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場講座告訴你40餘年攝影經歷的體悟

5月21日,北京國際攝影周2017名家月月談第五期,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桐勝為大家帶來主題為「攝影藝術創作理念與自然、生活、文化的融合」的演講。他通過對自己20多張代表作的解讀,講述自己對於2017攝影周主題「攝影:本來與未來」的理解,將自己40餘年攝影經歷的體悟向觀眾娓娓道來。
回頭看自己的人生,最欣慰的是:我們國家幾十年來任何重大發展時期、節點上,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站在該站的地方,記錄了歷史、表現了歷史、傳承了歷史。自己的攝影之路沒有白走,為未來的生活、時代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攝影的本來,就是要拍攝自己熟悉的、經歷過的、有感受的東西,為未來提供一手的、有價值的影像資料。
張桐勝攝影藝術創作
理念解析

《取水有道》1997年2月 陝西
《取水有道》這張照片,完全按照傳統文化思考、哲學理念進行創作。當時正臨近春節,開車從陝北趕往銀川,途經吳起鎮時遇到這個場景。當地老鄉住在塬上,因為春節習俗,要把家裡的盆盆罐罐都裝滿水,照片中就是老人和孩子到山下打水的場面。老子的《道德經》里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應自然,創造美好生活,這是老祖宗的哲學智慧。在拍照時不要忘記,我們自己的文化精神,傳統的美學理念和美學基礎。

《世紀飛躍》1997年
《世紀飛躍》是上世紀末柯受良飛躍黃河時拍的照片。飛躍黃河,很多人覺得是車技的表現,但我認為不僅僅是這樣,更深的意義在於,這是中華民族即將跨越世紀的瞬間。流淌幾千年的黃河,從來沒有經歷過聚集20萬人的活動。當年黃帝統一黃河兩岸、大禹治水、秦始皇進攻中原、毛澤東東渡黃河時,都沒有在黃河兩岸聚集過這麼多人。只有新在進入信息化時代、進入新世紀時,才成為可能。所以我選擇在黃河岸邊一個山上的高點,以俯拍的角度將整個壯觀的場面納入鏡頭瞬間。黃河裡流淌的是黃河水,黃河兩岸流動的是黃河人。拍攝時,不是考慮技術問題,而是從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角度思考。

《黃河壺口》
這張照片是在冬天枯水期拍的,當時是正月十三下午三四點鐘,站在山西往陝西方向拍。為了拍好這張照片,我找到了當年冼星海創作《黃河交響曲》時住過的窯洞,感受當年創作的氛圍。我帶著這種情緒,帶著音樂的感受,拍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非常珍貴,因為當年的冰川衝掉了中間那塊岩石,這樣的畫面再也沒有了。

我認為風光照有4個屬性:自然性,就是對大自然本身最真實準確的記錄;人文性,就是體現自然中留下的人類前進發展、歲月流逝的痕迹;擬人性,就是通過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體現自己心境;還有就是藝術欣賞性。
這張照片體現的就是人文性,是畫冊《喀什噶爾》中,「古道西風」主題的點題照片。那條路是曾經絲綢之路上很多人走過的路,因為地質原因年年修、年年塌方,拍攝時就是剛塌方過後。簡易的公路、行人、馬匹,一下把人帶回到遠古時代,展示了上千年以前,古老文明時代的瞬間,讓人感受到千年的歷史。這就是用今天的影像追溯歷史餘韻、歷史足跡。

這張照片是「汶川記憶」在俄羅斯國立奧斯托洛夫斯基博物館展出時拍攝的。黑白照片中是都江堰中學塌方后的場景,照片中的小瓶是倖存的學生為被埋同學祈福放在那裡的。前方彩色的花束是俄羅斯布展的工作人員擺放的。黑白與彩色、昨天與今天、國際與國內,這些對比使這張照片蘊含了很多內容。好的照片應該有故事可講。

5月12日,無情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山體滑坡,將北川中學校園(新區)和300多名在校師生一起埋在深深的泥石里,倖存下來的只有一面國旗、一個籃球架和23名在球場上課的學生。這是一張很好地紀實照片,滑坡、大石、校牌、籃球架、國旗,信息量很完整;這是一張有價值的新聞照片,記錄了2008年5月19日第一次為普通老百姓降半旗的歷史性瞬間;這也是一張很好的藝術作品,藝術講究內涵和意境,照片中迎風飄揚的國旗,展示了中華民族多難興邦的精神,在有限空間內給了無限想象。

5·12大地震后北川中學(新區)倖存下來的部分學生,災難使他們堅強、成熟,更有使命感,震后他們的生日集體改成了5月12日。照片中有3個孩子因為這場災難成了孤兒,我也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現在他們都長大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了。

《揚帆》
作為一個攝影人,在國家重大題材上一定不要缺課,要儘力表現。世博會期間,超過7000萬人去參觀,很多人都在看都在拍,如何從自己的審美意識上拍出不一樣的世博是需要思考的。世博會我先後去了13次,共計拍攝了一萬多張照片,我在世博園中靜靜地尋找靈感,尋找我的攝影符號、色塊、線條,把時代發展的理念放入其中,從而產生了「來自於世博,又非世博」的系列作品。

這張照片在上海世博會義大利館中所拍。通過取景構圖、充分利用各種元素,照片中有了冷與暖的對比、虛與實的對比、曲與直的對比,用自己獨特的表達語言,通過幾個不同的東西,把本來的生活反映出未來絢麗的光彩。拍攝時,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慢慢琢磨,認真觀察環境、反覆實踐,才能出精品。

《新上海》
上海世博期間,我去館3次拍到這張照片。我們常見的反映上海現代大都市的影像,不外乎都是外灘、浦東的那些高樓大廈,沒有什麼味道。館這個場景中的畫面都是動的,在萬花筒般的變化中,代表上海新貌、中華民族時代發展的幾個建築都出現了,形成了非常具有裝飾感、藝術感的形象。拍照時,一定要仔細研究、反覆觀察。

《戰爭與藝術》
這張照片是我在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拍的畢加索《格爾尼卡》的複製品,它不是按照原作複製的,它是對格爾尼卡這個作品給予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歷史的寓意。格爾尼卡的原作是灰色的,沒有色彩,反映了被轟炸以後人們和牲畜的慘叫,表現出一種很恐怖的畫面,但是這張照片是血跡斑斑的。為什麼要展示這個作品,就是因為格爾尼卡現象雖然是在二戰時期發生的,但是當今世界並不太平,今天格爾尼卡現象仍然存在,這張照片寓意了我們今天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痛恨。而且它有一種時代意義,昨天的圖像和今天的色彩,昨天的藝術品和今天的人,把昨天和今天,把歷史融合在一起,這張照片又給了大家一個新的啟示,非常有意義。

《大水車》,寧夏
近幾年我一直在拍的農耕文明。這張《大水車》就是最早的水利設施,這個水車也一直在使用中。這就是生活的本來,人是從這裡走來的。我們拍的照片要為後代提供最有說服力的文明的里程碑,讓未來的人不要忘了祖先、不要放了初心。

《快樂的旅途》1998年9月 寧夏
這個照片中都是青春的面孔,他們勞動一天後,收工回家時,都露出發自內心的喜悅。這些孩子們是挖髮菜,當時這是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後來為了保護環境,已經嚴禁挖髮菜了。我去年再去那裡,一個年輕人都沒有,20多歲的孩子們全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都是一些老人。

這張照片在陝北延川拍攝,這樣的景象只有在才能看到,這就是黃土高原。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片土地給我們帶來的一切。照片中,山上的小路、耕地、窯洞都是人類的痕迹,是人用工具在黃土高坡上雕刻出的作品,有獨樹一幟的面貌和生活,這也正是幾千年來農耕文明的面貌。

這是我在陝北拍的砍頭柳。當地人砍下粗細不同的柳條,編製成不同的生活生產用具。這是我們祖先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下傳承下來的生活哲學。照片整體像宋代的畫,很有藝術感。

《大河風》
這張照片是在黃河壺口拍的,當時延安的腰鼓隊演出完之後在黃河邊上拍了一個大合影。照片中有非常典型的形象、色彩和黃土高原的文化內涵,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力量,值得讓全世界感動的力量。這張照片是具有符號的一個非常難得的作品。
作為專業攝影師,要有歷史的責任感和文化的自覺,要立足在幾千年文明的歷史上,立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上。
全民攝影時代,對於更多的攝影愛好者,攝影能帶來健康、親情和美的享受,讓生活更豐富多彩。希望大家不要自我設限,去拍自己鍾愛的題材,讓攝影自由奔放,讓攝影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和希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