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全民閱讀」聶震寧:「互聯網+」時代的出版人才思維

全民閱讀<<<

我們在韜奮先生120周年誕辰之際討論「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的培養問題,事實上也是對如何繼承韜奮精神的一次新的探討。「互聯網+」時代有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可是如何培養出版人才仍然有一以貫之的規律和要求。為此,論壇主辦方把「互聯網+」時代的出版人才培養作為紀念韜奮120周年誕辰的論壇主題。

現在「互聯網+」社會生活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基本面,以至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非常明確地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就是要推進「互聯網+」一系列的創新創業。「互聯網+」時代正在形成,在這個重要時刻,出版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創新和挑戰,我們很有必要對出版人才培養做出深入的討論。

人才培養是韜奮精神的重要部分

今年是韜奮同志誕辰120周年,人才的培養是韜奮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近我寫了一本書叫《韜奮先生六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全書共有六講,第一講,為大眾。韜奮先生是竭誠為讀者服務,永遠立於大眾立場。第二,愛祖國。他具有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因而成為首個國家公祭日發布的300名抗日愛國英烈之一。第三,敢鬥爭。對於邪惡勢力和反動勢力,韜奮先生總是勇敢地進行鬥爭,而且戰而不屈。第四,善經營。在新聞、編輯出版等各個方面,他都是經營高手,這也使得三聯書店的前身生活書店,在短短的不到十年時間內發展成了一家有56個分支店的連鎖經營的出版發行機構,他主編的《生活周刊》和《大眾生活周刊》都是當時全國期刊里發行量最高的刊物。第五,懂管理。韜奮先生對生活書店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辦法和成功實踐,他非常重視人才問題,提倡人才主義,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才為先,他把生活書店的團隊打造得非常堅強團結,他去世后,這個團隊許多人還是以生活書店為家,成為後來的三聯書店的主力。他的人才主義理念在管理實踐中是非常成功的。第六,真敬業。韜奮先生的敬業精神是令人嘆服的,給讀者回過2萬多封信,新聞出版業有誰能做到?一生辦過六刊一報一家出版社(生活書店),被當局查封一家又辦一家,從來只給自己所在的出版社和報刊寫作,他不分日夜一心撲在工作上,一心奉獻,不置私產,只領薪酬,十分感人。

出版業的「改變」與「不改變」

要談人才思維,首先要考量互聯網到底對出版業有多麼大的改變和多麼大的不改變。這裡的「改變」和「不改變」主要針對的是出版企業。

有四個方面的改變:

第一,從服務讀者向用戶至上轉型。互聯網思維最核心的理念是用戶至上,過去我們說「讀者第一」已經很了不起了,「用戶至上」就是以用戶需求為主導,整個出版經營的起點和邏輯都要發生改變。

第二,由信息發布向信息交互轉型。過去出版企業發布信息速度很快,渠道很多,甚至電視台都可以幫忙發布信息,但都是單向度的發布,現在互聯網卻幫助我們實現信息交互,信息交互就是出版企業不僅發布信息,而且還知道信息發布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給了什麼樣的反饋,給出版企業帶來了什麼樣的信息增值。

第三,由提供知識向分享知識在轉型。過去出版企業出書,成千上萬人讀書,這個過程就是出版企業在提供知識,傳播知識。現在出版企業卻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知識,通過互聯網,可以形成一種知識眾籌。出版人也需要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的知識,然後形成出版的新的內容,而不再是關門編書,不再是完全的獨立創作。

第四,由出版平台向開放平台轉型。過去出版企業把書擺上出版平台,現在是開放平台,書擺在這裡,讀者可以隨時點擊,可以隨時發生討論。過去是專業作家創作閱讀內容,現在每個用戶都可以生成內容,甚至形成自助出版。這四個方面毫無疑問是互聯網對出版業造成的巨大改變。

那麼,出版業有哪些「不改變」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出版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沒有改變。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出版企業的品牌影響力依然可以讓讀者感覺得到,品牌出版社依然是出版物質量的重要保證、信譽的重要保證、文化品位的重要保證。傳統出版主體還在,也還依然有策劃、選題、編輯加工、傳播等等專業環節,這些沒有根本的改變,或者說是有很大的「不改變」。韋伯在19世紀末提出科學的專業化,儘管20世紀末賽義德提出業餘性,反對專業化,但是我們作為一種專業,出版行業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專門化。專家生成內容的方式不會改變,專業化還是基本規律。賽義德的業餘性強調的主要是文化的泛漫性和自由精神。我在出版集團工作時,新浪、搜狐正在崛起,由於出版集團還是事業單位,沒有轉企改制,沒有籌資能力,更沒有投資能力,失去了數字化發展的起步機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申請專項資金,建設專業出版資源的資料庫,這才有了現在的中華古籍資料庫和商務印書館語言工具書資料庫、東方雜誌資料庫、中譯多語種翻譯資料庫等等。通過資料庫,搶佔了數字化出版的根據地。從一定意義上說,專業出版社恐怕還得按照專業化這條路子往前走,也許在未來的數字化出版時代能得到生存的一席之地。

「互聯網+」與「+互聯網」

出版業已經發生改變了的東西需要以互聯網思維加出版來做,反過來,不改變的需要用「出版思維」加互聯網來做。出版業內討論過究竟是 「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有人認為,「+互聯網」是不對的,這就不是互聯網思維。我覺得事情不能那麼絕對,「互聯網+」是用戶至上,但是專家生成知識,專家傳播專門知識,就不能用戶至上。尼爾.波茨曼的《娛樂至死》深刻指出,現在進入了娛樂時代,一切話語可以通過娛樂的方式傳播,包括政治、體育、教育、商業的內容,都被娛樂化了,這樣一來,我們將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波茨曼當然意在提醒人們要警惕娛樂化的危害。可是,互聯網卻在為娛樂化大開方便之門,推波助瀾。那麼,嚴肅的出版人就有必要有所堅守。特別是專業出版,要堅持內容「+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內容。「互聯網+」內容就把出版簡單化了。我們一定要保持人類的深刻性、嚴肅性。當然,我認為「互聯網+」出版也是可以的,尤其是是大眾出版,知識類出版,「互聯網+」娛樂出版更應當如此去做的。可是,專業出版,「+互聯網」也是必須的,這是為了保持出版的嚴肅性、深刻性,以及出版為國家、民族、人類做出更多思想文化貢獻的主體性。

事情不要弄到非此即彼的地步。「互聯網+」與「+互聯網」,沒有必要弄到二者必據其一。事物可以一分為二,也可以一分為三,一分為三思路更為寬闊。龐朴先生根據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念提出一分為三的哲學命題,他認為事情不能簡單地一分為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一分為三的觀點可以使得我們的思維更為開闊自由,譬如,螳螂撲蟬,就還有一個黃雀在後;互聯網出版與傳統出版業之爭,又還有一個市場規律在制約。當前,不僅僅是「互聯網+」出版,也不僅僅是出版「+互聯網」,還有市場出版,甚至可能還會有新的載體形態出現。科技技術發展太快,事物的變化是難以預料的。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需求呈多維多樣特點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需求出現多維多樣的特點。兵家貴剛,道家貴中,儒家貴流,儒道兵。我想我們人才需求也將會出現多樣化的特點,也需要有兵家,有道家,有儒家。

第一,要高度重視生成內容專業人才。這個要求是為了使傳統出版企業立於不敗之地。出版業決不可能向互聯網行業主體舉白旗歸順,這就要高度重視生成內容專業人才。沒有生成內容的專業人才、傳統出版業就只好歇菜。如果傳統出版業就此承認必須按照互聯網企業的思路去做,那就變成互聯網企業的編輯部,往後生存的自主性會越來越差。最近,亞馬遜在美國西雅圖開辦了一家1400平方英尺的實體書店,這說明互聯網並非一統天下,實體書店還是有存在價值的。人們在網購的同時還需要體驗式購書,在讀手機、讀電子閱讀器的同時還需要讀紙書。事物總在變與不變之間。傳統出版業不要急著覺今是而昨非。作為內容提供商,強化自己生成內容的能力才是重要保證。當年日本那麼多大資本家和財團為什麼不去投資出版社?他們說就是因為出版太專業了,沒有專業人才做不了。

第二,要高度重視知識經濟管理人才。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知識經濟概念從國外引進,現在談的比較少。知識經濟就是對知識的經營管理,知識成為經濟的一種形態。編輯人才事實上是知識經濟的第一人才,因為編輯管理作者。版權管理運營,就是知識經濟的管理。內部生產協調管理始終非常重要的。

第三,高度重視「互聯網+」時代信息營銷複合人才。現在出版社裡做信息和市場營銷的人才需要儘可能複合起來,要不然一邊內容宣傳做得熱火朝天,一邊銷售卻跟不上,複合型人才可以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

第四,高度重視客戶服務管理人才。現在是用戶至上,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對於傳統出版業來說,客戶如何管理,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管理好客戶,管理好自己的忠實讀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第五,要高度重視既懂互聯網,又懂傳統出版的複合領軍人才。作家賈平凹說他寫書都是手寫,他在書寫中找到自己的趣味。作家可以特立獨行,可以遺世獨立,這是沒有問題的。可是一般來說,出版人這樣就不行,一個社長到了今天還不會用互聯網,恐怕就得準備退休了。出版領軍人要有更加開放的心態,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和能力,要有複合型的知識結構和操作能力。

互聯網+時代更要廣開人才之路

廣開人才之路,使得人才進出更加方便。廣開人才之路,才能壯大出版企業人才實力。互聯網已經使世界變平了,也使出版業人才進出的門檻變平了。有位出版社領導來徵詢我的意見,說是有一家民營控股的上市公司給他上億股權和百萬年薪,去還是不去呢?我說如果你是為了發財才來做出版,那你肯定去,而且趕快去。如果你是想在品牌出版社裡有一番作為,那就不要去,因為這裡是你實現出版理想的地方。都說人才難得,到底人才難得在哪裡?我看就難得在他的心在這裡,他的志趣在這裡,他的情感在這裡。要廣開人才之路,讓願意走的人才高高興興的離去,讓願意在出版業做事的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第一,希望出版業的人才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現在關於人才的思維有一個理論,叫三圈理論:一個是價值圈,一個是能力圈,一個是支持圈。這三圈的重合點,就是人才的最佳點。重合度越大越好。現在特別需要提升人才的價值維度,使人才價值更多地覆蓋到能力和支持上。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業肯定要繼續做紙介質出版,也可能是開發移動互聯網出版,這個時候,首先要讓人才相信在這裡具有很大的價值。最近我在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做新生入學后的院長報告,就重點要求新生先要弄清楚編輯出版學的價值,弄清楚出版的哲學。都說編輯出版專業是實用性學科,以為就是那麼一些編輯校對、經營管理一些技能,很容易學,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一般的工匠,成不了出版人才的。出版人才必須要有人文素養,對出版的價值和哲學要有正確的認知,要樹立正確的出版價值觀。所以,學生們首先要把編輯出版學當成人文學科來學習,只有掌握了更多人文知識,樹立起優秀的人文精神,才可能把實用型學科學好學精。

第二,出版業要注意維護和發揚和既有的人才優勢。出版行業的人才優勢還在,三聯書店走了龍應台一個作家,其實還有很多優秀的海內外作家與她們緊密合作。對於作者人脈還是要很好地愛護。要維護出版社的作者人脈資源,還要做好自己的業務骨幹維護工作。一個資深編輯後面往往跟著一大群優秀的作者。傳統出版業要注意用情感留人,用事業留人,用必要的待遇留人,當然,還需要用制度乃至法治留住人才。

第三,出版業要堅決引進人才。這是每個行業、企業都在做的事情,我們出版業也在做。但是做的往往不是很堅決。但是我們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從互聯網企業、IT企業引進了一些人才,好像就是不像他們在原來的企業乾的那麼風生水起。這裡面還是有體制機制的問題,還有企業文化問題,需要不斷推進我們這些老舊出版企業的改革創新,不然弄了半天還是人才做不成事,最後還是留不住人。同時,還要讓人才形成更好的價值認同、品牌認同、情感體驗、事業體驗。注意不斷地提高待遇,讓人才能夠看到希望。

第四,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高等院校在出版人才培養上肩負著很重要的責任,因為現在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應當是是複合型人才了。行業的培訓模式也需要不斷地改進,行業在職員工的培訓應該更多地安排一線的出版人來做培訓講師,讓受訓的員工真的學有所得。2013年淘寶大學開了,接著萬達大學、京東大學也開了,三大企業都在大力開展人才培養,而且人才培養的講師基本是一線員工。這些居於互聯網+時代潮頭的優勢企業都一刻也不放鬆人才的培養,我們這些偏於老舊的企業又有什麼理由敢於輕視人才的培養呢?

出版企業對人才的評價思維要與時俱進

最後,在「互聯網+」時代,出版企業對人才的評價思維要與時俱進。出版企業對人才的評價,直接關係到人才能不能留下來。當然,不斷提職提薪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但在國有企業不可能一直都用這樣的獎勵措施。總之,要有些既不違反幹部管理規定又能帶來激勵效果的創新設計。此外,還有一些人才評價思維需要調整。

第一,要把對企業的忠誠變成對職業的忠誠。一個人服務的企業可能會有變化,但是從職業的忠誠度來說,職業態度不能扭曲,不能不守職業道德。鄒韜奮是一個最講職業道德的人。黃炎培曾經回顧說,鄒韜奮的文章全在《生活周刊》發表,而且不拿稿費。在《生活周刊》做主編,他沒有再給別的雜誌寫過文章。他的職業忠誠度和企業忠誠度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當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對一家企業忠誠到底,社會生活這個方程式往往是多解的,但可以要求從業者要恪守職業道德,對職業的忠誠度是必須的。

第二,企業最大的財富在於能夠使用更多的人才。出版企業能夠擁有多少好的作者和多少好的書稿,就需要擁有多少好的編輯和營銷人才、移動互聯網經營人才和技術人才。人才以用為本,不要強調人才企業所有制,而是企業使用制。一個優秀編輯雖然離開這家出版社了,但還可以繼續在這家出版社的某一個或幾個項目上發揮作用,按勞取酬。我們一定要建立人才資本優先的理念,不要過分強調貨幣資本優先。出版業的領導層都習慣以貨幣資本優先。其實在人力資本上也是需要真花錢的。人力資本對勞動效益要有索取權,這是合情合理的。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使用更多的人才

第三,還要建立人才跨界的思維。早先,IT業、互聯網業曾經從出版業挖過人才,現在,出版業需要反過來從他們那裡跨界延攬人才。出版業還要從社會各界尋找人才。這就需要出版企業的領軍人,要有跨界思維,既要向內挖掘和培養人才,也要向外跨界發現和延攬人才。尤其是出版企業的一把手,要真心實意地去做這件事情,對人才形成感召力和向心力。傳統出版業在人才問題上格局偏於狹窄,常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成見,現在需要樹立「非我族類,其才必異」的理念。要敢於使用有一技之長但並不全面發展的人才。要把人才工作做得風生水起,虎虎有生氣,而只有不拘一格用人才,才可能突破陳規謀發展。

「互聯網+」時代正在到來,出版業的改革、發展、轉型還在持續進行。人才問題將是第一位的問題。有了人才就有了出版,有了新型人才,才會有新型的出版,才會有整個行業的創新發展。我們要站在互聯網+時代的高度,創新人才思維,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使得出版業實現優質、高效、健康的發展。

註: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在11月5日的第四屆韜奮出版人才高端論壇作了題為《「互聯網+」時代的出版人才思維》的主題報告,分享了在「互聯網+」時代出版應該堅守的和應該順勢而為的辯證關係,從五個方面提出了互聯網+時代的人才需求,同時還針對如何廣開人才之路提出了各方面的建議。聶震寧先生是出版行業的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思考和建議對出版單位、經營管理者、編輯出版人員都會有所啟發。

註:授權發布,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台:changanjie-read。

本期責編:李舒泓

長安街讀書會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近千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青聯委員、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複,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而努力奮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