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作者一定是個可愛的人

春暖花開,萬物更新。書評君最近也推陳出新,開始了許多新的探索與嘗試。書評君近期推出了一個新欄目——「試讀報告」。這個欄目的特點在於:為書評君的讀者們提供尚未開售的新書試讀本,讓大家搶先一步讀到最新鮮、最難得的新書。

這些試讀本都是書評君與各位出版界的好朋友們精心為書評讀者們製作的,與市場上售賣的正式書籍不同,試讀本更簡潔、更直接,讓你與文字進行更加原汁原味的親密接觸。

本期「試讀報告」,我們選擇的是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洪子誠的著作《文學的閱讀》。參加試讀的小夥伴們都給書評君發回了熱情、真誠又頗具啟發的試讀報告並給出了自己的試讀評分(滿分10分)。對洪子誠老師以及文學感興趣的各位讀者,他們的新鮮試讀感受也是很珍貴的第一手反饋。

如果你感興趣,想要參加我們的「試讀報告」,請關注近期的書評公號,我們將很快公布下一期的試讀書目。如果你對試讀書目有建議,也歡迎留言給書評君。

本期試讀書目

《文學的閱讀》

《文學的閱讀》

作者:洪子誠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7年4月

「洪先生給人印象深刻的,是某些不為「代」所囿的品質。他較少地受制於他成長的那個時代的學風與文風,賦有那一代人中較為稀有的對作品細膩的審美感覺,這種感覺曾經是備受壓抑的。與自己生活的時代的風尚保持距離,毋寧說是一種罕見的稟賦與能力,稟賦繫於先天,能力也賴有後天的努力,甚至是自覺的清醒的努力。洪先生常會說到自己的「怯懦」、「猶豫」,我卻相信他的性情中有較為堅硬的東西,不易磨損,能抵抗外力的銷蝕。這種「堅硬」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尤其可貴。」

趙園老師在評價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洪子誠老師的文章時,提到了洪老師個人的一些「堅硬」品質。這種「堅硬」的品質也滲透在洪老師這本《文學的閱讀》的文字之中:那種緩緩又持久的精神之火,極度樸素又極度驕傲(愛倫堡寫茨維塔耶娃的序言)的文字之光。洪老師在序言中講到自己的個人閱讀經驗:

我們這些一輩子與書作伴,在書本中消耗大部生命的人,什麼時候也能像紀德那樣,說出「何時我們才能燒盡所有的書本」這樣的話? 難道不是嗎:「在書本中讀到海灘上的沙土是輕柔的,這對我是不夠的;我願我赤裸的雙足印在上面……。任何未經感覺的認識對我都是無用的。」(《地糧》紀德著 盛澄華 譯)……現在我想,紀德的意思是,讀書自然十分重要,但要走出書本,走向田野和廣闊的生活,或者說,書本最主要的是教會、啟發我們觀看世界的熱情和方法,也就是「重要性在你的目光中」。

這本書中的文字,大多是洪老師讀一些作家作品的感受,但是會延伸到讀作品時,閱讀者所處的環境,閱讀動機、心情和方法等的討論;也就是讀者和閱讀對象建立怎樣的關係的問題。這也是洪老師取名《文學的閱讀》這個書名的原因。

洪子誠,1939年生。廣東揭陽人。1961年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1993年曾赴日本東京大學講授當代文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當代文學的藝術問題》、《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當代文學概觀》、《當代新詩史》。

霞天饛雀

(數學教師,喜歡寫點什麼)

試讀評分:9分(滿分10分)

「重要性在你的目光中」

閱讀是人的精神食糧,更是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與方法。閱讀別人的同時其實就是在閱讀自己,尋找共鳴和知己的過程。

子誠老師在前言(按,其實是2010年為《我的閱讀史》一書所寫的結束語《為讚頌一切我所焚毀的……》)中講到他自己的個人閱讀經驗:

『我們這些一輩子與書作伴,在書本中消耗大部生命的人,什麼時候也能像紀德那樣,說出「何時我們才能燒盡所有的書本」這樣的話?難道不是嗎:「在書本中讀到海灘上的沙土是輕柔的,這對我是不夠的;我願我赤裸的雙足印在上面……任何未經感覺的認識對我都是無用的。」(《地糧》,紀德著,盛澄華譯)……現在我想,紀德的意思是,讀書自然十分重要,但要走出書本,走向田野和廣闊的生活,或者說,書本最主要的是教會、啟發我們觀看世界的熱情和方法,也就是「重要性在你的目光中」。』

作為《大家小書》之一種,文集包含了子誠老師對於新詩的閱讀,像北島、牛漢、商禽、張棗、許世旭、紀弦、梁秉鈞、牛漢、周夢蝶的詩歌閱讀經驗,分享了其個人感受;也包括他對於文學的閱讀,像巴金、契訶夫、《鼠疫》的閱讀經驗等等,更多的是隨感抒懷。書雖未讀畢,但通過這位「性情中人」的閱讀史,有心人依然可以窺見歷史的橫斷面。

透過子誠老師的文章,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字背後那些他特有的不為「代」所囿的品質。這種品質在我看來,是一種稟賦與能力,稟賦系先天,能力系後天。正如趙園老師所說,『洪先生常會說到自己的「怯懦」、「猶豫」,我卻相信他的性情中有較為堅硬的東西,不易磨損,能抵抗外力的銷蝕。這種「堅硬」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尤其可貴。』

書中文字大多是子誠老師讀一些作家、作品的真實感受,但讀來常會感受到子誠老師在閱讀作品時所處的環境,體會到其閱讀動機、心情和對方法的思考,我想,這也是取名《文學的閱讀》的原因罷!

翻開小書,品味大家,撲面而來的是樸素又傲驕的文字之光,更有緩慢又持久的精神之火。我始終相信,「重要性在你的目光中」。

天空之鏡

(高中語文教師,希望自己的課堂能發散一點思想的光亮)

試讀評分:8分

哪本書會給你輕盈的力量

春色漸深,坐在校園裡的紫藤花架下,捧讀洪子誠先生這本《文學的閱讀》。春草綠的布質封面,隱隱發散春日氣息。

在春天,適合讀幾首新詩,認識幾位真正的詩人。

我喜歡書中這樣的文章《一首詩可以從什麼地方讀起》。從什麼地方讀起呢?在我的語文課上,穆旦的《春》從「讀懂了哪一句」的提問開始,訴諸學生的閱讀經驗;瘂弦的《秋歌——給暖暖》從「暖暖是誰」進入討論,探尋有魔法的意象;聞一多的《也許》從回憶童年入睡情景開始,訴諸日常體驗……每首詩都有不同的進入通道。有時,我們得學會用耳朵看詩中的景象;有時,我們得學會用眼睛聽詩中的聲音。

我也心儀書中這樣的觀點:做一個「合格」的詩人固然不容易,做一個「合格」的讀者同樣不容易。讀詩,要學會不斷變換角色,進入另一個生命體,要習慣詞的奇異用法,去傾聽萬物對話,去發現語言的秘密。還有這句話:對詩人的紀念,最好是去讀他的一首詩。所以我願意用整個春天的時間去讀張棗的《鏡中》,因為這樣的句子它揮之不去啊: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很想知道,今天,哪一片梅花會無聲無息落下?落下的那一片,會花多久時間零落成泥?

讀這本書最快樂的時刻,是隨同作者跟辛波斯卡一起誠懇地向這個世界道歉:

我為自己分分秒秒地疏漏了萬物向時間致歉

……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無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辯解

因為我便是我自己的障礙

雖然人人都是自己的障礙,好在《文學的閱讀》讓我輕盈了一點點……

阿芳這個名字有點單薄

(喜歡春樹夏花秋葉冬雪暖陽寒星一切一切的我)

試讀評分:10分

如何享受閱讀

剛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以為這是本「硬」書——講怎麼站在文學專業的角度上進行專業的閱讀,當然我是臆測了。所以在看到前言第二段講為什麼取名《文學的閱讀》時,內心是欣喜的,這正是我最近思考的和困惑的。讀者與文本與閱讀是何關係以及如何享受閱讀?

關於第一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文本價值的實現。正如本書中引薩特的話:書要是不被人閱讀,他就只是塗在白紙上的黑色污跡,而一旦被閱讀就一定和特定讀者建立與他人的不同關係。可見,書要實現自己的價值首先就要被閱讀,而能多大程度上實現,就要看讀者了。這裡用了「特定讀者」一詞,即強調了閱讀的主體,也就是你怎麼看。這也就涉及到了本問題的另一方面,讀者與閱讀本身的關係。作為閱讀的主體,讀者是影響閱讀的主要因素之一,讀者所處的環境、個人經歷,閱讀的目的、方法、心情都會影響對文本的理解。就像我在中學時背《論語》,背是背會了,可除了考試不扣分外,對我而言論語與其他課文無甚區別。而隨著經歷的增長,現在再讀論語,讀到某些字句的時候會自然地聯想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甚至會幫助指導生活,這大概也是洪教授強調書要重讀的原因吧,雖然可能會破壞當年的閱讀感受,但畢竟有些書是常讀常新的。

其次是如何享受閱讀?現在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讀書也是其中之一。當讀書變成任務具有功利目的時,就變成了一件使人擰眉的事。我們都不喜歡被要求讀書,只享受於被吸引而讀書,因此,多讀書,對一些「閑書」有助於養成讀書的習慣,享受讀書的快樂。此外,閱讀應是與生活相聯繫的,就像我喜歡三毛,喜歡楊絳,因為她們的作品有煙火氣,能看到她們自己,是活生生的人!紀德說:「未經感覺的認識對我是無用的」,在我理解就是:不與生活發生聯繫的學問對我都是無用的。

洪子誠教授這本《文學的閱讀》內容很廣,後邊新詩部分除了辛波斯卡稍有涉獵,其他的都沒接觸過,所以在這方面我只能說洪子誠教授給我擴展了一條新路,而不能對其做任何評價。但是在本書傳達的主要內容——閱讀、影響閱讀的因素以及如何享受閱讀這些問題上,我認為洪教授是有啟迪、解惑之功的。最後用前言的一句話作結吧:書本最主要的是教會、啟發我們觀看世界的熱情和方法,也就是「重要性在你的目光中」。

繆文培

(漢語言在讀,無所事事的學生)

試讀評分:8分

用了一天多讀完洪子誠的文學的閱讀。一行行的覺得讀著很輕鬆。每個讀者可能都有自己閱讀的偏好或者對某個類型的作品懷有一種警惕性從而敬而遠之的習慣吧。我歷來對某一個作者談論一本他們所讀過的書而寫出來的感想什麼的,一直保持著距離感,畢竟對於我來說閱讀真的是很個人的事情,大家追求不同,或者只是某個閱讀時刻周圍環境,心境的不同,都會導致最後每個讀者抓到的那個和文章之間產生共鳴的點大不相同。而閱讀,就是一個感動自己地過程。去看人家是怎樣被感動的從而去強迫自己也有這樣的心境,那無異於緣木求魚。不可靠,也不現實。

但是讀了這本書,覺得真的很好,那种放下身段的講述和偶爾出現的幽默,都讓你感覺到作者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閱讀偏好,也有自己這漫漫一生的積累和遺憾,而不是一個所謂的文學教授,高高早上,說一些完全理論化的東西。一個作者要是不可愛,那他寫出來的東西是很難讓人感到親切的。作者,顯然是個可愛的人。

裡面說的話有很多都對我的胃口,例如文章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人的閱讀史是會記錄下他的生命狀態和變化,會在這個記錄里留下痕迹。細細想來覺得很對,讀什麼書,什麼時候讀,對一個讀者來說,真有一種冥冥中註定的感覺。總之看完全書,有一種感動在我的心頭。畢竟,作者讀一輩子的書,是在做一件他喜歡的事。嗯,讀一輩子的書,在我看來是一件真是件愉快的事。

自己搞定

(青椒一枚,不滿足於大世界里的小安穩,

想在工作之餘為自己另尋一對翅膀)

試讀評分:8分

「大家小書」是一套怎樣的叢書

我看一套叢書,習慣於先了解叢書的編輯初衷,再選讀其中感興趣的單本,看看是否較好地貫徹和體現了叢書的宗旨。所謂「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大家小書」是一套已頗有年頭的叢書了,北京出版社自2002年就開始分輯陸續出版,至今已出了一百多種。 關於叢書的選題及編輯初衷,袁行霈先生在序言中已交代得十分清楚:所謂「大家」,有兩重含義:一是指叢書各作者都是學有專長的老一輩學者,言其內容分量;二是指本套叢書是為大眾閱讀而編輯出版的,求其內容的可讀性和親和性。所謂「小書」,也有兩指:一是每書篇幅不長,十萬字左右,便於「仔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二是叢書開本不大,便於攜帶,方便隨時閱讀。

在這「大」「小」之間,叢書想要實現兩個初衷:方便讀者「補習」知識,為社會積累文化。前者無需多言,內容舉重若輕,小篇幅大格局,湯濃味厚,有助讀者開闊眼界,一窺學術堂奧;至於後者,且看叢書已出的百餘種書目即知:囊括了近一百年來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諸人文領域的名家大家作品,齊整集中地展示了這一時期的人文學術成果。無怪乎被列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屆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 而我手中這本洪子誠的《文學的閱讀》確實兌現了「大家小書」的上述構想與用意。

《文學的閱讀》是一本怎樣的書

洪子誠的《當代文學史》、《問題與方法》應該是很多中文系讀者熟悉的「必讀書」。

《文學的閱讀》不是一部體系周全的學術專著,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本文學評論集或學術散文集。 作為作者自選集,我比較注重看選本的主題和主旨,節奏與味道。本書的內容大多是從以往出版的圖書、講座、講課錄音中編選整理而來。

主題都關乎文學閱讀,卻並非普通的文學評論,作者延續著《我的閱讀史》的思路,注重考察和呈現兩個層面的「微歷史」:一是個人閱讀史也即他的生命史;二是讀者與文本的關係構建史(即個人與時代因素對於閱讀的影響)。 選集共收文十三篇,由《閱讀和閱讀史》開篇,點明上述的全書主旨,亦是留給讀者的一把解讀本書的密匙。後面的文章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對於小說的閱讀,如巴金、契訶夫、《日瓦格醫生》、《鼠疫》;后一部分是對於詩歌的閱讀,如北島、牛漢、商禽、張棗、許世旭、紀弦、梁秉鈞、牛漢、周夢蝶等。在後一部分中,開首《新詩的閱讀》一篇泛談新詩的閱讀方法,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統領和導讀後一部分的作用。最後一篇《與音樂相遇》看似出題了,卻是在用欣賞音樂的方式解讀著同時代的詩歌,「這種相近的思緒、感受的傳遞、延伸,是很奇妙的事情」。

如此的內容編排,不得不說,亦是一種匠心。 在這本書里,除卻了學術框架體例的束縛,也不需要「文學史的大敘事」,你看到的不僅僅是零散篇章所記錄的閱讀碎片,而是一個感性的洪子誠,真誠地用自己的文學閱讀經驗和感受,貫穿起當時的時代背景、歷史剖面、個人處境及其自身性格與思想的形成過程。

初讀《文學的閱讀》印象記

這其實並不是一本特別容易閱讀的書。書不厚,但文章不薄,而文章的內容也絕非蜻蜓點水,泛覽即知,需要讀者投入精神和情感才能跟上作者的筆幅。在輕閱讀橫行的時代,要調整一下閱讀節奏方可適應。不過老實說,如果文章的文風能再活潑明快一些,也許會更貼合「小」書的節奏和味道。

此外,對於那些沒有讀過所談原著的文章,看起來總隔著一層,不容易產生共鳴。好在作者並非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文學批評丟給讀者去「拜讀」,他是懷著一種很謙遜很誠懇的心態,領著讀者走進他對文學作家作品的「閱讀史」,每一處感受皆寫得細緻,時有原文引述,不落空筆,也就自有一種感染力。作者在《閱讀和閱讀史》中說:「閱讀就是幫助我了解自己,幫助我們了解他人。」無論書中所談的內容是否熟悉,我們都可以「從裡頭去體會他人表達的道理,溫習自己的體驗,提升自己的境界」(P27)。 面對文學的閱讀,作者帶著很強的「讀者接受」意識。在書中,洪子誠有意識地在「個人閱讀史」中探討「閱讀者所處的環境,閱讀動機、心情和方法……也就是讀者和閱讀對象建立怎樣的關係的問題」,復原這些文本一次次被打開的微小契機及其帶給閱讀者的不同體驗。 就拿他讀巴金來說吧。

作者詳述了自己對於巴金作品比較集中閱讀的三次經歷:青春期不帶預設動機的投入式的「遭遇式」閱讀;反右運動中受制於外在理論與風尚而追求「統一結論」的「引導式」閱讀;八十年代《隨想錄》在國內受到很高評價幾近不容批評的背景下,為解決自身認知困惑和複雜感受而進行的更具思辨性的「職業式」閱讀。作者用了很多筆墨介紹了這三次閱讀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狀況、閱讀訴求、閱讀重點和閱讀感想,分析閱讀時的「潛心理」,可謂作者治「個人閱讀史」思路落實的典型範本。 此處插句閑話。收到了《新京報》「書評君」寄奉的這本試讀書時,恰逢第22個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前夜,不由多了份獲得「節日禮」的欣喜。

周末閑暇里,悠然適然開卷展讀這本「大家」寫給大家的「小書」,聽一位北大中文系教授娓娓講述自己與作家作品的相遇與共處。這過程本身,不也正構成了本書作者所言「讀者和閱讀對象建立關係」中的一環么? 同時,這也是一本怡心又養眼的書。除去腰封,深綠色網紋紙殼圓脊精裝封面上像是恨不得什麼也不要似的,樸素到只剩下書名等信息用小小的黑色老宋體靠邊印在左右兩側。蔥綠色的絲帶從書頁間垂出,又帶著幾分可人之意。

書里沒有插圖,只是本本分分將標題、正文、引文與註釋排得眉清目秀,天頭地腳也留得寬裕,看著舒朗。已不是講求墨香紙潤的古典時代了。可面對這樣一套開本小巧精緻、裝幀古典內斂、排版天寬地闊的書時,自有一種沉潛寧靜的氣質撲面而來。也許,這就是我們想追求的那點壓得住場、hold住心的「書香氣」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