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主品牌加速「向上」 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受到購置稅優惠減半以及2016年下半年市場能量提前釋放等因素影響,2017年國內汽車市場銷量同比增速明顯放緩,實現中汽協年初預測5%的增長難度進一步加大。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148.27萬輛和1125.30萬輛,同比增長3.16%和1.61%,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4.16%和7.62%。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493.95萬輛,同比增長4.33%,增速高於整體乘用車市場,同時,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同比增長1.14%,保持了逐年遞增的態勢。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自主品牌終於迎來了「向上」的風口,機遇與挑戰並存。

從低質到高質 自主品牌終將「向上」

自主品牌的「向上」之路走的並不平坦,可以說非常曲折。這其實與過往自主品牌們對於「向上」的認知還不夠準確有很大關係。「向上」其實包含很多方面,從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質量管理再到品牌建設、產品營銷、售後服務等等,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其中產品力是最重要的基礎。過去自主品牌推出的中高端產品雖然外型看起來有模有樣,但其實產品力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這也是為何此前各家自主品牌車企挑戰中高端領域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近幾年,自主品牌在包括產品力在內的汽車產業鏈各領域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在產品層面進一步縮小了與主流合資品牌的差距,甚至有些自主品牌的產品已接近或達到主流合資品牌水準。像吉利的博瑞和博越、榮威的RX5、廣汽傳祺GS4和GS8等新生代產品,在產品力乃至市場銷量方面都已不遜色於合資品牌的產品。而吉利推出的LYNK&CO和長城汽車推出的WEY品牌,則是代表了這一波自主品牌「向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這一次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加速「向上」,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自主品牌明確了「向上」的定義。過去自主品牌認為「向上」就是要比肩豪華品牌,打造自己的豪華品牌產品,但這樣跨越兩個階段的目標顯然是很難實現的。在總結多年失敗經驗之後,自主品牌充分認識到什麼才是自主中高端品牌,漸漸明白比肩合資主流品牌才是自主向上的第一步。其次是自主品牌在技術研發、質量管控等方面的進步。眾所周知,早期的自主品牌造車基本上都是靠模仿,並以低價來換市場。隨著自主品牌企業逐步完成原始積累,迫切需要推出更好的產品,這時候購買外國品牌和技術成為新的選擇。從上汽集團經手南京汽車收購MG羅孚、北汽集團購買薩博技術到吉利併購沃爾沃等等,這些都為自主品牌「向上」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儲備以及研發流程、標準以及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另外,國家政策也是推動自主品牌「向上」的重要因素。2014年出台的《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提出「製造2025」計劃等,都為自主品牌「向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困難重重 自主品牌「向上」之路仍不平坦

可以說,這一波自主品牌「向上」的大勢已成。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自主品牌依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近幾年在諸如吉利博瑞、榮威RX5等自主精品車型的帶領下,自主品牌車型告別了過去低質低價印象,隨之進入的則是高質低價的階段,實際上低價換市場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本質上的改變,與高質平價的階段尚存一定的距離。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上汽、東風、一汽、北汽、廣汽和吉利這6家車企的總利潤為117.227億美元,竟還不及豐田一家168.993億美元的總利潤,而這些恰恰證明了自主品牌在產品競爭力、體系能力建設方面依舊存在不足。

靠一條腿(SUV)走路不可取

事實上,自主品牌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與SUV市場高速增長關係緊密。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累計銷量前10名的SUV車型中,有8席都被品牌佔據,SUV車型儼然已成為自主品牌提升銷量的「法寶」。不管是老牌自主車企還是新晉自主車企,都將布局SUV產品作為企業戰略發展的重點,生怕錯過SUV市場這塊大蛋糕。其實,從上半年的乘用車市場的銷量數據可以發現,2017年上半年SUV市場同比增長16.8%,與2016年上半年44.26%增速相比下降明顯。SUV市場雖然仍然保持著高增長,但增速已經呈現出明顯放緩的趨勢。

SUV的紅利還能吃多久尚不得知,但隨著自主品牌SUV價格向上挺進以及合資SUV價格的不斷下探,自主SUV與合資SUV的邊界將被打破,兩者產品將出現重疊,價格出現交叉,這對於自主品牌來說挑戰將是巨大的。到那時,僅靠SUV這一條路怕是會走的很艱難。個人認為,對於自主車企來說,特別是新晉自主車企,前期依靠SUV產品來迅速打開並佔領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力無疑是一條捷徑;但對於已經過了這個階段的自主車企而言,依靠現有的技術研發資源和相對完善的體系能力,完全可以在轎車領域繼續發力,推出精品車型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但遺憾的是,意識到這一點的自主車企並不多,目前也只有吉利和榮威做的相對好一些。

目前,國內乘用車市場中轎車的市場份額逐年下降,但目前仍接近50%,雖然這裡面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但相對於目前SUV扎堆的情況來說,還是要相對寬鬆一些,機會也更多。

技術創新和體系能力提升刻不容緩

如果說產品競爭力是基礎,那麼體系競爭力則是企業邁向成熟化的表現。就目前國內自主品牌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然在近幾年開啟了高速發展的模式,在「向上」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但終究還是未能完全突破從量到質的變化。

自主品牌目前面臨的困境主要在於核心技術的缺乏以及體系能力偏弱。目前,自主品牌車企在技術水平和創新上與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一些國有集團企業,這些年雖然通過合資企業在人員培養、技術外溢等方面得到了幫助,但在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上提升緩慢,核心零部件對外依賴較強。相比而言,民營企業在這方面會好一些。這些年迫於市場競爭壓力,吉利、比亞迪等自主車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已逐漸走出了從模仿借鑒、合作研發到自主研發的技術創新之路。但國有大型汽車集團創新活力受到外資方的掣肘,民營汽車企業創新能力雖強,但實力終究有限,汽車產業難以整合資源形成集團合作創新的合力。

所謂「體系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企業造車的一套標準和流程,涵蓋了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生產、車輛測試、質量管控以及營銷、售後服務等多個環節,如果每個環節都具有硬實力,那麼你的體系競爭力也就更強。自主品牌車企經過這麼多年的經營,在體系能力建設方面確實有一些進步,在某些環節中已經具備了硬實力,但總體上與合資品牌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產品開發環節,目前自主品牌還沒有完全做到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正向開發,目前依舊還停留在以技術為導向的產品開發階段,而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要貫穿於整個產品開發過程中,包括戰略策劃、產品定義、設計與驗證、製造總裝以及上市準備這五大環節。而像上汽通用等主流合資企業在這方面則相對要更加成熟。另外,在質量管控方面,自主品牌同樣存在問題,標準和流程還不完善,這些同樣是自主品牌如今亟待解決的問題。

品質提升仍是重中之重

現階段的自主品牌產品在質量方面已經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有了較大的提升,這一點從市場上熱銷的幾款自主品牌車型上便可見一斑,消費者對於自主品牌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拒絕到嘗試再到信任,這些都與自主品牌產品質量提升密不可分的。不過,正如上文所說,自主品牌目前仍在質量管控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所以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依舊不容樂觀。

據車質網數據顯示,2013年-2016年間,自主品牌投訴量佔比逐年提升,2016年佔比已經達到了42.3%。2017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投訴量首次超過了合資品牌,佔比超過50%。從投訴的故障點來看,發動機和變速器以及車身生鏽等問題是自主品牌投訴的重點,特別是車身生鏽問題,充分暴露出自主品牌在質量管控標準和流程方面的缺失。目前,自主品牌正處於加速「向上」的階段,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尤為關鍵,而產品質量卻正是產品競爭力的基礎,如何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應是現階段自主品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浮沉,自主品牌終於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機遇,這也是我們大家樂於見到的景象。 但在自主品牌蓬勃發展的背後,仍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只有真正解決了這些問題,自主品牌「向上」的道路才會走的更踏實、也更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