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氣候與氣象武器(一)——氣候與戰爭

由於氣候擁有巨大的破壞力,某些國家試圖利用氣象的特性發展新一代戰爭武器,以人為方式改造氣象條件達到軍事目的,本文研究發現,以人類目前所擁有的科技能力,還不足以生產具有毀滅生的氣象武器、但為了避免未來氣象武器發展成功之後被濫用,對地球生態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因此國際社會應限制各國將氣候科學應用在以戰爭為目的之活動,避免人類陷入失控的氣候浩劫。

氣候變遷所引起的問題不會局限於某個國家或地區,所有的國家都可能遭受威脅,無法置身事外。其次,隨著氣候的發生頻毫和破壞程度越來越高,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也越發顯著,再次,氣候變遷除了直接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之外,也可能因為水資源和糧食的爭誇以及氣候難民,讓原本戶經存在的社會和政治矛盾更為惡化,引發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衝突或戰爭,因此成為重要的非傳統安全議題。

Sharon Bluke和rhristine Paremore指出,與其他非傳統安全因素相比,氣候變遷是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Xander Vagg認為,氣候變遷是大自然與人類的戰爭,其破壞程度足以比擬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而且伴隨大型天災而來的資源短缺和爭奪,加上氣候難民所引發的社會與宗教衝突,會導致國家內部動蕩,引起國家之間的衝突和戰爭。AlanDupont則把氣候變遷,恐怖主義和武器擴散視為本世紀的3大安全問題。

氣候除了與全球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之外,和戰爭也有密切關係。不少戰爭個案說明氣候對戰爭結果有絕對影響,而且善於利用氣象條件也是確保軍事行動獲得勝利或降低損失的重要條件。以前者而言,俄羅斯在沙皇和蘇聯時期,成功利用氣象條件抵抗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入侵,是討論氣候與戰爭關係的重要個案。就後者來說,日本奇襲美國珍珠港和盟軍利用氣象條件成功登陸諾曼底,也是不可忽略的戰爭史教材。

由於氣候擁有巨大的破壞力,某些國家試圖利用氣象的特性發展新一代戰爭武器。早在1950年代,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Eisenhower)就指出,氣象控制比原了彈還重要,目前有越來多的國家試圖發展氣象武器,以人為方式改造氣象條件,製造地震、海嘯、豪雨、山洪、雪崩、熱高溫、氣霧等自然災害,以達到軍事目的。

究竟氣候和戰爭之間的關係有多密切?什麼是氣象武器?氣象武器的特性以及各國氣象武器發展情況?國際社會對氣象武器發展應抱持什麼態度?這些問題都將在文中逐一討論。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將氣候變遷研究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層面擴展到軍事範疇,以增益氣候變遷學成為國際關係次學門領域的努力。

氣象是大氣中各種物理狀態和現象的統稱,與軍事向來有密切關係。一次大戰初期,戰爭型態以地面火砲為主,火砲射擊需要地面風向、風速、氣壓和氣溫等觀測資料,以便進行彈道計算與軌跡修正,因而使得氣象受到各國軍方重視。然而,氣候因素影響軍隊的部署與作戰,並往往決定戰爭結果,中外不少戰爭史證明氣候對戰爭的重要性。

上古時代,黃帝派遣應龍和旱魁對付風伯雨師抵擋風雨之危,並利用指南車在逐鹿之戰打敗善於應用雲霧作戰的蚩尤。三國時期,蜀吳結盟力抗魏軍南下,孔明在赤壁一戰巧妙利用氣象條件打敗曹操。南北朝末,楊堅藉由南北氣候不同所導致的農耕作息差異順利滅陳,完成統一建立隋朝,這些都是氣象決定戰爭勝負的例子。

在西方戰爭史上,氣候影響戰爭最有名的例子當屬法俄戰爭。1812年,拿破崙集結60萬軍隊出兵俄國,因為那年寒冬提前l個月來臨,使得法國遠征軍陷入冰天雪地的戰場。儘管拿破崙在歐陸戰場無往不利,但受到酷寒天氣影響,加上俄國的焦土戰術,使得拿破崙的軍隊無法發揮快速打擊的優勢,同時缺乏足夠的物資補給,最後以兵敗收場,這是拿破崙叱吒一生的第一場大敗仗,也是當時法國興衰的轉折點。

1941年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揮師蘇聯,儘管希特勒了解氣候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所以希望在冬天之前結束戰爭,迫使前蘇聯投降。然而,希特勒在入侵蘇聯之際同時進攻巴爾幹半島,使得兵力分散。再者,當年冬季提前來臨,軍隊作戰和補給陷於困難。蘇聯再次藉由氣象條件,並以後退決戰之戰略誘敵深入,而達到克敵制勝之功。德軍在氣候影響之下喪欠大部兵員和武器,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最終在盟軍東西夾擊之下,4年之後,在1945年5月宣告投降。

儘管氣候讓俄國免於拿破崙和希特勒的侵略,但俄國在軍事上也曾經因為氣候因素遭受挫敗。1939年底,蘇聯對芬蘭發動全面性軍事攻擊,企圖佔領芬蘭這一人口只有370萬,國防軍只有33萬的北歐小國。當時芬蘭利用嚴寒的天氣,以及沼澤和森林等有利地形展開陣地戰和消耗性圍殲戰,導致蘇軍傷亡慘重,約有1/10兵力陣亡。雖然芬蘭最後因為彈盡糧絕接受議和,割讓部分領土,但卻避免被蘇聯并吞,保留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

由於氣候與戰爭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因此各國莫不積極推動軍事氣象研究,有關氣象之指參作為多半都已納入各國軍方相關作業程序,氣象科技也因為戰爭需要不斷發展和進步。1946年,美國成功完成人工降雨的試驗,開啟人為影響氣象的新頁。1960年代,美國軍方和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合作從事氣候改造計劃稱為,破風計劃(Project Storm Fury)。

科學家利用C-130運輸機飛入颶風暴風圈內,在接近颶風中心附近的雲牆投入碘化銀(一種有效的人工冰核)稱為種雲( cloud seeding),經由種雲的過程讓颶風中心附近的雲牆瓦解,進而在外圍產生第2道雲牆,藉由擴大颶風中心範圍試圖讓颶風的風速和威力減弱。經過密集的實地實驗,科學家發現人為方式並無法改變颶風內部動力作用的自然過程,因此於1983年終止在美國本土繼續執行,破風計劃的實驗。

除了氣象研究之外,各國也嘗試透過人為方式影響氣象條件,創造有利的戰場環境,並且進一步利用氣象條件的特性發展氣象武器。1943年,美軍為了掩護軍隊過河,利用飛機播灑造霧劑,製造一條長達5公里、寬1.6公里的霧層,成功掩護盟軍順利渡過義大利沃爾圖諾河。另外,德國在二戰期間為了保護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軍事設施,在義大利伏爾特河岸地區散布大量造霧劑製造漫天濃霧,使盟軍戰機無法靠近和轟炸。

越戰期間(1955—1975年),美軍為打擊北越部隊的運輸補給,一度對北越實施氣象戰。1971年,美軍利用西南季風執行代號突眼的氣象戰行動,出動26000多架次飛機在作戰區域上空雲層投放470多萬枚降雨催化彈(土要成份為碘化銀),藉此製造強降雨,局部地區洪水泛濫,橋樑、水壩、道路和村莊損毀,使得北越部隊利用胡志明小徑運補的作戰物資從每周平均35000噸降至2000噸左右,有效阻礙北越部隊的南侵。

另外,科學家發現在某地實施人丁降雨,會導致周遭地區的雨量銳減,甚至形成乾旱。1970年,美軍利用氣象武器對古巴實施,乾旱作戰,讓主要經濟作物歉收,影響社會穩定(古巴氣候為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需水量較大)。在美軍於阿富汗作戰期間(2001至2014年),美軍應用能夠產生高壓、高溫、消耗目標區內大量氧氣的溫壓炸彈,攻擊藏匿於洞穴和坑道等掩體內的恐怖份子,成效顯著。

我 是 支 點 助 你 成 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