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投資界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高特佳投資與中國PE的不解之緣

在誕生以來的20多年裡,PE始終與宏觀經濟、資本市場同涼熱,既體會過全民PE式「瘋投」,也曾在2002、2008、2012年前後或深或淺三度入冬。每一個冬天,都是一個二八分化的路口,一批機構遭遇淘汰,另一批機構實現逆生長。

在這個市場中,高特佳作為最早成立的創投機構之一,經歷了創投市場波浪起伏的整個歷程。高特佳的發展史,與PE發展密不可分……

第一世:

1992年-2001年 VC時代

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PE)在的起步,始於VC(Venture Capital,初創期投資)。

第一家本土VC/PE機構,可以追溯到1986年成立、註冊資本1000萬美元的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國家科委、財政部分別持有其40%和23%股權。因為誕生於資本荒漠時代,這家公司難以實現扶持高科技企業的初衷,最終因違規炒作房地產和期貨於1998年6月被清算。

第一批真正意義的PE,是1992年進入的IDG等外資機構。1993年6月,IDG與上海科委旗下上海科技投資公司各出資1000萬美元,成立了上海太平洋技術創業有限公司。此時,正是席捲全球的.com泡沫的醞釀期。IDG選擇以VC起步,在互聯網企業的早期階段廣泛布局。

所謂VC,正是PE的一種。廣義的PE包括天使投資(Angel Capital)、初創期投資(VC)、成長性投資(Growth Capital)和併購(Buyout Fund)等,狹義的PE則主要包括中後期階段的成長性投資和併購等。

當年的,市場化改革方興未艾,初創企業蓬勃生長、空間巨大,VC也成為主流投資模式。

2000年,新浪(SINA.NSDQ)創造性地搭建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結構,赴美上市,為這些美元基金打通了海外退出通道,本土投資-海外退出的美元基金模式得以成型。

納斯達克成就的VC神話,不僅激勵IDG、黑石(BX.NYSE)等外資機構探路新興的市場,其財富效應也輻射到大洋的這一邊。

2001年——2006年 從發展到崛起

疊加1999年A股「5.19行情」的帶動與創業板籌備的預期,一批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資發起的國有創投機構集中湧現,其中包括如今聲名赫赫的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簡稱「深創投」)的前身—1999年8月成立、註冊資本7億元的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

而2001年末,伴隨A股轉熊、創業板被擱置,這些機構的投資退出變得遙遙無期,後續資金亦難以為繼,本土PE開始集體入冬。

2001年成立的高特佳,與當時的其他本土第一批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一樣,一出生就面對異常艱難的市場環境,創業板遲遲不見蹤影。在2001-2004年的初創時期,高特佳摸爬滾打完成了5個項目的投資,涉及的領域包括新材料、電子和醫療。

國內這批最早期的創投機構中,只有高特佳、深創投等成為少數倖存者。

到了2004年,深圳中小板推出,使得PE機構看到希望。2006年,《新合夥企業法》通過,是的國際PE基金普遍採用的有限合夥組織形式得以實現,大力推動了PE行業的發展。同年同洲電子上市,是本土PE機構投資成功的首個案例,標誌著本土投資機構的崛起。

那一階段,對於高特佳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策略,高特佳創始人蔡達建與其他同行大佬一樣迷茫。恰在此時,高特佳曾跟隨高盛投資的邁瑞,於2006年9月登陸美國紐交所。投資邁瑞固然是看好邁瑞本身,但實際上此事高特佳並未將眼光著重在醫療健康領域。這種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無心插柳」,讓高特佳團隊看到了資本與產業的有效結合,對推動行業發展所產生的強大力量,亦發現了醫療健康產業的巨大發展前景。

第二世:

2007年——2011年創業板推出 行業井噴增長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蔓延,當年11月,IPO也開始了長達一年多的暫停期,價格昂貴、競爭激烈的Pre-IPO模式戛然而止。融資、退出兩頭受阻,PE再次入冬。業內人一直呼籲的投資模式變革,到了不得不變的關口。越來越多的PE機構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資領域和策略,他們意識到,「放養型」投資已經過時,「只投不管」是行不通了,而提供精細化的投后管理服務,才是「見真章」的地方。

創業板推出的2009年及其後的2010年,是又一段令PE激情澎湃的日子。全球性的寬鬆貨幣政策,疊加「三高發行」的創業板利好,把全民PE的遊戲推向了頂峰,一個新的創業團隊,只要模式可行,領頭靠譜,執行力有保證,從市場募資已不太困難。僧多粥少的局面下,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好企業變得無比挑剔,錢不再是唯一讓他們動心的東西。

因為邁瑞案例,讓蔡達建以及高特佳團隊逐漸堅定了醫療健康產業的方向,逐漸地,高特佳集團開始形成「將集團打造成產業投資平台,並在健康醫療行業構建長線平台」的戰略雛形。

2006年至2012年期間,高特佳已經在醫藥投資領域不斷摸索,除了博雅生物和景達生物,還先後投資了貝斯達、山灞醫療、方舟製藥、廣印堂、百神葯業等葯企。

2007年,高特佳投資最被傳頌的投資案例,江西博雅生物被高特佳成功拿下,並且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2012年,高特佳作為大股東成功推動博雅生物登陸創業板,也成為國內首創。

第三世:

2011年——2013年行業洗牌 PE回歸投資實業本質

2011年下半年開始,通脹壓力和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得資金募集出現困難,退出渠道受阻,PE行業進入調整期。2013年A股IPO暫停一年,上市退出渠道嚴重受阻,併購成為退出首要方式。VC/PE行業洗牌,PE機構開始重視專業化投資和投后管理工作,逐漸回歸投資實業本質。

先後數年的摸索感悟,以及邁瑞、博雅等項目的成功,高特佳醫療健康「主題行業投資」的理念終於成型,開始大刀闊斧布局醫療健康領域——目前高特佳投資醫療健康企業近40家。健康醫療領域中有六家控股、二十四家參股企業,生物葯/中藥/化學葯+器械+服務全產業鏈覆蓋,初步形成了醫療資源生態圈。

而在高特佳的投資邏輯中,除了「價值投資」,還有另一句話——「為產業服務」。實際上,對鑫諾美迪的投資過程中,就是對這一投資理念的全面詮釋。除了提供資金,還擁有經驗豐富的團隊。才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品牌塑造和戰略聚焦,讓企業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這是很多機構沒有能力或者不願意花費足夠精力去做的事情。

「在一級市場,『為產業服務,做價值投資』的邏輯是什麼?我們要建立非常強大的面向產業端的團隊,配置的資源是要真正去幫助優勢企業,對企業有這樣的價值的,不是一個純粹的市場上資金的流通,而是根據我們對產業的領悟,對企業的調研和了解,我們要把這個資源配置到最優勢的企業上。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蔡達建如此解釋。

高特佳最早投資的鑫諾美迪,是國內分子診斷領域產品線最全的企業。當時,還有不少投資者同樣看好鑫諾美迪的產品力。而鑫諾美迪的銷售能力不足,讓諸多機構不得不無奈放棄。

如何在確定性行業之下更大限度的提高投資的效率?行業是確定性的,但是企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短板,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作為投資者,除了給錢還能給什麼?對鑫諾美迪的投資,將高特佳投資的很多核心邏輯都呈現了出來。

對於鑫諾美迪的銷售短板,如果高特佳沒有在醫療健康產業的生態體系,也許會放棄這個項目;但高特佳具備這樣的能力,認為自己能把這個短板給補上。在兩輪投資之後,高特佳牽線搭橋,讓上海其觀貿易與鑫諾美迪達成全面合作,而其觀貿易在全國三甲醫院的覆蓋和下沉能力是超強的。

「鑫諾美迪偏重技術,在營銷方面並不擅長,而上海其觀在這方面恰恰具有優勢。通過引入上海其觀,可以補足鑫諾美迪的短板,從而發揮雙方的協同效應」,高特佳董事長蔡達建表示。

2013-2015 分化/升級時代

2015年前後開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業務模式開始向大資管和行業主題投資分化。優勢聚焦的專業化,不僅有助於熟悉行業的GP利用人脈等各種資源發掘項目,也由於其對行業的理解更為深刻,能夠更為敏銳地判斷項目的價值,規避投資的風險。

專業化,首先意味著做減法。不擅長的熱門行業,不是基金針對階段的項目,一律不投。正因為戰略上的專註以及這些年的行業積累,高特佳走在了全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前列,形成了以併購及戰略型股權投資為核心,覆蓋醫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智慧醫療等不同細分行業的大健康行業投資生態體系。

高特佳確定了專業化的投資路徑后,在健康醫療行業進行了堅實的積累,且均是領投身份,投資了博雅生物、邁瑞醫療、迴音必集團、新百葯業、智同生物、眾安康、方舟製藥、海南天煌、江蘇晨牌、貝斯達醫療、博奧塞斯、安諾優達等眾多優質企業,涉及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多個細分行業。

得益於前瞻性的眼光和專業化的研究,高特佳在基因診斷、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等先進領域提前布局,與迪安診斷成立產業投資基金,並先後投資了鑫諾美迪、安諾優達、博奧賽斯等多家行業領先的醫療企業。

2015年3月,高特佳協助博雅生物併購南京新百葯業。2015年5月,高特佳旗下的首家創投系、專註醫療健康產業互聯網金融平台愛健康金融正式上線。

2015年至2016年,高特佳先後與迪安診斷、博雅生物成立了兩隻精準醫療領域產業基金,並儲備了一大批優質項目,2016年春,高特佳諸多上市公司達成合作,協助上市公司進行戰略布局和擴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