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劉慈欣: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洲殖民了再說

採訪/楊雪 姜昊珂 口述/劉慈欣 撰文/楊雪

我是一個科幻作者,寫科幻的小說,有對太空的嚮往是很自然的事情。太空就是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寫科幻小說的作家,他肯定都是嚮往太空的。

這種向往來源於心底的好奇。

我從山西趕到北京,為了見一眼巴茲·奧爾德林,這和想去太空的動力一樣。對於我們寫科幻的小說人來說,像奧爾德林這種第一個登上外星球的人,他們的地位在我們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也是高於所有其他的名人的。

我很早就很關心他們各方面的情況,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的傳記我都看了,我很了解他們的經歷,甚至一些別人不太了解的事情,我都了解。雖然阿姆斯特朗已經在 2012 年去世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只剩下一位了,能夠見到他當然是很榮幸的一件事。

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可能無法擁有他們這樣的經歷。奧爾德林處在太空探索的初期,那時候對宇航員的要求是很高的。

像奧爾德林本人,他是一個空間飛行員,同時,他長期駕駛駕駛高性能的戰機,同時他還有工程學的博士學位,也是經過很多挑選才成為宇航員,這個作為普通人來說是不可能的。

我想,我能登上太空的時候你也能登上太空,那時候的太空探索可能已經作為一個產業啟動了它的市場,可能對所有人都是開放的。

登上太空——或者說我更想是去看一看,當然肯定還是在地球上生活的。因為你的生活的一切,目前還是在地球上,包括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關係、家人都在地球上。但是我希望能夠到太空中,去儘可能多的地方、儘可能多的星球,還有其它太空的位置,但是在每個地方走不會待太長的時間,這是我的習慣。

當然,真的到了這個時代,人人都能以承受的價格登上太空的時候,就相當於人類開闢了一個新世界。舉個例子,在大航海時代,那個時候,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很多人也能以自己承受得起的價格,坐著帆船,經過幾個月的航行,到達美洲。

那個時候讓你預測,將來會有什麼東西,你是很難預測的。你不可能預測到,將來那個大陸上,會崛起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這個國家創造了一個科技的新時代,最後又把人送到月球。

但是,既然開闢了一個新世界,肯定會有很多我們現在還沒法想到機遇、希望、光明的未來。

比如最近埃隆·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馬斯克是一個很有創新能力的人,他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家,用我們的話來說,他是很科幻的一個人,他的行為具有很強的創新,特別是他在航天領域所表現出來的極強的創新意識。

坦率的說,這種創新意識,是航天界所沒有的。所以說,他在很多方面,以一個公司的力量,很快走到了前面。包括他的可回收火箭,其它以國家為主導的那種航天工程都沒有做到。

還有他未來馬上要開發的,大推力火箭、超波羅,甚至超過了我們的長征 5 號。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你說殖民火星,在我看來還是一個很瘋狂的想法。

為什麼這麼說?我舉個例子。你在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洲殖民了再說。南極洲雖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自然條件很嚴酷的地方,但與火星的環境相比,可以說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天堂了,至少在南極洲有空氣啊,人能呼吸,還有水,這個火星上都很缺乏。

南極這麼一個地方我們還殖民不了,(據我所知阿根廷有向南極洲移民的想法,但是也沒有實現),那麼殖民火星,就更遙遠了。

從目前的跡象看,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火星上現在有生命或曾經有過生命。當然有一些證據證明,火星上以前有過水,但是它是否有生命,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明。

我的認知里,也沒法給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看,只能說目前是這樣的,但是以後會不會發現,這個確實不知道。

我傾向於相信,有其它文明存在在宇宙當中。因為從目前看來,宇宙各處的自然規律都是一樣的,既然自然規律允許在地球上萌發生命,那麼在相似的環境中,它肯定在別的地方也會允許的,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想法。

但是,還是那句話,目前沒有發現確切的證明,宇宙有其它生命體。

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現了地外文明,人類與第二文明的關係可能是很多種的,就像我們地球上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一樣,這取決於對方的性質是什麼樣的。

我們只能把很多種可能性排列出來,最好的可能,不好不壞的可能和最壞的可能。具體是哪一種可能性,估計不太好說。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要遇到第一個外星文明是什麼樣的。

首先你要注意到這麼一個事實,1957 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1961 年,第一位宇航員進入太空,又過了 8 年,第一個人類登上月球,這個進程是相當迅速的。

可是 1969 年到現在多少年了?40 多年了,當時奧爾格林和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再過 10 年,我們就能登上火星。那麼現在,40 多年過去了,不但火星沒上去,月球也去不了。

現在人類在太空中,走得最遠的距離,有人去的地方,相當於高鐵 2 個小時的路程,就這麼近。所以說,現在的航天世界不是發展期,而是在停滯期。

可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最有力的推動力沒有了。上世紀中期,航天探索的黃金時代,一個最大推動力,是東西方的冷戰。這個冷戰推動它們向前走,包括對對手的恐懼感,想在戰略上佔據制高點的願望。

但現在,這些都消失了,只剩下科學探索的願望,還有經濟驅動,這兩樣都難以提供足夠的驅動力,讓國家投入那麼大的資金做這件時候。

航天探索特別是深空的航天探索,比如去月球,去火星,一時半會見不到效率,但是投入相當巨大。比如說,現在登火星,假如按往返來算,大概的預算 5000 億美元。這麼大的投入,馬上見不到效益,任何一個國家的議會,也不會通過這個的。

現在,航天市場發展的唯一的希望,那就是市場化。所以這些對於太空探索,很多像貝索斯、馬斯克這樣的人都在探索。這是一條突破的道路,讓太空探索民營化。因為民營化取得突破有一個前例,就是計算機、IT、網路的發展,這些完全是在民營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太空探索能不能走這條路,現在也正在一個起點上。

民營企業家的力量和政府方面的力量,他們也各有優勢。民營的企業,蘊藏著豐富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在 IT 行業表現得就很明顯。民營企業家,有一種強烈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願望,這種願望最終會讓航天探索變得性價比更高一些。

但是,航天探索和網路計算機還有不同的地方。你看第一台計算機在車庫裡就能夠安裝出來,一個航天火箭是不可能在車庫裡裝出來的。所以,航天探索有技術門檻,還有資金門檻,在這方面來說,你必須得有國家政府在後面的支持。

比如馬斯克,他的航天探索相當一部分技術都是 NASA 免費給的,這個支持必須得有。

現在的太空旅行項目,我肯定不會交 20 萬美元去參加的。那個旅行項目,要價 20 萬美元,進入太空 4 分半鐘,可能有人花得起那筆錢,他也無所謂,可以去;但對於我們來說,20 萬美元也不是一筆小數。你說,你讓我上去 4 分半的時間,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完了,我覺得不值得。

真正的太空旅行,應該像已經去的那些,花 2000 萬,到國際空間站待 4、5 天的時間,那種差不多,那個才叫太空。

從目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還是趨向於內向型的發展。比如,讓信息技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們把自己生活越來越多的部分都內向化了。

而向外探索的這種願望,好像越來越弱了。這種情況下,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到了 90 歲還是去不起(太空旅行),甚至到那會更貴了。

但是,有另外一種可能,航天市場真的像計算機市場一樣啟動起來。那個時候,可能我們人類開闢新世界的願望又重新被喚起。在這種情況下,我到 90 歲就可能進入太空,甚至比坐民航飛機更簡單。

我對這個時代感到很興奮的,我覺得這個時代一直在進步,而且進步得很快。我對這個時代充滿一種很讚賞,很興奮的狀態。很多情況其實是一個幻讀,比如你說現在人們都物質化了,精神追求少了,你的言外之意是以前人們的追求很多,不是那麼回事。

舉個例子,現在人們都是碎片化了,不讀書了,以前的人們,真的有人人都讀書的時代,那是個幻讀,沒有那種時代。之所以八十年代,人人都在讀世界名著,不是因為那會的人多麼有上進心,多麼有修養,是因為那會書店里除了世界名著,沒別的東西。

我也經歷過八十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那會人們的精神追求比現在少得多。而且那會,普通人的知識面,閱讀量,視野,思想的活躍度,都遠遠不如現代人。

所以說,有些東西就是一個幻讀。至於到太空探索的願望,人們開拓新世界的願望,不可否認,現在確實不如上個世紀中旬。但是,上個世紀中旬,航天探索的熱潮,並不是人們探索新世界的願望和好奇心,而是從政治、技術上想壓倒對手的一個強烈的願望在推動。這個畢竟不是一個長久的模式。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