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草原文化節特刊——影照草原②聽大咖們講述《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

向民族電影優秀傳統致敬!

9月2日,由內蒙古文聯、呼和浩特市政府、第26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聯合主辦,內蒙古電影家協會承辦的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重點獻禮紀錄片《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觀摩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召開。

堅守民族文化的驕傲與自信

——訪著名導演麥麗絲

記者:您和您的團隊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什麼?

麥麗絲: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要回看內蒙古70年的電影發展史,要尋找我們的根。當金雞百花電影節選定要在內蒙古頒獎時,電影家協會一些負責人就對我說,麥麗絲,跟我們說說,你們有什麼好的民族電影?那麼好的民族電影,獲得那麼多獎,你得干點什麼。我於是停下奔波的腳步,回看一下內蒙古電影發展史,這時我傻眼了。這麼多優秀的民族電影,我沒有看過的很多。當我全部看完,我才找到了根在哪兒。作為電影人,我們有時老往前看,忘記了歷史。殊不知忘記歷史,我們將無以前行。

《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劇照

對於完成的這部紀錄片,我非常滿意。可以說,《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展現了內蒙古民族電影的巨大魅力,完成了對草原民族文化寓言的深沉抒寫。

記者:您如何評價內蒙古民族電影?

麥麗絲:幾十年來,我們用影像記錄了草原的變遷,留下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記憶。回想過去,我們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研究了蒙古民族的文化,從不同的時代向歷史縱深去開掘,從人類學角度思考了人文精神的重塑,關照了人與地球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拯救。我們在艱難困境中跋涉,悄無聲息地彙集成不可忽視的具有積極影響力的少數民族電影新景觀。

正如有影評人指出的,內蒙古民族電影是集體英雄主義的集中體現,他們把民族文化和夢想繪成光影,創造出民族精神世界的高峰。我們的民族,有輝煌的歷史,有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今天,我們風餐露宿、篳路藍縷、嘔心瀝血,要用電影把他們表現出來,就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民族,對得起自己的文化。這是民族電影人為藝術獻身的勇氣,更是一種戲比天大的情懷。伴隨內蒙古自治區走過的70年風雨歷程,內蒙古民族電影以其斑斕奪目的光影之筆,鐫刻著內蒙古各族兒女70年來的歷史發展、文化轉型、精神風貌。可以說,民族電影人堅守的正是「與國脈相同、謳歌英雄、文化自信」的民族電影傳統,這是內蒙古民族電影與時代共進的文化擔當。

記者:作為少數民族導演的代表人物,您對內蒙古民族電影有何期望?

麥麗絲:回看歷史,總結民族電影70年的發展史和成長史,我們的民族電影很值得驕傲。內蒙古民族電影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始終紮根民族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一直走在民族電影前列。

內蒙古民族電影在多元化、全球化的理念中,在與民族認同的集體意識中,得到了國人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肯定。這也許就是我們幾十年來不惜代價、辛苦創作的意義所在。

做咱們優秀的民族電影,學習老一代電影人,我們的民族電影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堅守民族文化的驕傲與自信,堅守藝術,民族電影就有希望。

傳承民族電影中的蒙古馬精神

——訪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李樹榕

記者:《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再現了內蒙古經典的民族電影,講述了民族電影人的故事,作為撰稿人,談談您的創作思路?

李樹榕:由電影家協會與呼和浩特市政府、北京麥麗絲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電影集團聯合攝製的大型文獻紀錄片《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以內蒙古改革開放前的老電影與改革開放后榮獲國際大獎和國家級大獎的作品為主線,以老電影的許多珍貴鏡頭和著名電影藝術家的訪談為主要看點。

在我看來,該片既是紀錄片同時也是電影,電影一定要感人、能夠打動人心,那麼如何做到呢?這就需要真實、真誠,從真情實感出發。因此,我打亂了涉及的76部內蒙古民族電影的時間順序,將其做成了「與國脈相通的內蒙古民族電影、謳歌英雄主義的內蒙古民族電影、彰顯文化自覺的內蒙古民族電影、以蒙古馬精神開拓未來的內蒙古民族電影」4個板塊。

《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劇照

紀錄片中,為民族電影不懈奮鬥的朋友們在《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的拍攝現場相聚,分外親切,格外激動。聚光燈下,他們侃侃而談,向民族電影開拓者致敬、向民族電影優秀傳統致敬,同時也講述電影人自己的故事,交流電影的創作經驗,思考民族電影的前景,表達對民族電影的深厚情感,非常感人。

記者:您在發言時講到「看電影如同讀一本書」,那麼,通過《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這部作品,我們能讀到什麼?

李樹榕:《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涉獵影片76部,涉及老中青三代藝術家117人,採訪優秀藝術家56人。可以說,內蒙古民族電影的優秀人才,都如約而至,盡情講述,把民族電影精品和自豪感留在了長長的膠片上。

內蒙古民族電影中蘊含著蒙古馬精神,我們的民族電影人也是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在這部紀錄片中,麥麗絲說了一句話很讓人動容,她說:「當面臨生命和電影藝術如何取捨的時候,內蒙古電影人會為了民族電影事業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有很多細節反映出了這一點,特別令人難忘的是紀錄片中講到在拍攝《悲情布魯克》時,導演賽夫、麥麗絲和主演巴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精彩鏡頭的往事。另外,《騎士風雲》《東歸英雄傳》《悲情布魯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等,這些被業界稱為「馬背動作片」的優秀作品,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市場化環境中的首次成功突圍,也是少數民族電影較為成熟的商業化類型電影。

記者:對於內蒙古民族電影事業的發展,以及如何繼承和弘揚老一代民族電影人的精神,您有什麼看法?

李樹榕:這部紀錄片揭示出一個重大的話題:在國內外電影市場激烈角逐中,內蒙古民族電影為什麼從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從不戲說、不拜金、不無厘頭的嘩眾取寵。答案是,我們的民族老電影為其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形成了文化自覺的優良傳統:紮根生活,謳歌英雄,與民心相通,與時代共進,在鏡像中彰顯蒙古馬精神,不忘新民族電影文化擔當和歷史擔當的崇高責任。

在內蒙古民族電影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傳承與國脈相通的時代擔當和英雄主義精神,傳承對民族文化的思考,傳承內蒙古民族電影的優良傳統,要形成「一花引來萬花開」的陣勢,不斷將我們的民族電影事業推向前進。

民族電影在繼承與突破中不斷發展

——訪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郭培筠

記者:您認為內蒙古民族電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郭培筠:內蒙古的民族電影經過70年的厚重積累,湧現出老、中、青三代民族電影人,他們堅守著民族電影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達到了民族電影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峰。尤其是90年代末,內蒙古民族電影出現了以塞夫和麥麗絲導演為代表的全國民族電影導演中的領軍人物,《悲情布魯克》《東歸英雄傳》等影片在國際上的影響之大,到今天還沒有其他作品能夠超越。這些影片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上世紀40年代影片《內蒙人民的勝利》發端,內蒙古民族電影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進程中,不斷拓展內容與題材,但卻始終沒有喪失民族電影傳達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和共同情感訴求的優秀傳統。尤其是進入到2000年以後,3000孤兒題材的民族影片諸如《靜靜的艾敏河》《額吉》《白駱駝》《金色的草原》等,雖然表現手法不同,表面上講的是草原母親,但更深層次反映的是草原文化的包容性。

記者:就更好地傳承民族電影藝術來講,您認為高校應該如何培養民族電影人才?

郭培筠: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和培養高校影視藝術專業人才。高校開設的課程除了介紹基礎的影視戲劇理論外,更應該注重培養編劇、影評、導演等專業人才,不要讓人才出現斷層。比如說一部好的電影,劇本是它的核心和靈魂,那麼在電影的劇本創作方面就需要培養一大批真正了解自己歷史的民族電影人才,同時還應該培養熱愛民族電影的觀眾。

記者:新生代內蒙古民族電影人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承和突破?

郭培筠:新生代內蒙古民族電影人延續了老一輩電影人的堅守,內蒙古民族電影正在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關照處在整個現代文明進程中的草原。

《內蒙古民族電影70年》劇照

一方面,新生代民族電影人可以延續老一輩電影人體現草原風情、體現民族文化、體現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純粹的民族電影傳統;另一方面,新生代民族電影人更要打開視野、拓寬視角。因為在今天,任何電影事實上已經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市場的考驗,這就要求內蒙古民族電影在拍攝手法和藝術觀念上要體現當下和反映現實。如何既能體現民族元素、表達人類共通的情感,又能用電影的視角、電影的語言講述當下語境的故事,這是下一步需要做出的一些思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