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整理自網路
Q-1239 :
V字仇殺隊 V for Vendetta (2005)
又名: V煞(港)、V怪客(台)、復仇者V、 V字仇殺令、V字別動隊
評分:時光網 8.5,豆瓣 8.8,IMDb 8.2
導演: 詹姆斯·麥克特格
編劇: 莉莉·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
主演: 娜塔莉·波特曼、
雨果·維文、
魯珀特·格雷夫斯、
斯蒂芬·瑞
類型: 劇情、動作、科幻、驚悚
國家: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 2005-12-11(BNAT電影節),
2006-03-17(美國)
片長: 132分鐘
IMDb 鏈接:tt0434409
不遠的未來,英國成為極權政治國家,倫敦完全是獨裁者薩特勒(約翰·赫特)的禁嚴之地。法西斯式的政府無惡不作,所有人的言行均被控制,凡同幸戀者全被逮捕甚至隨意殺害,雖然民眾群情激奮,卻無人敢以身涉險。
一天夜裡,身為電視台助理的美麗溫和的少女艾薇(娜塔麗·波曼)在回家途中,被一群腐敗的秘密警察包圍,企圖將其強暴。幸好,一個戴著面具披著斗篷的的神秘人(雨果·維文)及時出現,救下了受驚的艾薇,然而,神秘人沒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艾薇只知道神秘人化名為「V」。然而暫時安全的艾薇卻沒能幸免於難,愛人被秘密警察逮捕,她也被捕入獄。在監獄中,受盡百般折磨的她,發誓繼續活下去以求復仇!
又一次,V適時出現,拯救了艾薇。艾薇這才知道,V靠著自己天生領袖般的超凡魅力、高超兇狠的格鬥技巧和無人能及的才智,自行組織了懲惡鋤奸的團體。V深深明白,僅僅懲戒作姦犯科的腐敗警察不能解決問題,他決心點燃一場反抗政府暴政和壓迫的革命。在被訓練成為得力助手的艾薇的幫助下,V字仇殺隊將以暴易暴,為這個充滿恐怖和腐化的社會帶來自由和正義。
V 字仇殺隊
編號:麒麟 Q-1239
配置:美一
幕後花絮:
1、在1999年拍攝《黑客帝國》之前,沃卓斯基就寫出了本片劇本的第一稿,因此這部影片在主題上與《黑客帝國》有重合之處。
2、娜塔麗·波特曼戰勝斯佳麗·約翰遜和布魯斯·達拉斯·霍華德被選為伊芙角色的扮演者。
3、本片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它的攝影師阿德里安·彼德,他在2005年12月逝世。
4、娜塔麗·波特曼為了演好拷打場景里的伊芙·哈蒙這個角色,剃光了自己的頭髮。
5、「V」 在原著和影片中都有多重含義,最淺顯的意思自然是「勝利」(Victory),但它顯然是起源於 「V」 在Larkhill 集中營的經歷——當時他就住在意為羅馬數字 「五」 的 「V」 字型大小牢房。
事實上,「V」 在片中還有更多含義,當 「V」 與伊芙第一次見面時,他就以完整的句子一口氣說出了很多個以 「V」 開頭的詞。
6、阿蘭·摩爾的原著初見於1982至1985年的《武士》(Warrior)雜誌,原本是黑白插圖。
該雜誌1985年停刊,《V》的故事當時還沒有結束。1988年美國的DC公司購得版權並以彩色版重新刊出十期《V字仇殺隊》,同時也給該故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後來,DC公司又以圖畫小說的形式集結出版。
7、由於動筆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原著中故事開始的時間——也就是 「V」 初次露面展開 「恐怖行動」 的時間,是1997年11月4日晚至5日凌晨,電影版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將這一時間改到了2020年的同一時日。
8、阿蘭·摩爾的小說文本里,並沒有具體描繪 「V」 所戴的面具,是畫師大衛利奧德(David Lloyd) 出的主意:以歷史上的Guy Fawkes 為原型打造面具。
9、本片宣傳語,同時也是本片第一句台詞 「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 」,
這來源於至今在英國仍然存在的 「Guy Fawkes之夜 」。實際上,歷史上的 Guy Fawkes ,
就是在1605年11月4日至5日的子夜被抓住的,他的謀反行動被稱之為 「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後人為了紀念這次事件——事實上是為了慶祝抓住Guy Fawkes——在每年的11月4日晚,在愛爾蘭和不列顛島的部分地區,都會有遊行活動,通常會焚燒一個Guy Fawkes 的布偶或者紙偶為標誌。同時,小孩們還會唱些歌謠,名為 「The Bonfire Prayer 」。
10、Valerie,這個原著與電影中不得不提的超重要配角,正是她的故事打動了「V」,也打動了伊芙,並最終促成他們兩人的 「重生」。
11、電影最後 「全民皆V」 的場景,顯然是個理想化的鏡頭,象徵意義多於畫面可行性,因為當所有人都脫去面具時,在那鏡頭短暫停留的時間裡,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在電影中死去的角色又 「復活」 了,如 velerie、女醫生、近視眼小女孩、伊芙的父母等…… 電影時空里不可能加入遊行隊伍的同志們也在其中,例如芬奇的助手多米尼克……
12、電影對原著作了諸多改動,時間設定就不必說了,警察芬奇的角色也有所變動,電影中他最終 「理解」 了,而沒有像原著中那樣搞掂了 「V」。原著與電影中 「V」 所摧毀的倫敦名建築的順序也是相反的,而且,原著中伊芙最後代替 「V」 炸掉的是 「唐寧街10號」——歷任英國政府首相官邸。
13、穿幫鏡頭:當 V 說他從來未曾對著他的自動唱片點唱機的任何歌曲跳舞的時候,一首歌曲在背景中響了起來,但是在點唱機上看不到任何唱片。甚至在V按下唱機按鈕之後,唱機上仍然沒有唱片。
VS-2760 :
[關於編劇和導演]
對於《V字仇殺隊》來說,最值得關注的很顯然是它的編劇,而不是導演。因為出現在本片編劇位置上的名字是沃卓斯基兄弟,在本片中,他們退居編劇位置,而是影片由不太著名的詹姆斯·麥克特格來擔任導演。這是詹姆斯·麥克特格第一次擔任導演一職,在此之前,他僅僅在在《黑客帝國》三部曲及《星戰前傳1、2》中擔任過副導演。不過,由於背後有沃卓斯基兄弟的強力支持,他順利地並出色地完成了本片的導演工作。此外,本片的製片人也是來自《黑客帝國》系列的喬·西佛。
事實上,《V字仇殺隊》的故事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吸引了沃卓斯基兄弟的目光,他們甚至寫出了劇本的初稿。然而,那時他們正全心拍攝《黑客帝國》三部曲。幾年過去了,《黑客帝國》已經成為了科幻片的扛鼎之作,沃卓斯基兄弟也名利雙收,但他們對《V字仇殺隊》的仍然懷有濃濃的興趣,將導演的重任交給了他們得力的助手詹姆斯·麥克特格。其他的製作部門,包括監製、美術、視覺效果,也完全是《黑客帝國》的原班人馬。
[關於電影]
本片根據著名作家阿蘭·摩爾同名繪畫本小說改編而成,講述的是在未來英國的極權統治下,一位名叫伊芙·哈蒙的溫柔年輕女子死裡逃生,被一名叫V的帶著面具警員救出,V具有不可思議的戰鬥能力,其詭計變化多端,手段極其殘忍。當他摧毀了倫敦兩個標誌性建築並控制了被政府擺布的電視廣播以後,一場革命爆發了。市民被煽動,並企圖以起義來對抗政府的專治與鎮壓。不料,伊芙意外的得知了V的神秘背景,同時也發現了關於自己的一個巨大真相,給人們帶來的正義與自由卻把整個社會推向殘酷與墮落的深淵。
本片的故事背景被設置在未來倫敦,美術設計歐文·皮特森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沒有靈魂的未來倫敦市,他與服裝設計薩米·謝爾頓採用了灰白色作為電影美術布景及服裝的主調,影片中所營造出來的極權統治下的社會沉悶而單調,極富特色。
影片大多場景都在德國柏林的片廠拍攝,其中 Stage 2 片廠更是德國科幻電影《大都會》的拍攝場地,主角V的巢穴 The Shadow Gallery 就被設置在那裡。The Shadow Gallery 大概位於今日聖保羅大教堂的地下,是個充滿著秘道的革命地下總部。影片的V是個文化藝術的守護者,故他的藏身地點也藏有大量文化產品。例如畢加索等眾多現代藝術品,布景設計師花了很多時間去搜購不同類型的經典作品,當然也付出了龐大的複製版權費。
V的造型,首要是他的面具標誌,由於在一次革命行動中被火燒傷,他被迫要戴上以16世紀英雄蓋·福克斯樣貌的面具,這個面具成為了他獨特的標誌。影片的面具造型沿襲漫畫原著,導演麥提格不想藉助 CG 特效,而採用基本的泥漿倒模效果製成,再配合燈光與攝影技巧去表達V的各種神態,主角雨果·維文躲在面具后演戲難度更高,他需要後期參與配音以傳達 V 在面具后發聲的更佳效果。
V的戰衣,植根於16世紀,再結合現代剪裁,令外型看來有點後現代感。他的戰袍內藏有六把飛刀,並有刀套附在內衣上。至於V每次行動完后必留下的紅玫瑰,影片用到的玫瑰屬於名貴的 Grand Prix 品種,道具部每日都有人新鮮採購,以確每日都有盛放的玫瑰可供拍攝之用。
VS-2760 美版內封套:
土星獎 (2007;第33屆) ,獲獎:1 ,提名:3
獲獎
· 土星獎-最佳女主角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提名
· 土星獎-最佳編劇 拉娜·沃卓斯基 Lana Wachowski 、安迪·沃卓斯基 Andy Wachowski
· 土星獎-最佳服裝 Sammy Sheldon
· 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
青少年選擇獎 (2006;第8屆) 提名:2
· 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劇情/動作冒險電影女演員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 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冒險電影
V字仇殺隊
編號:VS-2760
片長:132分
配置:華納1區特別收藏版+3區官方中文字幕+官方中文導評字幕+5.1央視國配+OST
音軌:英語5.1(448K)、
國語5.1(448K)、
法語2.0(96K)、日語2.0(96K)、泰語2.0(96K)、
英語評論2.0(96K)
字幕:英文、法文、德文1-2、義大利、荷蘭、日文1-2、葡萄牙文、
中文1-3、韓文、泰文1-2、
英文評論、法文評論、西班牙文評論、葡萄牙文評論、日文評論、中文評論1-3
花絮: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