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85歲聊城老人,憑記憶繪出70年前舊村圖

85歲老人修村史,憑記憶繪出70年前舊村圖

前後兩張村居圖展現村莊大變化

「現在的日子,和解放前相比,那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9月6日上午,在龍山商場一小區,85歲的王連陟對聊城晚報記者說。

在他的面前,擺著兩本村史。那是老人今年為自己的老家——冠縣柳林鎮后和寨村編修的村史,不僅如此,王連陟還自費8000元,印了500多本,發到了村裡的每家每戶。

因為飽經抗戰時期的戰亂,又深切感受到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村裡發生的巨大變化,在王連陟編修的這本村史中,紅色歷史佔據了很大篇幅,而新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笑顏,也更多地用圖片進行了展現。

更能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本村史中,王連陟硬是憑著記憶,畫出了解放前的舊村圖,又在村裡人的幫助下,繪出了現在的新村圖。

兩張圖擺在一起,不免讓人感慨萬千:舊時代的圍子和炮樓,換成了現在麵粉廠和紡紗廠、木工廠,舊時代的一條主街道,變成了現在的兩條大馬路……王連陟說,之所以下大氣力編修村史,是為了不忘過去,不忘鄉愁,也是為了在如今的大發展、大變革時代,弘揚傳統美德、增強鄉土情誼,並讓城市人知道,家在何處。

舊村圖裡的苦難記憶

85歲的王連陟,80歲才開始學習使用電腦,此前也並無多少寫作經驗,但這並沒有給他在編修村史時的收集、整理資料帶來太多妨礙。

「耄耋之年,總有危機感。想把自己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或者別人不以為然而自己感覺是大事的故事,完成在有生之年,以免帶來遺憾。」王連陟說,他更有自信的是自己的記憶力,「小時候的事情,反而記得更清楚。」

也正因為如此,憑著良好的記憶力,他畫出了解放前的一張舊村圖,並經過專業人士繪製,附在了這本《后和寨村史》中。

在這張舊村圖中,村子周圍是有圍子和炮樓的。村子有西門、北門和東門,村裡的藥鋪、棗林、觀音廟以及住戶姓甚名誰,住在哪裡,一清二楚。

「解放前,村裡不過68戶,267口人。那時房子只有一些牆基用磚,其他均為土坯。石灰縫的瓦房,全村一家也找不到。」王連陟說,歷史上為了防匪盜,村裡早早就建起了圍子和炮樓,也曾多次遭遇盜搶,更曾在抗戰時期,先後幾次遭遇日軍的打砸掠搶。

1937年8月,日軍高酋部在佔領臨清后南進,幾個在前探路的日軍經過柳林時被當地民團發現,逃跑時進入后和寨村圍子西門,結果村民與柳林民團將其團團包圍,並急報東昌府,向范築先求援,最終,日軍丟下一匹馬之後逃脫。第二天帶領大部隊報復,經過附近的大楊庄時,又遭到有人放槍偷襲,於是衝進大楊庄見人就殺,釀成了當地有名的大楊庄慘案。後來范築先趕到,在大楊庄東邊的大界牌村與敵交戰,重創日軍,是為大界牌戰役。王連陟說:「日軍退兵時,仍沒忘報在我和寨被圍打之仇,隨引軍至村東,支上鋼炮,連轟三炮,東門隨即起火。日軍進村后,見村裡早跑得沒有一個人了,加上天晚了,便返回了臨清。這天,4歲的我隨全家向南逃到20裡外的窪陳村過夜,回家時看見燒黑了的東門橫在那裡。村民們都說,這次是叫大楊庄替咱挨了殺,遭了難。」

王連陟說,他自己也曾兩次逃跑不及,被日軍圍困於村內,目睹了日軍的所作所為。「日軍首先把牛、驢等牲畜牽走,再就是抓雞打狗,捆豬、羊之聲不絕於耳,夾雜著男女老幼凄慘的哭聲。七十多歲的一個本家二奶奶,被倆日軍拴住脖子各拉一頭說:不把財寶交出來就擄死你……」王連陟說,抗戰時期,村裡曾經先後遭遇洪水、蝗災、日偽軍的蹂躪。1943年出現的「堂邑無人區」,后和寨村位於其北邊沿。可以說百姓流離失所,逃荒逃難,苦度難關。

新村圖裡的惠農新顏

正因為經歷過那些苦難,退休后又經常回老家,王連陟對於現在村裡發生的巨大變化感慨萬千。

在村史里的新村圖裡可以看到,住戶更多,衚衕更多,東西大街道從一條變成了兩條,工廠、浴池、門市部等替代了以往的圍子和炮樓。

「現在的村裡,村民不但不用交國糧了,種糧還發補貼。農業實現了耕、種、收的機械化,澆灌黃河水、旱澇保豐收。不僅如此,村民在家看電視,出門帶手機,機車電瓶車全村普及,農用汽車和小汽車也有不少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近些年蓋了深宅大院,磚瓦房,沒有了以前防禦土匪的圍子牆、圍子門,但形成了前後兩條大街,增添了多條寬綽的南北衚衕。房子都是磚房,有的還蓋起了二層小樓,村民安居樂業。路面硬化了,各項衛生、健身設施也越來越全。」王連陟說,現在村裡在村裡居住的有600多人,另外有200多人在聊城、臨清以及外地生活和工作,僅在聊城買樓房的,就有幾十家。除了一些年輕人外出打工外,村裡更有養殖場、木工廠、紡紗廠、麵粉廠等產業,不少人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

「村民有錢了,大家的關係也更融洽。近年來每年正月十四,在聊城的村民就聚在一起搞聯誼活動。」王連陟說,而他每次回家,也都能看到一些新變化。現在的后和寨村,真可謂是舊貌換新顏。

讓王連陟還引以自豪的是,村裡這麼多年來始終重視教育、重視家風傳承,「我們村歷史上雖然沒有達官顯貴,但晚清時期就有舉人秀才在家辦『和塾私學』,門生百人,其中考中秀才以上者20餘人。現代更有老教授、新博士和國家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企業人士,還出了一位全國勞模王貴嶺,他們走出了村落,也把好的家風傳承下來。」

在王連陟看來,從土牆陋室到磚瓦房乃至現在的高樓大廈,從村落到城鎮,這些都是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具體體現。不過,伴隨著城市進程化的急行軍,作為傳統文化基石的鄉村記憶正在迅速消失,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當村裡委託我編修村史時,感覺很激動。恰好我又負責編修了《王氏家譜》,就從中搜集、整理了一些資料,並與廣大村民充分交流、溝通,形成了現在的村史。」王連陟說,現在各級政府都重視村史的編修,把政治、經濟發展和遺散在鄉村中的歷史文化、風情人物、變遷演進搶救性、延續性地保存、記載下來,是為地方志的編撰提供第一手資料,也是為了弘揚弘揚傳統美德、增強鄉土情誼,並讓城市人知道,根在何處,家在何處。記者 趙宗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