌集教育資金,他接受讓媒體曝光自己。他建立了一個專門的賬戶,收款人的名字叫「丁捐助」。

從一開始四處尋求資助,到後來很多人主動捐助,8年時間,他籌集百萬元,每一分都花在了東鄉教育上。

然而很多國人卻質疑他:「那麼多錢,誰知道怎麼花的。」「他一個美國人,條件那麼好,來這麼艱苦的環境到底想幹什麼?」

面對質疑,大衛一笑了之:「確實有點難以理解,對吧?但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應該讓更多的教育資源,用到更需要教育的地方。」

十多年來,收到的每一筆錢,大衛全都記錄在冊,從哪兒來的,花在哪兒,一分一厘都清清楚楚。

曾有個國小生捐了1塊錢,他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就買了2毛錢信封、8毛錢郵票,寫了一封感謝信給那個孩子。連這一點,賬本也記得很清楚。

每一次帶老師出去學習,大衛都盡量合理安排每一筆費用。為了讓更多的老師走出東鄉,極力將每個名額的費用壓到最低,以至於不得不轉好幾次車。

2000-2008年,賬簿記了6本,每一本還抄寫了備份。

一直忙於工作,大衛30多歲才遇到真愛。女孩Stacy同樣是一位美國人。一次偶然機會,大衛到青海學習,遇到在青海民族學院執教的Stacy。

大衛對Stacy一見鍾情,三番兩次找機會接近對方。2005年,兩人回到美國結婚,隨後,Stacy跟隨大衛一起回東鄉,一起為東鄉的教育奔忙。

Stacy和大衛志趣相投,生活樸素,兩人住的是沒有電器的小屋子,穿著打扮都和東鄉老百姓一樣,結婚時只買了一顆手工戒指,兩人工資加起來才1200元。每個星期,Stacy就跟著大衛,奔走於東鄉各學校間。

對於大衛的選擇,他的父母都表示理解。大衛一家人都從事教育,但只有他選擇了到鄉村。

面對外界的讚譽和褒揚,長期以來不辭勞苦的大衛說:「我不是什麼專家、學者,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課不是我講的,房子不是我修的,我什麼也沒做,只是個橋樑,偉大的是那些留守的老師,是那些對東鄉並不了解,就願意捐款的人。」

麥粉們要養成閱讀好習慣

~看完記得點贊,分享到朋友圈喔~

關注麥格時光,為你的職場生活,找點樂子!

搜索微信公眾號:麥格時光 marking-u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