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段宇宏:沙特現代化的崎嶇之路

背景:

3月15日至18日,沙烏地國王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烏地於對進行國事訪問,這是薩勒曼國王2015年1月就任后首次訪華。

」沙烏地國王薩勒曼抵達北京,隨行人員高達1500人。除了25名王子和10名部長外,還有150名廚師和800名各界代表。此外,沙烏地國王最壕訪華團,還帶了506噸重的行李,自帶2部鍍金電梯與2輛賓士S600轎車。

本文轉自網易歷史頻道。

沙烏地王公貴族出國參訪,人們經常被其奢華的排場刷新認知,發現以前見過的富翁都不算有錢人,只能感慨「中東土豪太任性!」

一位沙烏地王子外出,給自己的80隻獵鷹買了機票

時間倒轉85年,沙烏地建國之初,國家可說是窮困潦倒,公務員的薪資拖欠半年沒有著落, 開國君主伊本·沙烏地曾說:「誰要是給我一百萬英鎊,我願意在王國給他任何特許權。」

沙烏地缺乏建立現代經濟的自然與人文條件,可幸運的是,它的地下到處流淌著黑色的液體黃金。最終,美國公司來了,提供設備、技術和資金,預付了款項,黑色的石油源源流出,綠色的美鈔滾滾而至,石油產量世界第一的沙烏地從此走上有錢任性的道路。

高度現代化的物質條件,非常保守的精神文化,這兩樣東西在沙烏地奇怪地天天生活在一起,卻又沒融合為一體。沙烏地有趣之處在於,幾乎所有現代事物的引進,都由國王說服宗教領袖,通過巧妙闡釋傳統的方式而達成。

儘管如此,沙烏地現代化仍然一路崎嶇。

1925年12月,持續一年多的「內漢志戰爭」落下帷幕。漢志地區聖城麥地那被攻陷是標誌性事件,意味著內志蘇丹國的沙烏地家族徹底擊敗統治漢志王國的先知聖裔哈希姆家族,一個新國家已初現雛形。

第二年元月,內志蘇丹改稱「漢志和內志國王」,六年後的1932年9月,他又把兩個地區正式合併為一個國家——沙烏地阿拉伯。

統一內漢志的國王興許受益自母親達瓦西部族血統,這個部族的戰士素以身材高大而著稱阿拉伯半島,因此國王體型魁梧,身高超過一米九。

現代沙烏地開國君主伊本·沙烏地年輕與老年時代

記住這位沙烏地開國君主的相貌容易,見過的人不會忘記,記住他的全名對外國人來說是徒勞的,不信可以試試看,他叫:阿卜杜-阿齊茲·伊本·阿卜杜·拉赫曼·伊本·費薩爾·伊本·圖克·伊本·阿布杜拉哈·伊本·穆罕默德·阿勒·沙烏地。

像西方人那樣稱呼他為「伊本·沙烏地」方便得多,英國作家芭芭拉·布蕾和麥克爾·達洛撰寫的伊本·沙烏地傳記中,形容他是「締造沙烏地王國的沙漠武士」。

奪取到阿拉伯半島上最重要的漢志地區,伊本·沙烏地完成家族幾百年宿願,可他並無太多喜悅之情。他發現打江山難,治理江山更難,締造一個現代國家難上加難,欲在阿拉伯半島建立現代社會更比登天還難。

1932年之前,準確地說沙烏地不是國家,只是一個地區,歷代帝國名義上的一部分。

沙烏地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一為漢志地區(也譯作希賈茲),指西部沿海的北部地帶,以從事農商的定居人口為主。另一部分為內志(也叫納季德),指中央高原,即半島腹心地帶,生活著以氏族和部落為單位,過著游牧生活的貝都因(阿拉伯)人。

阿拉伯半島有320萬平方公里,今天的沙烏地就佔去70%的面積,疆域雖不算小,但九成土地屬於乾旱或半乾旱的沙漠與荒山,土地貧瘠,水源稀缺。

半島曾有輝煌的過去,漢志地區坐擁麥加和麥地那兩座聖城,是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大部分時間,半島更像《冰與火之歌》里虛構的世界,但遠比冰火世界貧窮和動蕩。諸侯爭戰、外來侵略、部族戰爭、血親復仇、互相劫掠似乎半島人民已經習以為常,飢荒與瘟疫也是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體驗。

沙烏地家族發源於內志哈尼發山谷,與宗教改革家瓦哈比結盟后,家族領地從一個叫德拉伊葉的小鎮向四周擴充,通過數代人奮鬥,先後締造過兩個王國。

第一沙烏地王國很大程度上滅亡於過度狂熱的意識形態,因樹敵過多,招致奧斯曼的埃及總督派出大軍摧毀,第二沙烏地王國亡於殘酷的家族內訌。

1880年出生的伊本·沙烏地,童年時代遭遇第二沙烏地王國覆滅,隨父親流亡到科威特,接受科威特薩巴家族的埃米爾穆巴拉克庇護。

伊本·沙烏地有跟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相似的發家傳奇。1902年他繼承家主職位,在科威特埃米爾贊助下,獲得幾十條槍支和駱駝,帶領40餘名家族親兵智取利雅得(今沙烏地首都),奪回家族領地的第一重鎮。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沙烏地首都利雅德街景

恢復家業之初,國際形勢險峻,地區格局複雜,巧妙遊走於大英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伊本·沙烏地磨練出高明的外交手腕,他總在合適的時候尋求強大一方庇護使自我利益最大化。經過20餘年運籌與征戰,他先後統一內志和漢志,30年代締造了比祖先基業更大的王國。

伊本·沙烏地認知到,險峻的地緣政治中,王國要生存發展下去,需壯大自己實力,這有賴於經濟和技術發展,就必須引進西方的資本,還有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可他引進這些事物面臨的困難,要比其他任何國家領導人物更加艱巨。

1926年沙烏地八成多人口生活在農村,文盲率高達九成;現代交通和通訊設備幾乎為零,當時全國不超過12輛汽車,交通工具要麼靠兩條腿,要麼依靠駱駝和馬匹。

瓦哈比派杜絕抽煙、飲酒、音樂、舞蹈、影像,幾乎排斥所有現代事物,他們認為那會使人墮落。抵制現代事物的荒唐現象屢見不鮮,沙烏地出現第一輛卡車時,被人當作邪惡的「怪物」燒毀。

「伊赫萬(兄弟會)」,國王數年來的堅實後盾,從中挑選出來的骨幹組成最精銳部隊,在征服漢志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現在,他們的言行令伊本·沙烏地愁雲籠罩,第一沙烏地王國覆滅前的情況彷彿再現眼前。

伊赫萬在經濟更先進的漢志地區推行極端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招致各方力量抵制,激起政治動蕩。他們在狂熱意識形態驅使下,要「不斷革命」,繼續向周邊地區進攻,他們的辭典里沒有「妥協」這個詞,自認只要強硬地堅守「精神力量」,將無所不克。

一部分伊赫萬開始把矛頭對準國王,指責他日益變得「軟弱」,背離了「初衷」,比如使用外國顧問,引進西方技術,送子弟出國留學。1926年,伊赫萬曾謀划要破壞麥加的電話線,他們堅決抵制引進無線電、鐵路、火車這些「邪物」,他們的暴力行為甚至開始破壞了王國的穩定。

多年運籌軍政實務,伊本·沙烏地偏向務實主義,他深知自己的成功主要依靠「靈活」與「柔軟」,不是「極端」和「強硬」。

沒有靈活外交手腕,沙烏地這個國家不可能誕生;沒有火車和汽車,無法把軍隊最快速運到戰場;沒有無線電通訊,溝通效率低下,軍事上先輸一籌;沒有軍費,軍隊將無衣無食,寸步難行;沒有槍炮彈藥,馬刀和長矛捍衛不了安全。

伊本·沙烏地總結出一個務實的政治原則:「只要宗教經典沒有禁止的,對我們有利的,都不應該排斥」。

當代沙烏地首都利雅得的遠景

國王把烏里瑪(宗教學者或領袖)們召集到會議廳,指著遠處高塔上傳來的聲音問:「你們聽,那是什麼!」大家聽到從遠處傳來唱頌經文的聲音,洪亮而清晰。國王接著說:「如果我們採用了這種技術,就可以讓聲音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大家點頭稱是,無線電和廣播設施在烏里瑪們的支持下,成功引入沙烏地。

「先知也用過猶太人,我們為什麼不能任用異教和異族的人才、技術……那些反對者,你們願意把手中的步槍和子彈交出來嗎,那也是異教徒製造的?」國王苦口婆心地向說服大家接受現代事物。

烏里瑪們翻遍經典后宣稱,伊赫萬反叛國王毫無根據,是非正義的。獲得了「尚方寶劍」,在政治解決無效的情況下,伊本·沙烏地最終向昔日的盟友開戰,花費了幾年時間鎮壓激進伊赫萬叛亂。

統一之初,沙烏地王國的政府組織相當粗糙,國王頗像中世紀初期的歐洲君主,沒有固定的辦公住所,帶著廷臣與侍從四處巡遊,王國的重要公文和信函都裝在大木箱里隨行。

國王不是每次都能輕易說服烏里瑪們。1930年成立國家教育委員,制定出外語、地理、繪畫等課程表,試圖建立現代教育體系。烏里瑪們認為繪畫有違傳統,教授外語便於傳播異端思想,反對在課堂上講授「地球是圓的」這種「不正確」的知識。

所幸伊本·沙烏地作為開國雄主,依靠自己的權威和手腕,力排眾議否決了反對意見。

伊本·沙烏地國王有近百名子女,圖為他與部分子女的合影

伊本·沙烏地在征服各部族,統一國家過程中,幾乎娶了所有部族酋長的女兒為妻,所以他約有90餘名子女,其中兒子有45個,活到成年兒子共36位。沙烏地開國至今,共七位國王,後面六位都是開國君主伊本·沙烏地的兒子,他們採用兄終弟及,而非父死子襲的方式繼承王位。

1953年伊本·沙烏地逝世,長子沙烏地繼承王位,這位國王性格豪奢,花錢過於大手大腳,很快使國庫萎縮,導致國家財政危機。

所有人都察覺出來,新任國王最有力的競爭者是他的弟弟費薩爾王子(伊本·沙烏地第三子),費薩爾擁有雄鷹一般銳利的眼神,自小精明能幹,素有「賢王」好評,他當時擔任第一副相和外交大臣之職,在王族中實力雄厚。最終,費薩爾聯合王子們罷黜兄長,戴上了王冠。

沙烏地真正大改革發生在費薩爾國王時代,若說他的父親是建國之父,那麼他配得上「現代化之父」的稱謂,費薩爾時期沙烏地已經成長為地區大國。他主要的兩大貢獻一是推動財政改革,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現代國家財政體系;另一舉措是於1962年頒布法令,完全廢除了頑固殘存的奴隸制,最後1600餘名奴隸獲得自由(也有美國肯尼迪總統說服和施壓的貢獻)。

費薩爾國王籌辦女子學校,準備讓她們接受教育,遭到保守派反對,他們向國王抗議說,女人要是識文斷字了,會變得墮落,社會就危險了。國王告訴他們,你們可以不讓自己女兒讀書,但很多平民的女兒想接受教育,我要照顧多數人需求。因為這次教育改革,沙烏地今天才有了眾多女大學生和女博士。

引進電視機遭遇更強大阻力,連一些王子和烏里瑪也跳出來反對。費薩爾國王力排眾議修建電視台後,1965年他的侄子哈立德帶領100名憤怒的保守人士示威,欲搗毀利雅得電視塔。哈立德向阻止他的警察開槍,警察還擊之後,哈立德中彈身亡。

哈立德的父親找到國王,要求懲處擊斃他兒子的警察。國王說,你兒子去鬧事,先開槍,警察只是依法自衛,何罪之有?哈立德父親又要求揪出指揮平息暴亂的幕後負責人,國王說:「我就是你說的幕後負責人。」

這件事兒給十年後的悲劇埋下伏筆。

年輕時代和晚年時代的費薩爾國王

1975年3月25日,費薩爾國王在議事廳會客,接見石油大臣和科威特代表團。哈立德有個弟弟叫穆薩,從美國留學歸來。那天,穆薩裝作客人混入議事廳,國王見到自己侄子時也未多想,低下頭讓他親吻,以示親熱。

突然,穆薩從袍子里掏槍連射三槍,其中兩發子彈擊王頭部。警衛迅速衝過來用未出鞘的佩劍猛烈擊打穆薩,但已經來不及阻止,費薩爾國王應聲倒在血泊中,石油大臣在一旁沖警衛喊:「不要打死他(穆薩)」。國王送往醫院后搶救無效身亡。

穆薩刺殺國王的動機,通常認為他是為弟弟復仇,不過顯然也摻雜了其他因素。據說穆薩因酗酒和吸毒,被國王禁止出境,他一直抱怨自己每月津貼太少未獲得滿意結果,懷恨在心。也許,現實中的不滿加上宿怨,促使他做出這個殘酷決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