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春節談「信仰」,被誤解的「關公崇拜」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自古就有將道德誠信作為信仰的訴求,比如民間的「關公崇拜」就是對誠信、仗義的「神化」。在只認金錢的社會中人們已不過是把關公敬為「財神」而已,並多將之放在飯館、餐廳的門堂中供起來,指望著「關老爺」幫助他們賺錢發財,而其原來的價值意義蘊涵卻多已被人們所遺忘。

「老人跌倒該不該救」等一些原本並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在過去的時日中卻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社會對信仰的關注確實到了該反思、「該補課」的時候了。社會上對信仰問題的混亂認識和複雜態度,充分說明了在目前社會及思想轉型時期的多元狀況和看法分歧。

信仰的不統一

有些人認為根本就不需要信仰,文化的「哲學」性特徵和共產黨的科學理性思維已經超越了對信仰的依賴,―切都可以用哲學理性來說明及解釋。信仰在好像已經「出局」了!按照這種邏輯,康德所言「頭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喻指的超然敬畏感和內在約束感不過是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的結合罷了,而傳統中人們「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感覺也不過是一種愚蠢的「迷信」而已。雖然這些東西好像看不見摸不著,頗有「唯心」之嫌,但如果沒了這些精神追求,在現實中又確實很危險,對文明的延續也非常不利。敬畏感是一種宗教情懷,體現出信仰的超越性,並指引、支配著人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法治、秩序等社會規範的重要補充,使法作為社會表層規範、被動及強制要求得到了心之深層考量,人之主動、能動的呼應及支撐。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政黨或國家是非常危險的,也是很難在思想精神上凝聚在一起共同發展的。而在有信仰的人群中,宗教信仰必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選擇。還有一些人則認為,信仰為宗教所專屬,離開宗教則談不上信仰。這些在信仰問題上的混亂認識和對信仰的複雜態度,充分說明了在目前社會及思想轉型時期的多元狀況和看法分歧。所以說,在當下的話語境況中我們不僅在宗教認知上尚未達到共識,就是在信仰問題上也缺乏相對統一的看法。

但我們弘揚道德,若沒有信仰的支撐是不能長久的,是走不下去的。當然,對道德的高揚,也可以讓相關道德原則在人們的心目中升華為信仰。其實自古就有將道德誠信作為信仰的訴求,比如民間的「關公崇拜」就是對誠信、仗義的「神化」。錢穆曾指出:「關羽為什麼遭受人如此般地崇拜呢?正因為關羽有他的道德精神。」他雖然事業未成,而且還兵敗被殺,「但無損其道德精神之長存千古。」只可惜關公崇拜在重物質而沒有精神情操的氛圍中也出現了嬗變,在只認金錢的社會中人們已不過是把關公敬為「財神」而已,並多將之放在飯館、餐廳的門堂中供起來,指望著「關老爺」幫助他們賺錢發財,而其原來的價值意義蘊涵卻多已被人們所遺忘。

正是在這種道德及意義危機中,人重新開始呼喚道德價值和信仰意義的回歸,找尋我們失落的精神家園,如在「離開雷鋒的日子」已經很久以後我們又重提「雷鋒精神」、重塑「公民雷鋒」形象,等等。

信仰的分層

在文化的理解中,從「『信仰』二字可以看出,『信』字從人,信仰問題,是人的言論問題,是人心所向的問題。文字的信仰觀就是提倡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言出於心,就是提倡仰慕光明、崇拜太陽的氣度和普照眾生的精神」。「信仰總是以意識、觀念的形態存在,與當下的現實境況存在理想和實際的差距與衝突。」但「正是信仰的存在,才有了其與現實的比照」,信仰故而對於現實有著反思和超越。

人們對於信仰有著不同的理解。一般可將之分為兩大類型的認識,一種認為信仰乃為宗教所獨有,離開宗教則談不上信仰;另一種則認為信仰不只是宗教信仰而有著更為寬泛的蘊涵,因為「宗教並不是信仰必然的和唯一的外化形式」,實際上「信仰是比宗教更為根本的東西。」也就是說,除了宗教信仰之外,還有其他(世俗)信仰。

既然如此,人類的信仰就不可能是單一的,將信仰分成不同層面很有必要。由於政治信仰、民族信仰和宗教信仰的相混淆,及其被放在同一層面來對待,使許多原本十分簡單的事情變得極為複雜,本來不應敏感的問題變得極為敏感。特別是把政治信仰與宗教信仰混同一體,引起了許多問題,出現了不少本來就不必要的紛爭與衝突。目前的信仰理解實際上已經走到了這一臨界點,其同一層面的認知使宗教問題陷入僵局,無法擺脫其政治及意識形態包袱而輕裝上陣。若能將之還原到其本屬層面,問題則迎刃而解,宗教的社會作用與功能也就能得到最好的運用和發揮。

文化信仰指對相關文化的崇敬、敬仰,對其文化神聖性的信守、執著。錢穆曾指出,對於本國以往的歷史文化要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也只有這樣,「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的希望」。在中華文化信仰中,其內蘊的精神力量即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使命。而中華文化信仰在外延上的包容涵括則體現在其海納百川、寬和共融的文化氣勢上。「大一統」民族共在的奧秘,就在於那種「多元通和」的氣魄,從而使中華文化成為開放包容、和諧共生、寬容中和的「和合文化」。這種「和合」性就具有牟鍾鑒所言「多源性的綜合,多樣性的交滲」。

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全球治理的無序和國際力量的失衡,使不少人希望能藉助於中華文化「多元通和」的文化信仰來達成全球平衡、世界和諧的文化共識。在多元的世界中,人們已有經濟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的嘗試,雖不太成功卻也稍有成效。於是,日本學者西川博史提出,全球化的人類應相互尊重彼此的價值觀和現實利益,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共同擁有「共同體價值觀」,並通過逐漸培育這種相互理解的共同價值觀來建立一種「文化共同體」。這種發展應該就是典型的道路、模式。

在今天的中華文化重建中,我們提出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奮鬥目標。由此出現的時髦話語「文化產業」卻也應引起我們的反思。「文化產業」不能因其產業化而導致文化物化、物質化、俗化、商業化的趨勢。過去「教育產業」、「體育產業」在其「化」的過程中所走過的彎路應是「文化產業」的前車之鑒,決不可因文「化」「錢顯」而走向文化淺顯、文化流俗的嬗變。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首先應是文化精神的回歸與弘揚,使我們重樹文化信仰、重有文化敬畏,從而讓我們的文化之魂留在我們的精神家園;其次則應關注文化事業,以更大的投入來加強我們的文化基礎設施和社會文化功能建設,通過完善文化硬體和軟體來使我們的城鄉社會既有現代氣息、時代風貌,也能保持其古色古香、淳樸民風,有其獨特的文化味,體現其文化氣勢和文化品位,讓民眾更有文化知識和文化修養,從而使我們的社會建設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比翼雙飛。只有在上述前提及條件下,我們的文化產業才可能健康發展,取得積極的回報。

過程最重要

信仰在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層面本身的多樣性,說明在其共在上必須體現包容精神。其實,在信仰追求中,過程才是一種真正的、真實的實現,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把握、欣賞或警惕這一過程,把研究、解決信仰問題的重點也放在這一現實過程之中,而不能放在說不清、糾纏不完的未來或彼岸上。人在來去之間的過程是可以知道的,這才是真正重要、而且非常重要的;只有從其來與去之間的過程中,才能回答、解釋「人是什麼」的問題。所以說,我們關注信仰、關注宗教信仰問題,關鍵就在於對信仰者的人生經歷及社會參與的關注、研究、重視。

信仰說到底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即有沒有信仰文化、其內涵和內容是什麼的問題。其實,有著久遠、深厚的信仰文化,在掃盡歷史的百年塵埃后早應露出「信仰」的本真面目。無論是追求政治者因其神聖性而執著,還是宗教徒因「神道設教」而崇敬,都顯示出「神州」的本色。中華民族的信仰情結有其與眾不同之處。由於現實關切容易成為其關切的焦點,因此使各層面的信仰有著特別的趨同性、共構性,人們不太強調此岸、彼岸的截然區分,神人之間也不像在「亞伯拉罕傳統宗教」中那樣有著無限分離的距離。儘管這容易造成其擠在同一層面而彼此不容的悲劇,卻也使這種信仰理解有著對我們的直接貼近感和親切感。

的信仰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本來在一些宗教中不敢想象的人性本真之神聖追求成為可以實現的理想。的聖人崇拜比不少宗教中的聖徒崇拜多了一些人文的內容、社會的蘊涵。在宗教信仰的神明體系中,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會被「神化」而成為真神;同理,政治信仰中的人物及其思想、學說、理想,也可以高達宗教崇敬的程度。信仰既是超越人之自我,同樣也是提拔、升華人之自我。所以,的信仰特色頗值得研究。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308期第6版,宗教學會會長 卓新平《重視當代的信仰理解》,文章內容有刪減。)

歡迎轉載原創文章。如轉載,請在文章前註明:本文首發於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